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松魂腊勐
腊勐镇:“三个深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30日 16:34 浏览:[] 作者: 来源: 打印

2023年以来,腊勐镇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深耕党建引领,推进乡村建设。一是抓规划引领。依托“干部规划家乡行动”,聘请专业机构牵头,组织引导乡贤能人和党员群众一起参与制定规划、推进乡村建设行动。2023年以来,共组织“干部规划家乡行动”20余场次,建立乡贤能人群10个,募集乡村建设资金40万元。二是抓示范带动。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一村一示范”为抓手,按照党委主导、支部主抓、党员主力、群众主体的工作思路和措施,坚持一村一策、一村一品,抓点成典、推点成景,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努力做到“一村一特”、“一村一韵”。2023年以来,巩固提升岭岗寨“芒果村”、白追林“百香果村”,打造了大垭口新村“电商直播村”、松山村“咖啡文化村”、腊勐社区西边寨“古道文化村”、董别老寨“非遗文化村”等一批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示范村。三是抓绿美建设。稳步推进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结合腊勐实际确定并重点推进以“除三堆、治三乱、创三化、建三园”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组织引导党员群众不等不靠、建家建园,对村庄实施“添绿”“点亮”“扮美”,党群同力共建绿美乡村。2023年以来,建成垃圾热解处理站2座,实施污水治理项目2个覆盖16个村民小组,拆除简易房75间,清除垃圾230余吨,清理边沟48公里,铺设污水管网20余公里,支砌花台6.8公里,种植花果1.2万余株。

深耕富民产业,推进乡村发展。一是打造特色产业新样板。全面推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全力打造“一张名片”(松山高海拔精品咖啡)、“两个万头”(生猪、肉牛)和“三个万亩”(烤烟、水果、蔬菜)特色产业样板。盘活闲置资源,利用松山小学旧址,积极推进“1887”精品咖啡庄园建设,打造产加销一体、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产业示范项目,全面延伸咖啡产业链条,实现咖啡产业高品质发展。扎实推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种植,实现生猪存栏4.2万头、出栏肥猪6万头,肉牛存栏1.4万头、出栏0.5万头,种植烤烟1.2万亩、蔬菜2万亩。二是建立联农带农新机制。以推行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契机,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和“合作社+农户”模式,强化联农带农利益联结,保障农民持续增收。松山村成立松山村极咖咖啡专业合作社,引进云南原膳农业投资建设精品咖啡庄园,实施咖啡提质改造项目,订单式种植高海拔精品咖啡2000亩,带动268户咖农户均增收2万元。腊勐社区岭岗情合作社经营芒果生态庄园、冷链物流仓储中心,带动86户果农户均增收10万元。大龙村勤耕农业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通过聘请专业人员集中化、专业化进行烤烟育苗、烤烟烘烤服务,带动220户烟农户均增收7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20余万元。三是探索产业发展新业态。引入龙陵县鑫农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大垭口新村打造“电商直播村”,搭建石斛花卉、市级非遗小木榨手工红糖等农特产品展销平台,按照“个十百”的工作思路(即打造一个直播基地、发展十户电商直播示范户、培育百位电商直播人才),助推农特产品实现“出村、出镇、出圈”,促进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无缝对接。目前,全镇辖区内从事电商直播的农户28户,户均增收12万元。依托松山4A级旅游景区,传承弘扬松山抗战文化,做活农文旅融合文章,大力扶持有条件的农户发展住宿餐饮等庭院经济。目前,松山周边共发展农家乐、餐馆11家,民宿、酒店7家,抗战文化私人博物馆4家,非遗工坊1个,年接待游客量40余万人次,带动户均增收18万元。

深耕善治之道,推进乡村治理。一是建强善治队伍。推行“一核四会”民主自治机制,坚持村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建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乡贤能人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以党建带群建为载体,成立党员先锋队、巾帼服务队、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等群众组织24支,凝聚共建共治共享合力,二是推行善治机制。坚持党建引领,推进“五治融合”,构建乡村善治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建立了矛盾纠纷“三级三次”调处机制,做到把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实现了“琐事不出组、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截至10月底,全镇无命案、无电诈案、无毒品案,刑事案件、矛盾纠纷、交通事故大幅下降,被评为“第五批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三是强化善治保障。坚持把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将10个村(社区)划分为3个组团,通过产业服务型、商贸发展型、文旅融合型三种模式促进增收,新建精品咖啡庄园、水果采摘休闲基地、莲瓣湖垂钓山庄、烤烟育苗基地、生猪蔬菜交易市场等集体经济项目8个。2023年,全镇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316万元,村均收入突破30万元,培育百万元村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