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要用力,紧紧地固住泥巴,泥巴紧实端正之后要什么形状你就可以做了。对了,大拇指往下压,再往下……”11月19日中午,在龙陵县镇安镇向阳寨土陶研习馆里,制陶艺人蒋成树正在耐心地指导游客制作土陶产品。前来体验的游客玩得不亦乐乎,有的想要制作花瓶,有的想要制作盘子,有的想要制作笔筒,大家都在尽情体验制陶的魅力和乐趣。
土陶文化在当地已经传承200余年
位于320国道旁的镇安镇大坝社区向阳寨属于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传承200余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镇安土陶”是向阳寨的特色招牌。向阳寨土陶曾经铸造过历史的辉煌,全寨凡成年男子几乎都会制陶,师承关系为父传子、子传孙,家家从事制陶业,呈现出“老幼妇孺齐揉泥、举家上阵制皿忙”的景观。土陶产品销往腾冲、芒市、南伞、畹町、瑞丽等地,出现了“泥腿子”点土成金,坛坛罐罐走向全国各地的景象。
村民告诉记者,寨子里一直流传着“蒋大瓮刘大坛”的说法,即历史上寨子里的蒋姓人家以制作“大瓮”出名,刘姓人家则以制作“大坛”见长。
今年51岁的蒋成树便是蒋姓后人。“我们祖上从腾冲搬来向阳寨,祖辈都擅长制陶。初中毕业后我就跟着父亲做土陶,到我已经是第五代传人。那时我们主要做罐子、水缸、大瓮、转龙缸、酒缸这些生活用具。”蒋成树回忆道,“我20岁左右的时候,家里每年烧10个窑,一年能有800多元的收入。成家后两个孩子相继出生,制陶已经养活不了全家人,我就外出打工谋生活,停止做了十多年的土陶,而这一停歇已近20年的时间。”
维持不了生活,这是当地土陶发展的真实情况。烧制土陶又苦又累,一年辛苦下来也挣不到多少,加之土陶制品后来慢慢被形形色色、五彩缤纷的工业制品所代替,土陶市场日渐凋零,寨子里的大多数人家都不愿意做了,整个寨子仍坚持制陶的仅剩刘姓后人刘培道一家。
土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
土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2017年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所编制完成了《保山市龙陵县镇安镇向阳寨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同年镇安镇统筹实施了向阳寨传统村落建设项目,重点打造陶寨之门、节气之道、陶宝集市、陶源梦记、陶艺新馆、三龙戏珠、石桥夕照、古村胜景等“向阳八景”。
“传统工艺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如何在传承中谋发展、在创新中求特色,这是向阳寨土陶长远发展所必须面对的困境和抉择。”镇安镇宣传委员赵国生说道,“2023年,镇安镇以‘传承非遗文化,建设和美乡村’为主题,将向阳寨作为乡村振兴‘一村一示范’进行打造,采取‘家庭体验点+土陶研习馆’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土陶文化传承和发展,推动集‘乡村旅游+非物质文化传承+土陶文化制作工艺’为一体的传统村落建设。”
走进家庭体验点,在刘培道的家庭作坊里,浓浓的土陶气息扑面而来,琳琅满目的土陶制品有的沿墙而放,有的角落而栖。“一方面因为情怀,一方面因为热爱,所以选择坚持,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刘培道说道,他们刘家有名的“大坛”已经很少加工了,收藏室里还留有几个且做怀念。
刘培道的儿子刘德能也回乡跟随他制作土陶,今年8月还开通了直播,向网友展示家中的各种形状、大大小小的土陶制品,学习有创意的设计和包装发货经验。刘培道告诉儿子,制陶不仅炼人更能炼心,要以一丝不苟的态度传承好这门古老的手工艺,用行动留住文化根脉,为大家留住乡愁。
前不久,向阳寨土陶研习馆投入使用,在原小组活动室上改造而成的土陶制作体验区、土陶展销售卖区令人耳目一新。土陶制作体验区主要让游客亲身体验做土陶,亲自感受土陶的魅力,烧制完成后采取邮寄等方式将作品交到制作者手中;土陶展销售卖区主要展示向阳寨本土生产的土陶,并通过电商直播带货或向游客直接售卖等方式销售本地生产的土陶。
蒋成树不再外出务工,选择回乡承包经营向阳寨土陶研习馆。问及这么多年没有加工土陶,手艺是否会生疏,他感慨道,向阳寨的土陶技艺源远流长,这是刻在骨子里、融在血液中的“技艺”和“记忆”,是浓浓的乡愁,只要一上手就会“复活”了。看着前来体验制陶的游客,蒋成树欣慰地说:“土陶文化能走进大众视野,大家能来体验,这对传承和发展土陶文化是多么好的事情啊!”
“如今,向阳寨的土陶不断改变传统样式,已经由日用器皿向工艺品转变,制作、购买土陶的游客开始慕名而来。”赵国生接着介绍说,“我们不仅要保护好非遗技艺,同时还要深入挖掘、传承、创新和利用好非遗资源,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让非遗在乡村振兴中‘活’起来,让土陶之花在传统村落真正‘向阳’而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