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北门镇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镇安
发布日期:2020年11月24日 19:48 浏览:[] 作者:郭仙芹 来源: 打印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

镇安镇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历届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秉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理念,按照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总要求,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突出创建主题,把握创建方向,深化创建内涵,铸牢全镇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时代和谐魅力镇安。

一、三类风险明目标,共排风险建平安

镇安镇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为维护镇安的和谐稳定,镇党委政府用功在前,通过识别家庭、新增、遗留“三类风险”,明确治理重点、难点,并对摸排、评估、定级出的“低、中、高”三个风险进行挂牌登记,采取相应的包保措施稳控化解,定期研判时时关注,直至风险等级降低或消除。同时,建立各村(社区)沟通交流微信群,将各渠道接受到的风险隐患问题及稳控化解工作进行时时推送,政府、法庭、司法、派出所联合行动,实现风险隐患引导化解稳控无缝对接,达到“第一时间知晓、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回访防止反弹”。目前,全镇已妥善处置搬迁租赁土地信访问题、高风险寨邻长期矛盾、稳控家庭情感纠纷等高风险案件数起,中、低类风险问题骤减,为新时代乡镇和谐奠定基础。

二、四级网格筑堡垒,共同治理凝团结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涉及面广、群众性强,是全党全社会的工作。镇安镇坚持抓基层、强基础,把创建工作重心下沉到社区、村组、家庭,在资源分配、力量投入等方面搭建更多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坚持分级治理、分级问效、共同治理,构建行政村、自然村、村民小组和小组“四级网格”模式,围绕“三类风险”进行网格化社会治理和组织管理。同时,将街道、农贸市场划分为区块,所辖的商户、出租房每10户至15户建立“十户联防”机制进行监督管理,群众守望相助、公平经营、和谐生活,有效消除了社会治理盲区。镇安集镇街道娱乐场所、烧烤摊点等行业场所涉酒警情和争占摊位、停车位警情占总接处警46%,2020年通过网格化区块管理,提升业主守法经营和自我管理意识,上述警情占比下降为24%。

三、五支队伍保平安,共同参与展魅力

镇安镇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尊重和体现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积极探索创建工作路径。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整合资源组建党员先锋队、巾帼宣传队、青年服务队、三老调解队、治安巡逻队“五支队伍”,凝聚团结力量,充分确保创建过程群众参与,创建成效群众评判,创建成果群众共享。各队组利用进村入户之机带头宣传政策、带头服务群众、带头调解矛盾,定期开展政策宣讲、扶贫救济、环境整治、关爱特殊人员等志愿服务活动。“红马甲”“红卫士”已经成为镇安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脱贫攻坚战、疫情阻击战、社会治理、人居环境、森林防火等各项重点工作中勇挑重担,不仅参与了镇安的共建共治,更是引领了新时代镇安的新风尚。

四、六个体系强保障,共享文明促新风

镇安镇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实际,在辖区内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的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征的文化符号。鼓励群众修订村规民约建立制度体系,成立群众议事会建立决策体系,成立乡贤参事会建立协商体系,成立代表监事会建立监督体系,成立法治驿站建立服务体系,成立道德讲堂建立宣讲体系,通过“六个体系”实现共享社会文明成果。借助“五个一”,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坝烈士陵园、一个以案为鉴点龙陵县公安局红茶社区派出所、一个警钟长鸣厅大坝廉政教育展厅、一个传统古村落向阳寨、一个休闲景区老梨树温泉度假区,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引导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凝聚社会价值共识,实现知行合一,不断提高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法治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现镇安“民族团结、乡村和美、社会和谐”的新风尚新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