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塘炊烟轻轻扬,用电用火记心上,线路老化快更换,易燃杂物莫堆放......”近日,在龙陵县龙山镇芒麦村的村寨广场上,身着阿昌族服饰的身影格外醒目,他们是当地的阿昌族消防宣传小分队,正随着欢快的民族曲调唱响《阿昌火韵平安歌》。歌词里藏着用火用电禁忌、隐患排查要点等消防知识。

这是龙陵县消防救援局破解山区少数民族地区消防宣传难题的创新实践。龙山镇芒麦村蛮旦寨是阿昌族的聚居地,部分高龄老人汉语交流不畅,且传统的海报张贴、集中宣讲等方式,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导致消防知识难以真正“落地生根”。
“消防安全不能有死角,必须找到让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的方式。”龙陵县消防救援局防火监督干部杨永函说,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今年以来,大队决定立足民族特色,组建了一支“懂乡音、知乡情、近民心”的消防宣传小分队。

小分队里藏着不少“能人”:有熟悉民族文化与村情民意的党员干部,清楚每家每户居住环境和用火习惯;有威望高的乡贤长者,群众信服度强;还有擅长歌舞的村寨文艺骨干,能将枯燥知识编成歌谣与舞蹈。为让队员“既懂文化又懂消防”,消防救援局还制定系统培训方案,从火灾成因、初期扑救、疏散逃生,到消防器材实操、针对老幼的宣传话术,逐一细致讲解指导。
在78岁的杨板龙老人家中,队员们分工明确:有人仔细检查厨房里的火塘是否远离易燃物,堂屋里的电线是否存在老化、私拉乱接的情况;有人坐在老人身边,用地道的阿昌语反复叮嘱“烧火时人不能走远”“出门前一定要关掉电源总闸”。“家乡话一听就懂,他们讲得特别细。”杨板龙指着墙上的宣传画,熟练说出“起火打119”,笑容里满是踏实。
这样的“敲门行动”是小分队的日常。除入户排查、一对一讲解,他们还在村寨广场、文化活动中心开展集中宣传:演示灭火器“提、拔、握、压”使用步骤,带领村民唱响消防歌,让知识在互动中深入人心。“以前汉语宣传,老人听不懂、年轻人嫌枯燥,现在用阿昌语配歌舞,老人愿意听、年轻人主动问,效果翻了好几倍。”小分队队长赵仁定感慨道。
如今,在龙陵县的阿昌族村寨子里,“油锅起火锅盖盖,燃气泄漏莫慌张,关阀门,开窗户,安全知识记胸膛”的歌词逐渐成了村民口中的“口头禅”,主动清理房前屋后易燃物、检查家中电线的村民越来越多。小分队的“走村串寨”,不仅把消防知识送到了家门口,更用乡音乡情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让“安全第一”的理念真正扎根在群众心中。

这支小分队就像创新的‘种子’,在民族团结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杨永函表示,下一步,龙陵县消防救援局将持续为小分队提供支持,丰富宣传形式内容,同时总结经验,计划结合辖区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组建更多特色宣传队伍,让消防宣传接“地气”、沾“土味”、带“暖意”,推动“民族团结”与“消防安全”同频共振,最终形成“人人重视消防、人人参与宣传”的正向循环。
记者/徐 静 侯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