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边塞木城
木城乡:“五个一”助推基层治理从“最后一百米”迈向“千万里”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22日 14:56 浏览:[] 作者:李位 来源: 打印

木城彝族傈僳族乡有国境线20公里,下辖5个行政村,52个村民小组,有人口9440人,其中少数民族4025人,有党员423人,是龙陵县唯一的少数民族边境乡。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加上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导致农村基层治理矛盾不同程度涌现。木城乡通过创新发展方式,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2023年乡级被评为市级“平安乡镇(街道)”、木城社区被评为市级“平安村(社区)”,2022年老满坡村被评为“云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实现了基层治理中由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后一百米”迈向执政为民的“千万里”。

聚焦基层自治,搭建好“一组平台”

木城乡切实保证基层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相融合,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围绕“一组一会”,以自治为基础、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引导,全面激活基层社会治理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广大群众“主人翁”意识,促进服务效能提升,在乡村治理中展现新作为。党建引领,就是敢啃“硬骨头”,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优势,全乡创新实施“健全一个班子,发挥一个作用,攥紧一个拳头”的“三个一”工作法,实现由管理到治理的转变,创新治理方式,强化队伍建设。

聚焦矛盾纠纷,铺设好“一张网格”

按照“组织建在网格上、党员融入群众中”的工作思路,将全乡所有村民小组划为52个网格,以“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为目标,网格长着重收集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通过现场解决或收集上报,统筹处理,化解矛盾纠纷,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村干部带头对网格排查走访,努力培养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表达诉求、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法治意识,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学法、遵法、守法,遇事主动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聚焦方便快捷,运用好“一个枢纽”

积极健全完善乡级综治中心功能建设,努力打造集信访调解、群防群治、综合服务、志愿服务、便民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基层治理工作平台,综治中心与综治信息化建设同步推进,充分发挥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方便群众的枢纽作用。通过提供文书代写、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多项特色服务,有效调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着力破解配套服务短缺、群众参与社会治理不足等问题,显著提升全乡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切实形成多元参与、治理融合、邻里和睦、社会安定、群众满意、党建提升的良好局面。

聚焦创新方式,收集好“一串声音”

在全乡各村民小组全覆盖建立微信群,以网络形式设置“信访意见箱”,采用公开征集的方式,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汇总、归档,及时化解矛盾。此外,各村(社区)还在村委会显眼位置粘贴公开村“两委”及监委班子成员信息,各成员的联系方式一目了然,群众有问题可以直接联系,做到矛盾纠纷事有人管、难有人帮。将“信访调解”“群防群治”置于群众身边,着力“用群众的力量解决群众的事”,实现矛盾问题一线倾听、一线解决,不断完善党建引领、社会协同、群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

聚焦公众参与,凝聚好“一众力量”

始终坚持党组织领导基层社会治理,党组织“搭台”完毕,逐步引导群众“上台唱戏”。为进一步提高全乡综合治理水平,鼓励各村(社区)组织起一支由党员、群众、村组干部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所有队员均配备袖标、哨子、手电等必要器材,在各村(社区)辖区内常态化开展巡逻、普法宣传等工作,承担起人防责任,充分发挥“打、防、控”作用,织密村组户三级安全网,对隐患苗头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处理。同时,在固定党员活动日等活动中,引导群众加入“环境整治”队伍,不断增强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努力实现合力共建、同心共治、成果共享的“自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