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242-5-/2011-0114001 | 发布机构 | 龙陵县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政府工作报告 | 发布日期 | 2011-01-14 |
文号 | 浏览量 |
——2011年1月11日在龙陵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县 长 左光虎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查,并请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克难奋进,超额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
“十一五”以来,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县人民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深入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文化旅游强县”三大战略,突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壮大工业经济、全面改善基础条件、积极培植文化旅游产业、着力提升城市品位”五大重点任务,全面实施农业“422”工程、工业“129”行动计划和文化旅游“六个一”工程,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县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一)经济发展提速增效,居民收入大幅增加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各种自然灾害带来的严峻挑战,坚定不移地抓项目、打基础、转方式、调结构,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10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28.2亿元,比上年增长14%,完成“十一五”规划的131.4%,提前两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比“十五”末增长1.4倍,年均增长13.7%;人均生产总值达1542美元,完成“十一五”规划的135.4%;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36.9:31.9:31.2调整为31.9:41.5:26.6,呈现“二一三”结构,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9亿元、11.7亿元、7.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8%、18%、15.6%,年均分别增长15.3%、25.2%、15%。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3亿元大关,达3.1亿元,比上年增长13.9%,比“十五”末增长1.1倍,完成“十一五”规划的115.5%,年均增长15.8%;其中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亿元,比上年增长14.3%,比“十五”末增长1.4倍,年均增长1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20元,比上年增长8%,比“十五”末增长81.1%,年均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提前跨入3000元大关,达3376元,比上年增长16.6%,比“十五”末增长92.9%,年均增长1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亿元,比上年增长20%,比“十五”末增长1.4倍,年均增长19.6%;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5%,价格基本保持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4.6亿元和22.2亿元,比年初分别增长30.3%和20.2%,比“十五”末分别增长3倍和2.7倍,年均分别增长39.7%和33.4%。
(二)“三农”投入力度加大,产业培植成效明显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大幅增加“三农”投入,制定出台了农业“422”工程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和县级领导挂钩重点农业产业制度,突出重点产业培植,农村发展呈现可喜局面。“十一五”期间,全县“三农”投入累计达10.7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5倍。2010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3.7亿元,比上年增长8.6%,比“十五”末增长1.3倍,年均增长6.3%。传统产业进一步巩固。全县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1亿公斤,其中2010年达1.1亿公斤,比上年增长3.9%,比“十五”末增长9.7%;甘蔗保有面积13万亩,五年共入榨甘蔗216.5万吨;2010年茶叶总产量达6116吨,比上年增长18.3%,比“十五”末增长1.3倍;2010年畜牧业完成肉类总产2.36万吨,比上年增长6.3%,比“十五”末增长68.6%,产值4.5亿元,比上年增长6.8%,比“十五”末增长1.6倍。优势产业实现历史性突破。2010年烤烟收购首次突破10万担大关,达12万担,比2009年增加5万担,比“十五”末增长2.4倍,产值8600万元,比上年增长74.1%,比“十五”末增长3.8倍;收购香料烟3.86万担,比上年增长25.3%,比“十五”末增长5.3倍;五年累计种植核桃25.3万亩,其中仅2010年就完成10万亩,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37.2万亩,实现产量1078吨,产值2589万元,比上年增长40.6%。特色产业培植成效显著。2010年集约化种植石斛39.3万平方米,全县石斛种植面积累计达85.1万平方米,实现产量300吨,产值5400万元,比上年增长62.8%;积极发展木本油料,2010年培育油茶嫁接苗830万株,新植油茶2.1万亩;2010年完成草果种植2万亩,全县草果面积累计达5万亩,实现产量582吨,产值2330万元,比上年增长60%;2010年末,人工食用菌大棚发展到749个,实现产量3532吨,产值1766万元。“十一五”期间,累计建设新农村试点512个,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4.2万亩,建设高稳产农田22.5万亩,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13件,解决了6.2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人工造林28.2万亩,其中2010年完成中低产林改造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7.85%,比“十五”末提高13.25个百分点;新建沼气池9108口,节柴改灶3900户。
(三)规模企业支撑有力,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走“矿电结合”的道路,大力培育和壮大现有支柱产业,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冲击,工业经济走出低谷并迈入稳步发展的快车道。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8%,比“十五”末增长3.3倍,年均增长16.9%;完成工业增加值8.6亿元,比上年增长18.8%,比“十五”末增长2.5倍,年均增长17.1%。龙头企业培植成果显著,康丰集团、永昌铅锌公司产值分别达到3.8亿元和8.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6户,比“十五”末增加10户,产值20.1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5.9%,比上年增长14%,年均增长14.2%。“矿电结合”成效明显,永昌硅业5万吨金属硅、5万吨硅铁和龙山硅厂改扩建等重点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康丰糖业资源整合顺利完成,制糖生产线从2条扩大到6条。启动了工业园区建设,组建了硅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新引进了安徽海螺集团、云南工业投资集团、永年公司、珠源瓷业公司、云红茶业有限公司等一批有实力的企业进驻园区,园区企业达19户,实现产值10.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4.8%。采取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的方式,落实节能减排目标,2010年万元GDP能耗下降3.7%。“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深入推进,五年累计新建和改造农家店155个,农村消费经营网络逐步形成,城乡消费差距进一步缩小。“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政策落实有力,建成销售网点70个,销售电器产品1.3万台(件),销售汽车、摩托车3.2万辆,销售金额达1.5亿元,兑现补贴1589万元,共惠及农户2.7万户。非公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10年全县非公企业达6065户、从业人员1.8万人,实现销售收入13.1亿元,完成增加值2.8亿元。
(四)投资拉动成效突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大项目带动大建设、大建设带动大发展”的思路,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相继实施了一批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6.4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3.8倍,累计实施项目889个,比“十五”期间增长3倍;其中2010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十一五”以来,腊寨电站、腾龙桥二级、公养河二三级、三江口电站扩容、蛮关河一二级、杨桥河二三级等一批水电项目相继建成并网发电,龙川江等壳电站、帕掌河一二级电站、杨桥河一级电站等水电开发项目顺利推进,全县境内水电站达31座,装机容量达46.85万千瓦,比“十五”末新增23.65万千瓦,增长1倍;农村电网改造覆盖面达98%,比“十五”末提高15.2个百分点。保龙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镇安至龙江、三达地至龙镇桥等油路建设项目顺利实施,保腾高速公路、龙腾二级公路、平达段家坝至木城隔界洼农村公路改造等项目开工建设,实施农村通达工程779.1公里,全县通车里程达1754.8公里,比“十五”末新增180.3公里;通乡、通村公路路面硬化率分别达100%、65.3%,分别比“十五”末提高10个、21.5个百分点。开工建设三岔河水库、熊洞水库,实施了八○八、油竹河、坪子寨等7座水库除险加固及邦焕大沟、松白大沟等一批农水灌溉、农村人畜饮水工程,五年完成水土保持治理34.4平方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2.8万亩,水利化程度达30.5%,比“十五”末提高10.5个百分点。
(五)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开放合作不断拓展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完善体制机制、拓展发展空间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呈现新的活力。积极争取并完成了龙陵水泥厂破产清算,以改扩建的形式成功引进汇合集团对其资产进行收购,促成了海螺集团日产2500吨水泥生产线项目;依法实施了龙陵县美端瓷器厂破产,引入珠源瓷业公司建成年产1600万件日用瓷生产线,解决360多个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全面完成,配套改革逐步推开;“零户统管”、“乡财县管”、部门预算等制度全面推行,农村综合改革成果得到巩固提升;投融资体制改革成效明显,组建了龙陵县非公贷款担保公司,累计为53户中小企业融资4980万元,成立了翠都城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共筹集城市建设贷款2.2亿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清理行政审批事项369项,保留345项,审批办理时限平均缩短三分之一;以校长公选、教师全员聘任和绩效工资为主的教育“三制”改革平稳推进,“校财局管”启动实施;文化、医药卫生等社会事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管养分离,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启动。坚持项目储备与招商引资并重,建立完善了招商引资目标考核办法,全面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以优越的条件、优质的服务“请进来”;“十一五”末全县外来投资企业已达36户,累计到位资金32.9亿元,分别比“十五”末增加20户、23.6亿元;其中:2010年签约14个项目,协议引进国内资金32亿元、国(境)外资金500万美元,实际到位资金9.4亿元,比上年增长22%。对外交往日趋活跃,与缅甸开展了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农业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周边地区文化、经贸往来,区域合作领域不断拓展;2010年完成一般贸易出口总额25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4倍。
(六)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旅游环境逐步改善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定不移地实施城镇化战略,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旅游环境逐步改善。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县城总体规划进一步优化,新一轮县城建设启动以来,依法完成城市建设征地2163.8亩,其中仅2010年就完成1489.5亩,实施合法拆迁115户2.56万平方米;围绕把县城建设成集旅游服务、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宜居城市这一目标,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入,组织实施了宣传文化中心、西山坡公园改造及滨河绿化带、龙山南路、县城垃圾处理场等一批市政设施建设项目,县城南北片区开发、龙山中路农贸市场片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勐糯、镇安集镇建设二期工程进展顺利,象达、腊勐、平达等乡级集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先后引进意达、腾龙、康丰、龙源、凯龙、方业等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推进房地产业发展,五年共建设商品房15.88万平方米,比“十五”期间增长6倍;2010年末,全县城镇人口达5.4万人,县城建成区面积达4.4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为20%,比“十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黄龙玉产业开发机制逐步理顺。在注重资源保护开发与品牌宣传推介的同时,理顺政府、企业、群众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有效维护了矿山秩序稳定;成立了龙陵县黄龙玉协会,在《黄龙玉分级》云南省地方标准正式颁布后,先后建成了黄龙玉珠宝饰品检验站、公盘交易中心,目前已成功举办7次公盘交易会,交易额达3162万元;黄龙玉顺利进入国家《珠宝玉石名称》标准,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龙陵黄龙玉旅游文化活动周和3届黄龙玉高峰论坛;全国各地经营黄龙玉的商家已达1800多户,从业人员6000余人,以龙陵为轴心,辐射周边乃至全国的黄龙玉销售网络正在逐步形成。邦腊掌提升改造取得实质性进展。顺利完成县城至邦腊掌景区油路改造,成功引入省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对景区进行投资开发,大众洗浴中心建成投入运营,开工建设度假酒店、别墅及神汤奇水养生区温泉综合楼等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松山旅游开发进展顺利。完成了松山入山道路硬化、抗战遗址普查工作,《松山旅游小镇建设规划》已通过评审,《松山战役遗址保护与开发规划》正在编制中。五年累计接待中外游客199.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9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6倍。
(七)民生问题有效解决,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五年来,我们始终重视社会建设,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和谐社会构建迈出坚实步伐。“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小学适龄儿童毛入学率、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108.1%和105.8%,分别比“十五”末提高8.4个、5.7个百分点;高考上线率达95.4%,比“十五”末提高43.8个百分点;“两免一补”政策有效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杂费率和免教科书费率均达100%;累计投入资金1.6亿元,排除中小学危房9.5万平方米,新建校舍面积11.3万平方米,收缩校点70个;办学形式进一步多样化,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五年累计参合27.9万户次、112.1万人次,补偿减免170余万人次,支付补偿基金7700万元;实施了县医院迁建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改扩建等项目,卫生医疗业务用房达6.2万平方米,比“十五”末增加1.7万平方米;病床总数达580张,比“十五”末增加120张,每千人拥有床位达2.05张。城乡文体服务体系建设日臻完善,相继完成了县城电影院改造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等一批建设项目,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民族民间文化进一步繁荣,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新闻宣传和广播电视工作迈出新步伐,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覆盖工程2期,解决25767户97942人看电视难的问题,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90%和89%,分别比“十五”末提高5个、3个百分点。“奖优免补”、“少生快富”等计划生育政策得到有效落实,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达28.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67‰,比“十五”末下降0.83个千分点。扶贫攻坚成效显著,五年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4亿元,先后实施了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易地扶贫、社会帮扶等扶贫工程,使2.6万贫困人口按阶段标准相继脱贫。就业保障有力,累计开发就业岗位8157个,城镇新增就业5833人,每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3.45%以内;累计实施技能培训22895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23.3万人次,组织有序劳务输出8042人次。城乡低保基本达到“应保尽保”,2010年末共有3787户5203人享受城市低保,38244户59400人享受农村低保,3694户4227人纳入农村五保供养;救灾救济工作扎实开展,积极开展“8·21”地震民房修复和抗击百年不遇特大旱灾,累计拨付3464万元资金救济灾民及困难群众15万人次。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生态建设全面启动,龙陵县被列为第二批“全国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县”。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由县直单位扩大到全县干部职工,缴存比例由工资总额的3%提高到5%。累计建成廉租住房102套、5600平方米,逐步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平安龙陵”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积极与上级部门和企业协调,争取资金3957万元,成功解决了茄子山水库未动迁移民的后扶问题;全面抓好安全生产,认真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措施,有效减少了一般安全生产事故,杜绝了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统计工作进一步加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进展顺利。残疾人事业发展成绩斐然,龙陵籍残疾人运动员在广州亚残运会上荣获3枚金牌。此外,科技、接待、外事、侨务、档案、气象、史志、民族、宗教、双拥、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等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八)依法行政有效落实,自身建设全面加强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作为抓好各项事业的基础,持之以恒地解放思想,改进作风,着力提高领导和服务科学发展的水平。按照市委和县委的部署,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三查三看”教育活动,全体干部职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提高。严格执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县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45件,政协委员提案379件。密切联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四五”普法成果进一步巩固,“五五”普法全面启动,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学法守法观念明显增强。全面推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系列制度建设。政务、村务、厂务、校务、院务公开工作深入推进,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得到有效保障;政务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行,18个部门进驻并开展“一站式”对外服务,政务服务环境进一步改善;严格落实服务承诺、首问首办、限时办结制和行政问责办法,10个乡镇、53个县直部门在网上发布了公开服务承诺,对工作推进中违反规定的22名干部进行了问责;63个部门开通了“96128”政务信息查询专线,累计实施重大决策听证8项,重要事项公示103项,重点工作通报834项;围绕政府投资重大项目、重点民生工程、公共财政等资金开展专项审计,严格控制出国(境)、出省考察和公务用车购置及会议庆典经费支出;围绕关键岗位、重点环节及重要公共资源交易、行政审批等重点领域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并制定监督防范措施557条。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龙陵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五年,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回眸“十一五”,在金融危机冲击严重和自然灾害频发的不利局面下,我们不为困难找借口,只为发展想办法,有效化解危机,沉着应对挑战,在龙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谱写了新的篇章。五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有以下主要体会: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制定科学发展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坚持改革开放,改善基础,营造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坚持思路项目化,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源泉;坚持产业培植,优化产业结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创建和谐,维护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
各位代表!“十一五”辉煌成就的取得,是县委统揽全局、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和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全县干部职工及各族人民群众共克时艰、砥砺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干部群众、驻龙部队官兵和政法干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理解、关心、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各界人士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龙陵的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全县人民的期望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增收基础不牢,工业结构单一,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第三产业发育程度低;三是政府债务负担重,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四是项目工作仍然滞后,保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的压力增大;五是干部思想解放程度、作风建设与形势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二、抢抓机遇,努力实现“十二五”新跨越
“十二五”是龙陵加快赶超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国家宏观经济运行中虽然面临诸多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但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当前,我们正处在加快发展的时空“节点”,面临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启动收入分配改革,加大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投入,为我们争取国家扶持,促进跨越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二是云南省加快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继续实施“兴边富民”工程,龙陵将从开放的末梢变为前沿,区位、资源从潜力变为显力,为我们承接东部发达地区资本、产业转移,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跨越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三是“十一五”以来,全县交通、水利、电力、城镇、旅游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一批生产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新的生产能力加速形成,为我们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力度,促进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是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三查三看”教育活动的开展,全县上下人心思齐、人心思进,团结进取、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为我们进一步转变作风,促进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面对机遇,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增强发展信心,理清发展思路,完善发展措施,在促进龙陵科学发展的征程中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根据县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的部署,“十二五”期间龙陵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文化旅游名县、科教兴县”四大战略,扎实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文化旅游产业化”四化工程,构建“壮大产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教育科技水平、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加强党的建设”六大支撑体系,全面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新龙陵。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60亿元,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长16.3%;人均生产总值达2936美元,年均增长13.7%;其中,一、二、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12.4%、18.6%、16.8%,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7:45.8:27.2,工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34.8%。财政总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达7亿元,年均增长17.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3.2亿元,年均增长1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400亿元,年均增长30%,比“十一五”期间增长3.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300元,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800元,年均增长15%。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500万美元,年均增长4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8亿元,年均增长18%。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80亿元,年均增长20%;贷款余额55亿元,年均增长20%。城镇化水平达27.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6‰以内。万元GDP能耗下降15%。
实现以上目标,必须突出工作重点,始终做到“六个坚定不移”:
一是坚定不移地转方式调结构。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正确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传统产业与特色产业的关系,建立健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推动产业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集中。抓住机遇,挖掘潜力,发挥优势,千方百计调优第一产业,调强第二产业,调快第三产业。
二是坚定不移地抓项目促投资。高度重视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始终把项目工作作为经济工作中的“牛鼻子”工程,围绕“十二五”规划纲要,及时掌握国家和省级投资导向、重点,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分年度精心策划一批政策支持项目。做深、做细、做实项目前期工作,提高项目储备水平,优先遴选和储备一批支撑引领作用强、投资规模大、产出效益好、要素成本低的项目。积极盘活土地、矿产、能源等资源,充分运用开发权、经营权等权属,深化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努力提高项目融资水平。健全完善县级领导挂钩重大项目、项目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加大项目审批、用地、环评等方面的保障力度,努力提高项目服务水平。
三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城镇化。围绕把龙陵打造成国际大通道上重要的“商贸、旅游、绿色”城市这一目标,按照“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的要求,以道路建设为纽带,依托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按照组团式发展思路,加快推进一批高端旅游度假酒店和商贸服务、文化娱乐项目建设。着力加快乡镇集镇规划建设步伐,全力抓好城市供排水、道路、绿地、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带动力和辐射力。“十二五”期间,实现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
四是坚定不移地培植旅游文化产业。抓住全省旅游“二次创业”和保山实施“一心两翼”旅游发展战略的机遇,突出打好“黄龙玉文化、温泉养生文化、抗战文化”三张牌,加快制定黄龙玉产业开发规划,全力推进邦腊掌温泉项目、松山旅游小镇建设。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景点打造,大力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提升旅游服务水平,逐步实现旅游管理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转变。
五是坚定不移地重视和改善民生。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加大公共投入的力度,加快推进社保、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改革,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好城乡居民的就学、就医、就业、住房、养老等问题。
六是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思维,稳步推进经济社会主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走出去”力度,不断拓展与缅甸在农业科技和商贸、旅游、文教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加强招商引资项目的策划和包装推介,加强产业政策研究和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资本流动信息收集,全面提升招商引资质量,扩大招商引资规模。
三、突出重点,扎实抓好2011年的各项工作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对于我们抢抓机遇,争取发展主动权,赢得发展先机,具有重大意义。对此,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地抓项目、调结构,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文化旅游产业化,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县内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财政总收入增长15%以上,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4%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下。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9个方面的工作:
(一)巩固农业发展基础,着力培植特色林畜生态产业
改善农村发展条件,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坚持“三农”工作不放松,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实施力度,认真落实中央扶持农业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各项惠农资金及时足额发放,进一步调动和保护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000亩,改造中低产田地5万亩以上。切实做好抗旱、防汛工作,保民生、促生产,努力夺取农业丰收。积极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引导和鼓励农民以租赁、入股等方式经营土地,提高农村土地规模化利用、集约化管理水平。
加快重点产业发展,强化农民增收基础。按照“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要求,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巩固提升粮食、甘蔗、茶叶、“两烟”、核桃等传统产业。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抓好粮食生产,完成粮食播种面积44万亩,实现总产11万吨;以良种推广和吨糖田建设为重点,稳定甘蔗种植面积13万亩,实现产量44万吨;坚持“低改为主,新植为辅”的原则,稳定茶叶面积10万亩,实现总产6500吨,产值7900万元;种植烤烟5.23万亩,收购烟叶15万担,种植香料烟1.3万亩,收购烟叶4万担,实现“两烟”产值1.35亿元;强化核桃抚育管理,新植核桃3万亩,实现产量1260吨,产值3000万元。发展壮大油茶、石斛、草果、人工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新植油茶10万亩;抓住市场需求扩大趋势,进一步加大石斛产业培植力度,新植石斛35万平方米,实现石斛产量500吨,产值9000万元;着力抓好草果种植后续管理,实现草果产量700吨,产值2800万元;加大技术指导力度,积极引导和规范发展人工食用菌产业。以动物疫病防治为保障,积极推进规模养殖场或养殖小区建设,着力培育优质肉猪、肉牛、黄山羊和禽类产品,推动畜牧业加快升级,实现肉类总产2.5万吨,畜牧业产值达4.8亿元。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对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努力,力争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5.3亿元,增长11.8%。
深入推进扶贫开发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扶贫工作机制,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改进扶贫方式为突破口,认真落实整村推进、易地开发、小额信贷、产业扶贫、挂钩帮扶等扶贫措施,确保全年解决0.6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加强对农民的文化基础、专业技能和务工岗前教育培训,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农村劳动力的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计划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次。积极整合“兴边富民”、边境地区财政专项转移支付村容村貌环境整治、省市新农村建设试点等项目资金,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60个。
(二)加快“两个基地”建设,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围绕建设“硅工业基地县”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物流、出口产品加工基地县”的目标,依托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不断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延伸硅产业链。加快推进云南永年高新科技有限公司太阳能级多晶硅试生产和兴鑫、顺康、科源工业硅冶炼炉改造,开工建设永昌硅业公司年产6万吨工业硅项目,全力支持企业拓展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提高附加值,力争全年工业硅、硅铁、电锌产量分别达8.2万吨、2万吨和1.8万吨。加大电力能源开发力度。加快境内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资源开发步伐,加速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积极抓好等壳电站、公养河三级电站、杨桥河一级电站等建设,力争新增装机6.36万千瓦,实现发电量13亿千瓦时,增长30%。着力推进硅工业园区建设。开工建设园区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配套工程,进一步完善园区规划,理顺园区管理体制,让更多有实力的企业落户园区,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积极推进60万吨褐煤提质改造项目,加快推进海螺集团一期日产2500吨水泥生产线建设步伐,积极筹备二期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项目建设。不断发展壮大非公经济。严格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拓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空间,力争全年新增非公有制企业500户,达6565户,产值14.5亿元。力争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6.2亿元、增加值10.2亿元,分别增长18%和20.5%。
(三)抓牢项目工作,着力实施投资拉动
牢固树立“以项目保投资,以投资促发展”的理念,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国家投资方向,积极主动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科学谋划、精心包装和储备一批支撑发展的项目。加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保障和争取项目资金考核激励等制度的落实力度,健全完善项目工作目标责任制,调动各级各部门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汇报和衔接,千方百计对接好项目,增强项目对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全年计划开工项目160项,投资总量60亿元,确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2亿元,比2010年净增10.2亿元。加快推进三岔河水库、熊洞水库建设及一垛墙、清水河等水库除险加固,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开工建设象达河治理及碧寨飞机场倒虹吸工程,全力抓好新农村建设、“兴边富民”工程、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力争全年完成农业农村投资9.3亿元;切实推进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带余热发电生产线、大坝褐煤提质改造、驰宏锌锗矿山深部资源接替工程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力争完成工业投资10.4亿元;开工建设公养河四级、勐外坝河一二级、勐梅河三级电站,抓好龙陵220千伏变电站建设,力争完成能源投资4.8亿元;积极支持中缅油气管道、大瑞铁路、龙瑞高速公路、保腾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龙腾二级公路、平达段家坝至木城隔界洼农村公路改造,开工建设三江口至芒市交界边防公路改造,启动实施农村通畅工程,力争完成交通投资16.5亿元;加快县城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强力推进县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完成城镇及房地产投资15.4亿元。
(四)实施功能区战略,着力加快城镇化进程
围绕把县城打造成为国际大通道上重要的“商贸、旅游、绿色”城市这一目标,多渠道融资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切实改善城镇面貌,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突出规划的龙头作用。全面完成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西北片区、戴家坡片区、五板桥及广林坡片区等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启动木城乡、腊勐乡总体规划编制及镇安镇总体规划修编,加快推进全县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为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科学的规划支撑。突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新建龙玉大道、玉缘路东段、长庚路、东坡路、沿山路等城市道路,逐步调整完善县城道路网络;新建滨河公园、玉缘广场等市政项目,改造龙华路、龙山北路等城市道路,着力构建特色突出、类型丰富、质量良好的城市绿化系统;全力推进龙山中路农贸市场片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东北片区、东南片区的征地工作和五板桥房屋拆迁、广林坡居民搬迁工作;加快推进玉缘区、西北片区综合开发等房地产开发项目。全力抓好城市综合管理。积极探索城市社会化管理模式,逐步推行城市综合管理,鼓励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参与管理城镇,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加大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力度,强化摊点和“门前三包”管理,全面治理“脏、乱、差”问题,不断提升城市形象,营造生态洁净、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
(五)注重旅游品牌打造,着力提升文化旅游产业
抓住全省旅游“二次创业”和保山实施“一心两翼”旅游发展战略机遇,切实加快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努力打好“黄龙玉文化、温泉养生文化、抗战文化”三张精品文化旅游牌,把龙陵建设成为云南一流、国内知名的特色旅游目的地。着力打造旅游精品。切实推进黄龙玉博物馆、珠宝城建设项目,继续完善黄龙玉资源开发管理机制,加大矿山秩序整治,规范开采、交易行为,争取国家出台黄龙玉鉴定标准,以首届中国·龙陵黄龙玉旅游文化活动周为载体,加大黄龙玉文化整体包装、营销策划和宣传推介力度,使黄龙玉产业发展进入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着力把龙陵建成中国最大的黄龙玉加工集散地;进一步加强协调、服务,全面推进邦腊掌温泉度假区改造,督促邦腊掌公司按时完成邦腊掌温泉度假区改造一期工程项目建设并投入运营,协助公司启动二、三期工程规划及前期工作,逐步实现打造“温泉养生胜地”的目标;完成《松山战役遗址保护与开发规划》,加大旅游开发招商引资力度,启动松山旅游小镇建设。着力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加快打造龙山名镇步伐,全力推进凯龙五星、玉缘区四星及2个三星级酒店等旅游开发项目,在县城、邦腊掌景区、松山大垭口、茄子山水库等周边地区扶持一批特色突出、有规模、上档次的农家乐、农家旅馆、休闲山庄,不断提高旅游接待档次,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合理配置“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强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精心编撰《龙陵旅游导游词》,统一对外宣传口径,加强导游队伍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力争全年接待中外游客6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亿元。
(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抓好财税金融工作
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部门责任,着力理顺权责关系;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国有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步伐,不断推进林业市场体系建设;继续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提高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医药卫生、文化等体制改革,增强单位内部活力。牢固树立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意识,认真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全面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加强与缅甸、周边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推进对外贸易工作,力争完成一般贸易出口总额300万美元,增长20%。
全力抓好财税金融工作。认真研究财税金融政策,全面掌握新形势下理财之方、聚财之法、生财之道,牢牢把握财税金融工作的主动权,促进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做实做大财政蛋糕。强化税源培植。紧紧抓住市场回升机遇,加大对重点工业企业及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从金融资源配置上支持和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培植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尤其提高工业硅、电锌、硅铁、水电等产品的产量,夯实财源基础;准确把握和运用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推动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储备,做好项目申报和资金争取工作,力保对项目建设投资力度不减,力争耕税、建安营业税有新的突破,带动财政增长。强化税收征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税源监管指标体系,对年缴纳税额较大的企业进行动态监管,对重点工程税收实行领导挂钩责任制,加大欠税清缴力度,做到“应收尽收、全额入库”。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深入推进“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促进非税收入稳定增长,增强政府的统筹调控能力;在“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前提下,重点加大对“三农”、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投入。强化银政、银企合作。加强对国家金融方针政策、监管政策的研究,特别是加强信贷政策的研究,加大银政、银企合作力度,提前进行项目对接,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搭建好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促进经济、金融互动发展,力争全年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均增长20%以上。
(七)坚持统筹兼顾,着力发展社会事业
严格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加大师资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全县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面巩固和提升“两基”成果,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确保小学适龄儿童毛入学率、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均保持在99%以上;加快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力争全年投入资金1.2亿元,排除危房3.2万平方米,新建校舍7.2万平方米;重点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重视幼儿教育,继续走职业教育特色办学之路。加强知识产权应用和保护,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大医疗人才队伍培养、锻炼、引进力度,切实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突出抓好县医院住院大楼和乡村两级医疗卫生建设项目,全面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环境;加大疾病预防控制力度,大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检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积极抓好图书馆维修及乡镇文化站改造、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项目,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体性文体活动,切实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注重挖掘、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继续加快乡级计生服务网络建设,抓好龙新、腊勐、碧寨、木城4个乡镇计生服务站建设,提高计生优质服务水平;完善和强化村级计生民主管理机制,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进程;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奖优免补”政策,推进“少生快富”工程健康发展。稳步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努力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和播出质量,继续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党的声音进万家”活动。关注档案事业发展,开工建设综合档案馆工程项目。进一步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规范各单位收费行为,确保全县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高度重视双拥、外事等工作,支持工会、妇联、共青团工作,大力促进统计、地震、侨务、气象、人防、民兵预备役、史志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和发展。
(八)加强和改善民生,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面落实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政策,培育各类创业主体,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突出抓好下岗职工、被征地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就业总量,全年开发就业岗位1900个。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及时落实各项保险待遇;继续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村干部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推开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健全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扩大保障范围,将4800人纳入城市低保、6万人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逐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五保供养等制度,有效解决特困群众因病返贫及看病难、上学难等难题,切实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生存、生活等权利;全面加强救灾应急队伍组建、救灾物资储备、救灾装备配置和灾情监测、预警等体系建设,提高灾害紧急救助能力和减灾救灾综合协调能力;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金兴办社会福利事业,争取实施社会福利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及龙新、象达、碧寨农村敬老院建设,健全农村养老服务网络,逐步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目标。加强干部职工住房公积金管理,将缴存比例由工资总额的5%提高到7%。继续抓好2010年廉租住房建设扫尾工作,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继续开展残疾人教育、康复、扶贫和助行、助明工作,有效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继续加大水利水电移民安置、征地拆迁等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力度,切实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强化安全生产和安全监管的主体责任,实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常态化、制度化,切实从源头上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加强道路交通、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消防、水上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增强全县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不断提高全县人民的文明水平。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凝聚宗教人士及信教群众力量参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九)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着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紧紧抓住国家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的有利时机,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认真抓好各项生态工程建设,强化环境监测,力求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建设上取得更大成效。继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完成营造林14万亩;积极组织义务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管护,落实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加快中低产林改造步伐,力争完成中低产林改造5万亩;严格执行森林限额采伐管理制度,依法查处破坏森林资源的各类违法案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引导居民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习俗,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大力推广农村清洁能源,新建沼气池1000口,改灶1000盘;加大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和农业生产新技术推广力度,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农药,依法禁止剧毒性农药的使用,切实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县城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逐步实现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进一步完善县城垃圾处理场功能,确保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全面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计划,加快《龙陵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步伐,进一步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全力推进全县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生态环境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环保整治专项行动,严查重处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环评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100%。继续加强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抓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加大矿产资源整合,抓好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和监督检查,大力推广企业节能技术提升改造,积极推广运用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全年力争万元GDP能耗下降3个百分点以上。
四、创新机制,持之以恒推进政府自身建设
做好今后五年的政府工作,全面完成“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必须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转变职能,改进作风,以落实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系列制度为重点,突出改革创新,持之以恒地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一)提升履职能力
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和“三查三看”整改落实的深入推进,大力开展学习型单位创建活动。针对学习深度、广度不够的问题,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班子定期集中学习制度。抓好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学习,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抓好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现代科技和财税金融知识的学习,着力提高经济管理的能力;鼓励“走出去”,分批组织干部职工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拓宽视野,开阔眼界,更新观念,破除思想阻碍。在广大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读一本好书”活动,着力提高干部职工勤学善谋、勇于创新、敢于负责的能力。
(二)推进依法行政
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编制完善部门“三定”方案,理顺并解决好职能重叠、交叉问题,着力打造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政府职能机构。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决权,严肃对待并认真办理好每一件行政复议案件。健全专家咨询、决策评估、合法性审查制度,着力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主动加强与县政协的联系,高度重视并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支持监察、审计部门依法履行监督职责,主动接受新闻媒体和舆论监督。
(三)优化政务环境
按照“精减、效能、统一”的原则,规范政府职能定位,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强化政务公开,完善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制度,及时、全面发布政务信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并不断总结政务服务中心管理服务经验,不断优化和拓展“一站式”服务的范围。根据省市的要求,积极抓好县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乡镇为民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为民服务站建设,努力优化投资服务环境。
(四)提高工作效率
严格落实领导挂钩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制度,继续实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责任考核,通过分解指标、细化任务、实行目标倒逼管理,推动每一项措施、每一个项目、每一项任务的高效落实。始终把经济发展的难点、上级关注的焦点、群众关心的热点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进一步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对省、市、县确定的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建立健全跟踪问效抓落实的长效机制,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领导,一件一件抓好落实。对虚以应付,推诿扯皮,时间进度和质量达不到目标要求的,要严格进行问责。
(五)坚持勤政廉政
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始终不渝地抓好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坚持集体讨论。严格执行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等制度,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行为。认真抓好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继续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严肃查处腐败行为。加强纠风治乱,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项目的审计监督力度。牢固树立勤俭节约意识,开源节流,精细管理。抓好“精文减会”,推进电子政务,倡导视频会议。加快推进公务卡结算,严格公务用车、出国(境)及新建楼堂馆所管理,坚决反对铺张浪费,严格控制行政成本。
各位代表!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让我们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凝心聚力,坚定信心,开拓奋进,为圆满完成今年各项任务和“十二五”规划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