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北门镇安
勐林之战
发布日期:2017年01月07日 20:56 浏览:[] 作者:李慈 来源: 打印

“潞江初瘴鸟不飞,勐林旧垒乌欲啼”。——明 邓子龙

明朝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因陇川土司女婿岳凤叛变,杀死土司,图谋篡位,被官兵打败后叛逃缅甸,勾结缅酋莽应里发动了中缅之战,莽应里组织了10万象兵入侵中国,叛军一路“破姚关,焚施甸,攻顺宁(今昌宁、云县、凤庆一带),寇勐林(今镇安),杀官军,剽焚为烈,恃象马所向无前”,朝廷震动,于万历十二年派出了刘廷和邓子龙两个将军率兵清剿。刘廷率军从永昌出发,翻越高黎贡山攻打腾冲之敌,收复了腾冲、干崖、陇川一线的国土;邓子龙率军首先收复施甸,在施甸的姚关进行了激烈的战斗,然后挥师西进,攻打镇安和龙陵、芒市一线的入侵之敌,在镇安坝子进行了一场非常惨烈的战斗,双方战死的人达5000多人,镇安坝子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镇安之战后,敌人溃不成军,被邓子龙的军队一路追赶,逐出国门。

镇安古称勐林,史书上把镇安之战称为“勐林之战”。邓子龙在战后写下此诗云“潞江初瘴鸟不飞,勐林旧垒乌欲啼”,充分描述了勐林之战的惨状。至今在镇安的东山头还留有邓子龙驻兵的营地遗迹,名叫“老邓营”。

镇安作为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古镇,自古就是滇西的军事要塞,因为它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古代的战争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战争的双方都是短兵相接,开展肉搏战。要开展大规模的战斗都必须选择比较开阔的战场,镇安坝是潞江西岸的高原平坝,历代都被官方派重兵设防看守,有战事时便以大规模作战,没有战事时便以驻兵备战,保卫镇安和丝绸之路的安全。(注:部分史实参考张国龙《龙陵县镇安历史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