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龙陵动态
十二载山海情 大工助力龙陵绘就幸福图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30日 17:23 浏览:[] 作者: 来源: 龙陵新闻 打印

实施援建项目123个、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37个;购买和帮助销售农特产品价值4200余万元;助力云南品斛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精准营养食品4款,带动石斛全产业链产值突破80亿元......一组组沉甸甸的数据,勾勒出大连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大工”)对口帮扶龙陵12年的坚实足迹,更镌刻着校地跨越山海、双向奔赴的深厚情谊。

渤海之滨的牵挂,穿越3000多公里山河,抵达云岭之南的龙陵大地。自2013年校地结缘,大连理工大学以“精准”为纲、“实干”为要,从基础设施补短板到产业发展赋新能,从人才培育强根基到民生福祉暖人心,持续为龙陵把脉问诊、对症下药,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造血”体系。

“我们先后向龙陵派驻了六任挂职副县长、四任驻村第一书记、十二批研究生支教团,这是跨越山海的缘分,更是代代相传的责任。”大连理工大学挂职干部、龙陵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新奎的话语里,满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坚守。12年来,大工帮扶队伍接续奋斗、无缝衔接,在产业、教育、医疗、科技、人才等领域精准发力,让帮扶成效真正扎根基层、惠及民生。

产业振兴为基 铺就致富快车道

龙陵的山川草木间,藏着群众致富的希望,也牵动着大工帮扶团队的心。

走进镇安镇陶鲜菇食用菌种植基地,菌香弥漫中,一排排菌棒整齐排列,肥硕的蘑菇顶破菌袋,工人们忙着采菇、装箱,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当初基地只种平菇,是大工帮我们引入红托竹荪,还置办了菌架,产量一下翻了三番;后来又送来烘干机、灭菌柜,彻底解决了加工难题!”基地负责人陶丽林说起帮扶恩情,语气格外真挚。在大工的助力下,基地规模逐年扩大,2024年产值达500多万元,带动18名周边妇女长期就业,全年支付工资60多万元,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实现了稳定增收。

为破解特色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大工依托科研优势,为龙陵产业插上“科技+人才+电商”的翅膀。日前,一场汇聚20余所高校晋级团队、70多位行业专家学者的电子商务策划大赛在龙陵举行,大家围绕“电商赋能、品牌引领、数字转型”,为石斛、咖啡、牛油果等特色产业献智献策。“大赛帮我们找准了咖啡产业的痛点,给出的方案特别实用!”保山楠迪咖啡有限公司负责人储明孝信心满满,计划尽快推动核心策略落地,实现品牌推广与渠道拓展的新突破。

如今,“克地佬”“楠迪咖啡”“陶鲜菇”等特色品牌声名鹊起,“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覆盖全县各个乡镇,让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共享红利,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民生改善为本 温暖民心幸福路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更是大工与龙陵最温暖的联结。12年来,大工始终将教育帮扶作为“先手棋”,把对龙陵学子的关爱,化作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

在龙山镇核桃坪完全小学,“思源厅”师生餐厅整洁明亮,师生们有序就餐;在龙山镇城区小学教育集团赧场校区,“萤萤之光乡村书屋”成为孩子们汲取知识的乐园;课堂上,研究生支教团的老师带着青春活力,让知识传递更有温度。校友会凝心聚力,筹资158.1万元为龙陵一中捐建智慧教室,让山区孩子与前沿教育无缝衔接;累计投入专项资金,更新2000余套课桌椅、添置120台教师办公电脑、补充3万余册教用图书,让校园旧貌换新颜。

“彩云公益”助学金如涓涓细流,12年间资助230名困境学生,45万余元助学金为追梦少年撑起晴空;专项奖学金激励学子奋进,过去三年已有18名龙陵学子考入大工深造,续写校地情缘。深耕终有回响:2025年龙陵县高考600分率由上年的3.82%提升至5.37%,历史类679分的佳绩位居全省第二......一张张亮眼成绩单,是教育帮扶最动人的回应。

医疗健康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大工用专业与温情,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校地医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远程会诊系统架起“空中桥梁”,专家驻点带教传经送宝,乡镇“健康服务站”扎根基层。10月24日至25日,大工附属妇女儿童医院专家团队赴龙陵开展精准医疗帮扶,不仅带来了医疗设备与药品捐赠,还通过坐诊、培训等方式,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群众身边。“有效补充了我院医疗资源缺口,为提升诊疗效率提供了硬件保障。”龙陵县妇幼保健院负责人的话语里满是感激。大连理工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不仅为龙陵县人民医院带来了先进的眼科设备,专家团队更亲自主刀开展眼科手术。当患者重见光明时,家属们满是感激:“多亏了远方来的专家,给我们带来了希望,让家人告别黑暗、重获光明,这份恩情我们永远记在心里!”

而在邦腊掌温泉度假区,大工将科技创新与资源禀赋深度融合,改造升级后的科技小院焕然一新——既融入“听风看雨数云飞”的自然景观,又集科研实验、办公、成果展示、专家住宿于一体。“现在游客觉得风景好、住着舒服,商务客户也觉得实用方便。”邦腊掌公司总经理程菊介绍,靠着“科技+康养”特色,这里已成龙陵文旅新招牌,吸引着休闲游客与科研团队慕名而来。

人才培育为要 激活振兴内生力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大工既送技术,更育人才,让振兴的种子在龙陵生根发芽。

在大工加持下,龙陵成功获批“云南省科技帮扶示范县”。机械工程学院孙吉宁教授、建设工程学部张吉礼教授聚焦绿色硅产业重大工艺难题组建团队攻关,支持企业技术更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共建“云南省石斛种子资源实验室”,生物工程学院修志龙教授团队研发的深加工技术,助力品斛堂公司开发4款精准营养食品,带动石斛全产业链产值突破80亿元;胡祥培教授团队的“区块链+数字签名”溯源系统,已应用于5家龙头企业,推动黄龙玉线上销售额年均增长40%;物联网监测技术让牛油果亩产提升15%,通过“区块链溯源+京东平台”,龙陵好物走出深山、走向全国。

12年来,大工的调研组、专家团队常态化赴龙陵指导,龙陵也选派16批529名基层党政干部、乡村振兴带头人、骨干教师、医生到大工学习培训。龙陵一中副校长杨善平便是参训者之一,2024年7月的一周培训让他茅塞顿开:“专家讲座、名校观摩让我明白,要紧跟时代步伐,走进学生内心,做他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如今,一批批懂技术、会经营、爱家乡的本土带头人茁壮成长,带着从大工学来的知识理念扎根家乡,成为龙陵产业发展最坚实的内生动力。

十二载春秋流转,十二载风雨同舟。从脱贫攻坚的并肩冲锋到乡村振兴的携手前行,大工与龙陵的情谊早已融入山川草木、扎根群众心中。“12年间,我们在特色产业等方面实施100多个项目,直接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张新奎表示,下一步,大工将继续对标龙陵实际需求,从产业、教育、医疗、科技、人才、组织等多方面深耕赋能,以精准帮扶的“大工力量”,助力龙陵在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上续写新篇。


记者/徐 静 陈彩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