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乡弄岗社区,是龙江乡傣族文化保存比较完整的寨子,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古代傣语为“龙冈”,意思是“马鹿经过的地方”,而马鹿也是傣族的吉祥物;因坐落于龙川江畔,这里没有北方的一年四季之分,是长夏无冬、秋去春来的气候以及独特的民族风情让人向往。

在龙川江之畔,傣族人民世代聚居在这里,风情浓郁的傣家村寨、五彩斑斓的傣家歌舞,更有自成一派的饮食文化。傣族饮食嗜酸,其饮食与饮食结构由其居住的环境决定,因炎热所致,味喜酸、辣、苦(凉),三者皆可助开胃化食,消暑解毒杀菌。其食物种类极为繁多,除庭园种植和家庭饲养的物产以外,山野河流所产,似乎都可入食,戏言:“凡是绿的都是菜,凡是动的都是肉”。更有一些奇异之物如蚂蚱、蝉蛹、蜂蛹、黄鳝、“趴滾菜”、螺蛳等成为傣族喜爱的食品,使外人惊异不已。

独到的烹饪方法,能让美食的味道更为独特以及出彩,食物的烹制方法主要有烤、蒸、炸、煮、腌、剁、舂,特别讲究佐料的配制,烹饪出别“色香 味”别具特色的美食。傣味炒螺蛳、煮螺蛳、腌菜鱼、清汤鱼、舂鸡脚、“趴滾菜”、炒干巴等等。这一道道独具特色的傣家风味,让人垂涎欲滴。

田螺的烹饪方法多种多样,炒煮清蒸皆可能。傣味炒田螺要用香辣酱或麻辣酱,煮田螺要用豆腐水,清蒸田螺要取肉后加以佐料,加上生姜、蒜瓣、芫荽、帕哈、生花椒、干辣椒、小米辣、韭菜、香柳、大白菜等必不可少的配料,做出的都是田螺美食,味道却各有不同。

龙江之美,美在礼仪厚重,美在山清水秀,美在饭香鱼肥。鱼在龙江做法多样,其中傣味烩鱼以酸辣鲜香得名,最受食客青睐。烩鱼的汤汁中因放入切碎的“大树茄”、番茄以及糟辣椒、小米辣,令汤汁具有独特的酸辣味道。汤汁沸腾时加入炸至金黄的鱼,鱼肉经过烩制从酥脆中回软,饱浸汤汁,使得鱼肉鲜香软嫩,鱼汤酸辣可口。

傣族饮食文化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食酸”。“无酸不欢”已成为傣族不可取代的饮食习惯,几乎名菜都离不开酸,例如撒撇、酸笋煮鸡、豌豆粉、柠檬凉拌鸡等。制酸的原料广泛,既有植物性的竹笋、柠檬等,又有动物性的酸蚂蚁,还有常用的醋。傣族食酸是为了适应天气炎热、空气潮湿的气候。食酸不仅有消食功效,而且能促进食欲、预防中暑。

除了酸性食物,野味也是傣族人民舌尖上的美食。傣族是农耕民族,长期在炎热中生活,让他们认识了许多可以食用的野味。上至动物,如蚂蚱、蝉,下到植物,如蕨菜、水香菜、刺苞等,经由傣族人民的巧妙烹饪,皆可成为一道美味。这些口感独特的野味,不仅能满足口腹之欲,也是清肺解热、明目健脑、抗衰老的“天然保健品”。

近年来,龙江乡坚持“开发、发掘、利用、发展”的原则,多措并举,充分发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促进旅游服务业的共同发展。在深入挖掘民族历史过程中,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让各族群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本土文化更加感兴趣,更乐于学习、展示本民族文化。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如果有时间就到弄岗社区看看吧,傣乡一隅,慢煮时光,惬意安详,在岁月静好的慢时光里,吃喝玩乐,将走进田间地头,亲近家乡山水,体验农耕文化,感受“抬头见蓝天白云,低头便见水中天”的意境,卷起裤腿,光着脚丫,体验徒手抓鱼的快乐。去品尝稻花鱼的鲜嫩,从野趣稻田至食尚餐桌,煎、炸、焖、炖、煮,怎么做都好吃。去品尝爆炒田螺,任时光在吮吸间慢慢流逝,或体验、或触动,享受天高海阔中的美妙感受。置身青黄相间的稻田边,踏足神秘的老窝棚找寻古色古香,在阡陌交通的梯田体验耕种的快乐,享受世人最心悦而至的田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