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抗战“生命线”的滇缅公路,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关注热潮。

在怒江峡谷西岸、惠通桥旧址不远处,矗立着一处险关——老虎嘴。“劈石凿岩,状如虎口”,80多年前,筑路工人悬吊在近乎垂直的悬崖上,仅凭锤子、撬杠、炸药和双手,硬生生凿出能容汽车通行的缺口。那陡峭的岩石断面,形似猛虎血盆大口,公路从中穿行,“老虎嘴”之名由此而来,成为滇缅公路艰险的缩影。
如今,滇缅公路龙陵段仍是龙陵县的重要交通干线,更成为热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老虎嘴崖壁上,当年凿岩修路的痕迹清晰可辨,无声诉说着中华民族抗战的艰辛与悲壮。
精益求精 历史之路焕发新生
面对日益增多的参观人流,作为滇缅公路龙陵段(S237线)管养单位,龙陵公路分局以“保护历史、保障安全、提升服务”为核心,对S237线岭岗寨—红旗桥路段实施了系统性养护提升。

对38404平方米沥青路面重新罩面,不仅提升了路面平整度,更让游客前往历史遗迹的旅途,多了份平稳与舒适。
在临水临崖路段,科学架设波形护栏4864米,为过往车辆筑起坚实安全屏障;设置线性诱导标36块,在每处弯道提供清晰指引;立起涵洞警示桩196根,涂装混凝土护栏1698.4平方米,这些设施既是安全保障,也成了青山绿水间的亮丽点缀。针对老虎嘴、惠通桥等标志性景点,合理增设临时停车区,方便游客驻足参观、拍照留念。
尤为用心的是,对滇缅公路时期保留完好的老涵洞,专门修建了“参观与检修一体化通道”,真正实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传承”——游客可安全近距离触摸历史,养护人员也能高效开展日常检修。
串珠成链 打造精品文化体验廊道
此次养护提升,为游客重走抗战路、追寻历史记忆提供了更佳条件。作为连接滇缅公路施甸段、龙陵段、惠通桥旧址、松山战役旧址、滇西抗战纪念馆等核心节点的关键通道,S237线通行与观览体验的升级,大幅提升了龙陵抗战文化旅游的整体吸引力。
“我痴迷滇缅公路的历史,这是第7次来了!前几次开车,这次公路条件越来越好,特意骑摩托车来体验。”在惠通桥桥头,来自昆明的游客李先生抱着头盔,语气里满是对这条路的偏爱。

如今,一条完整的抗战文化旅游线路已然成型:从保山方向驶来,先到老虎嘴,抚摸崖壁上的炮眼,遥想当年筑路艰辛;行至惠通桥旧址,触摸曾决定战局的铁索桥;驻足观景台,俯瞰惠通桥、红旗桥与铁路桥,感受“天堑变通途”的今昔巨变;最终抵达松山战役旧址,在远征军雕塑群前缅怀先烈,在纵横战壕旁体悟战争的残酷与不屈。龙陵公路分局的养护工作,恰似一根丝线,将散落在山水间的抗战文化“珍珠”串成链,形成了一条体验更优、教育更深、安全更高的红色廊道。
使命担当 养路人的历史情怀
“我们养护的不只是一条公路,更是一段民族记忆,一种精神传承。”龙陵公路分局局长的话,道出了养路人的初心,“每一次路面铣刨、每一根护栏安装,都怀着对历史的敬畏。我们要让这条英雄之路,以更安全、更完整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让每一位来访者都能读懂它背后的故事,传承那份不屈的民族精神——这是我们独有的荣誉,更是沉甸甸的使命。”

路通则人通,人通则文脉通。龙陵公路分局以专业精细的养护,不仅保障了公路畅通,更激活了深植于龙陵山水间的抗战基因。诚邀您驾车重走这条英雄路,在青山绿水间聆听历史回响,感受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精神力量。
供稿/范晓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