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北门镇安
镇东古茶树,在安静中活得纯粹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0日 16:54 浏览:[] 作者:徐静 来源: 打印

见到龙陵镇东古茶树的时候,我仿佛遇见一个个安静的生命。它们无意去抵制世间的车马喧嚣,只是在凡尘中始终保持着独立与自由,静静地丰富着内心的涵养与圆满。——题记

01

镇东山中何所有?深山密林古茶多。三千多株古树茶,从历史深处走来,伴着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悄然站成一方古朴的风姿。

02

那天,我们穿山越岭,只为赴一场“古茶树”之约。层层叠叠的大山、弯弯曲曲的山路,蓝汪汪的天空、绿油油的树木,清新舒畅的气息包裹着大家。我们在一株株古茶树下仰望,枝繁叶茂的树冠犹如一把把大伞。树枝投下的阴凉中,不自禁地伸手触摸那些虬劲粗壮的枝干,斑斑驳驳的光影里,仿佛山野清风、日月清辉、暮霭流云、星光烟霞……都在指尖一波波袭来,继而震撼到每一根神经。

03

“看,这就是小时候我经常来采的古茶树。跟着爹妈来,背上雪花篮,踩着树杈,拉着树枝,拽着就爬上去了。”68岁的老支书杨富宗指着不远处玉米地旁的一株古茶树告诉我们。“天呀!这么大!”我们向着那棵古茶树奔跑过去。几只停在玉米地里寻找残存玉米棒子的麻雀受到惊吓,扇动翅膀扑腾着飞了起来,被蹬起的玉米杆摇动着,发出“嚓嚓”的声响。

04

独木成林!眼前的这株茶树深深震撼着大家。“1、2、3、4……”我认真地数了数,贴近地面的枝干最初分成13枝,往上长又分成40多枝,再往上更多,它们以旺盛的生命力开枝散叶。

05

古茶树下,一对老夫妻带着一双孙儿女正在地里劳作。两个小家伙大约五、六岁的样子,守在地边玩耍。男孩有些怕生,看见我们到来,直往奶奶怀里钻,逼得奶奶只好放下手中的锄头将他一把揽入怀中;小女孩要大方得多,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躲在浓密的齐刘海后闪烁着光,仿若密密匝匝的茶叶间那泛着的光影,正在好奇地打探我们。

06

古茶树很大,大家试了试,需要四个成年男子展开双臂、手拉手才能围圆。就在大家忙着测量树身的时候,小姑娘已经爬上了茶树头。她一会儿斜坐在横着长出来的树干上,悬空的双脚前后摇晃着;一会儿双手紧紧拉住树干,身子吊在空中荡来荡去。

07

“抓紧了,要小心!”我们惊呼道。“没事的,她打小就和我们在这些山地里、茶树上摸爬滚打。”小女孩的奶奶说道,“还不会走路的时候,我们采茶时将她放在树脚睡觉;长大一点,她爷爷把她背在篮子里再上树采茶;再大一点,她就一个人上树了,灵活得很,就像一只小猴子。现在采摘茶叶,已经能帮着打打下手喽。”奶奶的嗓门很响亮,也很干净,一点儿也不聒噪,平日里令我烦躁的“大嗓门”居然在这棵大茶树下令我感到舒服,微妙的感觉中丝丝缕缕的欢喜油然而生。

08

古茶树到底有多“古”?同行的老支书杨富宗这样告诉我们,从他记事起,这些古茶树就有这么大,这些年来似乎没有肉眼可见的变化。小时候的他经常到这些地方放牛、采茶,也像小女孩一样爬上高高的茶树枝头,甚至还在树头上睡着过。

09

越过一大片绿茵茵的萝卜菜地和青菜地后,我们又见到了许多个头高大、枝干粗壮的古茶树。“咱们镇东村是龙陵县代表性古茶树村,古茶树分布比较广,居群集中,有单株独生的,有多株散生的,还有块状成片的。”杨富宗掐下一根嫩茶尖放进嘴里一边咀嚼着,一边告诉我们,“目前,县上对这些古茶树已经编号挂牌保护,全村共有3017株古茶树,树直径在30厘米以上的有887株,树径15cm以上的有786株。村内最大古茶树围圆460厘米,树高12.6米。”

10

不远处,只见三株并排长着的古茶树下,一位老人正在堆放刚割下来的玉米秆。见我们经过,他一边热情地打着招呼,一边迎着我们走了过来。“大伙来这山旮旯里做什么?”“我们来逛逛山,主要想来看看这些古茶树。”

11

在交谈中,我们得知老人家已经70多岁,名叫董保强。“我家里有两棵大约10米高的古茶树,听说是祖上就传下来的了,至于是哪代何祖传下来的我也说不清。反正从我记事起,7、8岁的时候就学着大人采茶,从公奶采、爹妈采、到我采、再到我的儿子采、我的孙辈采,就这样一直采着来。”董保强回忆道,“最开始是自家采茶、自家加工、自家吃。如今,古茶树的价格比一般茶叶价格好,我们也舍不得吃了,多数采了鲜茶叶卖给茶厂,每年也能有8000多元的收入。”

12

看着枝头还有许多嫩芽,我们问老人为什么没有赶紧采摘卖了。老人告诉我们镇东村的村民每年只在春天采古树茶,他们“吃着祖宗的饭,必须保护好子孙的碗”,除了采春茶,其他时间都让古茶树休养生息、回归自然。枝头还有几朵洁白的茶花盛开着,在葱茏的绿意中显眼却不扎眼,安安静静地美着;树脚还躺着几朵已经凋谢、归隐大地的茶花,我小心翼翼地捡拾起来捧在手心里,深呼吸中嗅了又嗅,清香扑鼻,茶香馥郁。啊,这世上怎么有这么令人心醉的花啊!多像乖巧的小女儿。恍惚中,我仿佛看到这些的茶花在茶汤中缓缓展开、缓缓浮动,竟有一种“霓裳羽衣舞”的美感。

13

我不禁猜想:这些古茶树上、这方山水里,到底还藏着多少美?无论岁月怎样流逝,它们都认真地绿着、发着芽、开着花,那里面该有多少阳光雨露的魂、云烟雾霭的魄呢。它们似乎确凿在安静中窥得了自然神机,获得了一种灵性,在平凡的生命历程中发掘着真我,为年年岁岁的坚守增添了一抹抹淳朴的色彩,它们在大山皱褶里安安静静地站成绿色的风景,安静得纯粹,也安静得丰富。

14

老人家非常热情,说是家就在附近,邀我们到家里喝杯茶再逛山。“走吧,就到老董家休息一下。”老支书说道。弯过一段下坡山路,就到了董保强家。

15

一正两厢的房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墙角的小黄菊开得金黄,廊檐上挂满了金灿灿的玉米,院场上还晒着两簸箕干茶。“这是开春时候采的一点古树茶,趁着天气好我又翻出来晒晒。”董保强边说边招呼我们进屋,“我们山里人用惯火塘,我家火塘上的火还焐着呢,走,加上两根干柴就烧起来了,我煨给你们一罐我自己揉的古树茶。”

16

我们在火塘边围坐下来,火塘里窜动的火苗映照着老人黑红的脸庞,烘罐、烤茶、沏水、煮沸,在不急不缓中一罐茶就被分成了6杯。

17

随着一杯杯清香、醇厚的茶水下肚,我们听董保强老人讲述了一段古老悠远的故事。“据村里祖祖辈辈口传,明朝洪武年间,来自南京、福建一带的商人,以及随军西征的队伍、治理边疆的朝廷官人来到镇东,并在当地发现了一种植物,树很高,枝繁叶茂,墨绿色的叶片大而肥厚,手感柔软,叶背隆起,叶脉明显。摘其叶子入口生嚼,初有苦涩之感,继而回甘,感觉神清气爽。此后,人们便纷纷采摘这种树叶来泡水喝,用以提神醒脑。”

18

老人说话很慢,表情很祥和,就像水中慢慢舒展的、醇厚的茶叶一样。又一盅茶水入口后,老人慢悠悠地接着说道:“听我爷爷说,这些外面来的人把这种植物叫做古树茶。此后‘古树茶’的叫法便传了下来。”

19

老人嘘起嘴,轻吹茶盅上面的热气,然后慢慢呷了一口茶,接着又说道:“口传下来的还有这样一段故事,很久很久以前,邓子龙在镇东村的一座大山顶上安营扎寨,后来将那座大山取名为营盘山,也叫老邓营。当时山上没有水,士兵们饥渴难耐,邓子龙也很着急。一日,他将手中的宝剑顺手插在地上,地面上立即出现一口满不溢、旱不枯的‘神井’,邓子龙取井水烧开后浸泡当地的茶,汤色黄亮,回甘生津,经久耐泡,醇香浑厚,深得邓子龙及其部下的盛赞。”

20

“老人家,这‘神井’现在还在吗?”“在啊,仍然是清汪汪的一塘水。”“古树茶真是宝啊!”“是啊,可算是我们的‘镇村之宝’呢。它们长在大山里,多少年来枝繁叶茂地护佑着当地民众。它们老而青翠、老而不衰。”

21

告辞董保强老人后,老支书继续带着我们往山坡上走,一路走一路闲聊。在聊天中我们得知,在大山的另一面,有一株“身残志坚”的古树茶,整个躯干已经被风雨掏空,留下一半的躯壳竟然在岁月洗礼中枯木逢春、伸枝展叶,顽强地生长下来,残缺的身体爆发着大大的能量,我们为之敬佩,盛赞它为“坚强茶”。

22

走累了,我们在偏坡山林的一株古茶树下休息。我们学着老支书的样子从古茶树上摘下一片茶叶放入嘴中咀嚼,没有那种生厉厉的苦涩,浓浓的茶香在味蕾上慢慢绽放,继而沉淀为心底深处的一道风景。

23

我们站在半山坡回望,山外是山,山色葱茏,近处稍淡,远处深浓,更远处泯灭为灰。大山褶皱里是稀稀落落的人家,看不到稍大一点的寨子。那些古茶树就像充满灵性一样,没有不满,没有愠怒,不觉得冷清,不忧虑将来,只是悠然自得地细细品味着轮番而来的朝朝暮暮,在大山里陪伴着这方民众生活着、成长着,顺其自然、自然而然。

24

同行的侯哥感叹着:当镇东为我们展示出三千多株虬枝盘曲的老茶树时,古不古已经不用再讨论了。谁?在何时种下了它们?他们从哪儿来?它们从哪儿来?他们去了哪里?它们却还在这儿!我们无从知晓,但是,镇东的古树茶摇曳着神性!它的神性源于自由生长、洁净的雨露,以及茶人虔诚地侍奉。

25

是啊!老人说的话、老人的爷爷说的话,老人的爷爷的爷爷说的话,我们都无法考证,只是羡慕着这方民众的福气——他们有着灵秀的山水、有着醇厚的古茶、有着安静的生活……

(来源:中国松山宝地龙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