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重点关注
龙陵县“四个深耕”推动文旅融合阔步奋进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16日 08:33 浏览:[] 作者: 来源: 龙陵新闻 打印

近年来,龙陵县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以抗战文化为灵魂,以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为基础,通过以节促旅、农旅融合等方式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助农增收成效日益显现。

深耕“红色资源”,推动抗战文化旅游

多维打造“县域旅游标杆”。以松山战役遗址为核心,打造松山大战遗址纪念园,成立滇西抗战研究基地、龙陵抗战文化研究中心,聘请王选、戈叔亚等13位专家担任松山抗战文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研讨。多元推进“红色旅游路线”。对李鑫故居、西山坡红色教育主题公园、龙陵抗日战争纪念馆等景点开展品质提升,把县域抗战旅游资源“串点成线”,开辟惠通桥遗址、松山战役遗址、董家沟日军慰安所旧址等红色旅游路线。多点创建“红色旅游品牌”。松山被批准为全国第二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国家4A级景区等;2023年象达镇红色朱家庄景区提质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24年1—10月,松山景区共接待游客82.08万人次,同比增长3.6%;朱家庄景区共接待游客14.14万人次。

深耕“田园风光”,激活乡村旅游

开发景区打造新地标。成功打造龙江稻田公园景区、龙新乡雪山景区等一批具有龙陵特色的乡村旅游新地标。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民宿、农家乐等业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2024年1—10月份龙陵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84.61万人次,收入15.18亿元。创新模式增强体验感。以腊勐大垭口新村、龙江弄岗村等为代表,发展“景区+农家”模式,将农家庭院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民宿,利用老厂房、乡村文化活动场所开展非遗、农耕文化传承和展示,全县文旅产业带动就业人数达3000余人。强化宣传提升知名度。依托国际国内旅交会等平台,将乡村旅游宣传与招商引资、温泉养生等推介工作相结合,提升龙陵美誉度。近年来,龙江“稻花鱼节”相关报道被CCTV-1《晚间新闻》、CCTV-13《新闻直播间》等主流媒体刊播,以龙江稻田公园为主体的景点打卡热度位居保山景点人气榜前列。龙江红细软米和稻花鱼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深耕“自然资源”,点燃生态旅游

做优“康养福地 温泉城市”品牌。优化产业布局,积极打造康养休闲温泉游。龙陵县邦腊掌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镇安镇老梨树温泉开发公寓楼、单元楼和别墅共614套,全部引入温泉热水。正在实施雨辰湾旅游度假村、河岚湾、温泉入城开发项目。做特“紫皮石斛之乡”品牌。通过将石斛主题与周边景点相结合,创建品斛堂石斛科创园景区、品斛堂森林藏酒景区两个3A级景区。研发石斛原液、石斛酒等30个系列100多个品种特色石斛产品。培育工业旅游产业,实现全县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康养产业与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做精“黄龙玉之乡”品牌。成功注册“龙陵黄龙玉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黄龙玉进入《珠宝玉石名称》国家标准,建成黄龙玉珠宝饰品检验站、黄龙玉公盘交易中心等项目,县内从事珠宝玉石加工销售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达3000余户,从业人员达20000余人。龙陵县运启黄龙玉博物馆被认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4年1—10月,博物馆接待游客15.532万人次。

深耕“以节促旅”,助力乡村振兴

擦亮节庆旅游“新名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相结合,打造以龙江稻花鱼节、龙新勐冒洋芋美食节等为代表的农耕文化节庆和以龙山阿昌族阿露窝罗节、碧寨山歌会等为代表的民族节庆活动。2024年国庆节假日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35.86万人次,旅游总花费1.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79%和22.40%。提升旅游服务“新形象”。在节庆期间,县乡村三级抽调文旅青年开展志愿服务,为游客提供贴心、暖心服务。2024年以来,龙陵县共开展节庆旅游青年志愿服务123场次,参与志愿服务1314人次,服务时长3045小时,惠及游客56.218万人次。搭建产业发展“新窗口”。2024年开展中国农民丰收节云南省主场活动,组织庆丰收主题活动、“绿色云品”特色市集、中国龙陵高海拔精品咖啡烘焙赛及咖啡基地调研观摩活动。丰收节期间,全县接待游客数量3.6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500余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开设农家乐158家、民宿21家,群众增收2200余户、户均增收1.2万元;5家企业与当地政府或农户签订协议5份。


供稿/龙陵县委办 龙陵县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