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插秧季,站在田埂上,手举相机或手机,将绿色的田野,还有田野里忙碌的人群摄入镜头,装进心里。世间大部分工作都是向前的,但插秧例外。弯腰、低头、后退,这是插秧的动作,辛勤的庄稼人来来回回地耙田,稻在手上,水在田中,天在水上,这是农人的感觉。
其实,从“四月八”开始,大沟小河就开始丰腴起来,稻田里就开始酝酿一季的农事。到了端午,村庄里的人们就忙得不可开交了,耙田的耙田,散粪的散粪,拔秧的拔秧,插苗的插苗,抢的是时间,赶的是季节。一季的孕育,就这样在田间铺开了。远离农村农事的你,这些场景你还记得吗?
龙江的梯田,四季如画,虽没有云南哈尼梯田、广西龙胜梯田、黔东南加榜梯田那样声名远扬,但也是婀娜多姿、小巧玲珑,构成了一幅幅秒杀眼球的美丽乡村画卷。快跟我一起上路,感受一下吧!记得小时候,这个时节是父母最为忙碌的时候。插秧,可能你已陌生,但我的回忆会将你唤醒。那些年,我们卷了裤脚,赤脚踩在泥水里,跟着大人学插秧。老家有田,稻秧长到差不多一拃长,该移栽了。“人多好种田,人少好过年”,插秧须人多,必请人帮忙,或邻居,或亲戚,或本家,一请就是好几个。耙好的水田里,插秧人一会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左手握一把青秧,右手如小鸡啄米,接二连三把秧苗插进田里。拔秧、插秧,都有讲究。拔,涮,整,插,庄稼把式就是轻车熟路。
“大田栽秧行对行,一对秧鸡来歇凉,秧鸡要找秧鸡伴,唱歌要找唱歌郎。”插秧人插着插着就吼上几句山歌,农事就成了乐事。
那时,水田像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辉映着青山绿树。
那时,水田装下了一年的希望,也装下了一家人的期盼。
龙江稻田水资源灌溉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所产极具魅力的“二宝”(稻花鱼、红细软米)。稻花鱼,也称稻田鱼、谷花鱼,栽秧过后,人们就把鱼苗放到稻田里,这些田鱼就以稻田中的蚊虫和掉落水中的谷花为食生长;“红细软”是龙江乡自2008年以来引进推广的一个水稻品种,因其米粒较细,米表皮呈红色,米质优良而得名,“稻、鱼”结合进一步促进了生态平衡,也让龙江梯田美得更加醉人!
但是随着城镇化推进,大规模的现代农业项目上马,有部分大棚产业种植武装了田野,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村,离开农田,去城市作另一类的稻粱之谋。为此,我们高兴,也惆怅。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以来,工业园区的流水线,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小区的电梯楼,高脚杯里的葡萄酒,把那些年的农事隔开,把那些熟悉的记忆隔开,宁静的乡村越来越远!部分人已经不再耕田,也不再种地,每天的生活托管给了菜市场和超市,或者干脆就交给了送外卖的店小二。我们每天吃着包装精致的大米,却再也吃不出泥土的香,品不出家乡的味!然而,插秧,成了剪不断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