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贵,中共党员,是龙陵县木城乡乌木寨村傈僳族村寨马鹿塘党支部支部书记、马鹿塘组小组长,2005年至今历任3届乡人大代表。自任职以来,他始终依法履行代表职责,坚持“人民选我做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信念,时刻牢记选民嘱托,积极反映选民呼声,全心全意为选民谋福祉,为家乡谋发展。
当选人大代表后,胡志贵同志时刻牢记代表的使命和职责,积极为民代言,用行动诠释着代表的先进性。他积极主动参加乡人大组织的会议和活动,如乡人代会、代表联系群众活动、代表视察等,听取工作汇报、实地考察项目建设等。在会议和活动后,他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为全乡中心工作提出可行性意见建议。通过自主学习、参加培训会等方式,积极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等基本制度理论和工作规则程序,个人履职能力、政治敏锐能力和鉴别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为更好地履行代表职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与时俱进,做马鹿塘教育事业“护航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搬迁以前,马鹿塘地处高寒山区,群众与外界交流较少,大部分群众意识仅停留在吃饱饭、穿暖衣,对子女教育意识淡薄。自从2005年胡志贵当选为木城乡第九届人大代表以来,通过学习知晓了很多政策,也明白了教育决定未来,知识改变命运。马鹿塘作为木城乡最偏远的小组,距离木城乡初级中学54公里,需耗时约1个半小时,往返路费每人平均需50块钱,且道路崎岖,特别是雨季滑坡泥石流随处可见,马鹿塘学子的求学之路困难重重,胡志贵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保障学生的安全,减轻学生家庭教育经济负担,胡志贵主动与木城乡中心校取得联系,在请示了各级党委政府后,又积极与距离马鹿塘最近的平达乡中心校进行协商沟通,那几年里,时常见到胡志贵骑着摩托车奔波的身影,终于取得了马鹿塘初中生到平达乡初级中学就学的机会。每逢雨季,马鹿塘至木城乡中心校的道路坍塌无法通行时,群众会感叹说:“多亏了老胡啊,不然真不知道要怎么送我们的孩子去上学喃!”
在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以后,群众生产生活也逐步变好了,胡志贵通过党支部讲解政策,带领群众积极主动接受教育、支持教育。他常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我们的希望。我们在这苦了一辈子,不能再让他们这样苦下去,要让他们跳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看看,争取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反复讲解和动员后,群众求学向学好学的意识得到巨大提升,马鹿塘逐步形成了人人关心教育、人人重视教育的良好氛围。经马鹿塘党支部研究决定,以寨规民约为抓手,成立了“教育互助基金”,制定了“凡是村寨内有考上高中的学子,每户至少出资50元为该学子助力;凡是有考上大学的,每户至少出资100元给该学子助力”的教育奖励机制,组民们也积极响应党支部号召,为小组教育事业发展保驾护航。搬迁之前,马鹿塘学生的最高学历仅有1名高中生。搬迁以后,马鹿塘小组已有7名学子考上大学,打通了改变自己命运的道路。
身先士卒,做马鹿塘疫情防控“带头人”。马鹿塘,地处段木公路咽喉之地,是木城乡重要通道——北大门。自新冠疫情暴发至今,胡志贵同志充分彰显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自觉拥护乡党委政府领导,遵守好防疫政策,执行好防疫措施,贡献出个人力量。在卡点设立初期,面对选址建房的难题,胡志贵作为人大代表,切实履行了责任和担当。他主动联系乡党委政府,自愿将家里的半亩土地捐献出来,无偿将土地提供作卡点建址。并从自家烤房接引出水电供马鹿塘卡点日常所需。他几乎每天晚上都会抽时间到卡点坐一坐,他性格开朗豪爽,深受卡点战友的欢迎。冬天霜寒雾重,胡志贵更是将家里价值6000元的柴火搬到卡点供前线战友取暖,与此同时,他还发动村民一起为卡点捐柴捐菜。马鹿塘卡点设立以来,共收到马鹿塘群众捐赠的约价值20000元的柴火和其他物资,极大减轻了乡、村两级防疫压力。除此之外,在胡志贵的动员下,马鹿塘群众主动集资捐献3000余元用于全乡疫情防控工作当中,并积极响应组织号召,轮流参与巡边堵卡,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请党放心,强边有我”的铮铮誓言。
走家串户,做马鹿塘社会维稳“解忧人”。乌木寨村是木城乡最大的村,不仅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也最多。生活中常常因为各民族之间言语不通、生活习惯不同,在矛盾纠纷调处过程中常出现交流困难、沟通不畅,导致无法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给调解造成了很大难度。同时,因为语言交流问题,极大地降低了木城少数民族同胞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知晓率。胡志贵本着“人民选我做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信念,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维稳工作中来。他说:“我是傈僳族,还会讲汉语,我可以站在少数民族的角度,融入他们,与他们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传达他们的意愿,宣讲党的政策。”就这样这位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化解矛盾、会调处纠纷、会主动服务、会宣传发动的同志,利用自己熟练掌握傈汉双语的技能和丰富的群众工作基础经验,多次参与木城乡“国门宣讲团”宣讲国家政策和调解群众矛盾纠纷,成为了各族群众之间的“传声筒”“润滑剂”,搭建起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沟通桥梁,得到了各族群众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服务大局,做马鹿塘脱贫致富“领路人”。马鹿塘多以山地作物为主,因其海拔高,气候恶劣,经济作物单一且效益较低,产业发展极为困难。面对马鹿塘老产业收益低,新兴产业起步难的现实困难,胡志贵多次带领村民到毗邻乡镇参观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反复探索产业发展脱贫之路,学习钻研草果种植及蜜蜂、生猪、生态鸡养殖技术,先试先行,在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经验做法后,积极动员全组群众共同发展产业。受长期以来“靠山吃山”的传统思维束缚,群众普遍发展意愿不足。胡志贵意识到要想发展产业,必须解决“精神贫困”的问题,把“扶贫先扶志”作为脱贫攻坚的“先手棋”,激发群众斗志和信心,从精神上富起来,再到行动上动起来。他依托“人大代表活动室”开展“选民接待日”活动,引导选民克服“等、靠、要”依赖心理,树立“主人翁”观念,在思想上充分激发困难群众的脱贫致富愿望,鼓励群众依靠惠民政策和富民产业,自力更生、科学致富。通过动员,胡志贵带领全组群众种植草果200余亩、烤烟70余亩,每年实现收入50余万元。同时借助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的机遇,引导群众大力发展蜜蜂、生猪、生态鸡等养殖业,栽种果树,长短结合,实现全组群众持续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