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壮阔版图上,大瑞铁路承载着区域经济腾飞的希望。而其中的重点控制性工程高黎贡山隧道是中国首条穿越横断山脉的超级工程,每一米掘进都在挑战地质禁区。

高黎贡山隧道全长34.538公里,最大埋深达到1155米,宛如一条巨龙,蜿蜒穿行在横断山脉的腹地。它穿越17种复杂地质、19条断裂带,具有“三高四活跃”的独特地质特征,几乎汇聚了隧道施工中所有不良地质状况和重大风险。
“国内专家评判高黎贡山隧道的修建难度‘世所未见’,但我们隧道建设者知难不畏难,越是艰险越向前。”中铁隧道局大瑞铁路项目部高黎贡山隧道1号竖井工区的党支部副书记李航说道。

2015年12月,中铁隧道局集团首批建设者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地,李航便是其中的“开路先锋”。从项目启动的那一刻起,李航就见证了隧道掘进的每一个艰难时刻,也亲历了无数次与地质挑战的“正面交锋”。“遇到复杂地质,我们只能一点一点地抠。”李航回忆道,“巨大的隧道地应力甚至能把18厘米粗的工字钢扭成‘S’形。面对这样的困难,说不怕是假的,但我们肩负着使命,必须挺膺担当、迎难而上,只为早日实现隧道贯通。”
高黎贡山隧道被划分为进口、1号斜井、1号竖井、2号竖井、出口5个工区,每个工区都面临着高涌水、高温、高地应力等“拦路虎”。
4月22日中午,在1号竖井工区,记者看见地面上水流不止,隧道顶部水流如注,工人们正在这样的环境中干得热火朝天。工程部技术员何贵安介绍说:“这些水都是在围岩破碎的岩层里面夹着的,开挖的时候,一打到这个位置就涌出来,像‘水帘洞’般。巨大的涌水会产生强大的阻力,把钻头往外推,大大增加了开挖的时间。而且在装炸药的时候,流水还可能把炸药带出来,这就导致工人在施工现场的工作时间大幅延长。”
到达正在掘进的掌子面时,几台钻探机同时钻探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工人们大汗淋漓。工人高永波表示:“衣服湿了干、干了湿,大家开玩笑就像‘蒸桑拿’。还有很多涌水,掌子面流着,地面上淌着,又湿又热。”
“除了地应力产生的热量外,还有各种机器运转产生的热量,导致整个隧道的温度很高。”技术员李学鹏介绍了高温产生的原因和问题应对:“隧道里温度高达38度,为了保证工人能够顺利作业,我们想尽办法把新鲜风送到作业面,降低温度,保障工人的职业健康,提高施工效率。同时1号竖井工区正在争取今年6月份安装大型智能机组,来降低隧道里面的作业温度。”
清晨7:20,在出口工区,记者跟随工人们坐上小火车,前往隧道深处。伴着隆隆车声,车里的工人大多在小憩。在与身旁的一位大叔“吼着”聊天时,记者得知,工人们清晨6点起床,7:20准时进洞,天天如此。“天天都要进,有时白天进洞,有时晚上也要进,三班倒,常年都有人在洞里工作。”
经过40多分钟的车程,记者终于见到了久仰大名的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国重器——重达2000多吨的硬岩掘进机TBM“彩云号”和我国第一台再制造TBM“彩云1号”。它们在高黎贡山隧道曾创造过平均月进尺119米、最高日进尺38米、月进尺620米的优异成绩。
2018年,这两台TBM来到工地“安家”,48岁的费光华也随之踏上了这场与时间、与自然的艰难较量,并担任了TBM维保队队长。然而,地质条件的极端复杂,让TBM和建设者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截至目前,TBM已经第44次卡机,它们庞大的身躯静静伫立,仿佛在诉说着与复杂地质斗争的过往。
费光华神情凝重地说:“前面的压力大得惊人,不良地质变化把2000多吨的TBM往后推了80多公分,连钢架都变形了。3米厚止浆墙被高水土压力击穿,受到地应力影响围岩收缩变形,使原空间更为狭小。”面对困境,费光华和他的团队并没有退缩,“现在里面压力太大,渣、水全部冲出来了。通过多方联动制定了两个措施,第一个是高位导坑,让它泄压;第二个是从护盾上边,人工开挖小导洞,无论如何都要攻克难关。”

如今在TBM复推前,出口工区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除了正洞和平导洞,相继开拓了正洞一绕、二绕、三绕,平导一绕、二绕,形成了“五绕七洞”的施工格局,朝着高黎贡山隧道胜利贯通的目标前进!
据悉,自高黎贡山隧道修建以来,1600多名工人默默坚守岗位,一个又一个年头过去了,他们始终以“知难不畏难、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顽强意志和拼搏精神,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他们在黑暗的隧道里,用汗水和智慧一点一点地雕琢着这条钢铁动脉。

【记者手记】 走进高黎贡山隧道施工现场,扑面而来的是震撼与感动。这条穿越横断山脉的钢铁动脉,每一寸都凝聚着建设者们的心血与汗水,也让我们深刻领略到“基建狂魔”背后的忠诚与担当。
从2015年首批建设者踏上这片土地,1600多名工人默默坚守,在黑暗的隧道中,他们用双手雕琢希望,用信念铸就奇迹。“知难不畏难、越是艰险越向前”,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眼前的动人故事。
向这些劳动者,致敬!
记者/徐 静 侯云鹏 尹纯助 李开平 李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