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龙陵县人民政府
索引号 43275660-2-/2016-0816009 发布机构 龙陵县地震局
公开目录 部门文件 发布日期 2016-08-16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应急管理
龙陵县地震局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云南省防震减灾条例》情况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关于对全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云南省防震减灾条例>情况进行执法检查的通知》(保人办电〔2016〕18号)要求,龙陵县地震局就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云南省防震减灾条例》(以下简称“一法一条例”)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龙陵地震局紧紧围绕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防震减灾组织管理和基础保障不断完善

龙陵县地震局成立于1970年3月(时称龙陵县战备人防地震办公室,1992年9月正式更名为龙陵县地震局),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县地震局得以保留,属“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局级机构”,内设3个科室,核定编制7人,从而保证了我县防震减灾工作的正常运行。另外,根据“一法一条例”的相关要求,县政府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13年防震减灾工作开始列入政府目标考核;防震减灾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现已达到全县人均0.8元。

地震观测环境不断完善,于2011年投资140多万元新建了邦腊掌地震观测站。

2.成立完善了抗震救灾指挥机构。为加强各级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2012年市政府成立了上饶市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全市抗震救灾应急指挥协调工作。各县(市、区)也相继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机构,加强了地震应急管理工作。

3、防震减灾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2013年以来,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市本级防震减灾事业专项经费55万元,此外,两年多来还追加安排了专项资金140万元,专项用于防震减灾“六个一”工程(即:1个市级行政服务窗口、1个具有地震应急指挥功能的视频会商中心、1套流动监测和配备卫星电话的地震现场技术装备、1台地震应急救援越野用车、1个地震安全示范社区、1个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和三清山地震台建设。各县(市、区)政府均将防震减灾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基本保证了全市防震减灾工作正常开展。

(二)防震减灾工作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1.编制了防震减灾“三年规划”。 2013年,市防震减灾局联合市发改委共同编制了《上饶市防震减灾三年工作规划》,明确了2013至2015年全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信州区、上饶县等6个县(市、区)也制定了防震减灾三年或两年规划。

2.防震减灾工作列入政府目标考核。2013年9月份,省委、省政府下发《2013年度市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实施意见》,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对全省市、县两级政府科学发展综合考评内容。2013年11月,市委、市政府下文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政府科学发展综合考评内容。广丰、横峰、万年、德兴4个县(市、区)还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对乡镇(街道)政府目标考核内容,初步形成了防震减灾工作省、市、县三级政府目标考核体系。

3.全市防震减灾重点工程稳步推进。为全面贯彻落实《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赣府发〔2010〕30号)文件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到2014年底,我市防震减灾“六个一”工程全面完成,全市防震减灾工作基础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三) 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1.地震监测预报水平有效提升。一是地震台网安全稳定运行。上饶地震台、余干测震台测震和前兆数据实时接入市地震台网中心,并拓展了周边台站测震数据实时接入,有效提升了震情速报与震情趋势会商研判能力。二是启动了三清山地震台建设。2013年,三清山地震台恢复改造项目列入中国地震局2014度台站优化改造计划,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三是扎实开展震情会商工作。认真落实了震情月季会商、年度会商制度,积极开展震情形势研判,会商研判和编制水平有明显提升。四是全面开展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积极推进县、乡、村三级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初步构建了全市“三网一员”工作网络。

2.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得到强化。一是出台了政策。2013年,市政府研究通过并颁发了《上饶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办法》,全市8个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也相继制定了实施细则,为我市依法管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打下了扎实基础。二是建立了窗口。截至今年4月份,市防震减灾局以及5个县(市、区)防震减灾局进入了行政服务中心窗口。三是加强了执法。建立了执法队伍,市县两级执法人员现已达53人。两年多来,先后对10个未依法进行抗震设防的建设项目实施了行政处罚。

3.应急救援能力不断强化。一是出台了地震应急预案。2013年12月,市政府修订通过了《上饶市地震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了地震应急预案功能。10个县(市、区)完成了本级政府的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在此基础上,市防震减灾局配套制定了《上饶市防震减灾局地震应急预案》。二是建立了地震救援队伍。依托市消防支队特勤中队组建了“上饶市地震紧急救援队”、“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三是加强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目前,全市共建成各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20个。四是开展了地震应急演练。为提升地震灾害应对处置应急能力,全市防震减灾部门及中小学校广泛开展了各类地震应急避险和疏散演练。五是及时妥善处理了2014年7月31日万年县湖云乡发生地震突发事件。

(四)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近年来,我市防震减灾部门高度重视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一是加大防震减灾宣传经费投入。市本级先后投入经费20余万元,用于制作防震减灾宣传片、宣传袋、宣传册、宣传展板等资料。二是积极开展“六进”宣传。充分利用“六五”普法、防震减灾宣传周、地震纪念日等契机,全市各地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六进”— 进学校、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活动,通过发放宣传册、培训授课、播放宣传片、组织知识竞赛等方式,有效地宣传和普及了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干部群众受众面广,反响良好。三是利用各类媒体进行宣传。在运用悬挂横幅标语、分发宣传册、科普展板展示、开设固定宣传栏等传统方式宣传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了电视、报纸、网站、手机报、微信等平台的运用,有效扩大了防震减灾宣传面。上饶市防震减灾局网站累计更新各类信息600余条;上饶电视台播出防震减灾专题片10余次,上饶日报、晚报刊载各类报道20余篇。四是利用阵地进行宣传。全市大力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示范基地、示范社区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点“四项示范工程”, 建成各类示范点共计33个。其中,创建国家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1个,省级科普示范教育基地1个,省级科普示范学校2所,发挥了较强的防震减灾宣传辐射功能。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贯彻实施《防震减灾法》和《防震减灾条例》的情况总体是好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一是还有部分县(市、区)(见附表三)未依法将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纳入行政服务中心进行审批管理。二是全面监管机制没有形成,只有“权限内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建设工程项目的审查”2项已纳入基建管理程序。主要表现在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行政许可与监管脱节,在抗震设防要求行政审批后的监管环节中,没有落实环环相扣的监管。例如:项目可行性论证或者项目申请报告中没有把经防震减灾部门行政许可的《抗震设防要求审批意见书》作为依据和必备内容。设计部门未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审批意见书》和建设工程强制性标准进行项目设计,抗震设防要求审批意见也未与项目图纸抗震设计审查形成一体化管理,在图审和发放施工许可证时都未作为依据和必备内容。抗震设防要求质量验收,既未纳入项目的竣工验收环节,也不作为房管部门发放产权证的必要内容,存在管理源头上的隐患。

2.机构设置有待进一步优化。抗震设防管理工作中,防震减灾局负责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建设局负责抗震设计和抗震施工管理。因市抗震办与市防震减灾局机构名称相似,易产生机构重叠、职能重复的误解,项目单位办理报批手续容易混淆,造成手续繁杂和审批程序重复的假象,不利于协调抗震设防工作。

3.防震减灾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主要表现在防震减灾知识缺乏,自救互救能力差。部分领导干部存在我市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的麻痹思想,对《防震减灾法》实施工作重视不够,没有纳入工作日程。宣传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广大群众对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知晓率不高,防震减灾意识普遍较低。

三、建议意见

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危和建设工程的防震安全,必须提高认识,形成齐抓共管的有效监管机制。

1.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把《江西省防震减灾条例》第二十五条关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将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项目可行性论证或者项目申请报告、工程设计的依据和必备内容。对项目可行性论证或者项目申请报告、工程设计中未包含抗震设防要求的建设工程,有关部门不得审批”的规定真正落到实处,建立环环相扣的有效协作机制,确保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到位。

2.优化整合机构设置。一是优化归口管理。通过对各县(市、区)防震减灾部门的调研了解到,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与城建部门的联系最为密切,将防震减灾局归口城建有利于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整合机构设置,按照《防震减灾法》的规定和市“三定”方案的要求,建议撤销市建设局的临时机构抗震办,将人员和编制划归市防震减灾局,形成抗震设防工作一体化管理机制,建立从源头一以贯之地监管模式,进一步加强抗震设防工作,确保工程建筑按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3.加强防震宣传教育。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板报等各种媒体,多途径、多形式地进行防震减灾法科普知识宣传,要让地震科普知识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下农村。二是通过“5·12”全国防灾减灾日、防震减灾知识教育和紧急避险演练活动等形式,不断提高公众对地震知识的认识和震害自救互救能力。三是充分发挥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推进地震知识的传播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