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心寨蛮关河自然村位于勐糯镇北边,是沟心寨村唯一位于热区的自然村,也是村寨规划布局最整齐、风土风貌保存最完整的一个村落,共有农户76户361人,常用耕地面积约786亩,适合种植水稻、甘蔗、香料烟、水果、蔬菜、石斛等农作物。

对于沟心寨村而言,蛮关河可以说是独具优势,理应一马当先,但实际却事与愿违。蛮关河主要由上寨上组、上寨下组、堂上水组等5个小组搬迁组成,小组凝聚力缺乏,发展过程中难免有“你上树我扯脚”的情况,各项工作开展特别困难,更别说要实现乡村振兴了。
为解决这一棘手问题,村党总支商量出了一个对策——在蛮关河推行理事会制度,构建“村‘两委’+自然村村民理事会”的新型村级组织模式。自然村村民理事会制度是全面总结、提炼、升华过去的“生产大队队委班子制度”提出的,其中自然村村民理事会是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以自然村为单位建立的群众组织,代表村民对本自然村范围内公共事务的议事协商和公益服务的机构,打破原有村民小组的壁垒,整合整个自然村的“人才”资源,推动乡村治理由行政村向自然村下移、向村民小组延伸。

总支牵头在阳光公开下民主推选
在村党总支的领导下在蛮关河自然村选举成立理事会,村党总支主持蛮关河自然村村民理事会的选举工作,选举出蛮关河村民理事21名,设理事长1名,设副理事长2名,理事18名,其中包括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妇女代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代表等,提倡村民小组长兼任村民理事会理事长。理事会成员按照有威望、有公益心、有代表性、能推动工作的要求,由村“两委”提议、村民代表会酝酿、村民大会选举产生。
党员带头在公益事业中彰显成效
理事会成员属于自愿公益服务,无工资报酬,不增加村民和集体任何经济负担。理事会成员协助村“两委”对本自然村的公益建设、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等涉及村民利益的重要事项开展民主协商;组织村民筹资筹劳,建设、维护和管理村级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协调邻里关系,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和谐稳定,维护村民权益;组织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帮助村民移风易俗办理红白喜事;服务生产生活,为村民提供市场信息咨询、生产技术培训、转移就业介绍等方面的服务。

制度先行在规范管理下履职担当
沟心寨村制定了《沟心寨村理事会工作制度》,从制度层面赋予村民理事会职能职责,使理事会成为村庄建设和村级治理的履责组织,形成明责、知责、履责、督责、问责的责任链条,推行挂片包户制度及设岗定责制度,充分发挥理事会的最大效能,确保工作高效有序推进。

与民共商在共同协商下求同存异
决定在蛮关河开展乡村振兴示范点后,推行理事会成员挂片包户制度,所有理事会成员按照就近原则挂包5到6户的互助单元,负责政策宣传、舆论引导、征求意见,引导村民全面参与到示范点的建设上来,提过理事会引导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真正让村民成为自己当家、自己的事自己办、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主体,增强村民的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共商村庄发展大计,同谋村庄发展之策,共治和谐美丽村庄。在这个过程中村民理事会既是村级事业的“组织员”,为民办事的“服务员”,也是党的政策的“宣传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村民理事会的组建,一定程度上弥补村干部人少事多、村委会管理“最后一公里”等问题,促进示范点建设过程中求同存异。


如今的蛮关河自然村村民理事会是一个“传话筒”,传递着村民最想了解的政策和理论知识,也联通着村民们的想法与诉求;是一个“好榜样”,尽职尽责、奉献担当,带领村民一起建家园、壮产业,不断提升着村子的凝聚力。蛮关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策宣传“活”了起来,乡村环境“靓”了起来,村民关系“和”了起来,理事会真正“理”出了美丽的蛮关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