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之前的心:二十八年,酸甜苦辣咸,挣了一条命,叫知天命(五十知天命),等待退休安全着陆,乐而忘忧,以做公益“打发”余生。驻村之后的心:当领导以商量的口气告诉我,想让我到镇安镇镇宝村驻村的时候,突然想起“我宣誓”,突然想起我举过右手,镰刀斧头一直悬在正前方。突然意识到,商量是自己的错觉,组织的任务和考验来了才是真相!“我宣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举起右手,铁肩担道义,握起拳头就是托举。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决急难愁盼,助乡村振兴一臂之力的时候到了。驻村是庆幸,让自己的小算盘服从大战略,小公益融入大振兴,厚实了余生宽度。万一,又延伸了余生的长度呢?
我将明代圣人王阳明“心学智慧”融入到我的驻村工作中来,用第二视角理解我的工作和生活,忽然觉得:一切美好恰逢其时!无须犹豫、纠结和彷徨,向初心,再出发!

一、心即理。我们凡事都喜欢讲个理、辩个理、赢个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以为天下有无数个道理,那么就想得太多了。有了“驻村以后的心”,就只剩下唯一的一个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这是道,是中国人民的幸福之道、获得之道、安全之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道。驻村工作队员要合道而为,不要背道而驰。在合道而为中展现“驻村精神”。
二、致良知。什么是“驻村精神”?我理解的就是王阳明心学核心之一的“致良知”,找到了心之所住、理之所在,剩下的就只有实践良心了。家人出于爱护,让我驻村期间不要拿主意;同事出于保护,让我驻村期间注意安全和健康;朋友跟我调侃,驻村期间好好养老......驻村以后,我发现种种原因,干部素质良莠不齐,随时想辞职的大有人在,对全村长远发展缺乏规划,不抱希望,积极应付很少应对;我发现大都是勤劳的没致富,致富的靠力气。资源匮乏却在浪费资源,明知传统产业衰退却不敢突破。粗放种养殖成本高,最高的成本是缺乏技术、地域局限和健康损害;我发现人们善良实在,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之心......我发现自己无力改变现实,哪怕集工作队和挂包单位之力,也不能一蹴而就。也许还会有更多的发现,因为发现,家人的爱护、同事的保护、朋友的调侃,我可以理解但不会接受;因为发现,无论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怎么轮换怎么变,唯一不变的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以“致良知”为驻村精神,多琢磨事少琢磨人,多想想为什么驻村,多谋划启迪民智、增收致富的办法,多说说温暖人心、鼓励上进的话,多做做群众认可的事。该不该,做不做,向心而觅。
三、知行合一。知和行本不是两回事,真知真行是一体的。知道不去做不是真知,做了不明白不是真做。国家着力建设生态文明,云南省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我们怎么办?总的围绕三个重点。一是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培育新主体。打破目前多、乱、杂、小、差的不良状况,突出中高海拔蔬菜种植、肉牛和土禽养殖。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土地、气候、地形地势等资源优势,变“跟风”为主动,变传统为新型,变产业为事业。培育村民主动、政府服务的新型市场主体,形成三户五户小经营,小组与自然村、行政村大联营的态势格局。二是探索高山设施农业,促进规模发展。质量既定,产量领先;产业既定,效益领先。向规模、设施、管理要效益,杜绝小打小闹,杜绝各自为政,推进农业发展。三是结合乡村规划,走专、精、新、特路子。村庄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乡村振兴与农业发展结合。依托“高黎贡山”效应,专:专注种养殖;精:结合人少地少实际,做“订制”产品、“地标”产品;新:在引进外来品种,创新发展的基础上,胸怀世界,探索高山峡谷新种业、新路子,展现大山新气象;特:在云南高原特色产业中,“张扬”自身独一无二的地理坐标优势,在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中占据一席之地。在全村8.91平方公里内,打造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示范园。知行合一之前,可以天马行空,不可以仅仅“独善其身”。
以镇宝村为例,聆听三宝地基的传说,感受鸟语花香、百瀑争流的惬意,品民宿、闻稻香的回归;探秘峡谷风光,体验农耕文化;赏百亩茶园,住高山特色帐篷……期待镇宝村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