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边塞木城
木城:变化看脱贫,民族团结生活美
发布日期:2020年07月22日 11:29 浏览:[] 作者:杨蓉蓉 来源: 打印

龙陵县木城彝族傈僳族乡是全县唯一的少数民族边境乡,全乡少数民族以彝族和傈僳族为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53公里,国土面积234.2平方公里,有国境线19.71公里。截至2019年末,全乡有少数民族1127户3999人,其中彝族805户2828人,傈僳族295户1043人,其他少数民族128人;建档立卡彝族同胞220户950人,傈僳族206户755人,分别占全乡贫困人口的比例为26.23%和20.85%。按照脱贫退出标准,自2014年以来,脱贫退出彝族950人、傈僳族754人。

团结一致“战脱贫”。团结就是力量,各族群众“握指成拳”才能找准脱贫攻坚突破口。木城依托彝族香堂人“火把节”、傈僳族“阔时节”等少数民族节庆活动,在“上刀山、下火海”的绝技中,欢快的阔时大嘎中,身穿盛装的民族同胞载歌载舞,彰显着民族团结进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形成人人讲团结、人人谋发展、人人促进步的良好氛围,把文化脱贫作为精神脱贫原动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同时充分整合少数民族特色资源,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融入结对帮扶、精准扶贫等各项工作中,采取入户交心谈心、文艺演出、集中讲解、召开大会、讲解身边的致富故事等方式,积极宣传党的扶贫政策、脱贫措施,为了摆脱贫困,各族群众互相学习,抱团发展,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一致“战脱贫”,民族生活乐开颜。

搬迁生活“启新篇”。近年来,乘着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东风,依托青山绿水,充分利用地形特点和民族特色,始终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道路、住房、活动场所、民族族墙体文化等的全面建设,促使搬迁点旧貌换新颜,确保贫困人口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全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共3个,其中乌木寨村马鹿塘集中安置点统规统建项目共搬迁43户157人,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40户144人,全部为傈僳族同胞,老满坡村裕民组集中安置点共搬迁83户342人,涉及建档立卡少数民族36户138人,其中傈僳族33户122人,彝族3户16人,鱼塘垭口集中安置点共搬迁233户879人,其中彝族16户76人,傈僳族10户50人,目前已全部搬迁入住。如今各搬迁点风貌统一,人居景观优美,真正开启了民族群众生活新篇章,淳朴的民族风情,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形成了各族群众“和睦相处,荣辱与共”的和谐民族关系和民族聚居村寨特色。

特色产业“促振兴”。满山奔跑的黄山羊,鲜甜的甘蔗,茁壮成长的烟苗……多元化发展的产业融合提速,民族生活大变样。我乡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按照“精准施策、一户一法”的工作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畜则畜”的原则,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优势、特色优势,通过产业扶贫全覆盖,切实解决“两不愁”问题。2017年发展扶持黄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1个、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1个、肉牛养殖合作社2个,并在生猪养猪帮扶过程中乌木寨村探索实施“送母还子”帮扶模式,采取“寄存”代养和“保姆式”分散养殖的方式,把养猪成效与贫困户利益直接挂钩,确保贫困户增收脱贫。同时傈僳族同胞大力发展核桃、木瓜、大蒜、红豆杉、樱桃等经济作物种植和蜜蜂养殖等产业,完成胡蜂养殖151巢,受益户中傈僳族3户11人,彝族5户27人,共补助资金3.52万元,完成中华蜜蜂养殖410巢,受益农户为82户319人,全部为建档立卡傈僳族同胞。老满坡新安寨组产业互助项目,共涉及资金20万元,受益建档立卡傈僳族群众29户104人。各族同胞将以产业发展为引领,走乡村振兴之路,增强群众致富后劲,真正实现民族群众的“业变”,实现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