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鹿塘位于乌木寨村最北部,距离村委会13.5公里,距离县城113公里,共有46户201人,其中傈僳族42户156人。马鹿塘设党支部1个,党员9人。近年来,木城乡乌木寨村马鹿塘小组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聚焦群众需求,积极探索“党建+”社会治理模式,着力推动基层治理效能水平不断提升,逐步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神经末梢”,实现基层“末梢”变“前哨”。
党建+网格化管理,让“网格治理”发挥“大作用”。马鹿塘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构建“党支部+党员”的党建网格,建立党支部书记、党员“两张责任微清单”,明确党支部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落实日常巡查走访、矛盾排查、服务管理等基本职责,充分发挥党员“觉悟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实时反映辖区涉矛盾纠纷、生产安全、环境卫生、设施维护等问题,推动实现“人人都是网格员”,让小网格“活”起来。马鹿塘从村内环境脏乱差、治安问题等各类“乱象”频繁,变成了群众矛盾纠纷少、群众幸福感强、群众互帮互助责任感强的村寨。


党建+移风易俗,让“群众共治”实现“亲民化”。马鹿塘因地制宜制定了“村规民约”,修订的《村规民约》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实处着力,推崇孝善文化、弘扬传统美德,《村规民约》涵盖社会治理、村风民俗、邻里关系等多个方面,引导村民破除陈规陋习卸下“人情担”,遇事有尺度、行事守规矩。充分发挥“一约四会”实效,由红白理事会研究修订红白事操办标准和办事流程,将移风易俗这一“软任务”变成“硬约束”。党员率先示范,以身作则,踊跃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严格执行规定,认真填写红(白)事办理申报表,并接受红白理事会全程监督,推动形成党风带民风、民风促村风的良好氛围,将全组的风气从酗酒、打麻将、赌博等不良行为扭转为有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新农村。



党建+评比表彰,让“群众共建”成为“新气象”。开展最美庭院、最美花园、最美果园、最美菜园、最美村庄、最美公路评比表彰活动,探索以“党建+红黑榜”的管理模式,常态化开展“村庄卫生日”,将乡村治理从“任务命令”转为“激励引导”,村民从“要我参与”变成“我要参与”,“评”出文明新气象,“建”出乡村新面貌。现在的马鹿塘,农家小院掩映在青山绿水间、花朵在农家院落里爬满篱笆,村组路在干净整洁……是一幅活脱脱的生态美、田园美、生活美的新画卷。

党建+机制建立,让“教育意识”成为“新共识”。为了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马鹿塘党支部提出了教育激励机制,小组中有考入高中的学生,每户出资50元给予支持鼓励,有考入大学的学生,每户村民出资100元给予支持鼓励,并将教育的支持奖励制度写入村规民约当中,形成一以贯之的长效教育激励机制,有效提升了村民的教育重视程度,同时,党支部书记胡志贵积极带领9名党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身边群众宣传重视教育的思想理念,实现了马鹿塘大学生从无到有的突破,2020年,马鹿塘小组的余招艳以642分的优异成绩考取南开大学,每到寒暑假余招艳和其他学生都会回到家乡、扎根一线支教,用行动浇灌民族团结的花朵,用真情诠释奉献与关爱,书写了青春与责任的壮丽篇章。截至目前,马鹿塘共有大学生7名,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优秀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