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边塞木城
木城:“党建+绿美乡村”把绿美植根于“心” 化于“行”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27日 08:07 浏览:[] 作者:宣传办 来源: 打印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发展宜村宜业和美乡村,木城乡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组织强、产业兴、百姓富、村庄美”为抓手,结合乡村地理位置、自然禀赋、历史文化、产业发展等情况,推进“春有花、夏有荫、秋有实、冬有景”的绿美乡村建设,切实推动绿美乡村建设提标扩面,提质增效。

支部引领强组织,把绿美植根于“心”。木城乡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开展绿美乡村建设的决策部署,把绿美乡村建设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压责任、抓支部、建队伍、树典型多措并举,依托主题党日、“擂台比武”等活动开展绿美乡村建设工作,切实把堡垒筑在乡村建设最前沿。目前,全乡共有300余名党员带头参与乡村建设工作。围绕重点建设任务,对全乡工作统一部署,网格统管。将党组织作为绿美乡村建设的重要组织保障,坚持做实网格化管理,创新推行“党建引领+网格管理”新模式,采用精心组织、精准施策、精细管理、精确提升的方法,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网格化”管理,以进村路、入户路、庭院为重点,高标准、严要求、全方位开展卫生死角清扫和美化亮化工程,提升全乡“颜值”,建设宜居木城。

党群联动美村庄,把绿美植根于“民”。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绿美乡村建设的全过程,运用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双带”模式,聚焦“路边、村边、屋边”三个薄弱环节,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的重要抓手。强化学习教育,以思想引领凝聚人心。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利用主题党日组织带领支部党员参观学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绿美乡村建设的先进做法和实践经验。用“典型引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群众充分认识绿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广泛凝聚起绿美乡村建设的思想共识,汇集群力推动村组环境绿化美化。形成党员齐带头、群众共参与的良好局面。开展宣传培训,引导群众自发参与彰显民意。通过召开群众会,以群众代表讲示范村的典型做法、找差距、找问题,以互动的方式讲解,让群众了解绿美乡村建设的内容、标准、方法和要求,让群众清楚建设绿美乡村的重要性,不等不靠、主动参与。截至目前已召开群众会200余次、宣传教育达6000余人次,20000余人参与建设。

党员带动富百姓,把绿美植根于“行”。积极引导党员干部在绿美乡村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勇当先锋,持续锤炼党性教育长效化,突出发挥党员干部的“领头雁”效应。用机制促长效管理。坚持因地制宜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基层网格管理制度、党建带群建、群众议事制度、共建共享共管机制等一批制度机制,为工作落实凝聚合力、提升效率。通过完善建立“明白卡”、“门前三包”等一系列措施,逐项突破绿美乡村建设难点堵点,将人居环境写入到村规民约,借助共同体的压力来推动农民落实,有效引导农民长效参与。截至目前,52个村小组均调整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垃圾清运收费制,36个自然村实现红黑榜全覆盖。用发展促长效建设。木城乡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引擎和着力点。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发展,鼓起群众的钱袋子,让“产业兴”带动村庄“长远美”。聚焦抵边村自身特点,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及资源优势,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思路规划产业发展,因地制宜,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将区域、气候、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由合作社牵头盘活土地资源,鼓励群众种植甘蔗、烤烟等经济作物,积极引进咖啡、坚果等新兴产业,先行先试玫瑰、贡菊种植壮大村集体经济。

下一步,木城乡将持续推进“党建+绿美乡村”建设,不断强化绿美乡村建设精细化、常态化管理,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更有效的手段,着力打造“春有花、夏有荫、秋有实、冬有景”的生态宜居的边疆绿美新乡村,让边疆乡村有颜值、有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