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边塞木城
龙陵:傈僳族女"网红"带货忙
发布日期:2020年08月21日 20:30 浏览:[] 作者:雷华 来源: 打印

“户外直播间的先生们、女士们看一下,这是石斛花饮品,是我们中国‘紫皮石斛之乡’龙陵的特产……”8月4日上午,龙陵县木城乡乌木寨村傈僳族“网红”余永兰正在直播间推销产品,当天直播的石斛花朵、石斛干片、石斛枫斗、野生蜂蜜、野生干蘑菇等10余种农特产品被一抢而空。今年31岁的余永兰“网海”冲浪一年多已经是一个拥有抖音28.5万粉丝、快手13.7万粉丝的网红主播,作品最高点击量达138万余人次,总点击量达466.2万次。

生长在深山坳里的余永兰打小就有一股“犟劲儿”,认准的事就要干到底,阿爹、阿妈说她是女儿身、男儿脾气,天生有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从小就把她当男娃养。余永兰的父亲余发有是个做木材生意发了家的傈僳汉子,他家的小日子过得滋润。耳濡耳染中余永兰萌生了做生意赚大钱的意向,初中毕业就当上了阿爹的“账房”做一些财务上的事。生性不安分的余永兰不甘心“账房”女先生的小角色,立志要当“老板。我的青春我做主。2008年,向阿爹要了2万元钱只身到昆明闯江湖,租了个门店做起了服装生意,小本经营赚不到大钱,仅谋了个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境况。居大不易,一个缺本钱少人气的乡下妹要想在昆明创业打天下确实艰难,只好打道回府返回家乡另谋发展。

2011年,余永兰和新婚的丈夫举贷10万元种植魔芋10亩、重楼2亩、石斛5亩,当上了“庄园主”。殊不知,命运捉弄人,一场猝不及防的根腐病让魔芋损失惨重,重楼、石斛受到波击。面对逆境夫妻俩没有消沉,而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应对困境,迎逆而上悉心经营着这片种植园。

2019年初,商机又一次垂青余永兰。一次,余永兰找 “闺蜜”串门,看到这位闺蜜夫妻俩正在用手机拍视频,制作抖音“秀”恩爱“晒”幸福。一个激灵,“制作抖音推介当地农特产品,可能是一条新的挣钱路子。”一种“寻寻觅觅,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愉悦涌上心头,好奇心爆棚的她在闺蜜指导下现场制作了几段视频发往朋友圈,点赞纷至沓来。于是,开通了一个直播账号,冠名为“云南傈僳阿妹特产”。

为了赢得“粉丝”,夺取农特产品市场份额,余永兰请家人和乡邻客串演员自编自导自拍一些生活气息浓郁的喜剧视频发到网上,赢得了点击率,扩大了木城的知名度。针对受众猎奇、爱美的心理,余永兰匠心独运地制作生态装把当地的野花、树叶、刺绣产品等组合为人体艺术,制作类似孔雀开屏、撑鲜花伞的少女、着傈僳族盛装的村姑等惟妙惟肖的舞台形象,合着清丽悠扬的旋律翩翩起舞,悦耳的音乐,曼妙的舞姿,再现了边地风采,吸引了众多粉丝的“眼球”,吊起了他们网购当地农特产品的胃口。截至目前,余永兰已创作了200多个作品,粉丝从刚开始时几个人增加到现在20多万人。直播带货仅3个月,通过抖音、快手和朋友圈每月实现收入1万余元。

余永兰通过触网直播的方式,让当地农产品、傈僳族服装、民族乐器等实现“云上销售”,向全国网友推介农特产品和民族民间文化,不仅卖起了产品,还传播了文化。淘到带货直播“第一桶”金的余永兰坦言:要向广大受众传递正能量,播送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当好当地网络“形象大使”和农特产品“代言人”,带动更多山区群众搭上网络直销快车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