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龙陵县人民政府
索引号 01526242-5-/2022-0127001 发布机构 龙陵县人民政府
公开目录 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 2022-01-27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参事、文史
政府工作报告(2022)

 

——2022年1月25日在龙陵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县长 李永标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十七届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及十七届人民政府工作回顾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的叠加影响,我们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场硬仗一起打、两个胜利一起夺,落实“六稳”“六保”要求,实现“十四五”平稳开局。始终保持思想警觉,疫情防控指挥体系有效运转,预案准备、队伍准备、能力准备、场所准备、物资准备更加扎实,人防、物防、技防相融合的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构建形成,守住了“不输入、不反弹、不外传”的底线,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9.05亿元,增7.4%;固定资产投资增19.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43亿元,增8.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53亿元,降1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8亿元,增17.8%;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06.08亿元、91.81亿元,分别增4.2%、10.6%;进出口总额1085万美元,增75%;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4286元、13914元,分别增9%、10.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过去的五年,是龙陵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依靠全县各族人民,坚定信心、稳中求进,攻坚克难、开拓前行,完成了十七届人民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重大突破。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小康伟业,脱贫成果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彻底甩掉贫困县“帽子”,8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15722户64513人全部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清零。彻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3260户13630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挪穷窝”“斩穷根”,完成农村危房改造8984户,农村C、D级危房全面消除,群众饮水安全全部达标,辍学学生动态清零,用电、出行、就医、就学、住房等得到有效保障,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持续发力,“一平台三机制”建设卓有成效,消除监测对象风险农户1778户6818人。勐糯、镇安、龙江3个田园综合体建设全面启动,精品示范村、美丽乡村创建有力推进。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产业培育,实体经济进一步壮大。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8.6:42:29.4。农业规模化稳步推进,成功打造褚橙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紫皮石斛》《紫皮石斛(齿瓣石斛)中药标准》获批执行,石斛全产业链打造取得新进展。粮食连年稳产保供,甘蔗、“两烟”、茶叶、核桃、生猪、肉牛、龙陵黄山羊等产业持续巩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产品分别达6个、22个、6个,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9户,示范家庭农场达23个。工业聚集化取得突破,水电、矿冶、新型材料等产业加快发展,龙陵工业园区获评云南省10强工业园区,保山隆基年产11GW单晶硅棒、永昌铅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等项目全面建成,绿色硅材产业年产值突破百亿元。规上工业企业达39户,增加值年均增11.4%。旅游品牌化进程加快,旅游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一部手机游云南”龙陵板块全面推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通过验收,全县A级景区达11个,松山大战遗址公园4A级景区成功创建,邦腊掌温泉获评世界珍稀温泉,黄龙玉博物馆开馆运营。旅游人次和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分别增16.2%、25.6%。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改革创新,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政府机构、国资国企、财税金融、农业农村、医疗卫生、殡葬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成效明显,9项改革事项被列为国家和省改革示范试点。“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1436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集中办理;减税降费政策全面落实,为企业减负5.1亿元;新增市场主体3412户。对外开放不断拓展,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12.1%。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市外到位资金年均增17.2%。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引进院士(专家)工作站18个,投入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10.8亿元,永昌硅业、永昌铅锌等8户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品斛堂公司获评云南省绿色食品“20佳创新企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发展迅速,电子商务交易额达72.3亿元。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城乡统筹,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新一轮城乡总体规划修编高质量完成,棚户区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龙山湖公园、全民健身中心、白塔路东段、龙山南路等建成使用,智能泊车全面施行。县城建成区面积6.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34.5%,人均公园面积10.63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9.42%,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污水处理率达96.5%。国家卫生县城、云南省美丽县城、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县城等成功创建,获评云南省推进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先进县城。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乡镇集镇公共旱厕全面消除,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达74.4%。交通路网全面升级,新增公路里程1492公里,实施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消除农村公路隐患里程740.21公里,开通公交线路6条,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率均达100%,被列为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大瑞铁路龙陵段、瑞孟高速龙陵段、链子桥至勐糯高速等项目加快建设。段家坝水库、轱辘河水库建成使用,板场河水库、勐堆水库开工建设,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6.5万亩。腾龙桥一级、公养河四级水电站建成投产,新增装机9.9万千瓦;天然气支线项目建成供气。新建通信基站349座,4G网络和宽带实现行政村全覆盖,5G试点全面铺开,县城主城区实现5G网络覆盖。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社会和谐,民生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新建校舍17.8万平方米,新建幼儿园42所,县一中综合楼、县二中教学楼、县职业中学电商玉雕实训楼等建成使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持续巩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90.9%、96.6%、90.2%,高考一本上线率提高5.6个百分点,连续4年均有龙陵籍本地就读学生考取清华、北大。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五大中心”建设在全市率先通过验收,县中医医院顺利搬迁,县人民医院迁建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村(社区)卫生室全部达标。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成功创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通过验收,全县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6.9%。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9.2%、97.6%;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站22个;城乡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实现应保尽保,向低保、特困、残疾人等群体发放救助资金6.4亿元。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开发就业岗位2.5万个,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1万人。顺利完成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有效保护非遗项目66个。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同步发展,全民健身成为社会新风尚。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成功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扎实推进,矛盾纠纷“三级三次”调处成效显著,连续4年获评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第四轮禁毒和防艾人民战争取得丰硕成果,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明显,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能力明显提升,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39.3%。平安龙陵、法治龙陵建设持续深化,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连续5年在全省名列前茅。应急救援、防灾减灾、食品安全等全面加强,火灾、水涝旱灾、道路交通等突发事故有效处置,五年来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环境保护,生态底色进一步擦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和“8个标志性战役”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两高”项目整治有序开展,严控工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县城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水环境治理扎实推进,河(湖)长制较好落实,“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基本实现,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稳定,地表水达标率100%。持续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林长制全面启动,国土绿化提质加速,划定天然林停伐保护面积173.9万亩,完成营造林22.8万亩,退耕还林6.2万亩,义务植树28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73.6%,获评国家级森林乡村5个、省级森林乡村30个。顺利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农业面源污染有效治理,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强化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等刚性约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实现转型升级,关停淘汰矿山32座,自然资源保护管理全面加强。各级环保巡察督察检查审计反馈问题得到有效整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成效明显,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1所、省级绿色学校7所、省级生态文明乡镇10个、省级绿色社区4个、省级环境教育基地2个。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效能提升,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不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法治政府建设有力推进,“七五”普法通过验收,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全面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力度持续加大,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稳步提升。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纠正“四风”,落实基层减负要求,政府系统文件、会议和督查检查考核持续减少。自觉接受县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民主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87件、政协委员提案506件,面商率、办复率均达100%。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三公”经费年均降4%。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们风雨兼程、步履铿锵,取得的成绩振奋人心、令人鼓舞。面对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和高质量发展的艰巨任务,面对各类风险挑战叠加交织的复杂局面,我们经受了严峻考验,抓住了重要机遇,赢得了新的发展,取得了殊为不易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科学决策,得益于县人大、县政协的有效监督、全力支持,得益于全县干部群众勠力同心、团结拼搏。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全体医务工作者、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和基层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县实现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仍然突出,县内交通通而不畅,教育卫生欠账较大,城乡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落后;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通道仍未有效开启,资源、生态、区位等优势没有充分激活、释放、转化;财政收支缺口大与债务化解任务重的问题并存,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整体处于低水平运行;部分干部不适应发展形势变化和工作条件变化,出现了“鸵鸟心态”“躺平心态”,缺乏“只为干事想办法,不因困难找理由”的责任担当和“不干则已,干则必成”的拼劲韧劲。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顶住压力,保持定力,凝聚合力,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十八届人民政府主要工作

未来五年,是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五年,是推动龙陵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打基础的五年。

今后五年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五次党代会、县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党中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部署和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巩固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奋力打造中国石斛之乡、绿色硅材全产业链基地、滇西边境旅游目的地、兴边富民示范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重要节点,开创龙陵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今后五年的目标是:县域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9%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3%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9%以上。城乡协调发展呈现新面貌,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55%以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结出新硕果,民族和睦、宗教和顺、边疆和谐的局面更加巩固。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共同富裕迈出新步伐,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平安龙陵、法治龙陵建设彰显新成效,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全面提升。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新进展,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依法行政。自觉把党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把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在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上。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把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要求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落实的全过程,推动从大包大揽的全能政府向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责任政府转变,以有力法治促进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坚持守住底线,稳中求进。坚持稳字当头、稳扎稳打,强化底线思维、风险意识,从最坏处打算,用工作的确定性来应对形势的不确定性,牢牢兜住疫情防控、防止返贫、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社会稳定等底线,扛牢扛实“六保”责任,在稳定、稳健状态中求进步。

——坚持转化优势,补齐短板。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实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增后劲的项目,加快转化资源、区位、生态等优势,加快补齐交通物流、公共服务、绿色发展、人居环境等短板,推动龙陵高质量发展。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牢“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推行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厉行“三个马上”,形成大抓发展、大抓产业、大抓工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的浓厚氛围和强劲态势。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遵循规律,保持理性、克服盲目、防止透支,增强发展后劲和可持续性。

未来五年,我们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实符合龙陵实际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推进创新发展,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突出创新对全县发展大局的关键作用,深入实施质量强县、名牌兴企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优化创新要素供给,加强绿色硅材、石斛、龙陵黄山羊等技术攻关,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9件。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不动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坚决破除市场准入、经营运行、招投标等领域隐性壁垒。真心实意服务企业,强化县级领导挂钩服务企业、企业评价部门服务、关心关爱企业家等措施,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落实新的减税降费、减租降息、“个转企”优惠、普惠金融等政策,培育“小巨人”企业,促进市场主体倍增,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非公经济占GDP比重达55%以上。

(二)推进协调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进程。坚持规划引领,建立完善“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城乡生产、生态、生活融合发展,构建美丽县城、美丽集镇和美丽乡村多点联动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保障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各项权益,吸引外来人口落户龙陵,促进人口向城镇聚集。推进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力争大瑞铁路龙陵段、瑞孟高速龙陵段、链子桥至勐糯高速、国道219黄草坝至龙镇桥二级公路等建成通车,勐堆水库、大硝河水库、羊圈河水库、柳树河水库、八〇八水库至长箐水系连通工程、三库一线水系连通工程等投入使用。严格落实过渡期内各项政策,保持帮扶措施、投入机制总体稳定,做到“四个全覆盖”,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深入推进“五个振兴”,实施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现农村卫生户厕基本覆盖、垃圾污水有效处理,把乡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园。

(三)推进绿色发展,提升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速率。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严格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坚决落实国家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持之以恒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和“8个标志性战役”,深入实施耕地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使龙陵的生态底色更加鲜亮。积极稳妥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把打造“三张牌”作为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主通道,使生态优势变为经济发展优势。坚持打造“绿色能源牌”,依托良好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清洁能源优势,培育壮大绿色产业集群。突出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加快构建从工业硅到多晶硅、单晶硅、硅切片、电池片、光伏组件以及其他下游产品的绿色硅材全产业链,争取实现产值倍增。谋划推动稀土产业布局,构筑工业发展新支撑。坚持打造“绿色食品牌”,围绕百亿元产值目标做大做强石斛产业,在有机种植、枫斗规范加工、产品研发、龙头企业培育引进、品牌建设上整体突破,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国石斛之乡。统筹推进甘蔗、茶叶、核桃、蔬菜、水果、肉牛、生猪、龙陵黄山羊等产业提质增效,全面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农业新型业态,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坚持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深入推进旅游革命“三部曲”,主动融入和服务“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带动作用,整合旅游文化资源、产品和线路,丰富旅游产品和业态,推动旅游业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户外运动等多业态、多元化转型升级,不断拓展抗战文化、黄龙玉文化、温泉养生文化“三张名片”的内涵和外延,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四)推进开放发展,主动融入服务国家和省市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昆保芒瑞经济带为依托,促进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合作,增强连接南亚东南亚双循环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支持县内企业“走出去”,推动境外投资合作,发展开放型经济。主动参与保山“一线两园”建设,争取将木城通道纳入国家二类口岸建设支持范围,培育发展边境贸易市场,促进边境贸易创新发展。积极融入云南自贸区德宏片区建设,深化与腾冲、芒市、瑞丽等周边地区的交流合作。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加强与东中部地区有效衔接,做好东中部产业转移项目策划招商,引进龙头企业在龙陵布局产业链。

(五)推进共享发展,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创新社会治理,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把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健全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兜底保障就业相结合的体制机制,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强化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和失业保险兜底保障,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创业,鼓励广大群众通过劳动增加收入,迈向共同富裕。统筹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一体发展,不断提高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重视支持特殊教育。调整优化城乡教育布局,增加县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稳步实现高中办学向县城集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健康龙陵行动,高质量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健全重大疫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服务能力,完成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迁建,建成县康宁医院、乡镇医疗分中心和新冠肺炎后备医院。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推动全县养老服务事业健康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租购并举、精细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困难救助、优抚安置等政策措施,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三、2022年工作安排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接力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9%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12%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10%左右,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2%、7%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增10%左右,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上级下达目标任务。

实现以上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扛牢疫情防控和强边固防责任。健全常态化联防联控、精准化群防群治工作机制,保持指挥体系不变、工作机制不变、工作力度不减,压实“四方”责任,兑现“不让疫情过怒江”的誓言。认真落实边境线“五级段长制”要求,健全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常态化组建强边固防突击队,管好用好抵边联防所、物理拦阻设施、技防系统,配齐边境及县城前端信息采集、后台处理平台等设施设备,完善点线面相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相融合的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筑牢“不输入”的铜墙铁壁。强化卡点值守、乡村组防控责任和“3户5户联防联控”机制,优化社区网格化管理,精准管控各类涉疫风险人员,织密“不扩散”的保护网。加强专业队伍能力建设,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做好医疗物资储备和隔离医学观察场所、定点救治医院、后备医院准备,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和核酸检测能力。加快医疗机构能力达标建设,严格落实院感防控措施,提高医疗救治能力。持续推进疫苗接种,确保目标人群“应接尽接”,脱漏率控制在0.8%以内。

(二)继续做实产业支撑。推进农业稳健发展。加快“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建设,推动石斛专业交易市场、标准化石斛枫斗加工厂、石斛组培厂等项目建设,建成年产100万盆花卉种植示范基地2个,打造1个省级、3个市级、5个县级基地,完成有机认证5000亩以上。支持“两烟”、甘蔗、茶叶、核桃、褚橙、肉牛、生猪、龙陵黄山羊等产业发展,生产香料烟1.8万担、烤烟13.4万担、甘蔗18.6万吨、茶叶0.8万吨、核桃1万吨、褚橙1.8万吨,出栏肉牛5.4万头、生猪39万头。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建设高标准农田2万亩以上,实现粮食总产15万吨以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认定省级龙头企业1户以上、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个以上,新增“三品一标”认证登记产品2个以上。推进工业聚集发展。以园区优化提升为契机,持续推动产业、企业、资金、人才和服务配套向园区聚集,加快完善园区道路、电力、供水、污水处理等设施,提升园区产业转移承接能力。推动绿色硅材、稀土、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确保混合稀土氧化物加工、新型环保节能材料等项目年内建成投产,加快五金建材物流产业园、永昌硅业余热发电(二期)等项目建设。强化规模企业培育,落实企业达产增效政策,认真跟踪服务好续建和新开工重点工业项目,确保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户,规上工业增加值增11%。推进旅游业创新发展。保持专注发展温泉康养产业的恒心和定力,在推动温泉石斛康养区、森林温泉康养、半山酒店和高品质酒店等关键项目落地上持续用力、取得进展。加快松山旅游小镇扫尾工作,推动松山大战遗址公园景区转型升级。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精品教学点4个,红色旅游线路2条。着力解决黄龙玉矿山开采、原料供应等要素保障问题,促进黄龙玉产业健康发展。结合假日规律和特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勐糯大寨、镇安镇北、龙江弄岗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基地,推出适应游客需求的旅游线路、旅游目的地和沉浸式体验项目。全年接待游客44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8亿元。

(三)继续夯实统筹城乡发展基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实施“四个专项行动”,健全常态化监测预警帮扶机制,用好政府救助平台,精准施策做好后续帮扶,实现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全覆盖,坚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完善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行农户与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双绑”机制,利益联结协议签订率达70%以上,实现产业帮扶全覆盖。完善股份合作机制,强化扶贫资产后续管理,支持村集体整合各类资源要素,独立组建公司或入股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完善扶志扶智长效机制,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加大拓岗稳岗和转移输出就业力度,确保低收入群众转移就业不少于2.4万人。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定点帮扶,大力推进消费协作,助力“云品进京入沪”。推进乡村振兴。扎实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编制完成40个村(社区)实用性村庄规划。推进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加快勐糯、镇安、龙江3个田园综合体和象达营坡、勐糯大寨、平达平安等7个精品示范村建设。管好用好农家书屋和村级文化活动场所。深化殡葬改革,倡导文明婚丧习俗,推进移风易俗,培树文明新风。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美丽县城创建成果,抓好棚户区改造后续工作,加快县城南片区污水管网、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二期扩容、市政道路、县城中心农贸市场、旅游停车场等项目建设,启用城南农贸市场。重点实施5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建制村通双车道、农村安保工程和危桥改造工程。全力配合推动大瑞铁路龙陵段、瑞孟高速龙陵段、链子桥至勐糯高速等项目建设,加快国道219黄草坝至龙镇桥二级公路建设。推进勐堆水库、板场河水库、羊圈河水库等工程建设,开工建设淘金河水库、三库一线水系连通、苏帕河大硝河段治理等工程,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1.1万亩。加大农村电网巩固提升、绿色小水电改造、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4G网络优化补盲、乡镇5G基站建设,实现县城千兆宽带全覆盖。

(四)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和开放环境。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用好“一部手机办事通”,推进“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和“跨省通办”,推广应用“全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推动更多事项“网上办”“掌上办”,实现全县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达96%以上,全程网办率达60%以上。推进“互联网+监管”,推动监管行为信息收集常态化,实现监管事项覆盖率达100%。完善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实现“好差评”全覆盖。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确保政务服务事项评价覆盖率达70%以上。以提升市场主体和群众满意度为导向,落实“证照分离”改革要求,压减工程建设、水电气等重点领域审批时限,将简易低风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缩到90个工作日内,将水电气报装审批时限各压缩至2个、5个、5个工作日内。兑现政府各项合规承诺,落实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实现减税降费2.1亿元以上。优化对外开放环境。积极培育外向型优势产业,在融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中精准定位、打好基础,推进云南龙陵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园区“投融建管营”体制机制,加快物流配套建设。坚持“抓大不放小、求远不舍近”的思路,强化“一盘棋”统筹招商、“一把手”带头招商、“一条龙”服务招商,围绕石斛产品深加工、温泉康养等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锁定目标企业精准招商、推动落地,引进市外到位资金增8%以上。将电子商务作为主攻方向,不断做大做强新业态新模式,更好带动实体经济发展、文化旅游推广、特色产品销售,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4亿元以上。

(五)继续构筑生态优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全面落实林长制,推进“增绿”“护绿”工程,加快实施国家储备林、路域绿化美化等项目,加强36.9万亩公益林管护。综合治理石漠化、水土流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36平方公里。筑牢绿色发展防线,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大高黎贡山生物生态安全风险防范与保护力度,助力高黎贡山国家公园建设,抓好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湿地恢复等项目,提升自然保护地生态功能。抓牢生态环境保护。巩固提高环境空气质量,加强工业大气污染防治,严格建筑工地管理,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4%以上。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推动西河、怒江流域生态湿地保护项目建设,确保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流域断面水质100%达标。推动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由城区向乡村延伸。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畜禽粪污综合治理,推动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建成农村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20座,改造农村卫生户厕1500座以上。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完成14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六)继续办好民生实事。提升就业创业水平。全方位做好稳就业,抓实城乡新增劳动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开发就业岗位5700个以上,新增城镇就业4800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3万人以上。做好根治欠薪工作,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推进困难家庭救助帮扶综合评估试点工作,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加快县儿童福利院、龙山敬老院、龙新敬老院等项目建设。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9.2%、95%以上。提升教育发展水平。改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中学和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加快赧场小学迁建、县职业中学综合实训楼等项目建设,启动龙一中改扩建、县城新建完中前期工作,确保县幼儿园建成投入使用。深化教学改革,落实“双减”政策,推进县管校聘和校长职级制改革,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健全教师队伍激励机制,全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工程,完善控辍保学机制,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91%、97.2%、91.2%以上。提升医疗卫生水平。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和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医疗人才队伍培养和重点专科建设,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确保国家中医药基层先进县通过复审。推进医养、康养试点,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群众健康素养水平达20%以上。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快智慧医保建设。加快县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县人民医院迁建、县中医医院住院综合楼等项目建设。提升文化服务水平。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加大文化遗产和重点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力度,将傈僳族萨片麻姑技艺、织麻布工艺和象达面塑申报成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加快县图书馆、县文化展陈馆等项目建设,创建图书流动点24个。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做好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家庭创建。

(七)继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打击境外宗教渗透和非法宗教活动,加强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和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推动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创新交融。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开展“9+N进”活动,确保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继续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提升边境民族地区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条件,将5个沿边行政村建成“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境稳、党建强”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抓实平安龙陵建设。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坚持打防结合、系统治理、源头防控,严防严打涉恐、涉毒、涉赌、走私、电诈、“三非”、妨害国(边)境管理等跨境违法犯罪。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打好第五轮禁毒和防艾人民战争,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用好矛盾纠纷“三级三次”调处机制,抓实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抓好命案防控,推进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包案化解信访案件常态化制度化。完成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加强安全生产、食品药品、道路交通等监管,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管控,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城乡自然灾害防治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统筹做好史志、档案、接待、工会、社科、科协、侨务、广电、老龄、外事、气象、民兵、老干部、共青团、残疾人、妇女儿童、红十字会、搬迁安置、机关事务、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双拥优抚等工作。

(八)继续强化政府效能。始终忠诚为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守住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做到办事有效率、诉求有回应、服务有温度,以行动和成效诠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始终依法行政。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化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健全细化权责清单,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加强审计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认真办好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和政府热线受理事项。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保障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始终高效施政。强化效率意识,倡导马上办、主动办、创新办的工作作风,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以“钉钉子”精神真正把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实。严格执行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强化重点项目、重点工作的督查督办,深入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激励先进、鞭策落后,推动形成敢担当、能担当、善担当的鲜明导向。落实精文简会要求,严控各类考核检查。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和行政效能,努力营造愿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始终干净从政。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扎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全力支持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执纪,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禁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坚持标本兼治,扎紧制度笼子,深化“以案促改”,强化警示教育,修复净化政治生态。坚决树立政府过紧日子思想,严控“三公”经费。抓好各级巡视巡察、督查检查考核和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要岗位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推动形成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良好局面。

各位代表!时代眷顾奋斗者,星光不负赶考人。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发扬“三有三敢三争”的优良作风,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以贯之抓落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奋斗!

(共印46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