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变色龙”,人们往往会先联想到动物界的蜥蜴。然而,在植物界也有不少“变色龙”。近日,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在野生植物监测中,偶遇一种“一叶多色”的奇特植物。经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谭运洪鉴定,确定为秋海棠科秋海棠属植物变色秋海棠。变色秋海棠是中国特有物种,在龙陵县属首次监测到,为龙陵县域新记录物种。

有关资料显示,变色秋海棠多年生草本植物长圆柱形的根状茎扭曲或呈之字形;心形的叶面两侧不对等,叶面密布圆锥状卷曲毛(毛长可达3.5毫米), 叶缘带齿尖状的芒(芒长可达1.8毫米)。花序为典型的二歧聚伞状结构,花色以粉红色为主色调。
在秘境幽谷中,几簇变色秋海棠花悄然绽放在林下一处悬崖峭壁上,其粉红色花簇及复古色叶片与青绿岩石相映成趣,形成冬日里“幽谷崖缝藏秀色,石缝生花映日辉”的独特意境。变色秋海棠的褐红色花葶上,坠着色泽清丽的花蕾,细看宛若缩小版的荷包,格外玲珑精致。当阳光穿过枝叶缝隙洒到其花簇和叶面上。更奇特的是,那片片还留有湿润水迹的叶子。凸凹不平的叶面以深绿、淡黄、鲜绿等为主色调,这些颜色以叶柄、叶脉为起点自然散开。另外,在微焦镜头下可以清晰地看到,几只不知名的小昆虫,蹒跚在布满圆锥状绒毛的“绿毯”(变色秋海棠叶面)上,呈现出一幕幕动植物“和谐共生”的灵动图景。

“一叶多色”是变色秋海棠突出特征。因其叶面会随着环境因素(如温度、光照、湿度等)的变化而变色,在民间也常被称之为植物界的“变色龙”。那么,为什么变色秋海棠的叶子会变色呢?有关资料显示,它叶面变色主要与色素平衡、光照强度、湿度等因子的变化有关。如从植物学和光照变化的角度来看,当光照增强时,花青素也随之增加,红色更鲜艳。当光照减弱时,叶绿素优先合成,绿色加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种“变色”,也是其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生存机制。
变色秋海棠是一种花叶兼具的观赏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等地,分布区域狭窄,在龙陵主要生长在密林中潮湿处、混交林下或沟谷石壁上,为中国特有物种。

“变色秋海棠野生居群在龙陵的新发现,既为当地秋海棠属植物家族再添‘新丁’(秋海棠属植物由原来9种增至现在的10种),提高了龙陵县秋海棠属物种的丰富度,又为该物种在‘中国植物分布图’上增加了新分布点,也为我国变色秋海棠的物种分布数据库提供了实物资料和科研支撑。”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高级工程师罗国启介绍道。
通讯员/郁云江 吴乃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