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共青团龙陵县委以“青春同行”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为抓手,广泛动员组织返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实践活动,通过开办“爱心托管班”,缓解家长假期带娃难题,进一步丰富少年儿童的假期生活,有效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增进与家乡的情谊。截至目前,全县共开办返乡大学生“爱心托管班”98个,参与活动的返乡大学生609名,托管少年儿童3291名。

突出组织谋划,夯实“活动之基。共青团龙陵县委聚焦开办“爱心托管班”,加强统筹安排,汇聚多方力量,为活动开展打牢坚实基础,确保“爱心托管班”开办高效率推进、高质量落实。用心谋划准备。提前摸排全县各村(社区)在校大学生数量,并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队,组织大学生志愿服务队103支、1177人。整合村组活动场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职工之家、青年之家、妇女儿童之家等为活动阵地,并购置了羽毛球、跳绳、象棋、水彩笔等教学用具。与县委组织部联合选派85名驻村工作第一书记为团建指导员,协助开展“托管”活动。周密安排部署,及时召开龙陵县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会,邀请龙陵县幸福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专业老师对“托管班”的组织流程、课程安排和注意事项等进行培训,为“托管班”启动注入强劲动能。凝聚部门合力。充分发挥团委桥梁纽带作用,动员县直挂钩帮扶单位为返家乡大学生开展“儿童托管”活动提供财力、物力、人力支持,截至目前,县乡村共筹集资金和物资共计20余万元。

突出激励保障,铺好“奋进之路”。共青团龙陵县委聚焦“爱心托管班”顺利开展,健全激励机制、加强安全保障、强化宣传推介,为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增添动力、消除忧虑,确保“爱心托管班”开办有力有序。树立正向激励导向。联合相关部门印发《龙陵县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积分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对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实行积分量化评价,并明确实践总积分达到60分及以上颁发“实习证书”、达到80分及以上可参评县级“青春同行”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优秀志愿者”、达到100分及以上可根据积分排名情况推荐参评市级及以上评先评优等奖励机制,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在“儿童托管”活动中积极奋进担当、展现青春作为。

树立安全为重导向。将安全作为开办“爱心托管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为参加“爱心托管班”的大学生志愿者及少年儿童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为“爱心托管班”开办期间大学生志愿者及少年儿童人身安全提供保障。指导各“托管班”与家长签订“龙陵县假期爱心托管协议书”,明确双方权利及义务;向家长发放“2024年龙陵假期儿童托管安全告家长书”,明确“托管班”职责和学生家长及学生本人要遵守好管理要求,确保整个活动安全、有序、高质量完成。树立“正能量”导向。“龙陵青年”微信公众号开设“大学生实践”专栏,通过边干事、边总结、边宣传的方式,让大学生服务家乡的同时,也让家乡父老乡亲认识回馈家乡情谊的学子,树立起“知识改变命运”鲜明导向,营造良好的教育学习氛围。

突出丰富形式,回应“实践之需”。共青团龙陵县委聚焦“爱心托管班”高质高效,引导大学生志愿者充分发挥聪明才智,通过“托”“管”“教”的方式,让“爱心托管班”成为少年儿童增长知识、拓展视野、培养兴趣的平台,更好解决家长所愁、满足少年儿童所盼。注重学有所向。制定“龙陵县大学生志愿服务‘儿童托管’活动课程建议表”,对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文化传承教育等课程进行了“清单式”列举建议,确保整个“托管班”教学始终把“思政”教育贯穿始终,让“大小学生”在“教”与“学”中有所思、有所悟。注重学有所益。根据少年儿童所属学段分类,采取集中讲解授课、点对点答疑解惑等方式进行作业辅导,让少年儿童寒假作业完成更高效。根据少年儿童成长需要,开设安全自护教育、普法知识宣传、反对校园暴力、网瘾预防、防电信诈骗教育、个人卫生教育、防止烟花爆竹伤害、地震应急逃生等课程,通过课件、视频、图片、游戏等方式,帮助少年儿童更加充分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注重学有所趣。鼓励大学生志愿者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个人特长,结合少年儿童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开设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手工及趣味游戏、劳动实践等特色兴趣课程,满足孩子们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在组织过程中,龙山镇河头社区和镇安镇小田坝社区等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创新工作举措,在村(社区)的支持下,组织举办“村晚”暨志愿服务成果汇报表演活动,让少年儿童在表演中体验收获,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供稿/共青团龙陵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