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魅力龙江
山上搬下山 迁出新生活
发布日期:2020年06月22日 08:37 浏览:[] 作者:许庆陵 来源: 打印

夏日蝉鸣电闪雷鸣,暴雨如注山洪暴发。“如果不是从山上搬到了山下,远离了滑坡泥石流,遇到大雨来临,我们就不得睡个安稳觉!”住在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龙江乡新寨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建档立卡户晏开顺感慨万千。通过搬迁,我们过上了“搬得出、稳得住、可致富、融得入”没有后顾之忧的新生活。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龙江乡新寨村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党建引领,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群众,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搬出大山,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到“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的华丽转身。搬进新村,极大地改善了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逐步构建起了社区治理的新格局,全村呈现出“山庄窝铺搬出来、陡坡耕地退下来、荒山荒坡绿起来、光伏产业亮起来、转移就业走出来、群众生活好起来”的生动局面。

搬出大山 挪“穷窝”进“新窝”

“以前,我们住在海拔1800米的滑坡地带,山高坡陡、交通闭塞,靠着仅有的‘一亩三分地’,大多数群众养家糊口都成问题。特别是雨季多雨,容易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村民的生产生活。”新寨村监委会主任沈家相说起以前的情况直摇头,他担任村干部已有10个年头。

大山像一道屏障,挡住了村民的脱贫路。“走下山梁子、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这不仅是新寨群众曾经的心声,也是来自大山深处的呐喊。要摘穷帽改穷业、拔穷根换新颜,出路只有一条——搬迁。

有的老人在山上住惯了,不肯搬;有的人觉得建新房费用太高,担心搬不起。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一头扎进山里,挨家挨户上门,三番五次做工作、讲政策。“搬到山下去,住在沿江公路边,进城进乡不消半小时,老人还可以晒太阳、泡温泉,办事养老多方便不是?”“贫困户易地搬迁建房,人均25平方米,补助2.6万元,五口之家能有13万元,建125平方米的平房足够了。”县乡村干部进村入户宣讲适度规模集中安置的好处,让搬迁户直观感受到集中安置的优越和便利。

搬迁过程中,新寨村坚持“把最好的地方给老百姓住”理念,围绕“人往哪里搬、钱从哪里筹、地在哪里划、房屋如何建、生态如何护、新村如何管、收入如何增”问题,按照“精准识别对象、新区安置配套、旧宅拆除复垦、生态修复整治、产业就业保障、社区治理跟进”思路,实现“房产能升值、孩子能就学、就近能看病、就近能就业、逐步能致富、生活更幸福”目的。

“从村情实际和贫困群众长远利益出发,我们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来抓,把安置点建在交通条件好的沿江一线,配套完善道路、通讯、管网等,通过变换生存空间,改变生产生活条件,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龙江乡副乡长王尚达说道。

“斗穷几十载、一年胜千年,搬出穷山沟、生活有盼头。”82岁高龄的搬迁户濮玉学,是易地扶贫搬迁的直接受益者,见证了这些年乡亲们的生活变迁。“感谢党、感谢政府,做梦也没想到能从穷山沟搬到沿江公路,住进水暖电齐全的新房,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在马家田安置点的新房里,濮玉学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广大搬迁户的心声。

走进搬迁安置点,一栋栋钢架“小洋房”联排整齐巍然耸立,花草树木掩映,文化墙体点缀。沿江公路穿寨而过,蚌别温泉热气腾腾,新居四周茶园环抱,烟叶金黄稻香鱼肥,活动场所一体多用,亭建水中鱼游池中,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抬头可望清凉山,低头可视龙川江。白天,小商贩吆喝不断;晚上,广场舞响个不停。

“做梦也没想到,像我这样祖祖辈辈住在山区的贫困户能住进这样宽敞明亮的楼房。”搬迁户鲁焕凤家以前住的是简陋的土坯房,夏秋时节,有时吃着饭,房顶上的虫能掉到碗里。鲁焕凤最大的梦想就是能住上楼房。她笑着说,“新房子是楼房,水电网全通,周边还有超市、温泉、卫生室……从大山上搬出来生活完全变了样,感觉很幸福!”

2018年,濮永文一家从山上搬到山下,住进马家田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家里新添置电视、冰箱、桌椅、洗衣机、太阳能等家具,原来的木板床换成了席梦思。“一步住进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濮永文兴高采烈地说:“以前住危房家徒四壁,现在住平房客厅亮堂。媳妇做饭不用烟熏火炕,洗衣不用棒拷泥浆;老父亲、老母亲每天可以晒晒太阳、泡泡温泉,小日子过得舒适安康。”

如今,安心、放心、舒心的集中安置点,使贫困群众彻底改变了“故土难离”的观念。现在,全村94户搬迁户已全部完成了搬迁入住,困难群众彻底挪出了“穷窝窝”,住上了“金窝窝”。

搬出大山 抓“产业”稳“就业”

“以前住在旧宅,除了种地,真想不出还能干啥。”搬迁户董祥规自打从滑坡地带搬进安全稳固安置点,就像变了个人,每天早上打扮得漂漂亮亮,前往石斛枫斗加工车间工作。她高兴地说:“爱人在硅厂打工,每年有2万元收入;我在家门口就业,每年也有1万元收入,还能照顾80岁老母,再不用靠着几亩薄田过日子了。”

“搬迁未动,产业先行。”新寨村持续在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上添动力、注活力,让脱贫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搬迁群众铺就一条走向全面小康的幸福之路。该村坚守“易地搬迁要让贫困户搬得出,更要稳得住、能致富”理念,按照“做强产业促就业,贫困人口稳增收”目标,坚持将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推动各类资源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滴灌”,换穷业找门路,以后续产业发展巩固搬迁成果,确保扶贫资源向贫困户集聚。

“搬迁只是方式,脱贫才是目的。”新寨村党总支书记张文周说,围绕搬出来以后怎么办,我们加大对搬迁农户产业发展和创业就业方面的帮扶力度,解决好他们的长远生计问题,让搬迁群众既能安居还能乐业。根据村情民意,我们提出了山上发展“两果一叶一草”、地上发展“两谷一烟一鱼”、圈里发展“两畜一鸡一羊”的产业发展思路,巩固提升传统产业,注重新兴产业培植,切实增加收入实现稳定脱贫,努力让广大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过去,我家没有致富门路,成了贫困户。搬家后,我种了5亩烤烟、培育2亩木耳、管好2亩茶园,毛收入有10万元呢!收入有了保障,脱掉了‘贫穷帽’。‘两叶一耳’成为了我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子产业’!”搬迁户濮永强脸上挂满丰收的喜悦。

据新寨村委会主任濮茂龙介绍,我们秉持“就业是民生之本”理念,把就业扶贫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围绕“拔穷根、扎富根”目标,按照“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带动一批”思路,通过“技能培训促进一批、创业引领带动一批、转移就业扶持一批、劳务协作输出一批”办法,达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持续”发展目标,基本实现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就业观念、居住环境等多方面的转变,真正实现了让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范兴祥一家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出深山,住进了新房,有了新居,要靠什么才能致富?按照“一户一策”的精准扶贫原则,帮扶干部主动上门,引导帮扶他家发展烤烟5亩,实现收入2万多元;动员范玲芹到玉溪打工,实现收入4万多元,如今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范兴祥说:“以前在山上住的是石棉瓦房,种点地收入也不行,搬下来这里后,通过发展产业、外出务工,生活更好了。”

如今,这些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贫困群众,纷纷搬出大山,进城入镇、进厂就业,实现了从山里人到城镇人的“转身”。

搬出大山 重“治理”强“服务”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要让搬进来的村民‘稳得住’,不光要布局好配套设施,最重要的是要管理好,让搬迁群众生活平安、和谐、幸福。”新寨村第一书记王东申介绍。我们坚持“精准管理确保群众生活更幸福”理念,按照“注重治理强服务,搬迁群众乐生活”目标,狠抓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社区治理体系、基层党建体系建设,确保搬迁群众赢得新的幸福生活。

“文明联动强和谐,感恩奋进一片情”。走进马家田搬迁点,处处可见反映家风文明、诚信文化、孝德文化和“脱贫先立志、治贫先治懒”等内容的扶贫文化墙。

据挂包单位——龙陵文联主席杨吉强介绍,该村用先进文化浸润人,强化文化阵地建设,坚定群众文化自信,激发感恩奋进能量,营造和谐安定环境。通过开展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美德融入村规民约,使搬迁群众在文化共享活动中实现了情感融入。用榜样力量感召人,挖掘塑造生产生活先进典型,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党员示范户和文明家庭,形成积极向上、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用活动开展凝聚人,坚持“志智”双扶,融入“感恩奋进”元素,依托各类节日开展活动,引导群众感党恩、记党情,激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

“精准联扶强服务,真情奉献一颗心”。该村加强党建引领,统筹“部门、社会、民间”资源,着力精准优质服务,为民分忧解难。健全服务队伍,建好专业化社区工作者、履责化党员、社会化志愿者、技能化能人“四支队伍”,抓好居民管理服务和矛盾调处等工作。建好服务站点,力求便民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结、服务联络“一个窗”受理。创新服务方式,为居民提供“私人定制”服务,建立卫生室、爱心超市、活动场所等配套公共设施,整合政策、筹措资金,尽力让搬迁群众拎包入住,让群众感受到安置点生活便捷、各类组织关心关爱的温暖。

“保障联建强基础,运行机制一体化”。该村着力新村治理,构建“责任落实、奖惩激励、人员保证、经费落实、阵地建设”一体化保障工程。建立完善责任机制、长效保障机制、标准化建设机制,推进新区综合服务和便民利民标准化建设。

“为了让搬迁群众尽快适应新生活,我们实行网格化管理,完善三五户联防联控机制,实行一站式办公,群众‘最多跑一次’就能把事情办好。”新寨村监委会主任沈家相说,“马家田搬迁安置点不仅建有活动场所、畜圈小区,还配套建设了‘爱心超市’‘扶贫车间’等,使搬迁群众走出大山、融入城镇,与城市居民同等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生活质量显著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刚搬来的时候,一部分老人不会用冲水厕所,有的群众还把行道树砍来生火,垃圾随处扔更是普遍。”新寨村副主任濮永坤回忆,他通过挨家挨户讲,一遍一遍说,手把手地教,慢慢地,村民垃圾不乱扔了,小区的环境越来越美了。我们把环境保护纳入村规民约,引导全民参与整治“脏乱差”,提升生态文明程度。我们选配了78名“弱劳力”担任“护林员”“保洁员”“疫情防控员”,不仅解决了“弱劳力”就近就业问题,更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加强搬迁点社会治理闯出了新路子。

“打开山门天地宽”,新寨村通过创新管理服务机制,强化产业就业支撑,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取得实效,让搬迁群众由“村民”变“居民”,让“搬迁点”变成“新社区”。一幅“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美丽秀雅”的新社区发展画卷舒展开来,搬迁群众朝着全面小康之路铿锵迈进。

挪出穷窝窝、搬来新生活,迁走的是贫困、移来的是幸福。易地扶贫搬迁,搬出了动力、搬出了活力、赢得了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