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夜幕垂落时,村民家里的火塘便成了最热闹的“政策课堂”。火塘边,铁壶咕嘟作响,三弦琴拨动着欢快旋律,火光映照着身着百褶裙的彝族阿妈和头戴蓝布帽的傈僳族汉子,而比火光更炽热的,是乡亲们讨论政策的热情——“住院报销手机就能办”“坡改梯后现在地也好管理了”“咖啡价格今年涨了十几块哩”......方言与普通话交织,笑声与掌声共鸣,党的惠民政策如春风化雨,浸润着龙陵县木城彝族傈僳族乡老满坡村的每一寸土地。
边疆守护伞:医保防贫双保险,党的温暖照边关
医保减负稳稳托住就医底气。监测户高翠琴算了一笔细账:“全家五口人,每人医保缴费减少180元,一年能省下900块。”这笔钱对收入有限的村民而言,既能补贴日常开销,又能缓解医疗支出压力。在木城乡,普通村民每人每年少缴70元,村民尹正清坦言:“以前总觉得医保缴费是笔不小的负担,现在政策实惠看得见,我们全家参保特别积极”。在各部门主动上门宣传政策带动下,老满坡村医保参保率连续保持99.5%以上,全村参保率位列前茅,真正实现惠民政策到实处、群众健康有保障。
防贫保险牢牢筑起返贫防线。仅需10元的防贫保险虽是小投入,却能发挥杠杆效应——村民蔡国发在火塘会上讲述真实经历:“哥哥家之前房子因火灾损毁,5万元防贫险赔付金让我们重建新房有了底气!”村监委主任当场展示手机理赔短信,围观群众纷纷扫码参保。目前全村脱贫户和监测户参保率达100%,构建“政策兜底+保险补偿”双重保险机制,实现防返贫监测与保险理赔无缝衔接。
助学燃希望:教育帮扶保驾护航,边疆学子向阳而生
助学贷款“不断档”。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持续升级筑牢教育公平底线,本专科生最高可享2万元/年、研究生2.5万元/年的全额学费覆盖,22年超长还款周期叠加今年新增的免息及本金延期偿还政策,形成“贷款提额—周期延长—利息减免”三重保障模式。村里彝族姑娘自少蒙的案例极具代表性,作为全村屈指可数的研究生,她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让我从边疆山村走进大学课堂,现在每年的贷款额度更让乡亲们看到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如今“决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在老满坡村转化为看得见的民生福祉,知识改变命运的种子也在边境一线生根发芽。
防辍帮扶“有温度”。老满坡村建立“学业帮扶+心理关爱”双轨防辍学体系,通过精准施策筑牢成长防线。针对留守儿童假期无人辅导的痛点,组织17名返乡大学生开展志愿活动3期,通过每日3小时课业辅导与民族剪纸、植物图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来夯实学业根基,累计惠及165人次。傈僳族余奶奶的孙子今年12岁,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以往每到假期就为作业发愁:“娃娃写作业我急得直掉眼泪,现在政策好,志愿者上门辅导,心里这块石头总算落了地!”同步建立“村级预警—家校联动”监测网,驻村工作队联合教师团队开展家庭实地走访,对学困生启动“学业辅导+生活关怀”双重干预,助力学生成长。
振兴进行时:土地生金铺富路,产业奖补促增收
陡坡变“金梯”,土地焕新生。满坡村通过坡改梯工程将800余亩贫瘠山坡改造成规整梯田,土地利用率提升50%。创新推行“烤烟+粮食轮作”模式,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烤烟种植面积扩至623亩,香料烟拓至56亩。配套修建烤房来满足烟农需求,每亩烟叶产值5000余元,产业链延伸至村口的初加工厂,形成“改地—种烟—修路—增收”闭环。彝族大哥郭中华感慨:“以前种地像爬山,现在梯田平整得能开手扶拖拉机,去年光卖烤烟就收入7万多元。”昔日的“石头坡”正变成村民增收的“黄金田”。
奖补入农户,种出“成就感”。傈僳族阿姐张玉花晒出短信:“社保卡到账6000元,在村里搞产业有搞常呢!”这条带着泥土味的短信,映照着党的政策在怒江峡谷结出的硕果。村党总支书记郭玉琴在火塘会上翻开记事本:“今年全村产业奖补共计12户4万余元,这政策就是给咱们庄稼人指了条明路,只要肯下力,养牛能致富,种地能脱贫。”如今“政策明白卡”宣传工作已覆盖全村,火塘夜话时,连八十岁的傈僳族老阿妈都能说清“产业奖补三要素”。
老满坡村火塘边的故事,是“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注脚。当火塘夜话的笑语飘向山外,当满载咖啡豆的火车驶向全国,我们看见:党的政策如春风化雨,民族团结似星火燎原。在这片镌刻着红色记忆的边疆热土上,正书写着新时代边疆治理的温暖答卷——政策温度、发展速度与民生热度,在火塘跃动的火光中,熔铸成边疆儿女的幸福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