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福祉持续完善
坚守人民情怀,强化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社会事业投入大幅增加,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完善,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中岭岗水库、“两横四纵”公路网、便民服务中心、勐柳幼儿园建设和卫生院迁建等一批重点项目纳入“十四五”规划。坚持办人民满意教育,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教育教学条件持续改善,教育各项指标稳中有升。2022年,小学平均分、及格率、优分率三项指标均位列全县第一;龙五中综合排名全县第二,一本上线6人,本科上线97人,本科上线率为51.6 %,大学上线率为100%;2022年中考全县前50名5人,排名全县第三名,全县前100名8人,排名全县第三名。教师保障责任有效落实,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全面提升。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建设,提升卫生应急和疾病防控能力,农村健康医疗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健康创建”工作有效开展,群众健康意识、健康素养不断提升。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不断优化,退役军人服务、医疗救助、临时救助、高龄补助、残疾人关爱服务等各项民生工作扎实开展,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特困供养人员等群体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民族团结持续提升
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抓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示范,把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大力弘扬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主旋律。推进民族地区文化传承和保护,突出抓好龙江傣族花棍传统技艺保护、传承和发扬,开办民族文化传习班,大力培养乡土民族文化能人和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民族团结进步理念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体现在各项工作中,体现在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各民族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

社会治理持续推进
扫黑除恶常态化开展,以缉枪治爆、禁毒防艾、聚众赌博、安全事故防控全等为重点,依法严厉打击和惩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取得了“查处一个、震慑一片、教育一方”的良好整治效果。矛盾调处有序有效,建立“三级三次”矛盾调处以奖代补机制,鼓励担当作为,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做到“琐事不出组、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解决在基层”。村民自治成效初显,“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村民自治”的社会治理格局逐渐形成。社会安定保障有力,食品加工小作坊、小摊贩及农村集体用餐登记备案制度全面铺开,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不断提升,全年未发生安全事故。
生态环保持续加强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持续优化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提升乡村面貌。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全面落实天然林停止商业性采伐保护建设任务,持续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勐外坝被评为国家级森林乡村,大汉坝被评为省级森林乡村,龙江被评为市级平安林区。河(湖)长制工作深入开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治理目标持续加强。厕所革命有力推进,有效改善农村脏乱差状况,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示范点建设和勐柳、赧等片区污水处理工程,人居环境提升工作形成长效机制。

经济发展持续向好
龙江乡全年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实现生产总值5.16亿元,增9.0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30万元,与上年持平;信用社存款余额71016万元,贷款累计投放数2.4048亿元,贷款余额24459万元,贷款增长102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67元,增11.07%。生产总值增9%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12%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3%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10%左右,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2%、7%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


乡村旅游持续发展
坚持“以旅助农、以旅促农、以旅富农”的发展思路,立足农业资源禀赋,以体验农耕文化为特色,积极打造田园综合体,让农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田园变公园,创新“稻田+乡村游”发展新业态,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发展生态种养、农旅融合的绿色之路,打造了集稻田观光、农事体验、乡村美食、民族文化、亲子娱乐等农商文旅体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龙江稻花鱼节”,以体验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喜迎党的二十大、粮食安全教育、基本农田我保护、粮食安全我落实等为主题的稻田运动、稻田娱乐、稻田体验等综合稻田公园,一批“稻田+旅游”新业态正成为周末、节假日人们出行旅游的首先之地和小有名气的打卡“网红地”。目前,“龙江稻花鱼节”已成了这方民众特有的乡村节日和文化品牌,吸引着各地游客慕名而来,累计接待游客59.2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852多万元;培育稻花鱼加工市场主体6户,培育稻花鱼农家乐80多家,年带动户均增收2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