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龙陵县人民政府
索引号 01526242-5-/2007-0206001 发布机构 龙陵县人民政府
公开目录 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 2007-02-09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参事、文史
政府工作报告(2007)

——2007年2月6日在龙陵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代理县长 左光虎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查,并请县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团结奋进,迎难而上,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

2006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县人民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县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实现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全年共完成县内生产总值13.84亿元,占计划的102.3%,比上年增长13.3%;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4.78亿元、4.82亿元和4.2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1%、22.2%和11.6%;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36.9 : 31.9 : 31.2调整为34.6 : 34.8 : 30.6,经济结构明显优化,首次呈现“二一三”结构。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3亿元,占计划的118.8%,比上年增长31.9%。完成财政总收入2.01亿元,首次突破2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34.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834万元,增长29.7%。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4.27亿元和10.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1%和28.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1亿元,比上年增长14%。一般贸易出口完成35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元,比上年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1890元,比上年增长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7%,超出计划指标0.7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17‰,均控制在计划指标以内。

(一)“三农”工作不断提升,农业农村经济较快发展

农业生产稳步推进。认真落实中央支农、扶农、惠农政策,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县共完成农业总产值6.62亿元,比上年增长7.4%。在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确保了粮食增产增收,总量达10.02万吨,比上年增长1.7%。甘蔗、“两烟”、茶叶、畜牧等传统产业进一步巩固提升。2005/2006榨季甘蔗入榨36.77万吨,比上榨季减少31%;收购烤烟3.2万担,比上年减少5.9%;收购香料烟1.29万担,比上年增长113.4%;茶叶产量3259吨,比上年增长22.9%;实现肉类总产量1.57万吨,比上年增长12.1%,畜牧业产值1.8亿元,比上年增长9.2%。核桃、石斛、木薯、大麻、亚麻等产业培植取得新成效。

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全面启动,12个试点村建设有序推进。26个整村推进项目全部竣工,完成投资785万元。动工建设各类水利工程542件,完工428件,完成投资1432万元;全年新增灌溉面积2000亩,改善灌溉面积2.44万亩,解决了4416人、2005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完成造林合格面积1.99万亩,建设农村沼气池1100口,改灶600户。

农民素质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科技人员进百村(企)入万户帮扶致富奔小康行动”深入开展,成效显著。劳务输出有序推进,全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2万人次,政府有组织输出1384人。全年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5245万元,实施了易地开发、科技及产业扶贫、世行及英国政府混合贷款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等扶贫项目,解决了0.5万绝对贫困人口、巩固了7.8万低收入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再创新高,比上年增加140元。

(二)工业强县战略不断推进,工业发展势头强劲

充分发挥矿电优势,积极实施新型工业化和工业连续倍增计划,以电力、矿冶、制糖为主的工业体系支撑有力。永昌铅锌公司10万吨硅铁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一期工程2台冶炼炉正式点火生产。特色工业园区规划全面启动,行业整合、资源整合迈出新步伐。积极实施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和资源再利用工作,环保“三同时”制度进一步落实,全县单位GDP能耗比上年降低4.66%。面对甘蔗减产、电力供应紧缺等困难,加强对工业生产的协调和服务,确保了重点工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主要企业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税收和利润大幅提高。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05亿元,比上年增长28.6%;工业增加值3.24亿元,增长27.6%,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1亿元,比上年增长34.3%,工业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三)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坚持“大项目带动大建设、大建设带动大发展”,建成了一批水电、交通、城建等项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加2.23亿元。水电资源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实施了腊寨电站、苏帕河二级电站、公养河二级电站、三江口电站扩容等水电工程项目,全县新增装机容量5.76万千瓦,占全市新增总量的68.4%;电力设施逐步完善,积极支持做好朝保二回线等输变电线路建设,电网改造取得新成绩。交通条件逐步改善,完成了半斤坝至木城等养弹石公路改造;启动了镇安至龙江通乡油路、天宁至三江口弹石公路、龙山赧场至龙江硝塘弹石公路改造工程;积极支持做好保龙高速公路建设协调服务工作和大瑞铁路建设前期工作。城镇建设得到加强,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全面完成;县城生活垃圾处理项目一期工程、滨河路建设项目、县城重点交叉路口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工程竣工投入使用;龙山南路、县城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站和环卫管理中心建设启动实施。2006年末,全县城镇人口达4.4万人,比上年增加近4000人;县城建成区面积4.12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0.23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1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29个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扎实开展,总体进展顺利。

(四)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

稳步推进各项改革。积极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得到巩固提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推进,进一步清理了行政许可事项。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县级122个预算单位全部纳入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范围,制定了《龙陵县乡财县管试点方案》和《龙陵县乡镇预算管理方式改革试点方案》,“零户统管”和“村账乡代管”不断加强和完善。以校长公选、教师聘任、绩效分配为主的教育改革稳步推进,完成了龙陵一中校长公选和教师聘任。文化体制改革顺利实施,创新了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企业改革深入开展,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为重点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全面完成,供销社改革进一步深化,依法实施了龙陵县美端瓷器厂破产,完成了龙陵县水泥厂政策性破产的审批工作。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投入500万元重新组建了龙陵县非公贷款担保公司;民营经济活力不断增强,非公经济在全县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实现销售收入6.6亿元,比上年增长9.3%,税收2846万元,比上年增长14%。

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年签约招商引资项目6个,协议投资1.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43亿元。对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康丰公司在境外发展木薯3000亩,并与缅方正式签订了替代种植25万亩木薯、红薯协议;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昆交会”、“广交会”和市“农展会”,为民营企业及地方工农业产品走向市场搭建了平台。

(五)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两基”和“普实”工作得到巩固提高,小学、初中义务教育入学率分别达99.8%和98.2%,高中阶段入学率为38.2%,高考升学率为60.6%。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投资2500万元,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2.3万平方米。高中阶段教育不断发展壮大,龙江中学顺利升格为县第五中学,秋季高中招生2个班125人,全县高中阶段在校生比上年增加1001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两免一补”政策有效落实。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取得新进展,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医疗卫生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效明显,参合率逐年提高。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等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医疗服务条件有较大改善,县医院传染病科项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实验楼项目、9所乡镇卫生院国债项目以及11所边疆民族贫困村卫生室项目建设顺利完成。认真做好疾病预防控制,“禁毒防艾”人民战争扎实有效。“初级卫生保健”达到合格县标准。

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文化体育设施进一步改善,投资230万元完成了县城电影院改造,文化馆新建设项目和7个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正式被省级批准立项。松山抗战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列入省文物局“十一五”建设规划。傈僳族运动项目“嘟哒哒”、彝族香堂人土巴拉演奏乐器“酒醉筒”和“牛头琴”荣获国家专利;舞台艺术再创辉煌,《刀杆之歌》获彩云奖金奖。文化下乡、文艺交流和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与经济互融态势初步显现。

其他社会事业有序推进。科技事业卓有成效,党政“一把手”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有效落实,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计生工作扎实开展,“奖优免补”政策全面推行。广播电视事业稳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得到加强,全年通过龙陵电视台、政府网站分别为社会提供市场需求和分析、商品价格、物流等信息136期、1500多条。旅游事业迈出新步伐,邦腊掌改造提升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资产评估工作全面完成,产权整合顺利推进,“龙陵县邦腊掌温泉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注册成立。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绩,2003年—2007年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名列全市第一。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年内组织实施白内障复明工程170例。积极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城乡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全年开发就业岗位1427个,安排就业1018人。成功举办了“龙陵大地震30周年纪念活动”,群众防震减灾意识明显增强。此外,侨务、外事、接待、民宗、统计、史志、人防、档案、邮政、民兵预备役、国防动员等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

(六)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明显

严格执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县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复人大代表建议112件、政协委员提案60件,办复率100%。密切联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认真实施公务员法,完成了公务员的考核、培训、录用及登记工作。“四五”普法教育圆满完成,“五五”普法全面启动,干部群众依法办事意识明显增强。加强政府公共应急能力建设,制定完善了龙陵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方面的17个专项预案。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市低保、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农村养老保险等制度有效落实,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进一步保护。切实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关心弱势群体生活,注重社会公平。“清欠”工作力度不断加大,2003年以前拖欠的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已全部兑现。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大审计、监察工作力度,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以钟磊案件为教训,强化廉政教育,不断改进机关、干部工作作风,转变职能,提高效能。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基层民主建设得到加强。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抓好小黑山黄蜡石、象达钨矿、八○八铁矿规范整治工作。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全年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589件次,办结584件次,办结率为93%。全面抓好安全生产,认真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措施,全年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严格控制在指标范围。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是县委正确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县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各族人民、驻龙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公安民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以及所有关心支持龙陵建设和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调整任务繁重;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基础脆弱,产业化层次低,农民增收困难;缺乏重大后续项目支撑,投资增长难度大,发展后劲不足;工业产品结构单一,产业延伸不足,资源利用率低,能源供应紧张;城镇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滞后,第三产业拉动乏力;社会矛盾不断显现,维护社会稳定压力增大。针对以上问题,县人民政府将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明确目标,乘势而上,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一年。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尽管面临着一些困难,但总体来看,机遇仍大于挑战。通过多年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的不懈努力,全县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经济总量逐年增加,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全省加快对南亚和东南亚开放步伐、加紧建设国际大通道、实施“兴边富民工程”,以及保山实施“云南走向南亚的桥头堡”和保龙高速公路、大瑞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为加快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面对有利时机,我们必须进一步树牢加快发展的信心,与时俱进,乘势而上,谋求新发展,开创新局面,再上新台阶。

2007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县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主题,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继续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非公经济活县、生物资源开发富县、文化旅游扬县”五大战略,突出新农村建设、工业连续倍增计划、固定资产投资、文化旅游开发、城镇建设五大重点,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更加注重社会稳定,更加注重民生问题,积极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3%,达16.2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5%,达4.98亿元;第二产业增长23 %,达6.5亿元;第三产业增长12.3 %,达4.7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34.6 : 34.8 : 30.6调整为30.7 : 40.0 : 29.3。单位GDP能耗降低3.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达10.8亿元。财政总收入增长13.3%,达2.2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4%,达9756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达3.53亿元。一般贸易出口增长16.8%,达410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达86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达2022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10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着力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能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把社会事业及基础建设的重点逐步转向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加强规划,分类指导,加大项目及资金整合力度,在继续抓好2006年12个试点村建设的基础上,规划建设22个试点村。

全面提升“三农”综合发展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八○八水库和坪子寨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继续抓好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和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千方百计争取一批小型水利、节水灌溉、小流域治理等项目,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土地征收征用制度改革,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的办法。全面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抓好以资源林政管理、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为重点的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和农村能源建设工程,抓好1000口沼气池建设;积极探索和建立公益林利益补偿机制,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

围绕增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科技推广步伐,提高粮食单产,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10万吨。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继续抓好甘蔗、“两烟”等优势产业,着力提升茶叶、核桃两项传统产业。2007年计划新植甘蔗2.45万亩,使县内甘蔗产量达50万吨;坚持“双控、两提高”的政策,确保烤烟收购4万担和香料烟收购1.5万担;新植茶园2250亩,改造低产茶园2万亩,力争3年内建成优质高产茶园5万亩,农业产值在2006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6800万元;新植核桃3.3万亩,力争3年内核桃种植面积达15万亩以上。充分发挥龙陵比较优势,继续抓好草食型畜牧业发展,着力打造龙陵黄山羊品牌,力争把龙陵建成优势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肉类总产1.6万吨、畜牧业产值2亿元。继续抓好石斛、木薯、大麻、亚麻、蔬菜等产业的巩固和发展。加快农产品开发步伐,积极引进、培育和扶持外向型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带动特色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提高产业化水平。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动机制,不断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发展特色农业,加快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开发。

继续推进扶贫开发进程。整合各类扶贫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快实施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世行及英国政府混合贷款、财政边境地区转移支付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为突破口,大力整治村容村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全年计划培训4000人,政府有组织输出1500人。认真开展小额信贷、产业扶贫、挂钩扶贫,力争全年解决5000人的温饱问题。

(二)强化服务意识,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坚定不移地走“矿电结合”道路。进一步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在继续抓好腊寨电站建设的同时,开工建设腾龙桥二级电站、龙川江等壳电站、公养河三级电站、帕掌河流域一、二级电站、得寨河流域三级电站和蛮关河流域一、二级电站,争取实施第四期农村电网改造,加快腊寨电站至大坪子输电线路、龙陵220千伏安变电站建设,力争年内全县水能资源开发总装机容量达到33.13万千瓦。加快对矿冶企业的嫁接、改造和提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延长产业链。积极支持永昌铅锌公司加大探矿力度,做好锌产业链延伸的开发研究和矿山技术改造;稳步推进10万吨硅铁项目建设,按照“集约开采、高效利用”的原则,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硅资源整合步伐,使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扩大硅生产能力;不断延伸工业硅产业链,积极争取多晶硅项目落户龙陵。

加快以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的生物资源开发。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做强蔗糖、木薯产业,提升茶叶加工业,做精林产品及工艺产品开发,扩大麻纤维加工规模,力争在核桃、石斛、草果、荞麦等生态产业及农产品加工上取得新突破,提高产品附加值。

抓好特色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加快“工业强县”战略和工业连续倍增计划的实施,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创新机制、完善功能、优化环境,引导企业、产业进入工业园区,形成产业群,把园区建成工业发展的助推器。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节约并重,着力抓好节能降耗,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运行机制,切实抓好康丰公司6万吨燃料乙醇生产项目。依靠科技大力发展资源节约、清洁生产技术,提倡和推广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深化企业改革,实施好龙陵县水泥厂破产重组工作。注重引力建设,全方位搞好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全县工业经济再创辉煌。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继续把项目工作摆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以项目保投资,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进一步落实领导挂钩重大项目制度,重点抓好10万吨硅铁项目、镇安至龙江通乡油路、赧场至硝塘弹石公路、天宁至三江口弹石公路、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龙陵意达综合商场等15个续建项目,以及八○八水库除险加固、勐糯东山土地整理、镇安灾毁土地整理复垦、勐糯半斤坝节水灌溉、县城至腾龙桥公路等84个新建项目。积极配合做好保龙高速公路、龙瑞高速公路和大瑞铁路建设的各项工作。创新工作机制,加大项目前期准备和投入力度,重点抓好三达地至龙镇桥二级油路、公养河四级电站、三岔河水库、30万吨磷肥生产线、县城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前期工作,延伸前期工作范围。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努力实现国资、民资、外资、融资“四轮”驱动,促进全县投资增长。

(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发展壮大城镇经济

坚持规划到位、循序渐进、节约土地、合理布局的原则,把完善城镇功能和发展城镇支撑产业、丰富城镇内涵结合起来,围绕农村社区化、社区城镇化,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建设。创新机制,理顺关系,成立城市建设工作委员会,切实加强对城建工作的领导和协调。进一步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加大县城控制性规划编制力度,完成龙新乡、碧寨乡总体规划编制。围绕“保山南大门、德宏后花园”的定位,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城区面积,膨胀城市人口。全面启动县城南北片区建设,继续抓好龙山南路、兴农路、董家沟路、龙华路东西段和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站及管理、清运等配套工程建设。加快房地产开发,进一步满足城镇住房需求,增强县城活力。加快勐糯集镇二期开发,抓好综合集贸商场的规划建设。以特色经济为依托、城镇化为载体,放宽准入领域和条件,着力解决非公经济发展速度慢和发展不平衡问题,提高县域经济中非公经济的比重。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非公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加快机制、技术和管理创新,建立多主体、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扩大合作,壮大规模,增强实力。积极支持非公贷款担保公司开展工作,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强化城镇产业支撑,促进以县城和勐糯为中心的人流、物流、商品流和信息流,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辐射和带动功能。

(五)加快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探索经济文化相融合的发展路子,整合文化资源,提高文化集约经营水平。全面实施精品文化工程,深入挖掘、整理和创编一批民族文化精品。围绕开发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产品,着力抓好黄蜡石矿山规范整治,依托黄龙玉开发公司,规范对黄龙玉的开采、加工、营销,努力将黄龙玉打造成龙陵知名旅游品牌。把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紧密结合,借旅游资源和文化品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宣传文化中心广场硬化和7个乡镇文化站建设。大力开展文化体育运动,做好全县首届老年人运动会和2008年市运会的筹备工作。

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用文化理念开发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产品,实现优势旅游资源向旅游经济转化。促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着力提升产业素质和文化内涵,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抓住全省旅游业“二次创业”的机遇,重点抓好邦腊掌的改造提升工作,争取在短期内将邦腊掌建设成为5A级温泉主题公园。紧紧依托苏帕河水能资源开发及苏帕河公司实力,建设苏帕河会务中心。继续争取项目,加快松山抗日战争遗址、小黑山·蚌渺湖生态旅游景区开发,培植龙陵旅游新亮点,增强旅游吸引力,把龙陵建成滇西、滇西南的重要旅游接点,实现文化旅游跨越式发展,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我县又一新的经济支柱产业。

(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抓好财税金融工作

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牢固树立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意识,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利用外资与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及专业人才相结合,与经济结构调整和重点产业建设相结合,全面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树立抓投资环境就是抓项目、抓发展的观念,认真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建立健全吸引外资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坚持实施“请进来”,通过上门招商、以商引商、节会招商,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包装、储备一批高质量的项目,确保招商引资取得实效。做好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确保项目引得来、留得住、建得成、发展好。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励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企业、产业向外延伸,不断拓展发展空间。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推进出口主体、产品、市场多元化,在抓好金属硅、电锌产品自营出口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农特产品出口的种类和数量。

进一步强化财税金融工作。坚持依法治税,依法理财,努力开源节流。加大税收征管力度,严厉打击偷、逃、抗、骗税行为,堵塞漏洞,确保税收及时足额入库。着力培植壮大税源,积极扶持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拓宽新的财政增长点。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促发展”的原则,加强财政资金调度和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稳步推进财政各项改革,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和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巩固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成果,完善县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理顺分配关系,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确保收支预算平衡。切实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扩大政府采购的规模和范围。认真开展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全面实施农民补贴网建设和“一折通”工作。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建设的支持作用,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改进金融服务,加强银政、银企合作,提高合作水平。鼓励金融创新,加大融资力度,努力增加信贷投入,实现金融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共享发展成果。

(七)统筹兼顾,积极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水平。坚持改革与发展并重,稳步推进教育改革,理顺体制,激活机制,确保面上的改革顺利实施。全面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继续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贫困生救助体系,保障贫困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新建农村校舍0.67万平方米、改造中小学危房0.64万平方米,实施好国家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强学校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大力倡导捐资助学和社会办学,积极支持和引导民办教育,拓宽办学渠道,促进各类各级教育的健康发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协调发展,努力向社会输送各类技术人才。

加快发展卫生事业。坚持公共医疗的公益卫生性质,健全疾病防控、医疗救治体系,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农村卫生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认真落实疾病预防控制措施,重点抓好以艾滋病为主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县卫生条件的改善。

推动科技进步与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龙”和“人才强县”战略,认真落实党政“一把手”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加大科技引进、示范和普及工作力度,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产、学、研结合,强化科技成果管理,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运用,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扩大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继续做好农业科技入户工作,争取实施一批科技产业项目和科技扶贫项目,进一步抓好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工程,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进一步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落实“奖优免补”政策,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积极实施“关爱女孩行动”,高度重视性别比失衡问题;强化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全面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加快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加强老龄人口工作,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吸引、用好高技术人才和专业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认真抓好农业普查,全面摸清农业资源状况。加强国防教育,做好“双拥”工作,努力抓好民兵训练基地规范化建设。继续做好侨务、外事、接待、民宗、档案、史志、气象、地震、邮政等工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八)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现实问题

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点,积极为民排忧解难。依法及时稳妥地处理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移民安置、就医就学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努力让群众居有其所、病有所医、子女有学上、权益有保障。不断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扎实做好救灾救济工作,切实安排好灾民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社会保障投入,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职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工伤等保险制度,全面做好维权保护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保障为基础,医疗、教育、住房救助相配套,应急救助、社会互助为补充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认真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加大农村特困户救助力度,筹措110万元资金重点解决农村极端贫困人口的生活问题。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提高参合率,扩大受益范围。继续将1.5万名农村残疾人、五保户和特困人口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救助对象。同时,在中央和省配套的基础上,县级安排250万元资金,对参合对象再给予每人10元的参合资金补助。努力促进和扩大就业,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全面落实各项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建立和完善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帮助特殊困难群体就业,引导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和贫困地区就业,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就业。着力解决干部职工反映强烈的利益问题,确保实事办实、好事办好。2007年,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将全部纳入住房公积金范围,同时在全县建立干部职工门诊费刷卡消费系统。

(九)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提高精神文明创建水平

继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定期不定期向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和向县政协通报重要工作情况,主动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开展工作,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和广电网络建设,加强舆论监督。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加强政府法制工作。加大监察、审计工作力度,强化行政执法监督。继续深入实施公务员法,强化公务员法治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抓好“五五”普法工作。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规范执法行为,确保执法公正。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增强村民自治意识,提高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水平,做好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切实保障和发挥村民的民主权利。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不断提高全县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水平。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开展“爱家乡、促发展”教育,形成人人爱家乡、大家比奉献的良好氛围。深入开展“八荣八耻”和“三万三讲”教育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知荣辱、树新风。全面实施安全文明校园建设,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科普文化宣传活动,大力提倡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破除陈规陋习,使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

(十)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平安和谐龙陵

强化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营造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打防结合、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机制。积极预防和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始终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以打促防,确保社会治安稳定。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对治安案件的查处力度。强化宗教事务管理,重视并坚决打击邪教组织和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坚持群防群治,深入持久地打好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理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发挥思想政治优势,畅通诉求渠道,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诉求、解决矛盾、维护权益。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加强公共安全设施建设,严格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消防、食品等领域的安全监管,抓好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预防和减少各类安全事故,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进一步完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提高政府公共应急能力。加大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整治力度,确保社会安定。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

三、创新管理,重塑形象,切实加强政府系统自身建设

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是确保2007年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实现的重要前提。当前,政府系统自身建设和职能转变与形势发展仍有较大差距,管理和服务方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一些部门权责脱节、有权无责,有的部门职责不清,越位、缺位、错位现象突出;部分工作人员思想观念陈旧,进取精神不足,办事效率低下,工作中督促落实不到位,跟踪问效机制、制度不健全,顶着不办、拖着不办、政令不畅的问题较为突出;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混乱,对干部职工疏于教育和管理,廉洁自律意识不强,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现象和唯书唯上的思想较为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和政府职能的正常发挥,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克服和解决。

(一)以人为本,建设为民政府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强化“民本”意识和“公仆”观念,在政府工作中更多的体现人文关怀,更多关注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让群众能直接享受发展的成果,得到更多的实惠。深入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把群众关心的问题当作大事办,把群众关注的热点作为重点抓,兼顾好群众利益,做大多数群众赞成和受益的事,杜绝与民争利。尊重群众创造精神,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加快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步伐。

(二)奋发有为,建设责任政府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做到与时俱进,用发展提升综合实力,用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用发展解决一切问题。努力营造创新氛围,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平台,干成事的有地位。在工作中,对看准的事盯紧抓实,探索中的事勇于突破,达到决策科学,定一件办一件;做事到位,做一件成一件;承诺兑现,说一项是一项。充分体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注重诚信又坚持原则。坚决执行决策反馈纠偏机制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把行政问责与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结合起来,有责必问,有错必究,努力建设责任政府。

(三)民主公正,建设透明政府

建立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县政府工作规则,明确政府决策的范围,合理界定和划分决策权限,规范决策程序。凡是涉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在进行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坚持集体决策;凡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实行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在决策过程中,把考虑实际效果和可操作性结合起来,努力做到符合群众意愿。按照建设“阳光政府”的要求,继续深入推行政务公开,进一步扩大公开的内容和范围,拓展公开的渠道和方式,给人民群众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增强政务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四)求真务实,建设高效政府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加强政府机关作风建设,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打造公开、公平、优质、高效的服务平台,坚决杜绝“吃、拿、卡、要”等不良行为,确保政令畅通。认真落实效能告诫、绩效考评等制度,增强服务意识、成本意识、效率意识,改进工作方式,提高服务效能。进一步加强公务员的思想、政治、作风、业务建设,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在工作中做到多一点实干精神,少一点形式主义,多一点有效服务,少一点表面现象,把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水平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五)依法行政,建设廉洁政府

深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按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认真履职。依法规范行政行为,加强执法监督,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防止和克服失职不作为以及越权乱作为,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切实加强制度建设,认真落实反腐倡廉工作责任制,加大对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教育、监督和管理,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和法治意识,抓好源头治理工作。发挥行政监察职能作用,加大查办违法违纪案件和失职、渎职责任追究力度。加强行风、政风建设,进一步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加大专项治理工作力度,突出解决工作中存在的政令不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欺上瞒下、作风飘浮以及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转变政风、文风、会风,切实树立起政府廉洁、务实、高效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我们深受鼓舞,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新的一年,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我们深感责任重大而光荣,全县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给了我们巨大的信心和力量。让我们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抓住机遇,奋发图强,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龙陵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