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镇芒麦村阿昌汉子赵兴册,于1988年入伍参军,退伍后,凭借当兵几年增长的见识和勇气,1994年其举债7万元购买了一辆运输货车,迈出了人生创业的第一步。2000年,赵兴册用自家酿制的土锅酒,在本乡内开拓了市场。经过3年多的摸索,在2003年,借助县委、县政府提出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的强劲东风,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支持下,赵兴册拿出所有积蓄投资70余万元建厂办企业,成为当地第一个敢“吃螃蟹”的阿昌人。经过多年的努力,赵兴册已成为阿昌山乡闻名遐迩的致富带头人,过上好日子的赵兴册不忘回报家乡,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发挥好企业家的社会作用,带动各族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弘扬正气,先后创办了阿昌情土锅酒厂、昌家石斛专业合作社、龙山镇滇糯橄榄协会和龙陵县兴昌特色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
赵兴册为人质朴、淳善,在成功创业勤劳致富后,充分发挥自身在当地说话办事有人听、有人跟的作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绝不让一个民族掉队、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理念,把先富带后富作为立身处世的准则,兴产业、聚人心、促脱贫,带动当地群众走上产业致富之路。一是特色佳酿促就业。赵兴册在继承阿昌传统配方的基础上,加大科技投入,通过改造和提升制酒酿酒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份额,基本形成了“开辟一个市场就站稳一个市场”,“插进一根针、撬开一道缝、占领一大片”的发展态势,阿昌情土锅酒厂年销售额达到了300万元以上,带动当地阿昌族群众34人到酒厂上班,人均工资2000元左右,有力地促进了富余劳动力的就地就近就业。酒厂每年向当地农民收购稻谷100余万斤,大大提高了粮农的种粮积极性,为家乡人民的增收致富开辟了新渠道,更转变了农民原有的等靠要和广种薄收、不思进取的落后思想,摆脱了“闲着身子、荒着土地、饿着肚子”恶性循环的困境。二是枫斗加工闯市场。赵兴册立足芒麦石斛资源丰富,群众有石斛种植经验的优势,积极响应镇党委、政府发展石斛枫斗加工特色产业,出钱出力带动3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石斛30余亩,带动周边各族群众100余人开展石斛枫斗加工,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带动群众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三是生态经济出实招。赵兴册不但有经济头脑,更有远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重视绿色产品的开发,积极向林业部门学习和借鉴有关滇糯橄榄种植技术,带动各族群众250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0户60人)发展种植滇糯橄榄400余亩,同时配合林业部门带领各族群众开展森林抚育8000余亩,即绿化了家乡,又增加了群众收入。四是循环养殖促增收。赵兴册利用自家开办酒厂的优势,利用酒糟兴办了特色土鸡养殖场,带动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养殖土鸡2000余只;带动贫困户10户,发展龙陵黄山羊养殖300余只。五是抱团种植助发展。赵兴册深知群众富不富,产业是支柱,在外出参观考察,积极探索,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带领建档立卡贫困户30户47人发展白花蛇舌草50亩。在带领群众发展产业的过程中,赵兴册深知单靠个体力量是十分的有限,采取抱团取暖闯市场的方式,把协会建立在产业链上,牵头成立了龙陵县龙山镇滇糯橄榄协会,带动各族贫困群众50户150人加入;成立了昌家石斛专业合作社,带动各族贫困群众312人加入,并与加入群众签订协议,为其提供种苗、技术服务和统一购销,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积极带动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
脱贫不脱贫,基础要先行。一是建言献策谋项目。赵兴册充分发挥担任市县政协委员以及创办酒厂闯市场的丰富经验,积极协助镇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建言献策。在每年召开的政协会上,积极向有关部门建言和提议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倾斜力度。二是积极行动搞建设。赵兴册利用自身在当地有一定号召力的优势,积极协助村“两委”开展道路建设,硬化了大田坡至蛮旦村组道路3公里;针对雨季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个人出资积极维护村组道路13公里,有效解决了阿昌兄弟出行难的问题,促进了人员畅通和货物流通。三是倾情投入做协调。为了解决家乡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赵兴册以每年参加各地产品交易会宣传推介“阿昌情土锅酒”为契机,向有关部门积极争取项目、寻求支持。比如,原芒麦小学处于滑坡地段,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威胁着师生的生命安全,赵兴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积极向有关部门奔走呼号,并积极参与学校整校搬迁工作。如今,芒麦小学实现了整校搬迁,各族学生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琅琅读书声声声入耳。又比如,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赵兴册积极出谋划策,协助村“两委”做通群众工作,打消群众思想顾虑,促成芒麦易地搬迁安置点落成入住,如今“兴昌园”内阿昌族群众是家家住新居、人人笑开颜。
“人不怕穷,就怕志短;村不怕穷,就怕心散”。赵兴册致富后,始终把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帮助贫困群众作为企业家立身处世的准则,时时处处慷慨相助贫困群众。对于周边乡邻,他满怀温情,平时寨子里的人生病没钱医治的或急用钱的,只要找到他,他都及时给予帮助,从几十元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不等,其先后为困难户垫付农药、化肥、籽种等农用物资资金4万多元。在阿昌山乡中,一段段感人事迹传为佳话。32岁的杨绍兴由于车祸,受伤后腰部大量出血,生命垂危,家人找了好多车,却没有人敢送,赵兴册知道后,开着自己的车,把杨绍兴送往县医院,到时已是夜间12点多了,由于送往及时,杨绍兴脱离了生命危险。年近50岁的赧瑞其由于生病导致耳聋,不会说话,生活艰苦,且一直是单身,几年来赵兴册一直在照顾他,他心存感激就到酒厂来帮忙,干干杂活,赵兴册除了供他一日三餐外,每月还给他生活费。现在,在寨子里,只要一提到赵兴册,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众口一致说:赵兴册是好人!
群众要想富,思想转变是出路。赵兴册深知“扶贫先治愚、脱贫先立志”的道理,在脱贫攻坚的大潮中,他将做通群众思想工作作为带领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的有力抓手,切实发挥基层党员、致富能手先锋模范作用,在管理酒厂、带领群众发展产业的过程中,时时处处注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时时处处自觉维护群众利益。日常生活中,他积极协助村组干部调解邻里纠纷、化解矛盾,用自身言行带动群众“知党情、感党恩、跟党走”,并帮助周边群众树牢勤劳致富的信心和决心。赵兴册作为“阿昌骄子”能歌善舞,利用参与组织阿昌族盛大节日“阿露窝罗节”的时机,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传递党的“好声音”,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如今的芒麦蛮旦自然村,阿昌特色文化魅力凸显,讲团结、讲和谐、讲致富、讲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赵兴册正是这样一点一滴地为家乡脱贫致富而奔走,他的事迹感动了群众、带动了群众,他致富不忘报桑梓的赤子之心,各族干群有目共睹,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赵兴册总是这样跟身边人说:“党的政策很好,但是要靠我们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我们芒麦以前很穷,落后了很多年了,现在的发展机遇非常难得,我们必须以最大的努力和最大的勇气,向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总攻,与各民族兄弟共同迈进全面小康,要当脱贫路上的先锋,决不能拖后腿掉链子”。赵兴册正是这样说,也正是这样做,如今他那伟岸的身姿依然活跃在脱贫攻坚一线,正带领周边群众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向贫困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