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糯镇大寨社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防范化解基层社会风险矛盾为着力点,以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为抓手,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目标,充分发挥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联动作用,着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引领和创新联起来,探索治理有效新思路
一是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个基本”。大寨社区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以抓班子强队伍、抓服务强民生、抓发展强集体、抓阵地强实效为抓手,以实施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全面推行“大岗位制”,通过实施党支部规范化达标创建及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党总支的战斗堡垒作用,领导和动员群众共同参与基层治理,不断健全和完善设施和功能,2013年至2022年社区通组道路、入户路全部硬化,有效改善了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充分挖掘土地、气候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多管齐下拓宽增收渠道,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子,主动争取“四位一体”“美丽乡村”“沪滇协作”等项目的支持,实现村组活动场所全覆盖。二是探索实践“妇联改革”和“四项制度”两个创新。深化妇联改革,充分发挥妇女作用,2017年,大寨社区以被列为省妇联基层改革示范点为契机,探索开展社区妇女工作“会改联”,创新和完善妇联组织管理模式、运行机制,选举产生妇联主席1名,副主席3名,执委11名,其中少数民族3名,推进“妇女之家”“儿童之家”建设。并采取“党总支+妇联+合作社+妇女”方式,成立傣韵织锦专业合作社,常态化开展妇女综合能力提升,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为社会治理提供强力保障。聚焦群众心声,深入推进监委“四项制度”,大寨社区村务监督委员会严格推进“一清单两报告两评议”、民生资金倒查、村组财务管理、纪委季查“四项制度”,通过村务监督委员会“清单式”开展工作,实行民生资金政策公开情况、审核责任、发放情况的“三倒查”,推行村组财务规范化管理制度,全面实现村组资金由乡镇代管。“四项制度”的实行,拉近了干群关系,解决了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为基层治理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志愿和自愿联起来,采取治理有效新招数
一是用活志愿队伍。以弘扬社区文化为中心,深入挖掘社区本土文化历史内涵,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将村组活动场所、妇女儿童之家等作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通过116名党员同志、25名志愿者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弘扬优秀文化和道德,并围绕“家风家训”中有关和谐、孝道、劝学、向善、勤俭、励志、修养等方面内容进行宣传,引导大家见贤思齐,重视家风家教建设,营造社区良好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狠抓小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立“护海志愿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定期组织开展公共区域、小海湖面清理行动,持续提升人居环境及小海环境质量。二是强化网格自治。大寨社区积极探索,在基础治理中,把自然村内群众按每15—20户划分为一个乡村治理领导小组(简称治理小组),治理小组长由小组农户推举产生,负责本小组的政策宣传、感恩教育、人居环境整治、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在日常检查抽查及“红黑榜”评比打分等工作中,将治理小组作为一个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既让做的不好的群众红脸出汗,知耻而后勇,也提高了群众的荣辱观和集体意识,更提升了群众自治能力、改进了自治手段,实现小组居民信息互通、互帮互助、相互监督,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赢得了上级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保护和发展联起来,提升治理有效新格局
一是在保护和传承中奠定治理格局。社区党总支坚持提质与扩容相结合,围绕传统古村落为主体,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马腿琴、守护170年树龄遂愿古树、积极举办傣家泼水节、建设活动场所等,弘扬民族文化,把传统文化、风俗习惯有效融入“泼水节”“打歌”“织锦”等文化,将3A景区、传统村落和小海连为一体,通过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建设项目,全面擦亮AAA级景区、传统村落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名片,形成治理有效的新格局。优化村规民约,社区在充分结合各民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后,研究制定了大寨社区村规民约,对民族平等、婚丧嫁娶、村庄美化、公共设施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合理规定,对社区居民可能影响民族团结的行为和不文明的生活习惯等进行约束。二是在发展和壮大中强化治理格局。持续推动甘蔗、香料烟两个传统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发展民族特色农家乐15家、民族特色商铺30多家,多元化经济产业实现民族共享,加快转移就业,多渠道提供更多就业岗位,2022年共转移就业1000余人次,实现务工收入150余万元,同时,组织手工艺品编制、电焊、烹饪、枫斗加工、果树种植管理等劳动力技能培训132人次。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对小海进行清淤换水,新建湖心岛屿3座,环湖步道;种植荷花、玫瑰花,向日葵、绿化草坪,规划停车场,种植绿化树,同时,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向小海延伸,建设大寨社区民族团结主题公园,成为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

党建与群建联起来,激活治理有效新引擎
一是党群一心,绘出治理“同心圆”。大寨社区党总支坚持“与村民共商、与村民共建、与村民共治”的理念,成立村民理事会,充分运用“一线工作法”,由党员带头充当村级事业的“组织员”、为民办事的“服务员”、党的政策的“宣传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村民理事会自今年5月成立至今,共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难题10余个,及时调处邻里矛盾纠纷10余起,促进了家风建设、村风建设,有力维护了村庄和谐、社会稳定,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社区以党建为“圆心”不断拓宽服务半径,绘出基层治理“同心圆”。二是党群共建,畅通治理“大动脉”。大寨社区在“3户5户联防联控”基础上,有效融入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实践活动,坚持将“党委抓统筹、党总支抓落实、党支部牵头、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基层治理之路落到实处。目前,社区共有100多名党员挂钩联系群众600余户,100多名党员制定200多条为民办实事清单,通过党支部对群众实际研判出党员联系群众措施,主要从人居环境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民生政策解读、疫情防控联防等方面服务群众;同时借助“警民共建”“送法下乡”等活动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妇女执委等作用,以“党建+微网格+N”工作机制,集合小微群体力量,把问题消化在家门口,把和谐筑牢在邻里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