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的阳光格外暖和,行走在腊勐镇白泥塘社区龙潭山搬迁安置点,道路两旁、房前屋后小菜园里各种青菜、豆子、茄子、姜葱等蔬菜争相竞长,见证着冬日勃勃生机。
在脱贫攻坚期间,腊勐镇将白泥塘社区自然条件恶劣的沙水一、沙水二、响水河、大岩子、山头寨、三岔树、小水井等7个村民小组225户915人整体迁出统一调整到白泥塘社区龙潭山进行集中安置,于2017年底全部实现搬迁入住,成为龙陵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为有效利用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进一步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人居环境,白泥塘社区充分利用龙潭山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内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实施“一分地菜篮子工程”,创新打造贴心小菜园。

一分小菜园 集体有了钱。为便于规范管理,由龙潭山安置点党支部牵头按照住宅区域划分新设置4个村民小组,并利用各小组道路两旁和房前屋后34亩零星闲置土地,按每宗66平方米(约一分)规划菜园225宗到户,每户每年交小组租地费50元,作为公益事业基金。
“以前小组没钱,做什么公益事业都很难,现在有了菜园基金,我们会管护好小菜园的围栏,激励群众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龙潭山四组组长杨有能感慨道。

因气候条件、人均占有耕地等因素,白泥塘社区属于腊勐镇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群众增收困难的村。近几年,社区干部一直在寻求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途径。为进一步做好“小菜园”的管护,不让禽畜践踏菜园,保护好群众的“菜篮子”,社区多方筹资,在今年入冬前,把原来园边树木竹条围栏更换成绿色的铁栅栏,不仅更加牢固,也为安置点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白泥塘社区产业单一,村集体经济相对较弱,以往小组开展公益事业,社区无力帮补,几乎都靠群众投工投劳。有了钱,各个小组落实和推动工作就有保障。”腊勐镇白泥塘社区党总支书记杨金庄感言。
管种小菜园,群众心里甜。搬迁群众来自10个村民小组,他们原来居住在耕地破碎、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冷凉高寒山区,老家离安置点7公里多,下山之后,因为没有菜地,吃菜不是往老家里找,就是到街子上买,每年要花不小的开支。

“根据季节变化,我们在小菜园种上各种青绿小菜,吃自己种的菜,比到街上买的好吃,吃不完的再到街上去卖,一年下来,也有好大点收入的。”搬迁户傈僳族村民阿哒咪高兴地说。
有了一分小菜园,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得到充分利用,杜绝了群众摆放杂物、临时搭建行为,同时也绿化了家园。家家户户吃上自己种植的青绿小菜,让群众省下了买菜钱,又能增加一定的收入,不但挣了“面子”,还换来了“票子”。

种起小菜园 美化了家园。“一分小菜园”成了撬动人居环境改善的大杠杆,激发了群众的内心动力,门前屋后乱堆乱放、私搭乱建、乱丢乱扔的现象没有了,以往的卫生死角都摇身变成了干净整洁的小菜园,美了家园、净了环境。
近期,社区还组织开展了“小菜园”评比活动,看谁家小菜园无杂草、清爽秀丽;同一种蔬菜,看哪家不用农药化肥种植得最好,看哪种蔬菜口感好。活动开始后,大家争先恐后参与,“精心打扮”自己的小菜园,凝聚人心并有效推动了人居环境提升。
种分小菜园,群众心里甜。龙潭山安置点小菜园的建设,既解决了搬迁群众的“菜篮子”问题,又提升了人居环境,节省了他们的家庭经济支出,增添了集体经济,留住了乡愁,促进了乡村振兴。
(供稿:邓新强 王德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