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龙陵县人民政府
索引号 01526288-X/20250310-00002 发布机构 龙陵县象达镇人民政府
公开目录 促民增收 发布日期 2025-03-10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其他
【基层动态】春风拂动豆花香——象达镇邦工村无筋豆产业观摩纪实

近日,滇西的群山还笼罩在薄雾中,象达镇邦工村的10余名农户代表在村委会班子成员及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踏上了前往潞江坝无筋豆种植示范基地的观摩之路。这场跨越山岭的“取经之旅”,承载着村民们对产业转型的期待,更寄托着乡村振兴的蓬勃希望。

潞江坝的春日,阳光已带着几分炽烈。当邦工村的观摩队伍走进连片翠绿的无筋豆种植地时,眼前的景象让许多人瞪大了眼睛——整齐的豆架如列队的士兵般延伸向远方,拇指粗的豆荚成串垂挂,工人们穿梭其间,动作娴熟地采收果实。邦工村村民郑世炳蹲在豆架旁,用手指丈量着植株间距。基地技术员现场揭秘:通过相应种植技术,调节主蔓与侧枝的生长节奏,使亩产量从传统种植的1000公斤跃升至3500公斤。在占地50亩的种植示范区,一场别开生面的“田间课堂”让农户们大开眼界。滴灌设备根据土壤湿度启停,就连喷洒生物农药都是机械化自动化,科技的赋能减少人工的投入,让种植产能成倍增长。“以前觉得高科技农业是城里人的事,今天才知道咱山地也能用!”村民段春兰指着手机里刚拍下的水肥一体化装置感慨。邦工村种植大户郑世炳当场算了一笔账:“按亩产3000公斤算,刨去成本能净赚1万余元,比种玉米翻了好几番!”听到这个数字,邦工村党总支书记王国云立刻掏出手机录像:“得把技术细节拍清楚,回去对照着实践。”参观学习过程中,王国云始终走在队伍最前列。他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下关键信息:“3月育苗需搭小拱棚防倒春寒”“采收期每隔2天摘一次豆荚”这些细节,将成为回村后制定种植方案的“指南针”。

午饭时间,技术专家针对邦工村海拔高、温差大的特点,建议采用“早春覆膜+秋延后栽培”模式,避开雨季高峰,延长采收期。村委会副主任郑仙艳趁机提出担忧:“要是种不好,投进去的钱打水漂咋办?”基地负责人笑着展示手机里的“技术帮扶群”:“从整地到销售,我们全程视频指导,还会不时邀请相关专家到村指导!”

返程的汽车在盘山公路上蜿蜒前行,车厢里的讨论却比引擎声更热烈。村民郑坤燕计划把自家半荒的坡地改造成豆田;返乡青年郑定平琢磨着开直播卖豆子;就连60多岁的阿姨也表了态:“我虽然扛不动锄头,但能帮忙择豆荚!”

村委会班子连夜召开会议,初步敲定“三步走”计划:一是成立无筋豆种植合作社,整合20户农户的100亩土地开展试点;二是争取镇政府的产业扶持资金,建设育苗大棚和冷链分拣点;三是与基地签订“技术托管协议”,确保今年完成首轮种植。

暮色降临时,观摩团成员们的手机陆续响起——家人、邻居纷纷打听见闻。村民小组长杨世旺索性在微信群发起语音会议,激动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乡亲们,咱们山里人也要种出‘金豆子’了!”

站在潞江坝的高处远眺,连片的豆田正沐浴在金色的夕阳中。那些蜿蜒的藤蔓不仅缠绕着豆架,更串联起小农户与大市场的通道。对于邦工村而言,这场春日的观摩如同一粒火种,点燃了产业振兴的燎原之势。当山风掠过豆架,沙沙作响的不仅是新生的嫩叶,更是一个村庄奔向幸福的足音。

苏帕河峡谷的褶皱深处,一条“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链正谋划。这看似普通的无筋豆,或将成就邦工村百姓的“共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