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257-2/20241112-00001 | 发布机构 | 龙陵县民政局 |
公开目录 | 区划地名 | 发布日期 | 2024-11-12 |
文号 | 浏览量 |
惠通桥位于保山市施甸与龙陵两县交界的怒江大峡谷上,是昆明通往滇西乃至国外的咽喉要塞。此桥属柔性吊桥,所跨河流为怒江,最大载重量7.5吨,长123米,宽5.67米,高15米,最大跨径87.23米,宽4米,类型为公路桥。清同治十二年至光绪三年(1873~1877)由地方热心公益人士捐款建,由于经费不足仅修成可通人行驮马的铁链桥,龙陵地方官请求省巡抚拨款重修加固,省批示原来未经报审,不予承认批款,后经永昌府报至清廷光绪处,称桥已修通,请予命名。光绪问:“此桥上边之桥名何?”大臣答:“惠人”,光绪即说:“上为惠人,下为惠通”。惠通桥之名由此而来。民国20年(1931)龙陵县长到任倡议建成西式吊桥,并函商“驻缅甸华侨会”会长梁金山,请予协助。民国22年(1933)在缅代聘印度工程师来滇主其事,于民国24年(1935)元月建成可通行负重驮马7匹(约2吨)吊桥。民国26年(1937)在原桥主体上改建公路桥,2月正式通车。抗日战争时期,民国31年(1942)5月龙陵失陷,为阻日军向保山进攻,5月5日守桥部队奉命将东岸桥塔炸毁。民国33年(1944)远征军反攻又修复。民国38年(1949)6月被溃退地方武装“共国盟”焚烧,9月又修复,11月当地革命武装为截断国民党部队逃窜缅甸又将桥面焚毁,次年1月抢修,4月修复。新中国成立以后,公路部门在原桥基础上做了加固。惠通桥使用到1974年,直到下游的红旗桥建成后才退出历史舞台,如今一座座现代化桥梁在怒江上矗立笔挺,惠通桥作为抗战纪念和爱国主义教育遗址,依然在承载着人们对历史的反思、对先烈的凭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