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境内有龙江湖、蚌别温泉、万亩梯田、万亩松园、万亩茶园、万亩杜鹃等“一个龙江景,半个云南美”的资源禀赋,有“春赏映山红,夏住老窝棚,秋尝稻花鱼,冬游龙江湖”的四季游特色,有“沿江有湖泊温泉,半山有梯田茶园,高山有森林杜鹃”的空间旅游格局,是“醉美梯田·龙江画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

“典型示范”共创,走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
党建红筑梦。依托乡村振兴标杆区建设契机,充分发挥“组织引领、党员示范、群众主体”三个作用,走出一条“党建领航梯田美,稻香鱼肥人兴旺”的农文旅发展之路。2022年,全乡接待游客36.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8376万元。廉政文化强基。以清廉村居建设为契机,与县纪委县监委共同打造大汉坝村“清风园”,将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建清廉班子,育清廉干部,推清廉村务,扬清廉民风。典型示范引路。15个村(社区)“一村一示范”全面铺开,大新寨村汇龙示范点,红色引擎让基层治理活起来。邦明村通过组织领、党员带、群众跟,实现小组公约上墙、家风家训上门,建成了大坪子善美村庄。弄岗稻田公园、弄福熊出没森林公园、蕨叶坝“斛开幽径”、硝塘“木瓜之香”等示范点创建成形、示范出效,全乡抓点成典、推典成景的全域化乡村旅游格局正在形成。

“产业发展”共谋,搭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平台
选准“一个主题”。聚焦“一个产业一条路”,深度挖掘“梯田+水稻+稻花鱼”这一“品牌产业”潜能,用项目化思维把田园变成公园,资源优势正逐步转化为旅游优势、经济优势,用经济优势助力群众增收致富。做好“两个实践”。扛牢“粮食安全、国之大者”这个政治责任,依托“稻+鱼”这个产业基础,在稻田公园种植“喜迎党的二十大”主题彩稻,开展插秧比赛、传承农耕活动等,让党员干部群众身体力行落实粮食安全。探索“订单式”产业发展模式,以“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开展“我在龙江有点田”稻田认领活动,认领人可以“线上+线下”全过程参与管理,也可以全程托管,稻田认领可试可推广。取得“三个成效”。通过打造点、丰富活动内容,预热、助力、引爆了第六届稻花鱼节,为村集体创收10余万元,农家乐爆满,实现了农田主增收、村集体创收、群众丰收的三个成效,为群众共同富裕增添了振兴动力。

“礼仪之风”共扬,激发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活力
共建善美龙江。通过开展“共商一个小组公约、成立一个村民理事会、开展一次环境整治、组织一场文艺活动、挂好一面流动红旗”五个一行动全覆盖开展“弘扬礼仪之风、共建善美村庄”行动,为建设善美龙江凝聚了党群共识、汇聚了党群合力,加速了振兴步伐。厚植本土文化。充分挖掘区位、资源、环境、产业、文化比较优势,在成功申报稻花鱼习俗、傣族花棍两个市级非遗的基础上,成功注册“古城山”“禾胞鱼”商标,进一步加快“农业产品—市场商品—地方品牌”的发展步伐。粮食博物馆、匡沛兴历史文化馆正在加速推进,全面唱响“鱼米饮食文化、休闲农耕文化、红色旅游文化、森林温泉康养文化”四张名片。用好IP宣传。用好用活IP宣传传播方式,打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地方局限,全面激活乡村旅游的爆发点和生命力。通过“IP之口”,在“插秧比赛、稻田拔河”中传承农耕文化,在抖音短视频大赛中“遇见最美龙江”,在“我在龙江有点田”稻田认领活动中实现田园梦,在互动直播中沉浸式体验稻花鱼节。2022年龙江稻花鱼节在央视频道、云南新闻联播等播出4次,讲好了“醉美梯田·龙江画廊”的龙江故事。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记忆正在龙江升华,“稻花鱼跃龙江、红细软谷满仓、乡村游人兴旺”的和谐画卷正在展开,抓党建促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