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龙陵县人民政府
索引号 01526257-2/20240306-00001 发布机构 龙陵县民政局
公开目录 区划地名 发布日期 2024-03-06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其他
拨开别字见真义

记得有一次在腊勐大垭口,我看见一份材料上有一个地名写作“大柒树”。我对旁边的一位同志说,这个地名一定是写错了,应写作“大漆树”。漆树种类较多,它分泌的白色汁液会使人过敏。“柒”是“七”的大写。不料那位同志不以为然。他说历来的材料上、公文上和公章上都是“大柒树”而不是“大漆树”。我愕然!别字一旦上了文件、上了公章就像警察穿了制服威风起来,容不得说三道四、批评指正。后来我把这件事告诉了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很淡定地对我说:老兄,“漆树”写成“柒树”肯定是错了。但是一个地名既然已经登堂入室,用在公务领域,要改也不能随便改,得有个手续。比如说吧!你的名字上了户口簿,要改还得到派出所,说明理由,写个申请改正。听了老朋友一番话,我再也不惊诧愕然了。

其实,别字地名不只是“大柒树”一个,检索一下还相当多呢。龙山白塔社区的白塔原名叫文笔塔。故塔下之村就是文笔村。今之文壁一、二实为“文笔一、二”之误。这个别字 “别”得有点长,民国《龙陵县志》也写作“文壁”。平达的芦根河指的是芦苇根较多的河,却写成“六根河”;在其附近的上芦根、下芦根,自民国《龙陵县志》至1983年8月地名志均做上芦根、下芦根,今忽以“陆”代“芦”,写成“上陆根”“下陆根”,地名原义荡然无存。龙江的三元宫本来是一个道观,一“别”,写成“三园宫”成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纪念祠的笑话。勐柳的扎营坡,因清同治年间曾在此扎营驻兵而叫“扎营坡”。现以“炸”代“扎”,写成了“炸营坡”。寺岺干、露水洼、鸡爪树坡等地名,别字一上马,成了寺领干、潞水洼、鸡罩树坡,叫人一头雾水不知是个啥意思!

地名中的别字妨碍了人们对地名含义的理解,妨碍了人们对地名资源的挖掘、整理和运用。龙山户孔和碧寨三家村的“榨地”本就是“柞地”之误。“柞”在普通话里读作“zuò”,在用作地名及方言中读作“zhà”。柞树就是栎树,在龙陵是常见树种。民国《龙陵县志》和1983年8月地名志都把“榨地”写作“柞地”。当“柞”被别字“榨”替代之后,“榨地” 被解释为用木栏围地之“栅地”或“刀耕火种之地”。这真叫人不可理喻。龙新茄子山,原名叫朝龙山(即“朝弄山”),因释义中用了别字,把茄子山解为“缺角山”,而演义出“缺角鹿”一番“别”义。1983年8月地名志说,茄子山因历史上曾在此猎获一只缺角鹿,故名缺角山,后演变为“茄子山”。我们知道,鹿跑得很快,“缺角”与否并不影响其奔跑的速度。实际上,“缺角”为“瘸脚”之误。在方言中,“缺角”与“瘸脚”读音完全相同。“瘸脚”即脚受伤,有毛病而跛,跑不快因此才会被捕获。既然人们以猎获这头鹿为荣,说明人们在猎获时占便宜。这个意外之喜,在当地人中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并以之名山。由此可知“缺角山”实为“瘸脚山”。此外,人们经常把腿脚有毛病的人称为“瘸子”。说不定茄子山上曾有一个“瘸子”为当地人做了一件非常有益的事,人们将之叫做“瘸子山”,后演变为(雅化)“茄子山”。

地名中出现别字最常见的是地名含义明确,因一些字不熟悉、不会写而用乙字代替甲字。如龙江邦明的全麻山实为荨(qián)麻山,龙江勐外坝的山“岭”果场和龙山河头的山“苓”果场实为山“柃”果场、龙山洒槭(qì )洼应为洒檵(jì)洼(字义辨析从略)。有的是不明地名含义而误写的。如腊勐沙子坡的船树洼应为椽树洼。其一,既然是一洼树不可能只是一棵做船的树;其二,龙陵基本没有伐木做船的传统,过河渡江只渡筏。所以释义为“曾在此砍一棵大树,用它做过船”的解释及地名的写法都不对。实际为寨旁有一洼树,人们常在此砍去做椽子,故为椽树洼。又如龙山白塔的文笔,因不知白塔原名就叫文笔村,而文笔村又源于文笔塔,因而误写为“文壁”。有的是受方言读音之误而误写。如龙江大新寨把红木树写为黄木树,乃是“红”“黄”不分之故。还有的是对地名持随心所欲的态度乱写,大家也明知写错而听之任之,久而久之别字地名反倒占了主导地位。如龙山的长岭干明明知道寨建于小道坡,因小道坡较长,但不写作长短之“长”,反写作经常之“常”,误作“常岭干”,碧寨天宁的垭口写作哑口、山垴写作山脑以及文中提到的芦根作六根(陆根)等等。这类情况最多,也是我们应以着力纠正的。

一个地方的地名就是一个地方的颜面。满地名都是别字就象靓丽的脸上长了痣、雀斑和痘。这叫颜面扫地。一个地方的地名就是一个地方的人文素质的表征。我们一方面风度翩翩,满口高深的理论,另一方面又别字连天,这不是在华贵的外表下露出破棉絮吗?地名纯洁性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要写别字,这也是语言纯洁性的最基本要求。

作者/赵秀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