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时节,龙陵县龙江乡举行丰富多彩的传统农耕文化活动,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纷至沓来,还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商机,成功激发了乡村振兴新活力。
农事竞技妙趣横生
“加油!加油!”
“快,快,快,那边的已经剥了三分之二。”
“我宣布,硝塘村选手杨太胜3分钟剥玉米8.4斤。”
丰收节期间,龙江乡群众自发组织了一场场妙趣横生的农事竞技体验活动。在剥玉米比赛上,参赛的15支队伍90人按照现场抽签顺序分为6个小组,同一序号为一组进行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所剥玉米重量决出一、二、三等奖。现场热闹非凡,加油声、欢笑声不绝于耳。获得第一名的杨太胜高兴地说:“今年第一次举行剥玉米比赛,将我们司空见惯的农活搬上赛场,真的很有趣、很带劲、很亲切。今年玉米收成不错,你们看,颗粒饱满,像一个个金黄的大棒槌。”
挤在人群中观看比赛的游客何帅来自昆明,今年第一次到龙江乡,借着来观看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云南省主场活动的机会,何帅打算好好体验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他告诉记者,观看到这么一场酣畅淋漓的剥玉米比赛,是一种很独特的体验,比赛展现出了农民的风采和技艺,也让他感受到了新农村新农民的精神面貌,情不自禁地沉浸到了丰收的喜悦中。
趣味乡村欢乐跑也吸引了200名跑步爱好者参加,大家在风景如画的龙江尽情奔跑,热情与激情在金色的田野里弥漫、升腾,鸡、鸭、鹅的奖品为赛事增添了浓浓的乡野气息。
工匠技艺展有看头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除了农事体验活动,省内的36家商家齐聚“绿色云品”特色市集,石斛、茶叶、火腿、咖啡、干巴等农特产品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购买。乡村工匠技艺展区里,龙陵黄龙玉雕、象达人面竹纸伞、向阳寨土陶、松山荷包蛋、龙江牯子鱼等传统技艺引来游客围观。在平达傈僳族服饰展位上,手艺人余珍彩正在现场缝制傈僳服装。
“2009年10月,平达乡傈僳族服饰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列入云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余珍彩热情地向围观游客介绍着傈僳族服饰,“傈僳族服饰由包头、衣服、围腰、裤子、腰带、吊筒、龙尾巴7个部件组成,颜色以大红、水红、黑、白、黄、绿、蓝7色为主。上面绣着的花花草草,都是我们平时生产生活当中所看到的一些太阳花、金鱼花、樱桃花、蚂蚱花、螃蟹花、百灵鸟等10多种元素,主要体现我们生产生活的多姿多彩。”
展位上摆放的色彩鲜艳的傈僳服装、布包、挂饰等,深受游客喜欢。游客陈梦洁的父亲给她买了一个傈僳族小布包和挂饰,她高兴地说:“第一眼看见这个小包包我就特别喜欢,这些花就像我们平常看到的一样,还有这些小珠子,五颜六色的,我特别喜欢。”
带来商机助民增收
游客来了,带动了当地民宿发展。2023年底,龙江乡在稻田公园附近建成首家民宿并对外招租。多年从事酒店行业的辛九阳和何东慧看中龙江的山水田园风光,从外地来到龙江承包经营,虽然才运营8个多月,但吃、住、行、游一体化接待服务做得风生水起。据民宿经理介绍,自他们投入到民宿酒店的开发及运营以来,先后引入30多支旅游团近千人走进龙江,他们春采龙江茶、夏听龙江雨、秋品稻花鱼、冬游龙江湖,并且带动部分当地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其中,常年用工6人,临时用工50多人,已支付务工群众工资20万元,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13万元。
乡村旅游是一种以乡土文化、自然景观为基础、回归自然、休闲、体验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的一种产业形态。龙江乡从区位、交通、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及传统农业等都具有突出优势,具备了乡村文旅“吃住行游购娱”的发展条件。游客慢下来、留下来、住下来后,还带动了当地50多家农家乐蓬勃发展。
“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以前一年的毛收入是10多万元,现在一年的毛收入能达到70多万元。就按这几天丰收节来看,每天的毛收入可以达到七八千元。”农家乐老板康万秋一边备菜一边乐呵呵地说道,“再过几天就是国庆节,龙江又将开启一年一度的稻花鱼节,各种农作物大丰收的同时,我们也将迎来餐饮大丰收。”
乡村发展大有可期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龙江乡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7届稻花鱼节活动,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云南省主场活动又在龙江乡举办,八方游客与当地群众欢聚一堂,共观丰收、共晒丰收、共感丰收、共助丰收。
沃野田畴共享喜悦,礼赞丰收致敬耕耘。和美乡村“美起来”,丰收盛会“热起来”,人民群众“笑起来”。据龙江乡人民政府乡长段春荣介绍说,近年来,每到秋分时节,当地群众都会自发组织丰富多彩的庆丰收活动,真正当上了这片土地的主角。在今年丰收节期间,实现1200余人次就业,吸引游客12000余人次,带动旅游收入1500余万元。
如今,依托农、文、旅一体化发展,“丰收”成了乡村振兴路上“鱼米之乡·魅力龙江”最亮丽的“丰景”。
记者/徐 静 李开平 赵欢欢 陈彩芬 朱维静 李娅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