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龙陵县人民政府
索引号 01526286-3/20231219-00006 发布机构 龙陵县龙新乡人民政府
公开目录 促民增收 发布日期 2023-12-19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旅游、服务业 其他
典型材料:一引领四结合,走出融合发展新路子

——雪山村乡村振兴典型材料

一、基本情况

龙新乡雪山村位于龙陵县城东部,距县城36公里,有国土面积22.07平方公里,下辖13个自然村,25个村民小组889户,总人口3370人。党总支下设五个农村党支部,共有党员86人。以前的雪山村,“等靠要”思想突出、产业支撑弱、人居环境脏乱差、发展能力弱。近年来,新一届村党总支坚持党建引领,因势利导,提出了“一引领四结合”工作思路,即以党建为引领,把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传统文化、产业和旅游发展相融合。聚焦聚力“组织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旅游振兴”五大大主攻方向,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谋发展、农旅融合促振兴的新路子。

二、主要做法

(一)党建领航,凝心聚力,筑牢组织保障。雪山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不断增强党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一是强组织聚民心,建强“主心骨”。以村“两委”换届、推行村级组织“大岗位制”调整为契机,选优配强班子队伍,优化调整村(社区)干部2人,常态化研判队伍建设,及时调整优化支部书记和小组长2名。在全村25个村民小组中设置五个党支部,积极发展党员,清除党员空白小组,实施村“两委”挂钩联系村民小组、特殊农户等方式,把组织工作推向前,建强组织体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严、活、实”为导向,将“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与党建引领的中心重点工作有效融合,提升组织力。二是育好人才队伍,备好“生力军”。回引致富带头人、优秀大学毕业生15名,挖掘种植能手、管理能手、销售能手等“乡土人才”5名,开展“乡土人才”帮带工作,并把党员培养发展列为重要内容,不断夯实组织堡垒,2020年至今共发展发展正式党员、预备党员及积极分子6人。三是党建引领带动,做好“赋能+”。雪山村“两委”以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为主题主线,以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为工作目标,立足村情,依托大雪山万亩杜鹃花海、千亩梅园、雪山瀑布、雪山河水碾水磨群等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把秋场村民小组示范点打造作为抓手,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激活共建共享“红色引擎”。

(二)党群同心,共建共治,提升乡风文明。雪山村“两委”坚持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根基和底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树新风。一是思想破冰促发展。雪山村把思想破冰放在首要位置,从源头破除“等靠要”思想,全面激发“主任翁”意识。在秋场示范点建设过程中,前后组织召开群众会60余次,按照“先易后难,逐一突破”的思路,让思想通透、有远见的村民先行动起来,在质疑声中抓落实,在行动中见真章。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示范带头发动群众开展“清三堆”、“治三乱”集中整治行动,自觉美化道路环境,用竹子编制篱笆围栏,用花草装饰道路两侧,雪山村寨容寨貌以及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美丽乡村初见雏形。二是党建带群建聚合力。以“党建带群建”为抓手,成立“巾帼卫生服务队”“共青团先锋队”等志愿者服务队,深入农户家中开展“乡村振兴”政策宣讲、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转变群众观念,抓实工作细节。通过深入开展移风易俗,以“共商共建共享”方式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秋场组户均义务出工60人次、每户筹资3000元,共计13.5万元,评选“美丽庭院”52户,形成了群众自发、同心协力、团结一致、扮靓家园的良好势头。三是建章立制固长效。长久成效,制度是保证,村组两级通过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和寨规民约,将百年来形成的寨中良好风尚,不断延续、传承,同时结合村民小组实际,就当前重点需要规范的事项制定了一套简洁有效的寨规。以寨规民约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坚持利用制度管人管事,公共区域部分实现公益性保洁员、“3户5户”联防联控小组和农户“门前三包”,坚持5天1次的长效清扫机制,实现“日日清、时时清”,户内卫生实行“3户5户”联防联控小组提醒监督制度,实现户内整洁卫生、牲畜圈养不污染的效果。

(三)谋篇布局,以点带面,抓实产业发展。产业兴则乡村兴,雪山村把产业发展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努力实现产业带动群众增收。一是应势扬优选产业。雪山村海拔在1895米以上,属冷凉山区气候,全年气温低,在农作物种植上一直是弱项,村“两委”充分认识到优势劣势,通过分析研判,确立了“夯实一产,突破三产”的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并积极外出学习,因地制宜引入产业,大力发展培育“一村一品”,先后引入了线鸡养殖、姬松茸等食用菌种植加工产业,立足本土特色,发展了青梅、茶叶、碾子米等产业,调整优化全村产业结构,构建新产业发展格局。二是创新机制谋产业。采取党组织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形式,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成立“龙陵县雪沁劳务服务专业合作社”,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形式吸纳辖区内多家餐饮店、种养殖大户参与入社,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公司、农民合作社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把党员集合起来、把群众组织起来,通过绑定农户、合作社及龙头企业,形成巨大合力,实现抱团发展、合作共赢,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三是擦亮品牌强产业。以节日为引爆点,通过举办“龙新乡美丽雪山乡村旅游文化节”、手工茶斗茶大赛等活动,集中开展规模性农特产品展销推介会,把农特产品作为比赛奖品,提升雪山村产品产业延伸、市场拓展、品牌塑造。同时,依托大雪山生态资源、文化优势,将发展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有机集合起来,通过“种”风景、“育”美色、“创”品牌,形成集果蔬休闲采摘、旅游观光、劳动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农业旅游经营模式。

(四)立足特色,推陈出新,助推文化传承。坚持立足实际,积极探索,打造农耕文化“挖-护-弘”一条线。一是寻根问底“挖”文化。近年来,雪山村着眼乡风文明,立足文化传承,以创新理论“铸魂”,农耕文明“塑形”,乡土文化“提神”,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挖掘出以水碾水磨群为代表的农耕文化,塑造出具有时代感染力的乡村文明。二是固根守魂“护”文化。以水碾水磨群修复为契机,积极争取项目,宣传动员群众投工投劳修复水碾水磨11座,修建农耕文化广场,打造农耕文化墙体,建设农耕文化展览馆——乡土展陈馆,走家串户收集茶马古道用具、农耕农具、时代生活用品、农耕文化服饰等展示品180余件,刨、犁、耙、织布机、煤油灯、鞍架等展示品生动地还原了农民刨地、犁地、耙地、割麦的昔日生产生活场景和轨迹,传递着浓浓的乡愁,令人回味无穷。三是发力传承“弘”文化。充分发挥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将绘画等艺术元素与传统农耕工具、作物等充分融合,建设农耕文化田园综合体,打造农旅融合网红打卡点,把修复的水碾水磨群纳入旅游线路,供免费参观,并将水碾水磨“转起来去”,外租水碾水磨给村民制作碾子米,打造富含农耕文化底蕴的农特产品——碾子米,实现让旅客把“农耕文化带出去”,同时申报并被评定为县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增强文物保护力度。

(五)创新模式,强化融合,做活“旅游+”文章。雪山村不断挖掘本地特色,立足产业、文化等特色优势,以“农业+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为理念,开发精品旅游线路,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一是打造旅游胜地。发挥利用雪山瀑布、水碾水磨群、田园风光等旅游资源,争取项目资金395万元,发动群众投工投劳300余个修复水碾水磨群、建设农耕文化广场,打造文化景区,同时坚持生态理念,主打原汁原味,打造雪山瀑布景观步道1000米,为登山爱好者提供美好去处,同步加快游客服务中心、景区标识牌建设,完善旅游周边服务,如农家乐、民宿、农特产品等,积极申报3A级景区。二是发动旅游新引擎。由党总支牵头成立龙陵县美丽雪山农旅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并将其作为发展旅游服务业、推动农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负责组建旅游服务队,开展导游培训、打造精品旅游路线,以公司运营规范旅游发展。三是打响旅游新名片。依托手工茶斗茶大赛、乡村旅游文化节,对接各单位开展工会活动,“五一”期间与县工会联合开展“‘美丽雪山’徒步活动”,吸引全县345名职工参加,抓住契机充分展示雪山形象,同时依托新媒体,广泛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推介,利用公众号、视频号,以图文并茂、视频加持方式定期推介特色景点、农产品,邀请网红打卡推介等,打开雪山大门,刷新外界对雪山的新认知,提升美丽雪山旅游胜地知名度。四是助推农文旅融合。搭乘旅游发展快车,深入探索融合发展模式,深度挖掘特色产品,如碾子米、线鸡、豆花香等,并将其进行提档升级,全面提质;鼓励农户发挥创造性,因势发展旅游服务业,开办农家乐、民宿、体验式种植业等,今年以来,雪山村累计接待游客30000余人次,增加村集体收入50000余元,带动村民增收60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