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龙江乡田野村落间,时常会听到清脆的叮当敲击声。这声音里,不仅藏着一门以锑为材、以锤为笔的老技艺,更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匠心与坚守。龙江锑艺加工,曾经融入百姓生活的传统工艺,如今也依然在传承中熠熠生辉。
锑艺里的生活印记
“过去讨亲嫁女,送一口锑锅是至亲的心意;分家立业,分一套锑具是长辈的祝福。”龙江乡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杨正锡介绍说。早些年,锣锅、炒菜锅、饭甑等锑制炊具因轻便耐用、抗酸抗压的特性,成为龙江乡家家户户的“标配”。据《龙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记载,鼎盛时期仅弄玲村就有15户家庭、30余名匠人从事锑艺加工,以空气锤、锉子、炉盘、钻子等为工具将锑条锻造成一件件实用器皿,产品远销德宏、保山及缅甸等地。这些带着手工温度的锑器,不仅展现了田间灶台的烟火气,更成为了当地生活变迁的鲜活注脚。

手工锻打的温度
“机器能提高效率,但手工敲出的锤印,每一道都蕴含着匠人的手艺与智慧,机器永远学不会。”在自家锑艺作坊里,锑艺工匠杨有统的儿子杨勇康一边锤打着锣锅,一边到处手工的价值。今年26岁的他,已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一名技艺娴熟的匠人,从锑条加热至赤红的火候把控,到空气锤下反复锻打的初始塑形;从不同大小锤子调整的器型弧度,到锤印均匀分布的肌理痕迹;再到反复打磨抛光后泛出的光泽,每一步都融入了匠人的经验与耐心。看杨有统手掌的老茧,便是日复一日锻打的印记。“一道锤印差半分,器物的手感和耐用度就不同了。”正是这份对细节的追求,让龙江锑艺在今天也依然保有不可替代的生命力。
传承路上的微光
2012年,龙江乡锑艺加工被列入龙陵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在年轻人愿意学打锑的少了,但只要有人想学,我就免费教。”年近80岁的市级传承人杨有胜说。在他看来,锑艺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用双手创造价值”的精神传递。如今,龙江乡弄玲村、赧等村依然有匠人坚守着作坊,一边作为手艺人承接着订单维持生活,一边作为“守艺人”继续演示着技艺流程,希望更多人了解这门技艺。这份坚守,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上温暖的微光。
千锤锻打,锻的是金属,更是匠心;方寸定型,定的是器物,更是传承。当游客抚摸着锑器上的锤印,感受的不只是金属的韧性,更是一份对匠心的坚守、对文化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