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龙陵县木城彝族傈僳族乡司法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练好“望、闻、问、切”四字功,心贴心倾听群众诉求,实打实解决群众难题,切实预防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为服务乡村振兴、构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年以来,累计排查纠纷30件,调解成功30件,成功率达100%,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扩大,矛盾不上交”。
“望”表及里,优化机制夯基础。健全制度强保障,研究制定《木城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长效机制》《木城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责任追究机制》等工作机制,创新出台《木城乡关于开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矛盾纠纷联合排查调处工作实施方案》等工作方案,完善和规范了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运行程序。同时,与各村签订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责任书,从排查上报、调处化解、组织机构3个环节提出具体任务,全面压实了村级调解委员会责任。强化培训提能力,全面落实人民调解员培训机制,采用网上平台和现场业务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每年司法所人员和乡级人民调解员培训不少于2次。今年以来,邀请6名专业人士讲授人民调解知识,累计培训100余人次,有效提高了全乡人民调解员的工作水平。科学激励增活力,按照“谁调解、奖励谁”的原则,认真落实县级制定的“以案定补”激励机制,对全乡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案件,根据难易程度,发放80元至800元不等的补贴,有效激发调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2023年以来,先后审核各类矛盾纠纷案件35件,申报奖励金额4880元。
“闻”声而动,源头防范早介入。定期组织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创新建立日查日报、定期汇总、分析研判制度,全乡98名调解员常态化开展排查,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逐案梳理、逐件核实,并逐一明确责任人、明确事由、明确时限、明确难易程度,为高效化解奠定了坚实基础。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进一步健全完善重大事项报备制度,对重大决策、项目建设、资产处置、重大活动等,严格落实实施前逐级报备,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和应急预案,有效避免了“政策一出台、矛盾跟着来”的问题。今年以来,先后对三校合并、段木路建设等多个重大项目和事宜进行了风险评估。拓展社情民意收集渠道,司法、综治、纪检、公安、社保、民政等部门充分发挥作用,建立健全协调联动、高效便捷的多元调解机制,不断提升社情民意收集研判的广度、深度和准确度,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介入、早调处,有效防止因矛盾聚合、蔓延、升级和变异引发群体或恶性事件。
“问”计寻策,创新模式提实效。联防联动构建“大格局”,坚持以人民调解为基础,构建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性调解、司法调解优势互补、有机衔接、协调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有效整合工作力量,夯实基层基础,持续推动工作重心下移。全乡已建立1个乡级调解委员会和5个村级调解委员会,有专兼职人民调解员98人,分别评选出省、县级人民调解能手2名,成立调解工作室1个,为构建联防联动机制奠定坚实基础。突出重点织密“防控网”,配备退役军人权益纠纷、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婚姻家庭等多个行业性、专业型调解员,扎实推进重点事项、重点对象、重点领域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同时,充分利用公共法律服务机器人、“掌上12348”平台等,有效整合各类资源,为广大群众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2年来,接待群众法律咨询100余人次,为困难群众免费代写法律文书80余份。
“切”中要害,精准防化稳大局。普法宣传增强法律思维,结合“八五”普法和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多层次、多形式开展《信访条例》《人民调解法》《民法典》等政策法律宣讲,引导群众依法依规表达诉求,形成遇事找法、化解矛盾用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观念。今年以来,开展法律宣传咨询、讲法治课等活动20余场次,提供法律咨询1000余人次。同时,纵深推进“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全乡5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免费举办法治讲座5场次,受益群众达600余人次,切实满足了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法律服务需求。领导下访消除疑难杂症,聚焦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急难疑忧问题,前移阵地,主动出击,通过“领导干部大接访”“群众工作日”等活动,10余名乡科级领导干部带头到矛盾纠纷频发多发领域,专门收集矛盾纠纷线索,零距离听群众说事、面对面请群众议事、点对点为群众办事,形成了领导干部“往下跑”多了、群众“往上跑”少了的良好局面。上门服务疏通群众心结,坚持法律服务、化解矛盾纠纷与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三结合”,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主动上门对接,切实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并耐心做好不能办理事项的政策解释。对已化解的矛盾纠纷,定期上门回访,坚持以真情换真心,真正疏通群众心结,杜绝纠纷反弹。目前,已开展送法活动53场次,上门化解矛盾纠纷30件、回访6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