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象达,风和日丽,云朗风清。为了到秋天能够有一个好收成,尽管太阳炙热的烘烤着大地,却也挡不住靠田地生活的农户在田间地头忙活的激情。

在忙碌的人群之中,有一个“特殊”的身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就是象达镇甘寨社区大窝子小组的匡家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十多年前,匡家顺患上了腔隙性脑梗塞,支撑着一个家庭的顶梁柱被突如其来的恶疾压倒了,全靠着他一个人养活的家庭瞬间陷入了困境。腔隙性脑梗塞是临床上公认的“疑难杂症”,这种病想要治愈需要一笔很大的费用,对于一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在住院期间还没有受到完整治疗的匡家顺就因无法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提前出院回到了家中,导致了现在的半身不遂。
匡家顺全家共6口人,妻子在家只是带带孙子做不了太多农活,儿子儿媳常年外出务工,家里的田地就没人打理。毕竟农民离不开庄稼,家里的田地荒了又可惜,匡家顺只能一直坚持辛勤耕耘自家田地。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乡上也开始了贫困户的识别工作,党的政策光芒照耀到了我们边疆每个角落。在村干部组织村民代表评定四类对象的过程中,匡家顺一家因残致贫,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尽管生活不尽人意,匡家顺依然乐观面对,用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病魔对抗,没有在困难面前倒下去。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及镇村两级的动员下,匡家顺加入了黑木耳种植合作社、参与了肉牛养殖项目等,大力发展产业,其间也享受到了很多国家的好政策,于2017年年底实现了脱贫摘帽,退出了贫困户行列。
慷慨丈夫志,可以耀锋芒
虽然匡家顺一家纳入了贫困户,但是在这期间他并没有依托“等、靠、要”的思想,反而一直以来都以自强自立的心态进行着辛勤劳作。在泥泞的田地里,尽管行动不便,52岁的匡家顺仍然一瘸一拐地用左手奋力挥舞着锄头,一锄又一锄地翻挖着长满水草的稻田,汗水湿透衣襟,泥巴溅满全身,他身虽残、志却坚。
一个朴实的笑容、一套朴素的着装、一把泥泞的锄头,一瓶浓浊绿茶,诠释了一位贫困户对生活的高昂斗志。他不屈不挠的精神让身边的人们为之动容。

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战,在这条征途中,会遇到很多艰难困苦。扶贫工作既要扶“智”,更要扶“志”,就如同匡家顺自强不息的劳作精神一样,我们也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青松精神突破艰难险阻,要以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作为终极目标,力争早日摘掉贫困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