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242-5-/2016-0108008 | 发布机构 | 龙陵县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政府工作报告 | 发布日期 | 2016-01-08 |
文号 | 浏览量 |
——2016年1月5日在龙陵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代理县长 杨邵燕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奋勇争先、赶超跨越,超额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
过去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人民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立赶超之志、谋跨越之举,超额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
(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与“十一五”末相比,大部分指标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实现翻番。2015年预计生产总值达60.33亿元,增12%,比2010年增1.2倍。人均生产总值3440美元,增11.3%,比2010年增1.1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6亿元,增15.3%,比2010年增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亿元,增12%,比2010年增1倍。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3亿元、45.2亿元,增14.6%、12.3%,分别比2010年增1.1倍、1倍。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2575元、8123元,增11.5%、14.5%,分别比2010年增67.9%、1.4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33.7︰38.1︰28.2调整为30.7︰41.4︰27.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4%。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评中,位次由2011年的第94位跃升至2014年的第39位。农业产业培植取得新突破。2015年预计实现农业增加值18.5亿元,增6%,比2010年增1倍。2015年实现粮食产量14.96万吨;收购烤烟14万担、香料烟3万担;生产干茶7260吨;2014/2015榨季入榨甘蔗41.6万吨。五年累计新植石斛515.9万平方米,总面积达600万平方米,2015年实现鲜条产量2500吨,检测合格率连续5年稳定在98.7%以上;累计新植核桃10.7万亩,总面积达50.3万亩,2015年实现产量3100吨;放养胡蜂5000巢。实现肉类总产3.7万吨,增16.4%,比2010年增56%;龙陵黄山羊存栏15.06万只、出栏15.2万只,增33.3%、1.7倍,分别比2010年增1.2倍、3.3倍。糯橄榄、中药材、澳洲坚果、车厘子、蔬菜、油茶等产业健康发展。累计消除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88个,无经营性收入的村减少到10个。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户。3万亩褚橙基地一期、“范大叔”私人定制农场基本建成,维祯石斛文化产业园加快建设。工业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2015年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9.25亿元,增15.1%,比2010年增1.4倍。五年累计培育规上企业21户,达31户,2015年预计实现增加值17.96亿元,增13.5%,比2010年增1.8倍。累计完成工业投资42.22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3.1倍;2015年预计完成9.5亿元,增17.2%,比2010年增70%。安徽海螺集团、河北跃迪集团等45户企业进驻园区,2015年预计实现园区增加值17.5亿元,增8.7%。累计培育民营企业898户,2015年预计实现增加值27.8亿元,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24.3%提升到46%。第三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2015年预计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6.85亿元,增12.8%,比2010年增1.2倍。抗战文化、黄龙玉文化、温泉养生文化“三张名片”打造成效明显,松山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建成运行,黄龙玉进入《珠宝玉石名称》国家标准,温泉旅游开发进展顺利。累计接待游客487.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1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期间增2.4倍、4.7倍;2015年预计接待游客13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增9.2%、62%,分别比2010年增1.6倍、5.3倍。电子商务快速起步,信息化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二)城乡建设成就显著。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06.5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1.1倍;2015年预计完成63亿元,增28%,比2010年增2.4倍。建成等壳、碧寨、岔河等水电站,公养河四级站、腾龙桥一级站等顺利推进。累计完成能源投资9.25亿元,2015年完成2.3亿元。全县水电站达34座,电力装机容量达52.98万千瓦,比2010年增8.73万千瓦。开通首条城乡公交专线;龙瑞高速公路龙陵段、保腾高速公路、国道320线县城段改造建成通车,大瑞铁路龙陵段开工建设,龙山卡至红旗桥红色旅游公路等项目稳步推进。累计完成交通投资31亿元,2015年完成12.57亿元。通村公路实现全面硬化,公路总里程达2075.8公里,比2010年增320.9公里。三岔河水库、熊洞水库等工程投入使用,段家坝水库、勐糯东山引水工程等进展顺利。累计完成水利投资19.59亿元,2015年完成3.4亿元。累计新增、改善灌溉面积25.56万亩,水利化程度达47.4%,比2010年提高14.1个百分点,有效解决了9.6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城镇建设明显加快。龙华路、污水处理厂及管网、东坡森林公园一期等市政设施建成投入使用;龙玉大道、龙山湖公园、汽修汽配园、棚户区改造和县城供水等项目稳步推进。累计完成城镇投资58.86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73.6%;2015年完成16.64亿元,增1.6%,比2010年增1.1倍。累计开发商品房71.48万平方米,比“十一五”期间增8.1倍;2015年开发9.12万平方米,增11.2%,比2010年增1倍。累计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4926套,比“十一五”期间增59倍。县城建成区面积达5.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27.5%,分别比2010年提高20.5个和7.5个百分点。腊勐、象达撤乡设镇申报成功;集镇建设有序推进,村庄规划实现全覆盖;勐糯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象达侨乡旅游小镇建设顺利推进。农村条件明显改善。实施了千亿斤增粮工程、中低产田地改造、农村人饮安全等一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的项目。累计完成农业农村投资44.2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1.2倍;2015年完成11.4亿元,增11.8%,比2010年增1.1倍。累计实施美丽乡村、新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项目377个,龙江清塘、象达勐蚌等5个自然村被列为省级村庄规划建设示范点。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17540户,惠及7.1万人。生态环境明显提升。森林龙陵建设深入推进,五年累计完成低效林改造21万亩、人工造林30万亩、义务植树266万株;生态恢复治理工程高效推进,百里生态经济绿色走廊带打造初见成效;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加强,森林覆盖率为67.85%。美丽龙陵建设成效明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控制范围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2.55%。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全面开展,龙新芹菜河、碧寨澡塘等一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顺利推进。
(三)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序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扎实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明显,户籍制度改革全面铺开。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和经济林木(果)权证颁证工作有序开展。社会事业改革全面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文化体制、医药卫生等改革稳步实施。财税金融改革纵深推进,“三权三证”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扎实开展,累计发放抵押贷款8612.4万元;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累计争取到政府性融资30.75亿元,仅2015年就争取到19.17亿元。工商登记、公务用车、统计等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呈现新局面。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3203万美元,比“十一五”期间增71%;2015年预计完成650万美元,比2010年增1.9倍。累计签约项目113个,引进市外到位资金171.0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437万美元,分别比“十一五”期间增2.2倍、4倍和15.3倍;2015年引进市外到位资金60.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46万美元,分别比2010年增5.5倍、2.6倍。农业、教育、医疗等方面对外交流合作持续加强。科技进步取得新成效。我县获准创建全国石斛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成为唯一荣获云南省标准化创新贡献奖的县级政府。松山抗战文化教育等3个科普示范基地和重楼协会等6个专业技术协会被中国科协表彰。永昌铅锌、永昌硅业、云河石斛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永昌硅业CY图形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累计申请专利106件,比“十一五”期间增7.2倍;2015年申请34件,比2010年增10.3倍。
(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累计投入教育教学资金16.81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2.4倍;2015年投入3.99亿元,增10.2%,比2010年增2.1倍,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7.7%。累计新建校舍31.19万平方米、排除危房18.36万平方米;2015年新建校舍6.18万平方米、排除危房8.01万平方米。累计拨付营养餐和“两免一补”资金1.56亿元,惠及学生22.02万人次;发放助学贷款、助学金7142.43万元,资助学生2.29万人次。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2015年高考综合排名首次跃居全市第2位,一本上线率达6.9%,二本、三本和总上线率均超过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推出了歌曲、舞蹈、图书和纪录片等一批精品力作,五年累计获国家、省、市表彰奖励37项。“中国松山·宝地龙陵”亮相全国两会,国内外多家新闻媒体对龙陵“三张名片”、民族民间特色文化进行深度报道。全民健身中心等场馆建设进展顺利,第四届市运会筹备工作全面启动。竞技体育成绩喜人,龙陵籍运动员在奥运会、残奥会等顶级赛事上屡创佳绩。卫计事业健康发展。县中医医院迁建项目开工建设,全县医疗业务用房达8.09万平方米,比2010年增1.3倍;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县乡医疗一体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县第二人民医院挂牌运营;被省医疗扶贫基金会列为首批省级医疗扶贫示范县,获赠价值8000多万元的医疗设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以内,预计2015年末总人口达30.2万人。
此外,妇女儿童、老龄、民族、宗教、接待、档案、史志、侨务、外事、气象、地震、双拥优抚安置、人防、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社科、红十字会、广播电视等工作扎实开展,市场监管、禁毒防艾、慈善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事业全面推进,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五)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就业渠道不断拓宽。累计开发就业岗位1.41万个,比“十一五”期间增1.7倍;2015年开发3200个,比2010年增1.7倍。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35.7万人次,比“十一五”期间增1.5倍;2015年转移7.56万人次,比2010年增1.5倍。保障范围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生育、工伤、失业保险稳步推进。全民基本医保体系初步建立,新农合参合率巩固在99%以上,比2010年提高3个百分点;累计支出新农合基金4.1亿元,2015年支出1.18亿元。累计发放社会救助资金6.2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25.9倍;2015年发放1.5亿元,比2010年增3.3倍。扶贫攻坚不断深化。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9.7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1.6倍;仅2015年就投入4.8亿元,比2010年增5.6倍。“挂包帮”“转走访”工作扎实开展,动员组织一切社会力量,帮扶120个村(社区)、13760户贫困户、49883人。整乡推进、产业扶贫等项目顺利实施。与市农发行签订100亿元金融扶贫重点县战略合作协议,争取到易地扶贫搬迁专项优惠贷款8亿元。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7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6.2%。
(六)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依法治县深入实施。“六五”普法顺利通过验收,公民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进一步增强。勐糯镇海头社区荣获“全国民主法治村”称号。行政复议、法律援助等工作有序开展。积极推行阳光政府、法治政府等制度建设,五年累计实施重大决策听证11项、重要事项公示830项、重点工作通报805项。政府信息公开全面推进,累计公开信息1.5万余条。行政效能全面提升。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等,干部作风得到切实转变。“三公”经费支出由2010年的3.2%下降到1.1%。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累计完成交易项目643个,节约资金5484.8万元。累计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121项;全面推进行政机关权责清单制度。审计监督作用充分发挥,行政监察效能不断提升,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逐步完善。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五年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68件、政协委员提案401件,面商率、办复率均达100%。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平安龙陵、法治龙陵深入推进,社会大局稳定,边境和谐安宁。网格化服务管理提档升级,精细化社会治理机制全面完善。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工作扎实开展,大中型水库移民历史遗留问题等一批疑难信访案件得到妥善化解。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有效控制。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全面提升。2014、2015连续两年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排名全省第9位。
过去的五年,我们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第一原则,持之以恒促执行;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持之以恒抓机遇;始终坚持把执政为民作为第一要事,持之以恒破难题;始终坚持把产业培植作为第一抓手,持之以恒增后劲;始终坚持把开拓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持之以恒优服务;始终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重点,持之以恒强举措。这些宝贵经验需要继续坚持好、运用好、发扬好。
过去的五年,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和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全县干部职工和各族人民群众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所有理解、关心、支持和帮助龙陵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过去的五年,从纵向上看,全县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从横向上比,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仍然面临县域经济总量小、创新创业能力弱、脱贫攻坚任务重、基础设施底子薄、城乡区域差距大、资源环境约束紧、财政增收来源少、社会事业发展慢、公共服务水平低、干部队伍视野窄等诸多问题。对此,我们要因势利导、善谋实干,努力改进政府工作。
二、砥砺奋进、铿锵前行,竭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虽面临诸多挑战,但利好大于挑战。放眼世界,国际政治格局总体稳定,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纵观全国,国家深入推进“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协同发展方兴未艾。聚焦省市,省委、省政府大气魄打造云南经济升级版、着力推进五大网络建设,保山“五基地一中心”、争当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目标定位,跨越发展正逢其时。加上历届县委、县政府持之以恒抓干部作风建设和能力素质提升,理清了符合县情实际的发展思路,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形成了实现新跨越的共识,我们完全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
根据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的部署,“十三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脱贫攻坚为统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稳中求进、好中求快为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文旅扬县、人才兴县、开放活县战略,协同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旅游产业化、城乡一体化、信息化、绿色化,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着力打造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清洁载能工业基地、新材料加工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滇西边境旅游目的地、农特产品加工集散地、天然气利用试验示范区、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努力实现“争创全省边境扶贫开发精准脱贫先进县和全市县域金融改革创新、教育工作争先进位先进县,打造全市工业经济新增长极、‘三都’首选旅游目的地、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争当全市特色产业培育、依法治县、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基层党建和作风建设走在全市前列”的跨越发展目标,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建议为: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在201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年均增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11%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11%以上;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10%、12%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12%以上;进出口总额年均增15%以上;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年均均增15%以上;城镇化率达3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实现2.9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全县及贫困乡镇、贫困村(社区)贫困发生率分别下降到3%、5%、7%以下。
在“十三五”的发展中,我们将牢牢把握以下6个着力点:
(一)着力抓好民本民生改善,促进群众幸福指数提升。坚持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最坚决的态度、最严的政治纪律、最强的创新意识、最力的工作举措、最实的工作作风,向贫困发起总攻,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脱贫,3个贫困乡镇、33个贫困村(社区)如期出列,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着力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将县第一中学创建成省一级二等完中、县职业中学创建成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快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完善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等体系,提高保障水平。加强文体设施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健全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应对各类灾害的能力。
(二)着力抓好产业提档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发挥创新的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增强经济发展产业支撑能力。深入实施产业升级计划,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发展中高端化、集群化、特色化、园区化、低碳化、品牌化,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力争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6%、15%、12%以上,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27.7︰44.4︰27.9。
(三)着力抓好五大网络建设,促进发展保障能力增强。加快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网络建设,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积极推进航空网建设,发展通用航空,为空中巡查、森林防火、应急救援等提供有力保障。加快水网建设,以江河湖库水资源为依托,统筹谋划城乡之间、流域内外、地上地下水资源。加快水电、风电、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开发,新增电力装机44.88万千瓦。加快智慧龙陵建设,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发展,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宽带网络。
(四)着力抓好城乡协调发展,促进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全力推进地下综合管廊、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建设,加快完善市政交通、能源通信、供排水、电力燃气等基础设施。积极推动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绿色城市建设,扎实开展园林城市、山水风光城市和国家级卫生城市创建。深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治理水平。抓实美丽乡村建设,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镇集聚,将农村打造成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美好家园。
(五)着力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大力推进森林龙陵、美丽龙陵建设,力争森林覆盖率提升到72%以上。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强化环境监管监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1%以上。
(六)着力抓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动力更加强劲。持续深化行政管理、国资国企、财税金融、社会事业、社会体制等领域的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依托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力打造开放基地,搭建开放平台,建立健全合作机制,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以大开发促进大发展。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强化项目策划和包装推介,引进市外到位资金年均增20%以上。
三、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确保2016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2016年是我县实施“十三五”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意义重大。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建议为:生产总值增12%以上;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6%、15%、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增11%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4.2%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30%以上;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10%、12%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全力以赴抓好以下10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突出规划引领作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修改完善脱贫攻坚边境片区规划,编制完成“十三五”脱贫攻坚总体规划和易地扶贫搬迁、旅游扶贫、农民脱贫增收等专项规划,积极推进“1+7”方案落实。抓实精准脱贫重点。实事求是、精准对待贫困对象,立足资源禀赋、劳动力素质等基础,统筹推进“五个一批”“六个精准”,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程。因乡因族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实施,集中资金、集中项目,优先解决贫困地区道路、农田水利、电力等突出问题。做实旅游扶贫贷款工作,打破条块界限,整合部门扶贫资金2.4亿元,投入贴息贷款2亿元以上。尽早建成2015年1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村,加快推进2016年25个安置新村建设,逐步消除无房户、危房户,加快贫困群众致富、贫困乡村脱贫步伐。全力构建大扶贫格局。主动加强与挂钩帮扶单位的对接汇报,争取更多更大的支持。继续抓好“挂包帮”“转走访”工作,逐级立下军令状,拿出过硬办法,层层落实责任。建立脱贫攻坚责任清单,强化督查、考核、审计、问责,促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确保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实现1个贫困乡、14个贫困村脱贫摘帽,解决1个民族村贫困问题,减少贫困人口1.3万人。
(二)全力以赴打造特色农业。加快发展高原特色产业。实现粮食产量15万吨、甘蔗40万吨、茶叶7300吨、渔业6400吨,收购烤烟13.2万担、香料烟3万担;完成农业产值10.65亿元。实现石斛鲜条产量3400吨、核桃3200吨、草果1400吨;新植、改培糯橄榄5400亩,实现总产670吨;发展重楼等中药材3500亩;放养胡蜂1.5万巢,实现胡蜂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发展;完成林业产值9.3亿元。龙陵黄山羊存栏16.7万只、出栏16.1万只;实现肉类总产4万吨,完成畜牧业产值10.75亿元。力争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3亿元、增加值20亿元。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加快实施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完成农业农村投资13.6亿元。做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各项工作。全部消除“空壳村”,新增年可支配收入超3万元的村集体10个,达60个。坚持培育龙头打造品牌。提升“龙陵紫皮石斛”“龙陵黄山羊”等高原特色知名品牌形象,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突出特色产业地理标志保护和茶叶精深加工等品牌打造。发展壮大加工型、营销型、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面规范和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新增年销售额千万元以上的合作社1个。加快褚橙基地二期建设,完成新植5000亩,将龙陵打造成全国最大的禇橙生产加工基地。强化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开工建设城区畜禽定点屠宰场。加快农残检测设施建设,全面开展农产品专项检查和整治,严格落实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监管责任。大力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强化市场准入管理,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三)全力以赴促进工业发展。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促进以硅产业为龙头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转型升级。依托全县3个省级技术中心,加强创新人才培养,设立专利发展基金,抓好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促进“双创”发展。加快产业升级步伐。鼓励和引导硅冶炼、电锌、瓷器等传统产业加大技改投入,放大生物资源、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竞争优势,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开工建设永隆年产5万吨硅钙合金、永昌硅业余热发电二期等项目;重点推进日产300万Ah动力锂离子电池及年产2万辆电动客车、5万吨电极、维祯石斛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争取单晶硅棒和硅片生产项目落地龙陵,积极对接年产1万吨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线项目。完成工业投资26.9亿元。抓好规上工业企业培育,新增规模企业4户以上。力争实现工业增加值21.8亿元,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18亿元。发展壮大园区经济。完善园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道路专项规划和现代生物产业园规划。加快推进供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要素集聚保障、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新入园企业3户,达48户。力争完成园区总产值63亿元、增加值18.2亿元。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继续实施小微企业“助保贷”和“惠企贷”,鼓励和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全面落实税费减免、技术引进等创业扶持政策,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扶持350户“两个10万元”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力争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30亿元以上。
(四)全力以赴助推三产升级。全力打造“三张名片”。加快松山战役遗址保护、旅游基础设施、体育产业园等项目进度;全面启动实施以大垭口为核心区的场馆建设,全力提升松山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的服务和培训质量;广泛开展抗战文物史料征集。抓好黄龙玉宣传推介,举办公盘交易6次以上,筹办好第七届“玉满乾”杯龙陵黄龙玉雕刻大赛;做好黄龙玉博物馆和省级地质公园申报建设。编制完成中部温泉旅游产业带规划;扎实推进邦腊掌4A级景区创建工作;加快温泉旅游开发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龙川江生态旅游项目前期工作,统筹谋划好沿江景区景点开发。力争接待游客14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亿元。强化旅游要素配置。建成全省军队离退休干部龙陵疗养院;加快龙山湖公园、勐蚌生态乡村旅游开发等项目建设进度;实施好松山旅游小镇、象达侨乡旅游小镇等小镇建设;加紧跟进蚌渺湖等一批在谈项目,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合理配置吃住行游购娱和商养学闲情奇等要素,继续引导扶持特色餐馆、民居旅馆、休闲农庄等乡村旅游项目开发。深入开展旅游市场综合整治,推进服务标准化,提升服务质量,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旅游与文化、餐饮、娱乐、健身等融合发展。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突出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住宿餐饮、教育培训等发展,新增限额商贸企业3户以上,确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4.7亿元。力争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9.8亿元。
(五)全力以赴加快五网建设。加快路网建设。完成龙山卡至红旗桥红色旅游公路、龙山至勐柳沿江公路和县城公交车站等项目建设;启动国道219线黄草坝至龙镇桥段二级公路建设;完成省道233线三达地至龙镇桥公路、省道234线勐糯半斤坝至木城隔界洼公路等前期工作;积极支持好大瑞铁路、龙江特大桥、国道320线潞江坝至龙陵花桥段改扩建等工程建设。力争完成交通投资12.3亿元。加快航空网建设。完成通用机场和直升机起降点规划选址等前期工作,加强汇报对接,促进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水网建设。扎实抓好段家坝水库、勐糯东山引水等重点工程建设;开工建设轱辘河水库、高原特色车厘子引种栽培节水灌溉等工程;完成勐堆水库、淘金河水库和勐糯大、小海生态环境修复补水工程等一批项目前期工作。着力抓好农村人饮巩固提升工程,新增、改善灌溉面积3.5万亩。力争完成水利投资2亿元。加快能源网建设。建成帕掌河一、二级电站和天然气支线、2015年农网改造升级等工程;抓好腾龙桥一级站、公养河四级站等一批在建项目实施;开工建设2016年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强化勐外坝二级电站要素保障;完成大尖山风力发电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完成能源投资3.8亿元。加快信息网建设。提速光网城市、4G网络覆盖及通达光缆等工程建设,建成覆盖121个村(社区)光缆1.5万皮长公里、4G网络基站50个,互联网普及率达75%。依托龙陵黄龙玉、龙陵紫皮石斛、龙陵黄山羊等优特产品,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第三方电商平台和1家以上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专业性行业门户网站,建成1个电商服务中心,打造3个电商特色专业村(社区)、1个电商示范乡镇、2户市级电商示范企业。力争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2亿元以上。
(六)全力以赴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城镇建管水平。全县一盘棋、部门一条心、上下一股劲,高位高效推进龙山中路片区棚户区改造工作。完成全民健身中心、县城供水等一批市政工程;继续抓好龙玉大道、凯龙城、龙御江山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城镇地下综合管廊、环城西路、滨河商贸园等项目。县城建成区面积达5.5平方公里以上,城镇化率达28.6%、绿化率达36.2%、污水处理率达95%、供水普及率达98%。力争完成城镇投资17.5亿元。积极推进产城融合。推动城镇协调发展、产城融合发展,提高城镇吸纳就业能力。加快推进勐糯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试点和省级工业型特色小镇建设,全力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次中心。以主体功能为导向,抓实发展规划编制,健全产业布局、土地利用、要素配置等机制,加快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园镇合一新格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交通、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乡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教育、卫生、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住房租购等配套措施,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结合扶贫开发修改完善村庄规划,探索旅游带动城乡统筹发展,推进集特色农业、生态环境、民族文化和美丽乡村为一体的新农村建设;实施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项目60个、新农村和美丽乡村项目15个以上。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3500户以上。加强项目资金整合,继续开展省级重点村、民族团结示范村、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争取3个村落列入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七)全力以赴建设生态文明。强化生态建设。深入实施“两江四路”、陡坡地等区域生态治理保护和造林绿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完成人工造林1万亩。严控杉木种植,维护生态平衡。争取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申报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县,积极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县。加快推进殡葬改革,确保县殡仪馆、大松源公墓、乡镇试点公益性公墓投入使用,着力解决非法圈占耕地林地建墓地的问题。实施好公益林管护,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完成省柴节煤炉灶2000户,安装太阳能500套。强化环境保护。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污染治理防控。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计划,抓好集中式饮用水源安全监管。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有效改变农村脏乱差状况。强化节能减排。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坚决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严格新建项目能耗达标管理,强化用能和排污计量监管。严格落实节能降耗责任,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以上。强化国土资源管理。坚守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加强用地指标管控,加大对闲置土地、违法用地清查处置力度,建立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机制。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严禁一户多宅、少批多占、批东占西、未批先建。加大查处私挖滥采矿产资源、损害国家和群众利益的行为。健全完善地震、地质、气象等灾害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提升应对处置能力。
(八)全力以赴深化改革开放。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深化行政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真落实简政放权;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水务、农业、林业、供销等专项改革;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引导和规范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扎实抓好公务用车、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商事制度、教育、卫生、文体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主动服务合作交流。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拓展合作交流领域,借力借脑加快发展。深入实施“请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继续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推进以石斛为主的生物产业创新升级。主动加强协调服务,鼓励支持企业提升对外合作能力。力争进出口总额达750万美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依托能源、旅游、生物等资源优势,抓好生态、环保、节能等方面重大项目招商,提高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建成投产率。转变招商思路,充分论证项目可行性,资源耗费大、环境破坏严重、经济社会效益不高的项目坚决不招;把招商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变招商为择商,变引资为选资。力争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0个以上,投资超过10亿元的项目落地2个以上,引进市外到位资金73亿元。
(九)全力以赴强化财税金融。着力做大财政“蛋糕”。加大对重要产业、重点行业、重大项目的扶持力度,固本强基,积极培植财源。坚持依法征税,综合治税。强化重点税源管理和税收稽查,以查促管、以查促收,做到应收尽收。加大对零散税源、小税种和非税收入征管力度。积极争取基本财力保障补助和均衡性转移支付等方面资金支持4.2亿元以上。力争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6亿元。从严控制预算支出。树牢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理念,严控预算追加,硬化预算约束。从严控制一般公共预算结转结余,健全财政存量资金与预算安排统筹结合机制。有效整合国资经营、土地储备、经营性闲置资产,统筹用于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最大限度减少资金闲置和沉淀。始终坚持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控“三公”经费支出,集中财力保工资、保运转、保脱贫投入、保基本民生。强化绩效评价管理。健全科学的财政绩效评价体系,加大对重点行业、重要部门和重大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管理,更加注重结果应用。合理划分事权和支出责任,加快支出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纵深推进融资工作。全面清理盘活国有、集体资产,大力推行PPP模式,齐心协力抓好融资工作。规范政府债务管理,有效防控债务风险。加快沿边金融开放,积极推进“三权三证”抵押贷款业务,有效解决群众融资难问题。争取政策性银行加大对脱贫攻坚、棚户区改造、产业发展、市政设施等项目支持力度。力争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均增15%以上。
(十)全力以赴改善民生民利。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新建校舍4万平方米、排除危房1.5万平方米,完成教育教学投入4.08亿元;健全开放办学长效机制,主动接受家长、社会各界的监督;推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民办教育等全面发展;力争高中毛入学率达86%,高考一本上线突破100人,上线率达8.5%,本科综合上线率达68%。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续建设,加强文化遗产和重点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支持少数民族开展节日节庆活动;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发展壮大文化企业;全力承办好第四届市运会。加快县中医医院迁建进度,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和健康龙陵建设,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依法落实好全面二孩政策。加快民主法治建设。完成腊勐、象达撤乡设镇和城市社区、村级换届选举工作,提高村(社区)干部待遇。全面启动和推进“七五”普法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妇女儿童、史志、侨务、残疾人、外事、档案、接待、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社科、红十字会等工作。加强保障体系建设。落实好被征地农民养老政策,巩固好基本养老和工伤、生育、失业、医疗等保险覆盖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新农合参合率达99.5%以上。管好用好社保基金。完善救灾、救助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建成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战略,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开发就业岗位3300个,转移农村劳动力7.6万人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认真落实群众工作“七项制度”,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妥善处理好移民搬迁、被征地农民和房屋拆迁居民安置工作。深入开展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维护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
四、勤政廉政、从严从实,全面推进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面对新常态,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站位新起点,抢抓新机遇,创造新业绩,努力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一)注重学习激发创新力。始终将学习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制度,深入推进学习型机关创建,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式。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破除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的主观偏见,克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享乐思想,突破思维定势,打破常规套路,以学习激发思想活力,以思考凝聚创新智慧。
(二)依法行政树立公信力。完善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终身责任追究和责任倒查机制,全面提升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认真落实政府信息公开主体责任,实现行政行为公开透明。认真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提高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质量。
(三)团结协作提升战斗力。始终做到多沟通,加深了解,达成默契;轻名利,互谅互让,心底无私;多自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总揽不包揽,有主见不主观,果断不专断。加强与社会各阶层、各团体的团结协作,营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一致抓落实的氛围,形成勠力同心、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四)转变作风强化执行力。深入开展“学党章、学准则、学条例”专题学教活动,巩固“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成果,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坚决防止“四风”反弹回潮。严格执行审批和分类管理制度,控制范围,压缩篇幅,提升质量,确保会议、文件有所减少。继续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努力建设一支作风优良、纪律严明、行政高效的干部队伍。
(五)廉洁守法增强免疫力。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认真履行“一岗双责”,以反面典型为鉴,算好政治、经济、名誉、家庭、亲情、自由、健康“七笔账”,划好工作、生活、社交“三个圈”,自觉抵制各种腐败诱惑。加强纪检监察和审计监督,将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以权力“瘦身”为廉政“强身”,扎紧制度“笼子”,坚决打掉寻租空间,努力铲除腐败土壤,做到融洽交往、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各位代表!发展永无止境,奋斗正当其时。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和依靠全县各族人民,提振精气神,吹响冲锋号,竞进突围,攻坚拔寨,为谱写龙陵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县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秘书处 2015年12月31日印
(共印454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