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边塞木城
木城:把乡村“家长夜校”安在边境线上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4日 16:57 浏览:[] 作者: 来源: 打印

在龙陵县木城彝族傈僳族乡的边境线上,一盏盏夜晚亮起的灯光,串联起一段关于教育与守边的独特故事。这里的家长夜校,以“国门阵地、戍边课程、跨界师资、联心机制”的四位一体模式,将家庭教育的涓滴之力,汇聚成守土固边的磅礴能量。

把“国门”化作“校门”,让学习融入守边日常。木城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巧妙串联起国门学校、抵边文化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串珠成链”。白天是服务边民的便民点,夜晚就成了热火朝天的课堂。边民家长收工放下锄头、孩子放学放下书包,步行三五分钟便能踏入课堂——在这里,“哨兵”与“学生”的身份无缝切换,“出门是哨兵、进门是学生”的便捷模式,不仅大大降低了参与门槛,更让教育的触角真正延伸到了边境的每一寸土地,让学习成为守边生活的自然组成部分。

把“戍边”编成“课程”,让家国情怀浸润成长。夜校的课堂没有枯燥说教,只有浸润心灵的“沉浸式”教育,打造爱国爱边必修课。木城边境派出所民警、抵边村支书带着亲身经历的守边故事走进课堂,家长与孩子一同参观村史馆、参与踏边巡游,让“守土固边”的种子在亲子心中生根发芽。开设接地气普法宣传课。“普法微课堂”用方言土语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地国界法》,孩子懂了“国土为啥寸土不让”,家长明白了“家教也是国防”,法律知识跨越语言障碍,成了边民口中的“唠家常”。

把“跨界”聚成“师资”,让各路能手登上讲台。夜校打破身份壁垒,建起一支“谁有本事谁登台”的多元化师资队伍。边防民警、联防员讲国土安全,用亲历的守边案例敲响警钟;非遗传承人教彝族打跳、三弦弹唱,把民族文化编成亲子游戏,在歌舞中传文脉、增亲情;乡村医生讲儿童常见病预防、急救,守护家庭安康的同时,为守边生活添了一份保障;学校校长带着一线教学经验,结合边境孩子的成长特点,手把手教家长如何配合学校做好课后辅导,让家庭教育与校园教育同频共振;教育局的老师则带来前沿的教育理念,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比如,从习惯养成到亲子沟通,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家长能听懂、用得上的“育儿经”;返乡大学生还带着家长学“带娃”……“土专家”“田秀才”只要有绝活,就能成为夜校“名师”,让课堂内容丰富得像边境的风光。返乡大学生还带着家长学“带娃”……“土专家”“田秀才”只要有绝活,就能成为夜校“名师”,让课堂内容丰富得像边境的风光。

把“网格”连成“网络”,让服务精准对接需求。一张覆盖家校哨所的网格,撑起了夜校高效的联动机制。从网格长助理员“需求调研”到村组干部“确定主题”,从乡级“组织实施”到统一“复盘总结”,闭环流程让每一堂课都精准对接边民需求,家长缺什么、孩子需什么,夜校就补什么,让家庭教育的指导像春雨般精准滴灌,既贴心又高效。

如今,木城乡乡村“家长夜校”已累计开课4期,辐射边民450余人次。在这里,一个个“小家”的教育力量被凝聚,化作坚固的“戍边大家”;爱国爱边的种子在亲子心中成长,家教智慧与守边责任相互滋养。这盏边境线上的“夜校灯”,不仅照亮了家庭教育的路,更照亮了守土固边的根,书写着边境治理与家庭教育深度融合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