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242-5-/2014-0117007 | 发布机构 | 龙陵县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政府工作报告 | 发布日期 | 2014-01-17 |
文号 | 浏览量 |
——2014年1月14日在龙陵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县 长 段忠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凝心聚力,负重拼搏,2013年各项目标任务较好完成
2013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人民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建设等重大机遇,积极应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和严峻的自然灾害,因势而谋、顺势而为,较好完成了县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预计完成生产总值51.6亿元,增长16%;人均生产总值18363元,增长15.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3.4:40.8:25.8调整为33:41:26,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17亿元、21.2亿元、13.4亿元,分别增长5.5%、23.2%、15.2%;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控制在103.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73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5930元,增长25.1%。
(一)产业培植特色凸显,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农民收入倍增行动,着力建基地、扶龙头、创品牌,“三农”工作成效进一步明显。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23.7亿元,增长7.2%。传统产业巩固提升。粮食实现总产14.34万吨,增长3.4%;生产干茶6836吨,增长3.5%,产值1.02亿元;2012/2013榨季甘蔗入榨26.86万吨,产值1.71亿元;烤烟收购15.8万担,产值2.1亿元;香料烟收购2.54万担,产值2545万元;肉类总产3.1万吨,增长10.6%,产值8.2亿元,增长10.1%。特色产业快速发展。“龙陵紫皮石斛”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通过技术审查,新植石斛216.4万平方米,产值2.6亿元;核桃产量2000吨,产值1亿元,增长33.3%;草果产量1000吨,产值4000万元;龙陵黄山羊存栏8万只,增长14%。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兴地睦边”农田整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等项目竣工验收,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6.3万亩;农产品检验检测系统通过省级认证;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5个,民丰茶叶专业合作社荣获“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消除“空壳村”20个。
(二)工业生产企稳向好,工业经济持续增长。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三年倍增五年翻番目标,着力扩规模、增总量、提效益,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5.5亿元,增长28.2%。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规模企业新增6户,达19户,产值43亿元,增长38.5%,增加值15.2亿元,增长26%。市场主体品牌竞争力明显提升,申请商标33件,有效注册商标达287件。泰康建筑石材、永昌铅锌公司1000吨/日选矿及尾矿库扩建、康丰公司黄龙玉加工标准厂房建设等项目加速推进,完成投资8.5亿元,增长3.8%;永隆公司工业硅钙合金、保山迎新公司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及配套余热发电等项目有效推动。龙陵工业园区跻身省级工业园区,修改完善园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围绕天然气过境优势,优化“一园四片区”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新入园企业7户,达32户,实现园区总产值44.2亿元,增长97.3%,增加值13亿元,增长148.8%。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实现增加值17.02亿元,增长15.8%,占生产总值比重的33%,康丰公司成功评为“云南省非公企业100强”。
(三)文化旅游全面推进,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着力优服务、抓推介、强实力,经济发展效益进一步显现。预计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13.4亿元,增长15.2%。发展规划优先落实。编制完成《龙陵县旅游发展2011—2020年总体规划》、《龙陵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全县性规划,龙山湖水景公园修建性详规、蚌别温泉控制性规划等专项规划通过县级评审。重点工作有效推进。邦腊掌温泉一期工程加快推进,龙临温泉、奇水源楼等建成投入运营,度假酒店、别墅区等项目进展有序;《云南省龙陵黄龙玉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列入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成功举办第四届“玉满乾”杯雕刻大赛和6次公盘交易会,实现黄龙玉产值9.6亿元;松山大垭口沿街居民搬迁安置项目全面启动,松山大战遗址栈道、中国远征军雕塑群、李鑫故居建成并对外开放。宣传推介全面加快。《巍巍松山》大型抗战史诗剧代表保山参加云南省第十二届新剧目展演;木城土巴拉乐器演奏在中央电视台4套播出;龙陵女子刀杆表演队参加昆明国际旅游节及狂欢节。服务行业平稳发展。凯龙假日大酒店、凯硕餐饮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培植提升农家乐、农家旅馆、休闲山庄56家,完成旅游投资6.2亿元,增长4.4%;商贸物流、住宿餐饮、仓储运输加快发展,预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7亿元,增长18%。接待游客98.07万人次,增长28.5%,旅游收入5.9亿元,增长81%。
(四)投资规模日益扩大,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着力抓机遇、扩投资、增后劲,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1.1亿元,增长30.1%。积极做好中缅输油气管道、龙瑞高速等重点工程建设协调工作。公养河四级、勐梅河三级水电站,城市天然气利用、农网改造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完成能源投资1.8亿元,增长20%。国道G320线县城段改造、三江口至芒市交界边防公路、2012年通村通畅工程等项目建成使用,2013年通村通畅工程、龙山至勐柳村出口公路、腊勐至碧寨公路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完成交通投资5.4亿元。三岔河水库、熊洞水库工程顺利通过省、市验收,段家坝水库开工建设,完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资3.7亿元,增长75.2%。凯龙城、玉山苑、综合建材城等项目有效推进,完成房地产投资6.5亿元,增长32.7%。东坡路、金溪路等市政道路有效实施,保障房、熊洞水库链接县城供水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完成城镇投资6.8亿元,增长61.9%。龙一中、龙新中学校舍改造等项目进展较快,完成社会事业投资1.84亿元,增长2.7倍。看守所迁建、检察院办案和专业技术用房等项目快速推进,完成综治维稳投资0.36亿元,增长38.5%。国道G219黄草坝至龙镇桥二级公路改建、木城口岸等34个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五)财税总量持续增加,金融支持力度加大。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财政总收入翻番目标,着力扩财源、强监管、优支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强化。完成财政总收入5.9亿元,增长18.3%,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47亿元,增长30%;完成财政总支出20.84亿元,增长21.2%,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8.47亿元,增长18.4%。筹集1480万元重点扶持冶金、电力、出口产品加工等企业发展;统筹县级专项资金1398万元扶持石斛、油茶、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等新兴产业,完成税收收入5.49亿元,增长18.9%,非税收入0.41亿元,增长11.4%;争取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5.09亿元,增长46.7%。民生保障落实有力,发放财政性直补资金4745万元,教育、医疗卫生、农林水事务及住房保障分别增长5.7%、14.7%、35.1%和47.6%,完成民生支出16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6.5%。融资工作取得突破,龙斛公司、龙广传媒公司、汇通公司等融资平台管理体系逐步完善,通过金融招商,非公贷款担保公司的融资担保能力明显提升,5亿元城投债券发行工作进展顺利;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9.71亿元,增长3.7%,各项贷款余额34.27亿元,增长11.1%。
(六)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体系构建,着力推改革、扩开放、抓合作,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焕发。巩固政府机构改革成果,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财税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有序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改革。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企业一套表等统计改革扎实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稳步推进。采取党政“一把手”带头招商和委托招商等多种方式推进招商引资工作,聘请11位优秀企业家作为招商大使,在上海、广东设立2个招商服务分局,选派5名科级干部驻点招商。包装储备高档玻璃、高档瓷器等项目60个;在谈多晶硅生产、石斛精深加工等项目16个;与河北迎新集团、上海药材公司等企业签订22个项目合作协议。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35.6亿元,增长123.9%,实际利用外资500万美元。
(七)生态建设步伐加快,环境保护合力增强。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深入推进美丽龙陵建设,着力抓宣传、建制度、严执法,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编制并启动实施《龙陵生态县建设规划》,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深入开展绿色创建及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全民环保意识、节能降耗意识明显增强。严守68万亩耕地保护红线;强化源头防控,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开发更加规范有序。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达70%、100%,县城建成区绿地面积达16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6.4%。大力实施绿化荒山行动,绿化造林7.3万亩,新建沼气池3865口、太阳能1884座;严格限额采伐管理,林业“三个专项”整治成效明显;城镇面山、“两江四路”沿岸沿边等重点区域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达67.85%,实现林业总产值5.03亿元,增长5.3%。节能减排稳步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全面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
(八)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和谐构建稳步推进。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增投入、打基础、保稳定,共建共享进程进一步加快。扶贫工作成效明显,共争取各类扶贫资金1.39亿元,重点实施整乡推进、产业扶贫、异地开发、外资扶贫、安居工程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扶贫项目,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1.5万农村人口实现脱贫,返贫率控制在5‰以内;82个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顺利推进;抓实移民后扶工作,积极申报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省级试点。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师周转宿舍、校安工程等项目稳步推进,新增校园保安63人、食堂后勤272人;高考一本、二本上线率达7.29%、43.19%,分别提高2.44个、6.4个百分点,各项主要指标跃居全市第三位;妥善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和原民办教师遗留问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通过国家验收,“村村通”、“户户通”等惠民工程顺利实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新农合参合率以人为单位达98.2%。积极推进医院等级评审,县医院晋升为二级甲等医院。计生工作稳步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以内,2013年末全县总人口为29.3万人。启动农村低保“按标施保”工作,城乡低保标准提高15%,保障资金达1.07亿元;圆满完成省级双拥模范县申报、村“两委”换届等工作。防灾应急反应迅速,积极应对“11·2”地震、碧寨乡新平一组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稳步推进避灾搬迁项目建设。坚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发放“贷免扶补”创业贷款1.1亿元,开发就业岗位2935个,实现就业2268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5299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农业人口转户进城12525人,城镇化率达24.3%。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年未发生重特大事故。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畅通诉求渠道,妥善解决信访问题。此外,妇儿、民宗、外事、侨务、残疾人、老龄、接待、档案、气象、史志、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社科研究等各项事业扎实开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的积极贡献。
(九)作风整治深入开展,自身建设全面加强。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民之所需施政所向的执政根本,着力强素质、树形象、重执行,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围绕为民务实清廉总要求,深入开展“四群”教育和向杨善洲、郑垧靖学习活动。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30件、政协委员提案73件,办结率均达100%。建立完善县级领导挂钩重要产业、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制度。选派38名乡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组成外来投资企业服务团进驻30家企业开展工作,聘请10名特邀监督员在10个民营企业建立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监督联系点。阳光政府等“四个主题、十六项制度”持续推进,累计实施重大决策听证2项、重要事项公示125项、重点工作通报6项;试行项目并联审批和代办制,审批事项时限共压缩363个工作日。“五级联动”、党政主要负责人“五项不直接分管”、公务用车标识管理等工作扎实推进。大力倡导精文简会,电子公文交换系统顺利启用。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全面推行事业单位人员招聘、各级各类校园长选聘等面试录取制度。巩固扩大“平安龙陵”创建成果,推进重点人群、重点领域精细化社会管理。“六五”普法深入推进,公民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强化监察和审计监督,纠风治乱工作成效明显。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来之不易,令人鼓舞。这是县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历届县级领导班子传承接力、团结干事的结果,是社会各界鼎力支持、携手拼搏的结果,凝聚着全县各族人民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付出艰辛努力的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老同志,向关心和帮助龙陵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小,宏观调控压力凸显,调优产业比重举步维艰,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仍需提高;城乡基础弱,公共服务供给滞后,改善二元结构任务繁重,推进和谐发展的进程仍需提速;增收渠道少,财政收支矛盾加剧,保持投资增长支撑匮乏,推进跨越发展的信心仍需提振;产业层次低,产品供需矛盾突出,应对市场风险能力不足,推进转型发展的决心仍需提引;发展底子薄,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强化要素保障难度加大,推进绿色发展的目标仍需提升。同时,少数干部担当意识不强,破解难题的办法不多,先行先试的闯劲不足,政府自身建设仍需加强。对此,我们将迎难而上,深入研究,认真加以解决。
二、赶超跨越,砥砺奋进,全力抓好2014年各项工作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绿色崛起、促进转型发展,实现富民强县龙陵梦的关键一年。抓好今年的工作,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从挑战看,国际经济发展环境复杂多变,整体复苏艰难曲折,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中央对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容忍度在增加,未来几年不会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经济很难进入“强回升”状态。从机遇看,国际政治格局总体稳定,全球经济继续保持缓慢复苏,为我们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对释放改革红利作出了系统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滇桂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等,为我们加快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云南进一步加快桥头堡建设、全力打好“三大战役”和推进产业建设年活动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保山深入实施“六大战略”,全面落实“四化五加强”举措,为我们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县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为我们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县多年积累的发展成果、干部群众求发展谋幸福的强烈意愿,为我们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抢抓机遇,趋利避害、苦干实干,就一定能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2014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九届七次全会、市委三届四次全会、县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牢牢把握产业、项目、干部“三个重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旅游产业化“四化工程”,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文旅扬县、人才兴县“五大战略”,全力构建改革开放、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现代产业、文化建设、党的建设“六大支撑体系”,努力将龙陵打造成绿色生态宜居宜业的滇西边境旅游目的地。
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建议为: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30:43.7:26.3,增加值分别增长5%、22.3%、15.2%;财政总收入增长15%以上,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1%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以内。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全力抓好以下9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产业培植,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坚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积极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环境持续改善,力争实现农业总产值27.2亿元。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勐糯东山引水工程、勐糯中型灌区、烟水配套工程及2014年人饮安全等项目,加快推进段家坝水库和勐梅河镇安段、苏帕河绕廊段河道治理等工程建设,实施龙江等(2)个乡镇“兴地睦边”农田整治、巩固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等项目,改造中低产田地4万亩;完成投资6.7亿元。巩固提升传统产业。抓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项目,实现粮食总产14.3万吨;稳步发展优质烟叶,收购烤烟14.78万担、香料烟3万担;提升甘蔗产业,实现总产41万吨;积极发展生态茶产业,实现总产7000吨;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力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证1户,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5户;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站功能,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积极发展山地牧业。以防疫为保障,积极发展家庭农场,扎实推进小区化、园区化、集约化、标准化畜禽养殖;着力推进农畜产品品牌建设,有效推动品牌管理使用,全力打造2至3个万亩万头龙陵黄山羊精品农业庄园,龙陵黄山羊存栏9.86万只,增长23.3%;实现肉类总产3.42万吨,畜牧业产值10亿元。全力推进高效林业。新植高黎贡山糯橄榄1万亩、澳洲坚果1.5万亩、泡核桃1万亩、珍贵用材林1万亩;引导重楼、白花蛇舌草等中草药产业稳步发展;以夯实基础研究、规范种植、质量监管、龙头培育为重点,加大培育千亩石斛精品庄园力度,积极稳妥推进石斛产业健康发展;加强木本油料和林下资源产业后续管理工作;实现林业产值6.1亿元。
(二)突出转型升级,壮大工业经济实力。坚持主攻工业、决战园区,壮大集群、提升质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75亿元。扩大企业生产。加快中城石材加工厂、松山龙魁茶叶有限公司、神龙氧气厂等规模企业培育工作;销售黄龙玉90万件,加工石斛枫斗200吨、石材35万平方米、木材10万立方米、精制茶3500吨,生产水泥120万吨、工业硅11万吨、电锌1.5万吨、矿泉水8万吨、白砂糖6万吨,实现发电量11.2亿度;力争实现工业增加值22.3亿元,增长25%,完成进出口总额500万美元。强化项目支撑。加快推进石材综合开发、康丰公司利用糖蜜生产酵母等项目建设,力争保山迎新公司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及配套余热发电项目通过省级备案,开工建设永隆公司工业硅钙合金、石斛系列产品开发等项目,完成投资14.4亿元。加快园区建设。完善园区规划修编,推进黄草坝片区道路、供水等专项规划编制;加快黄草坝污水处理站及配套管网工程、110千伏输变电和园区供水、道路、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木塑板、活动板房生产线等建材深加工项目入驻园区,推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新入园企业3户,实现园区总产值53亿元,增长20%,增加值16.5亿元,增长27%。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支持民营经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促进优势资源、银行信贷、财政资金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力,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34%以上。
(三)突出品牌打造,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坚持做精“山、水、玉”文章,擦亮“中国松山·宝地龙陵”外宣名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7.1亿元。全力打造抗战文化。围绕打造滇西抗战文化园区、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和平教育基地,优化提升《松山大战遗址公园规划》,加快松山大垭口沿街居民搬迁安置等项目建设,争取开工建设松山大战遗址公园旅游基础设施等项目;成立龙陵抗战文化研究学会,积极争取将松山列为青少年野战军事训练基地和军事教育研究中心,开发体验式抗战文化旅游。全力打造温泉养生文化。综合开发温泉资源,重点抓好邦腊掌、蚌别、热水塘、蚌渺湖、黄草坝五大温泉开发,形成各具特色的温泉文化产业群;突出抓好邦腊掌温泉旅游度假区建设进度,推进与医疗的融汇融通,初步形成独具魅力的特色医疗旅游温泉养生谷。全力打造黄龙玉文化。强化基础研究,争取黄龙玉进入《珠宝玉石鉴定》国家标准;加快推进黄龙玉都、黄龙玉博物馆等项目建设,加强玉雕人才培养,筹备好第五届“玉满乾”杯雕刻大赛;力争完成黄龙玉资源保护立法工作,稳步推进“龙陵黄龙玉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管理使用;引入翡翠、玛瑙等珠宝玉石原料进入公盘交易,将龙陵打造成为以黄龙玉赏玩淘宝城为主体,奇石、翡翠、玛瑙为补充的珠宝玉石加工销售集散地;实现黄龙玉产值10亿元。着力提升要素配置。合理配置“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以旅游人才培训培养为重点,不断提高旅游接待档次,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全力推进凯龙假日大酒店、凯硕餐饮旅游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中国·龙陵梨园谷国际(5S)生态露营地、东坡森林公园、龙山湖水景公园、珠宝城二期等旅游综合服务项目,力争完成投资4.4亿元。力推乡村旅游文化。结合产业化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以县城和邦腊掌景区周边、松山大垭口和蚌渺湖沿线为重点,扶持发展农家乐、农家旅馆、休闲山庄等乡村旅游项目,提升乡村文化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坚持生产服务业与生活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优化现代服务业的结构和布局。力争接待游客11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亿元。
(四)突出投资拉动,激活经济发展动力。坚持把扩大有效投入作为稳定增长的关键之举和可靠保障,建设大项目,储备好项目,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1.4亿元。深化责任落实。继续实行项目建设责任制和领导挂钩重大项目制度,定期分析和把握投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建立项目动态监管、台账管理、信息披露机制,做到月度跟踪、季度分析、半年通报、年度考核;健全项目督查问责、现场观摩点评等机制。强化项目建设。抢抓国家对西部地区实行差别化政策机遇,抓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开发,积极推进公养河四级、勐梅河三级水电站及2013年农网改造等项目,完成能源投资2.9亿元;开工建设红旗桥至龙山卡三级红色旅游公路、蛮旦索改桥、45个农村客运招呼站等项目,力争开工建设国道G219黄草坝至龙镇桥二级公路改建等项目,加快龙山至勐柳村出口公路及2013年通村通畅工程建设进度,实施完成2014年通村通畅工程,继续协调服务好保腾高速、龙瑞高速、大瑞铁路等重点工程建设,完成交通投资5.2亿元;抓好县中医医院迁建、县委党校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完成社会事业投资2亿元。加快项目前期。加大项目前期工作投入和论证、储备力度,健全并联并行审批、全程代办、限时办结、审批通报制度,加强与国家和省、市相关部门的衔接,重点抓好勐堆水库、省道S237三达地至木城隔界洼二级公路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抓实要素保障。加强汇报对接,争取中央和省、市给予重点工程、城镇建设、保障房建设及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等更多用地、用电和信贷保障,实现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五)突出规划引领,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坚持科学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加快推进县城建设,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力争实现城镇投资15.8亿元。完善规划修编。以打造滇西边境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充分发挥山、水、林自然资源优势,彰显“山在城中,城在林中”的县城特点,强化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刚性约束,完善各片区控制性规划,抓好供排水、道路、绿化、管网等专项规划及建设性详细规划;优化村庄规划,着重规划好勐蚌传统村落保护、朱家庄历史文化名村及50个重点村。建设特色城镇。推动城镇协调发展、产城融合发展,着力推进勐糯次中心建设,积极开展勐糯城乡发展一体化试点工作;加快县城南北片区开发,抓好2012年2000套保障房分配工作,全力加快2013年1900套保障房建设进度,谋划好2014年205套保障房建设工作;加速推进凯龙城、玉山苑、鑫都时代广场、熊洞水库链接县城供水工程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县城大寨新街子片区、五板桥片区旧城改造,突出抓好龙玉大道、县城汽修汽配园、公交车站、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线等项目建设;完成2013年农村危房加固改造工程,积极稳妥抓好2014年改造工作,确保改造15000户以上;有序推进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完成转户10000人以上。加大监管力度。全面加强规划建设审批管理,强势推进违法占地、违法建筑专项治理工作;规范整合城市路标路牌、广告牌设置;巩固城乡绿化、净化、美化、亮化、硬化工程建设成果,逐步建立有偿举报机制,严格执行绿化、环卫“四定”、“三包”责任制,力争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稳定在70%以上。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抓紧2013年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扫尾工作;高标准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注重挖掘民俗文化,突出地方特色,有序引导群众散户并村、迁村并点,保留历史风貌,建设新农村示范点82个,其中美丽乡村9个。
(六)突出县域优势,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招商,以大招商促进大发展,实现招商引资总量较快增长、领域不断拓宽、结构持续优化,力争实现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46.3亿元以上。突出招商重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培育参与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突出抓好玻纤、松山抗战遗址开发、龙陵湖旅游综合开发等项目招商,力争引进硅瓷产品开发、文化旅游开发、农业特色产业项目各2个以上,引进市政建设、房地产开发或餐饮服务业项目1个以上。创新招商方式。完善招商引资目标管理考核制度,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充分发挥招商分局排头兵作用,继续采取节会招商、以商招商、以友招商、聘请招商大使招商等形式,加强与海内外中介机构、商会、协会的沟通与合作,建立招商引资客商库,形成大联动大融合的招商格局。优化投资环境。建立招商引资联席会议制度,强化企业服务团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帮助外来投资企业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简化办事程序,公开行政审批内容、办事依据、收费标准及承诺时限等,开设“绿色通道”,实行“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工作方法,大力推行改善投资环境投诉工作机制,强化软环境建设。加强项目储备。抓好在谈项目对接和协调服务,重点跟踪对接好高档玻璃生产、高档瓷器生产、褐煤生物煤层气开发和石斛交易市场及精深加工等项目;充实招商引资项目储备库,力争储备项目30个以上。
(七)突出增收节支,强化财税金融管理。坚持全面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力争实现财政总收入6.79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1亿元。加强财源建设。加大对重要产业、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技改扩建、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城镇、旅游、交通、能源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全面巩固传统财源;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千方百计挖掘增收潜力,积极培植新兴财源。强化财税征管。严格执行财税政策法规,全面开展税源清查,加大非税收入征管力度,切实加强税收稽查,通过以查促管、以查促收,实现财税收入稳定增长。优化支出结构。坚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有保有压”的原则,严控预算追加,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保民生、重点工作支出和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8.53亿元;建立健全政府性债务风险防控机制。用活金融信贷政策。巩固和拓展与金融机构的合作,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重点工程、中小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支持力度,不断扩大信贷总量和优化信贷结构,力争新增存款8.72亿元,增长17%以上,新增贷款5.16亿元,增长15%以上;加快推进5亿元城投债券发行工作,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加强土地储备;积极推进县级产权交易中心建立,提高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能力;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健全灾害保险制度;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林地等经营权抵押担保贷款业务;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搭建好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全面清理盘活国有、集体资产,广泛吸纳民间和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公共公益设施建设。
(八)突出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强化国土、住建、林地三个专项规划的衔接,组织实施《龙陵生态县建设规划》;按照“城镇上山、工业入园”整体部署,严守耕地红线,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留足自然生态空间,提升城乡宜居环境。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环保宣传工作,倡导全民环保生活方式,增强环保意识;深入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加大环境监测行政执法力度,加强饮用水源地、湖库、河流、土壤、空气和噪声的监测管理和综合整治,减少环境污染破坏;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建设生态型、低碳型和环保型城镇;跟踪对接好镇安、龙新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申报,组织申报腊勐乡大垭口社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稳步推进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和收集处置工作,抓好垃圾焚烧炉试点建设,城镇垃圾集中处理率稳定在95%以上;加速推进殡葬改革,抓好县殡仪服务中心和县城中心公墓建设。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大力实施绿化荒山行动,抓好公益林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夯实绿色崛起基础,力争绿化荒山5.8万亩,规划实施低效林改造6万亩;认真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促进陡坡耕地生态恢复治理;认真落实城镇面山、“两江四路”沿岸沿边、旅游景区及水源林等重点区域的森林资源管护措施,促进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认真抓实林业“三防”工作,扩大“三个专项”整治成果,促进森林管护水平持续提高;认真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生态村、生态乡镇创建活动,推进“省级园林县城”创建工作,促进形成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通道林荫化、乡村林果化、矿区植被化的城乡绿化新格局,确保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8.4%以上。强化节能降耗工作。全面推进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农村等重点领域节能,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新建沼气池1995口、太阳能1450座;引导企业实施节能技术进步、余热利用等工程,淘汰落后产能,强化能耗分析和预警,确保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
(九)突出民生福祉,深入构建和谐社会。坚持新增财力、公共资源、工作力量向民生倾斜,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加快扶贫攻坚步伐。扶贫开发是我县最大的民生工程,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攻坚,扶贫攻坚促进区域发展”的工作思路,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强势抓好整村推进、整乡推进和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省级试点等工作中,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和生态恢复治理等工作重点,集中力量打好片区扶贫攻坚战;坚持以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为统领,推进扶贫开发与城镇化发展有机结合,实施好产业扶贫、异地开发、外资扶贫、社会帮扶和安居工程等扶贫项目;建立扶贫工作督促检查和考核激励机制,力争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亿元以上,1.5万农村人口实现脱贫,返贫率控制在5‰以内。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巩固“普九”成果,提高“两基”水平,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高考一本、二本上线率分别达10%、45%;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职业中学晋升国家重点职业中学步伐;全力发展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积极扶持民办教育;因地制宜统筹学校布局,继续实施好校安、校舍改造等工程;重点培养和培训中小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名校长,努力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全面落实“两免一补”、营养改善计划和贫困学生救助等政策,认真抓好学校各类安全工作。全力促进创业扩大就业。规范招人用人制度,完善扶持创业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开辟劳动者创业、税费减免、信贷发放等方面绿色通道;继续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培训和指导工作,力争转移农村劳动力7.5万人次,开发就业岗位2900个,新增就业23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工伤、生育保险、失业、医疗制度,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17万人以上;认真落实农村低保“按标施保”,规范申请、评议、审核、审批和资金发放管理;健全防灾减灾救灾机制,充实救灾物资储备,完成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和象达、勐糯救灾物资储备点建设;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体育繁荣发展。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继续实施“村村通”、“户户通”等惠民工程,开展好“欢乐乡村大家乐”、“千场节目下乡村”等系列文化活动;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着力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加快推进体育综合训练馆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重点人群、重点领域精细化社会管理;改革信访工作制度,逐步推行网上信访,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法诉求机制,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强化安全目标责任考核,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促进科技、卫生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加大适用技术普及力度,鼓励科技创新,逐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巩固完善新农合制度,新农合参合率以人为单位达99.33%;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整合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完善落实基本药物制度、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办医,积极争取成为国家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认真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提高人口素质,完善服务网络,健全流动人口管理机制;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控制在103%以内。继续抓好妇儿、民宗、统计、外事、侨务、档案、气象、地震、史志、接待、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社科研究等工作,促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三、克己奉公,勤政廉政,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转变政府职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保持赶超发展的豪气、争先进位的锐气、自我加压的勇气,解放思想、提升境界,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切实提高行政效率和施政水平。
(一)提升能力素质,建设学习型政府。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推动工作的措施、促进发展的本领。进一步完善学习制度,推进学习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不断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担当意识,不断提升争取支持、改革创新、服务保障、推动发展的能力。
(二)牢记根本宗旨,建设为民型政府。进一步推动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县实施办法的落实,着力解决“四风”中的突出问题。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巩固创先争优、“四群”教育、“三查三看”等系列活动成果,扎实抓好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多深入条件差、困难大、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开展调研,提出对策建议,破解发展难题;大兴厉行节约之风,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和《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管理规定》,轻车简从,简化接待。切实改进会风文风,严格执行会议审批和分类管理制度,充分运用电视电话、网络视频等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召开会议;控制范围,压缩篇幅,提升质量,文件简报减少30%以上。
(三)提高行政效能,建设务实型政府。坚持“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建设责任化、建设责任具体化”,运用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谋局干事,着力破解办事难审批难落地难问题。紧紧围绕重要产业、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推行一线工作法,采取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任务倒逼责任人等方式,强化倒逼管理,提高行政执行力。切实加大督查力度,做到令出督随,坚决扭转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顶着不办、拖着不干的不良风气,力促各项工作快推进、见成效。健全“96128”专线、政务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信息化服务效能。
(四)坚持廉洁从政,建设清廉型政府。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各项规定,严守政治纪律、工作纪律和财经纪律。加大对民生资金、重点项目和关键岗位的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力度,强化对工程招投标、土地出让等重点领域监管,严肃落实行政问责制度。继续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大力推进政务、村务、厂务和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努力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氛围。
(五)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政府。深入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扎实推进“四五”依法治县进程。建立法律法规学习培训长效机制,坚持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政府法律顾问,为宏观决策提供参谋服务和法律保障。主动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障基层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提高基层民主管理水平。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落实重大决策听证、公示制度,完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风险评估机制。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行政审批事项动态管理机制,优化审批程序。
各位代表!回首过去,成绩令人鼓舞;展望未来,伟业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和依靠全县各族人民,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凝聚力量,以更加宽广的视野谋划发展,以更加昂扬的斗志迎接挑战,以更加务实的作风勤勉工作,为实现富民强县的龙陵梦而努力奋斗!
县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秘书处 2014年1月12日印
(共印454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