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龙陵县人民政府
索引号 01526262-8-/2021-1224011 发布机构 龙陵县农业农村局
公开目录 专项规划 发布日期 2021-12-24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农业、畜牧业、渔业
龙陵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2021—2025年)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总则

第一节 规划意义

第二节 规划依据

第三节 规划范围

第四节 规划年限

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发展成效

第二节 主要做法和经验

第三节 存在问题和不足

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发展机遇

第二节 困难挑战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战略定位

第四节 主要目标

第五章着力构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第一节 做实保障型农业产业

第二节 做强效益型农业产业

第三节 做大农产品精深加工

第四节 做响农业新兴产业

第六章推进智慧农业发展

第一节 推进智慧农业发展

第二节 建设数字乡村

第七章抓实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

第一节 扎实推进“五建设”创建工作

第二节 加强农村生态保护与治理

加快补齐短板推动基础设施升级

第一节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二节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第六节 推进农村电网沼气建设

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第一节 农业科技开发转化

第二节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第三节 新型经营主体壮大

第四节 产品质量安全保障

第五节 农业品牌培育提升

第六节 农业信息化建设

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第一节 深化农业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第二节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

第三节 农业农村扶持政策优化

第四节 农村社会治理模式创新

十一政策保障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节 保障投资需求

第三节 强化科技支撑

第四节 强化人才供给

第五节 扩大开放合作

第六节 营造良好氛围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做好“十四五”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融入云南省“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新格局,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三农”工作决策部署,将“三农”工作纳入全县建设成为“云南绿色发展示范县”大局谋划推动,深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努力走上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实现创新融合、集约高效、开放合作、绿色精品的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推动龙陵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规划在总结龙陵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前瞻性、指导性、操作性原则,明确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规范和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和方向,是未来五年龙陵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行动纲领。

第一章 总则

第一节规划意义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是脱贫攻坚目标实现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是启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在这样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应该清醒地看到,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这是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的重要表现。

“十四五”时期是龙陵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战略部署,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当前龙陵县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现代农业发展乏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滞后、农村环境问题突出、老龄化和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农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较低、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等现实困境。在新时代,要从根本上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并把它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方针贯彻到“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

科学编制、实施“十四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是缩小全县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补足发展短板、提高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水平,振兴乡村产业、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扶贫成果、增加脱贫可持续性,保障粮食安全、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结合龙陵县农业农村发展实际情况,编制龙陵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规划依据

一、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十四五”规划政策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提出六点要求》(2020年8月24日,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研究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专题会议》(2019年11月25日)。

《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

《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三、中央及国家政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2020年1月2日)(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2019年1月3日)(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1月2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2016年12月31日)(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2015年12月31日)(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2020年9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突出短板的意见》(中农发〔2020〕10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31号)。

《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的指导意见》。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四、省级政策

《云南省州(市)党委书记座谈会》(2020年10月14日)——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统筹谋划高质量编制好“十四五”规划。

《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有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云发〔2020〕9号)。

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省支持肉牛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措施》(2020年10月12日)。

中共云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的任务清单》的通知(云农领发〔2019〕8号)。

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的实施意见》。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建“一县一业”示范县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指导意见》。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18〕56号)。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云政办发〔2017〕45号)。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农田建设项目系列管理规定的通知》(云农规〔2020〕3号)。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云南省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云农规〔2020〕5号)。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管理办法><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云农质〔2020〕7号)。

五、市县级政策

《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利用产业发展基金支持规模农业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意见》(保政发〔2016〕23号)。

《中共保山市委 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走在前列的实施意见》(保发〔2019〕7号)。

《龙陵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走在全省前列实施意见的工作方案的通知》(龙农发〔2019〕131号)。

中共龙陵县委办公室龙陵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龙陵县农业农村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龙办发〔2019〕35号)。

《龙陵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龙陵县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的通知》(龙政办发〔2019〕11号)。

《龙陵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龙陵县畜禽养殖禁养区规范调整划定方案的通知》(龙政办发〔2020〕8号)。

规划范围

龙陵县全区域范围,共涉及龙山镇、镇安镇、勐糯镇、腊勐镇、象达镇、龙江乡、碧寨乡、龙新乡、平达乡、木城彝族傈僳族乡10个乡镇、121村(社区)。

规划年限

本规划期间为2021-2025年。

第二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发展成效

“十三五”以来,龙陵县以提高 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扎实抓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为目标,全力打造万亩规模农业和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产业基地,通过局党委和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呈现健康、持续发展态势。

一、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202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0.8亿元,较“十二五”末增14.2亿元,增长53.4%;实现农业增加值34.52亿元,较“十二五”末增15.71亿元,增长48.9%;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54.6亿元,增长10.09%。

表2-1 龙陵县2016-2020年农业经济发展情况统计表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农业总产值(亿元)

28.65

29.27

31.8

38.59

40.77

年增长率(%)

6.0

6.2

6.2

5.7

5.6

农业增加值(亿元)

19.76

21.21

22.18

26.75

34.52

年增长率(%)

6.1

6.2

6.2

5.6

5.6

农产品加工产值(亿元)

13.04

16.02

19.5

49.6

54.6

年增长率(%)

21.54

22.81

21.77

154.3

10.09

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实现了较快增长,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2626元,年均增速7.4%。

2016年8841元;2017年9707元;2018年10629元;2019年11756元;2020年12626元。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一)粮食增产

依靠现代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精细的生产管理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强力支撑,龙陵县粮食生产保持平稳增长态势。2020年全县完成粮食播种面积50万亩,比2015年增1.1万亩,粮食总产达15.4万吨,比2015年增0.6万吨,增长2.9%,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防灾减灾、政策性种植业保险等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二)茶叶增效

全县茶园面积稳定在10.9万亩,可采摘面积9.2万亩,2020年实现茶叶产量总产量7533吨,比2015年增273吨,增长3.6%,产值1.83亿元,比2015年0.43亿元,增长21.7%。

(三)甘蔗增效

以甘蔗原料核心基地建设项目为抓手,突出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甘蔗种植业保险,2020年稳定甘蔗面积10万亩,实现甘蔗产量40万吨,与2015年持平,产值1.9亿元,比2015年增0.12亿元,增长6.7%。

(四)渔业增效

进一步加大对库塘养殖和稻田养鱼技术的指导,全县库塘和稻田养鱼面积不断增加,产量不断提高,同时突出淡水资源丰富的优势,抓好特色渔业发展,有效带动全县渔业产业快速发展,2020年实现渔业总产量6500吨,比2015年增700吨,增长12%,产值1亿元,比2015年增0.2亿元,增长20%。

表2-2 龙陵县2016-2020年水产发展情况统计表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渔业产值(亿元)

0.8405

0.8577

0.9383

0.5865

0.5955

水产品产量(万吨)

0.678

0.7309

0.74

0.64

0.65

水产养殖面积(万亩)

1.062

1.105

1.07

1.068

1.07

(五)畜牧业增效

2020年实现肉类总产量达4.5万吨,比2015年增1.1万吨,增长24.9%;实现畜牧业产值13亿元,比2015年增3.3亿元。

表2-3 龙陵县2016-2020年畜禽发展情况统计表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生猪出栏(万头)

42.0529

44.0598

47.0657

38.1271

39.1025

肉羊出栏(万只)

15.3311

15.4500

16.4600

17.2352

18.4387

肉牛出栏(万头)

4.1313

4.2598

4.8145

4.8713

4.9675

家禽出栏(万只)

109.4929

75.3600

76.9500

82.2831

110.4058

禽蛋产量(万吨)

0.1306

0.0600

0.0720

0.1039

0.1229

肉类总产量(万吨)

3.4266

2.5738

2.8843

3.2815

3.0716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

(一)持续推进壮大特色产业稳增收。按照“稳粮、优经、壮新、强龙头、带农户”思路,围绕粮、烟、茶、畜4个主导产业和干水果、石斛、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规划,持续推进壮大特色产业稳增收。种植石斛1000万平方米,年产鲜条3600吨,产值5.1亿元;2020年末肉牛存栏15.44万头,2018年以来共新增养殖良种母牛8155头,出栏4.9万头;黄山羊存栏16.71万只,出栏16.08万只。全县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家、专业合作社467个、专业协会8家、电商企业(服务站)200余家。依托龙头企业和种养加工业发展生产,增加了收入,走出了一条龙头企业既经营“车间”、又经营“田间”和“村村有业主、家家有项目、户户有产业、人人有事干”的巩固脱贫成果路子。

(二)“电商+”模式顺利推进。积极接轨互联网,让农特产品搭上电子商务的快车销往全国各地。2016年10月,龙陵县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引进“农村淘宝”;2017年10月,实施了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在全县建成10个乡级站、75个村级服务站及仓储物流点(贫困村47个),县级服务中心及仓储物流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发展电商企业76户、网店680个,有“村小二”1000余人,实现了农村电商全覆盖。通过“电商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村小二’+农户”,把电商与“一村一品”网货基地、村级集体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相结合,量身打造电商平台。建立了农村电商物流配送体系,在“四通一达”、顺风等物流站点基础上,积极联系菜鸟物流、邮政快递等企业,开通了电商“直通车”,实现村村有物流。全县121个村(社区)实现了宽带网络全覆盖,疏通了农村信息流通通道,确保农户购销有保障,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快、卖得好。截至2020年末,全县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2.3亿元,农村网络零售额1.2亿元,带动就业64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300余人。

、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拓展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顺利推进。2020年末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9个(国家级1个、省级6个、市级22个),比2015年增加10个(国家级1个、省级3个,市级6个),市级以上家庭农场达到23个(其中省级3个),比2015年增1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21个,比2015年增61个。

(二)农业标准化种植推广顺利推进。每年实施绿色防控30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40万亩、病虫害统防统治60万亩次,有效减少了化肥农药施用量,改善了农产品品质,对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等进行重点扶持和项目倾斜进行标准化示范带动,推进全县标准化进程。

(三)农业招商引资顺利推进。2015年与龙陵县百福藏仓茶厂成功签订《龙陵县古茶树精深加工建设项目》。建设地点:龙陵工业园区黄草坝片区。投资规模:总投资1600万元人民币,于2015年9月投入使用,年加工古树茶产品50吨。2017年与北汽皓月公司签订了肉牛规模养殖合作项目,项目总投资25亿元,在死牛洼水库旁、黄草坝工业园区分别建设肉牛屠宰加工厂、皮革加工厂各1个,在全县适宜区规划建设“千头”、“百头”等规模肉牛养殖场,推动我县畜牧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四)固定资产投资顺利推进。以项目为抓手,扎实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十三五以来共完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经营主体投资16.87亿元,为农业生产奠了定坚实基础。

(五)农业支撑建设顺利推进。全县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比2015年提高1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6.5%,比2015年提高4.9个百分点;拖拉机上牌率、持证率、检验率分别达99.8%、98%、95%,比2015年均有提高。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400人,农民的职业技能得到有效提升。

(六)规模农业示范区建设步伐加快。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领导机制,推行“51+49”股权模式,打造了褚橙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完成土地流转10239亩,种植10239亩,投产8000亩,2020年实现产量12000吨,产值6000万元。

(七)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经营结构进一步优化。通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稳增长、补短板、保供给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全县农业产业基地、农产品加工业、农业规模化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全县农业产业正向着规模化的方向快速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顺利推进。从2018年开始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2020年末33座乡镇镇区公厕,已全部达到“三无三有”“四净三无两通一明”的管理目标。三年行动计划全县改建村委会所在地公厕93座,其中:2018完成28座,2019年完成37座,2020年完成28座。三年行动计划全县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31605座,其中:2018年完成6450座,超额完成129座,2019年完成12642座,2020年完成12642座。

、农村各项改革全面深入推进

一是农村土地改革强力推进。“十三五”期间,土地流转步伐加快,到2020年底全县累计土地流转总面积11.0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8%,比“十二五”末增加6.46万亩,增长141%。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有序开展,累计完成勘测指界面积112.65万亩,初步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工作。“十三五”期间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实现规范化运行,全面完成了“三资”清理核实工作,全县村级货币资金4348万元、固定资产9.41亿元、资源372.84万亩。二是农村社会管理改革有力推进。“十三五”期间,稳步推进镇村体制向街道社区体制转变,加快推进城郊结合部村改居工作。

表2-4: “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成就

类别

序号

指标

“十三五”规划目标

2020年实际完成

经济发展

1

农业一二三产业综合产值(亿元)

70.84

60.5

2

农业一产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

36.13

43.8

3

农业二产产值(亿元)

11.3

4

农业三产产值(农业服务及关联产业产值,亿元)

5.4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5

粮食产量(万吨)

15.8

15.4

6

蔬菜产量(万吨)

3.5

3.69

7

特色水果产量(万吨)

6.35

2

8

甘蔗产量(万吨)

60

40

9

茶叶产量(吨)

8000

7533

10

生猪出栏量(万头)

27

11

肉牛出栏量(万头)

6

12

肉羊出栏量(万只)

3.3

13

家禽出栏量(万只)

67

14

水产品产量(万吨)

0.65

15

中药材产量(吨)

20000

9045

产业结构及农业效益

16

畜牧业占农林牧业总产值比重(%)

27

17

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30

18

农产品商品率(%)

60

19

主要品种良种覆盖率(%)

74.5

农民生活

20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2745

21

城乡居民收入比

2.2:1

22

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率(%)

67

23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89.4

幸福美丽新村

24

幸福美丽乡村(个)

47

25

省级“五建设"村(个)

26

市级“五建设″村(个)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

27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28

新增效灌溉面积(万亩)

29

新建高标准农田(万亩)

15

17.63

30

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km2

31

灌溉水利用系数

0.49

32

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

33

农村社会事业

33

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

99.7

34

高中教育毛入学率(%)

87.7

3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95.7

农业农村改革创新

36

土地流转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

16.3

37

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流转面积比例(%)

17.1

38

科技贡献率(%)

50

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突出党建引领,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成果。一是组织农业技术骨干,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和科技保证。二是针对春秋季动物疫病多发的现状,组织动物防疫人员深入农舍,对畜禽进行免疫,保证全县规模养殖和市民食肉安全。三是探索“1+1”基层农技推广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构建农业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组织各类培训,发放技术资料,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送种子、兽药农药消毒药等。

(二)突出新思想引领,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一是切实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贯彻,农业农村局党委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采取周一集中学习、“党员日”活动、党员大会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贯彻,组织全体党员开展了“万名党员进党校、善洲故里先锋行”活动,并将其纳入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学习的重要内容。二是结合局党委“心系三农、献身农业”党建品牌创建活动,在党支部中开展“扶贫我带头、入村结穷亲”志愿帮扶行动,即挂牌“认亲”、定期“访亲”、真心“帮亲”;三是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开展“扶贫我有份、工农心连心”行动,推行岗位扶持和产业扶持。实施“三结对”工作,落实“六个一”活动,推动机关党支部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结成对子,优势互补、共同发力,努力构建脱贫攻坚城乡联动机制。即局党委与挂钩村党总支结对,各党支部与挂钩村各村民小组党支部结对,党员干部职工与挂钩村建档立卡贫困党员结对。党委书记为挂钩村党总支全体党员上一次党课,与党总支支委委员开展一次座谈会;各党支部书记为结对村民小组党支部全体党员上一次党课,与支部委员开展一次座谈会;党员干部职工到结对困难党员家中进行一次走访慰问,开展一次交心谈心活动。

(三)突出凝聚力保障,不断强化班子自身建设。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契机,认真落实领导班子集中学习制度,坚持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专题辅导与专题讨论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际运用相结合,不断提高党委班子成员的思想理论素养、业务水平和新形势下驾驭全局的能力。坚持“三重一大”集体讨论决定,班子成员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抓好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分解、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健全和规范了财务收支、审批和监管的相关管理制度。建立了班子成员间交心谈心制度以及班子成员与一般干部交心谈心制度。

(四)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强化作风建设。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委、县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干部作风建设的部署和要求,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厉行勤俭节约,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管理,牢固树立抓作风促发展的意识,把“服务也是生产力”的观点植根于农业局作风建设之中,不断增强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抓好领导班子,带好党员队伍,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作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局领导班子亲自带头,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帮助农民协调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局属各二级单位负责人实行包村办样板,到田间地头办样板、做示范,有效带动全县农业产业持续发展。

第三节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是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格局仍未改变。龙陵县农业依赖种植业的传统生产格局仍未根本改变,设施农业、畜牧、禽类、水产养殖等比重较低。农业主导产业脉络不够清晰,支柱型企业不多,且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产业链延伸不足,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服务业层次不高,新兴业态发展滞后,转方式、调结构步伐不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相对缓慢,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种养业良种繁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冷藏物流、营销服务等环节发展仍然滞后,一二三产产业融合度有待提升,农业本身开发、开放度不够,加之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销售不振,产业结构调整阻力重重,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业的生产周期长,回报期也长,受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影响大,加之龙陵县农业资源短缺,外资、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农业催生的农业大项目少,科技密集、装备先进型设施农业发展缓慢,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三是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低。龙陵县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家庭农场、种养大户虽然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仍然是分散经营小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少、规模小、规范化、组织化程度较低。涉农企业尚未形成规模优势,且缺少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模式、制度和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加工后的农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市场覆盖面有限。目前,龙陵县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性服务发育不全,且处于分散发展状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运行机制不完善,组织化程度低,经营管理落后,与全省先进地区相比农业劳动力产出率、耕地产出率都处于较低水平,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严重制约现代农业发展。

四是农产品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营销服务主体还比较缺乏,农特产品品牌培植还比较滞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比较弱。

五是农产品品牌培育和市场开拓乏力,龙陵县的农产品品牌普遍存在多、乱、杂的现象,缺乏高端、高质、生态和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工主体带动不足和品牌推介滞后,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研发不足,产业链条短。

第三章 发展环境

发展机遇

一、要把握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新的战略部署发展机遇。一是政策导向从注重微观向注重宏观转变,农村资源配置从区域化向全局化转变。经过多年努力,农业农村政策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村微观经济活力、繁荣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成绩。“十四五”开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将迈向现代化,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培育新型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在根据不同区域农村的实际情况追求结构差异性的同时,树立开放思维、国际思维的大局观,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加强合作与互补,以全国乃至全球为空间进行农村生产力布局。二是农村基本建设更加注重长期目标。2019年我国城市化率为60%,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70%左右。要实现这一目标,农村基本建设诸如住房、道路、电力、水利,以及养老、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必须考虑长期效率。“十四五”规划建议要求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无疑正是基于这一政策考量。可以预计的是,在政策推动下,农业农村发展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以质量效益为导向的新机遇。三是在继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的同时,政策将从“扶贫”逐渐转向更加注重“扶农”。今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将胜利完成。不过,全部脱贫不等于今后没有贫困人口,只是此后相对贫困人口将成为主要形式。因此,农业农村政策将在此基础上作出调整,以扶农政策为框架,解决好新发生的贫困问题,通过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二、要把握好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释放活力的机遇。我国改革起步于农村,也正是改革实现了农民群众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加快土地市场化改革是“十四五”期间的重要任务。实施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战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障碍。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住房、就学、就业都要进行系统化结构性改革。2019年全国人大已经通过新土地法。建议今后农村土地改革方向是,通过土地产权改革让农民手中的土地变成可流动、能产生带来收益的土地资本,国家征用公益性用地,要逐渐过渡到按市场原则进行;农村建设用地一定要坚持可以直接入市的改革方向,农民的宅基地及住房应该享受与城里人相同权力,可以跨区流动,实行商品化交易政策;农民承包地在三权分置条件下,一定要强化农民承包地的人格化权力,在法律上增加农民对拥有土地的安全感。

三、要把握好公共财政倾斜力度加大的机遇。21世纪以来,2004年至2020年连续十七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特别是2020年出台的《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国家将不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兴农政策。一是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渠道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动各地加快发行用于农业农村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争取债券资金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进一步盘活农村资源要素,引导金融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二是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印发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突出短板的意见,明确了高标准农田、农村人居环境、农业产业园等11类补短板的重点工程项目,多渠道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三是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农村创新创业支持力度,出台进一步做好返乡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以首次创业、正常经营1年以上的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可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完善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设施条件,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见习、实习、实训、演练场所和机会,提高创业技能。四是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出台加快农业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顶层设计,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出力度。中央财政重点保障关系国计民生和粮食安全的主要大宗农产品,如水稻、小麦、油料作物、生猪等。同时,开展中央财政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的以奖代补试点,支持地方优势农产品发展。这些年,中央已连续下发了12个关于“三农”工作的1号文件,特别是2015年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国家将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多的资源要素向农村聚集,“新基建”改善农村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加快,乡村产业发展环境优化。

四、要把握好云南省大力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乡村兴则云南兴,乡村美则云南美。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云南乡村具有广阔的地域范围、重要的地域经济社会单元功能、独特的地域民族文化魅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云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0年12月10日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提出大力推动乡村振兴。

一是提高高原特色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提升生猪规模化、绿色化养殖水平,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和良种工程,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建设绿色农业、智慧农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建设“一县一业”示范县、“一村一品”专业村和现代农业产业强镇、产业园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挥农垦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作用。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高品质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发展县域经济,综合布局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服务业、乡村旅游业、农村电商,加快建设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大力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健康养老、农业+文化传承等新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持续开展云南“10大名品”培育,建立地理标识品牌培育和保护机制。

二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推进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全覆盖。分类推进村庄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保护利用传统村落、乡村风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开展“美丽乡村万村示范行动”。实施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统筹布局县城、中心镇、行政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加强乡镇公共服务功能。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现代农民和乡土人才,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工程。推进移风易俗,树立婚育新风,推动形成文明乡风。深化殡葬改革。

三是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强化城乡规划融合、要素融合、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融合,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更好用活乡村土地资源。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畅通“三权”自愿有偿市场化退出渠道。在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快推进林业、供销社、农垦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

在动荡变化的国际形势下,农业不仅要确保国内粮食安全,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满足富裕起来的人民群众的需求,这无疑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我国农业经济也将进入更加多元的、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困难挑战

一、从国际层面看,国际环境变化特别是中美贸易战对农业农村带来极大影响。目前,世界市场的一些新动态从供求两方面影响我国农业农村的进一步发展,一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对需求正在变弱,导致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遇到外需不足的困难;二是发达经济体利用优质营商环境吸引国际高端资本技术回流本国,对我国发展中高端产业形成竞争和挤压;三是发展中国家正在学习我国的发展模式,发展与我国一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同我国一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同我国一样将这些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市场,在那里对我国同类产品发生了极为明显的市场供给替代。还有中美贸易战对我国农产品供求和农民收入影响更是不可忽视。

二、从国内层面看,国内产业结构变动对农业农村带来冲击。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冲击,全球供应链调整重构,国际产业分工深度演化,对我国乡村产业链构建带来较大影响。可以预测,“十四五”期间,来自以下三方面变化还会使工业企业用工数量继续减少,第一,在企业成本全面上升条件下还会有一批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第二,国际市场对我国中低端制成品需求减少,第三,工业资本深化特别是智能化改造,将使工业不断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这些变量会大大增加农民就业的难度。当然,“十四五”期间服务业的发展会吸纳一些从工业领域流转出来的劳动力。但值得注意的一个趋势是,服务领域的互联网+、5G+和形形色色的电商正在替代传统的商贸、物流、金融等行业,已经造成传统服务行业的衰退。

“十四五”期间城镇化进程可能会慢于“十三五”时期,由此给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带来困难。众所周知,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只有农业部门劳动力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才具备了基本条件。自2010年以后,我国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到2018年我国人均GDP为9770美元,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正在向高收入国家门槛值靠近。按道理,此时我国城镇化应处于加快时期,城市化水平理应达到中上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然而近几年我国城镇化出现三个问题,第一,一些城市出现了产业收缩,进而引起人口收缩。第二,有些地方政府对城镇化的不当干预导致城镇人口密度下降,甚至有些城市利用行政手段挤走了大量中低端人口,使得城市人口数量下降。第三,城镇化进程在中上等收入阶段提前出现了减缓趋势。可以想见,“十四五”期间原有城乡二元结构不可能从体制上完全打破,要想使公共资源配置向农业农村倾斜、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顺畅流动,还面临着严峻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

四、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将放慢,城乡、群体间差距扩大趋势扭转难度加大。城乡收入绝对差距扩大,农村内群体间收入差距拉大,既不利于消除贫困,也不利于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更不利于建立强大的国内市场。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放慢,城乡、农村内群体间差距扩大的趋势还将延续到“十四五”期间。有以下理由,一是今后农业生产成本还将不断上升,必然会引起农业收益下降,加大了农民增加农业收益的难度;二是经济增长速度降低、工业结构转型升级都会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这使得农民外出打工的机会减少,来自非农领域的收入空间变小;三是国际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市场对中国的需求变弱,将严重挤压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空间,使得农民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外出打工进而顺利实现就业和增加收入。

第四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主动融入云南省“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新格局,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三农”工作决策部署,将“三农”工作纳入全县建设成为“云南绿色发展示范县”大局谋划推动,紧紧围绕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强县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贯穿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过程,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深入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力争到2025年把龙陵建设成为滇西现代特色农业强县,为龙陵县“十四五”高质量跨越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发展基础。

基本原则

一、坚持市场导向。在更好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支持保护作用基础上,让市场在农业农村发展中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农业竞争力,提升农村发展活力。

二、坚持农民主体。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和首创精神,引导传统农户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民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度。

三、坚持城乡统筹。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

四、坚持产业融合。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单一生产功能向经济、生态、旅游、健康、教育和文化等复合功能转变,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协调发展。

坚持绿色安全。更加重视土地、水、森林等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强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管理,确保农产品生产过程绿色、产品安全可靠,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坚持科技支撑。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动科技资源向农业农村聚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实用技术推广,提高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坚持改革创新。聚焦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破除束缚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推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政策创新,使创新成为引领农业农村发展的第一动力。

战略定位

龙陵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定位,按照国家、省、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能力,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注重农业生产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以龙陵县整个城乡一体化发展定位为依托,以整合全县资源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着眼点,发展战略定位为:保山市安全农产品生产集聚区、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示范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先行区。

安全农产品生产集聚区以保障“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根本,在建立现代农业标准水平上在龙陵县打造保山市农产品生产集聚区。

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示范区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动力,在建立现代农业标准水平上在龙陵县打造保山市高原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示范区。

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以创新农业现代科技服务体系为依托,在建立现代农业标准水平上在龙陵县打造保山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

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先行区以绿色协调发展为统领,在建立现代农业标准水平上在龙陵县打造保山市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先行区。

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龙陵县将深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努力走上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实现创新融合、集约高效、开放合作、绿色精品的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到2025年,龙陵县农业一二三产业综合产值达到94亿元,其中:农业一产业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二产业产值达到25亿元以上,三产业产值(农业服务及关联产业产值)达到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500元以上。

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有效保障。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50万亩,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6万吨以上。蔬菜、水果等供应稳定增加,分别达到8万吨、10万吨。茶叶利用率显著提高,投产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干茶产量8000吨。甘蔗产量60万吨。中药材产量25000吨。畜禽产量较大幅度增长,肉牛、生猪、黄山羊、家禽出栏分别达到10万头、35万头、5万只、145万只,实现肉类总产量5.5万吨。水产品产量1.1万吨。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效保障,优质、专用粮油比重达到70%以上,无公害农产品比重达到100%,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占农产品的30%以上,品牌产品产值占农产品加工产值50%以上。

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生产经营效益明显提高。特色优势产业区域布局基本形成,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畜牧业占农林牧业及服务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35%。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良性发展,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5%,农产品商品化率达到80%以上。品种结构全面优化,主要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产业巩固脱贫6.13万人。全面完成新村建设的历史性任务,新建、改造和保护覆盖行政村面达到100%,美丽乡村达到行政村总数75%以上。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稳定高于GDP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到2025年达到17500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0:1,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以上,全部解决贫困地区饮水安全和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农村交通网络全面形成,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全部通农村客运。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2,新建高标准农田25万亩,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高效低毒低残留物农药、肥料使用率80%以上,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

农村物流网络体系构建见成放。构建以龙陵县乡镇级农村物流站点、村级农村物流服为支撑的乡镇村两级农村物流网络布局。乡镇选择交通便利的地点建设专业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建设或升级改造乡镇级农村物流站点,强化农村物资下行配送和农副产品上行的物流服务能力;加大建设行政村农村物流服务点,打造上接乡镇下联自然村的中间物流节点,推动行政村实现各类物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有序集散和高效配送。推动农村智慧物流技术的推广使用,依托导航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发展农村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促进农村零散物流需求和各路运力资源的快速匹配。完善平台功能,解决产销和流通组织化程度不高问题,鼓励物流公司改造升级,采用信息手段进行智慧管理,利用射频技术、GPS等实现货物跟踪调配、车辆定位调度、物流信息汇总查询等,设置产品二维码,推动主要农产品的溯源。到2025年,龙陵县域初步建成与农村居民生活相匹配、与农业发展格局相匹配、布局合理、高效畅通、特色突出、管理现代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

六、农业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发展动力活力不断增强。农村关键领域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财产权的保护制度更加健全,现代农村金融保险服务规模扩大、水平全面提升,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基本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科技贡献率达到60%。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全县土地流转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1/4以上,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流转面积的1/3以上,农业全程化服务基本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初步构建。

表4-1: “十四五”期间龙陵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

2020年

2025年

指标属性

经济发展

1

农业一二三产业综合产值(亿元)

60.5

94

预期性

2

农业一产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

43.8

60

预期性

3

农业二产产值(亿元)

11.3

25

预期性

4

农业三产产值(农业服务及关联产业产值,亿元)

5.4

9

预期性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5

粮食产量(万吨)

15.4

16

约束性

6

蔬菜产量(万吨)

6.2

8

预期性

7

特色水果产量(万吨)

4

10

预期性

8

甘蔗产量(万吨)

40

60

预期性

9

茶叶产量(吨)

7533

8000

预期性

10

生猪出栏量(万头)

27

35

预期性

11

肉牛出栏量(万头)

6

10

预期性

12

肉羊出栏量(万只)

3.3

5

预期性

13

家禽出栏量(万只)

67

145

预期性

14

水产品产量(万吨)

0.65

1.1

预期性

15

中药材产量(吨)

4905

25000

预期性

产业结构及农业效益

16

畜牧业占农林牧业总产值比重(%)

27

35

预期性

17

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30

45

预期性

18

农产品商品率(%)

60

80

预期性

19

主要品种良种覆盖率(%)

74.5

90

预期性

农民生活

20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2745

17500

预期性

21

城乡居民收入比

2.2:1

2.0:1

预期性

22

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率(%)

67

93

预期性

23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89.4

100

预期性

幸福美丽新村

24

幸福美丽乡村(个)

47

100

预期性

25

省级“五建设"村(个)

60

预期性

26

市级“五建设″村(个)

85

预期性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

27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2.6

约束性

28

新增效灌溉面积(万亩)

10

预期性

29

新建高标准农田(万亩)

5

预期性

30

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km2

16

预期性

31

灌溉水利用系数

0.49

0.52

预期性

32

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

33

50

预期性

农业农村改革创新

36

土地流转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

16.3

25

预期性

37

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流转面积比例(%)

17.1

30

预期性

38

科技贡献率(%)

50

62

预期性

第五章 着力构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十四五”期间,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打造“绿色食品牌”为目标,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和“科研+种养+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围绕粮油、中药材(含石斛、草果)、水果、坚果(核桃、澳洲坚果)、甘蔗、烟草、蔬菜、茶叶、肉牛、生猪、黄山羊、家禽、稻花鱼等13个产业为重点,突出有机化、规模化、商品化、名牌化,加快形成品牌集群效应,迅速占领行业制高点。力争把中药材打造成30亿以上的大产业,把肉牛、生猪打造成10亿元以上的产业;把水果打造成5亿元以上的产业;把坚果、甘蔗、黄山羊3、稻花鱼、烟草打造成2亿元以上的产业;把蔬菜、家禽、茶叶打造成亿元以上的产业。大力发展优质饲草料,扩大粮改饲范围,加快草食畜牧业发展。推进生猪、牛羊、畜禽等规模化养殖,促进养殖废弃物就近资源化利用。推进稻花鱼综合种养和休闲观光渔业发展,积极发展池塘健康设施养殖。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生态循环的新型现代农业体系。推进智慧农业发展,落地解决智慧农业与数字乡村发展过程的突出实际问题,部署实施一批智慧农业与数字乡村建设重大工程,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路子。

第一节做实保障型农业产业

以粮油、蔬菜、水果、养殖产业为保障型农业产业重点,以安全和保障为发展目标,以布局合理、基础夯实、规模适度、稳产增收、质优安全为发展要求,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努力把龙陵建设成为滇西绿色发展示范县。

粮油产业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发展战略,以确保口粮供应“米袋子工程”并为特色粮油加工提供原料供给,实现“两保障两提升”(保障粮食长久安全、保障市场有效供给,提升粮油产业化水平、提升粮油产业效益水平)目标。主要实施“五大行动”:实施生产能力提升行动,严格落实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加强粮油生产功能区建设,建立周期性间套轮作和种养结合利用模式;实施适度规模经营行动,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健全粮油规模经营激励扶持机制,配套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实施特色粮油开发行动,依据各地优势资源发展“异质化”特色粮油产业,推动食品加工企业开展原料基地建设;实施粮油业态重组行动,加快适宜地区机械化发展、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实施粮油绿色生产行动,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工作措施,建设粮油安全生产基地。到2025年,建成特色粮油生产面积50万亩,其中:特色优质粮食47万亩、特色优质油料3万亩。粮食生产能力达16万吨以上。

保障型粮油生产主要布局在象达、镇安、平达、龙新、龙山、龙江、碧寨、勐糯、腊勐、木城十乡镇(详细布局见附表)。

蔬菜产业

蔬菜产业以满足全县居民日常生活的“菜篮子工程”并为绿色食品加工提供原料供给。主要开展以下工作:加强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设,加快蔬菜种子繁育,改善蔬菜生产条件,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蔬菜生产基地,形成6万亩蔬菜原料示范生产区。注重发展加工型蔬菜,优化蔬菜产业结构,引进优质专用加工型蔬菜品种,建设现代化加工蔬菜生产基地,为绿色蔬菜产品加工提供优质原料。大力发展优质高山反季生态蔬菜、特色蔬菜,加大生产投入,培育知名产地和品牌产品认证体系,使之成为龙陵县蔬菜产业“十四五”新的增长点。到2025年,发展各类蔬菜面积6万亩、产量8万吨,农业产值达到2亿元,城镇保障性蔬菜总规模达到3万亩,常年主栽品种达到15个以上,优质高山反季生态蔬菜达到1.5万亩,标准化特色蔬菜(含食用菌)0.3万亩。

保障性蔬菜主要布局在象达、镇安、平达、龙新、龙山、勐糯、等乡镇,重点发展常规蔬菜;优质高山反季生态蔬菜布局在象达、平达、碧寨、腊勐,重点生产“春淡”和“秋淡”蔬菜;优质食用菌布局在勐糯、龙山。

水果产业

水果产业以实施“褚橙标准化水果生产示范工程”为骨干重点。主要开展以下工作:建设水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加快引进优质水果品种并加强良繁工作。建设优势柑桔产区和特色水果基地,利用怒江、龙江流域河谷特殊的自然条件优势,大力发展柑橘产业和芒果、牛油果等特色水果产业,制定完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为水果精深加工产业提供优质原料。建设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基地,加快水果采后清选、分级、冷藏、包装处理,提升果品商品化处理水平。到2025年,发展水果产业面积7万亩、产量10万吨,农业产值达到9亿元,其中5000亩以上成片核心区3个。建成水果苗木繁育基地4个、100亩,建成2个万亩现代水果产业基地,建设3万亩褚橙云南现代水果产业核心示范基地1个。

水果生产基地主要布局在勐糯、平达、龙新、龙江等乡镇。

养殖产业

养殖产业以确保龙陵保障性肉类食品供应的“肉篮子工程”并为肉类加工提供优质安全原料。主要开展以下工作: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加强种畜禽生产经营管理,加大品种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力度,支持畜禽新品系的培育和推广。重点发展标准化养殖,大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生态与健康养殖,做到品种优良化、粪便资源化、环境生态化、防疫制度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科学化、经营市场化和产品绿色化。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依托本土山地黄牛、黄山羊、龙江稻花鱼、山地乌鸡、龙江鸭等特色资源,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培育新型养殖经营模式,提升养殖管理水平。优化水产养殖产业结构,重点培育无公害水产繁育养殖基地,扩大特色经济鱼类养殖规模,实施稻田养鱼,形成以稻田体系为依托的特色水产养殖鱼类养殖发展新格局。到2025年,实现出栏生猪55万头(农业产值达到11亿元)、牛5.5万头(农业产值达到13亿元)、黄山羊5万只(农业产值达到1亿元)。标准化生猪养殖42万头,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小区)、家庭农场达到40个;家禽出栏134万只(农业产值达到1.2亿元),家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达到100个,以稻花鱼为主要的水产养殖面积达到3万亩、产量1.1万吨(农业产值达到2.2亿元)。

标准化生猪养殖布局在象达、镇安、平达、龙新、龙江、碧寨、勐糯、腊勐、木城乡镇;肉牛、肉羊、养殖布局在象达、平达、龙新、龙江、碧寨、勐糯、腊勐、木城乡镇;规模化水产养殖布局在龙江、平达、勐糯等乡镇;肉鸡、肉鸭、肉鹅等家禽养殖布局在象达、镇安、平达、龙山、龙新、龙江、碧寨、勐糯、腊勐、木城乡镇。

专栏1 保障型农业重点项目

做强效益型农业产业

以茶产业、中药材(含石斛、草果)、坚果(核桃、澳洲坚果)、烟草、甘蔗为效益型农业产业重点,以效益和质量为发展目标,以绿色生态、科技创新、结构优化、特色突出、配置高效为发展要求,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做强效益型农业产业,确保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增长,早日将我县建成现代特色农业强县。

茶产业

茶产业以优质茶种植为核心、健康养生茶和红茶为重点,主要开展以下工作:选育龙陵适生茶树品种,在强化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基础上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加快优质茶树种品种引进和苗快速繁育技术推广。加快低产低效茶园改造和茶树品种改换,转变茶园生产管理方式,加强茶园土壤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茶园种植的良种化、规模化、高效化。大力发展优质茶叶基地,建立名优春茶、红茶、绿茶和白茶基地,稳定优质茶叶生产规模和质量。到2025年,实现茶叶投产面积10万亩、茶产量8000吨(农业产值达到1.2亿元),其中500亩以上成片核心区10个;无公害茶园、有机茶园面积达到10万亩、1万亩。

茶叶原料基地布局在镇安、平达、龙新、龙江、碧寨、腊勐、木城等乡镇。

中药材(含石斛、草果)产业

中药材(含石斛、草果)产业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主线,努力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效益中药材(含石斛、草果)产业,将龙陵县建设成为全国中药材产业基地大县和中药材集散中心。主要开展以下工作: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巩固石斛主导产业地位,提升传统药材产业,着力壮大红花油茶、草果2个重点产业,探索发展漆树、沉香、油用牡丹3个新兴产业。构建良种繁育体系,新建和改扩建一批特色药材良种壮苗生产基地,加快优良品种选育、审(认)定工作,全面提高中药材良种化水平。提升药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快基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推进基地建设园区化、景观化。延长中药材产业链,提升综合质量效益。到2025年,中药材产业: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3万亩,主要药材种植品种主要是:重楼、白花蛇草、纹党参、有机石斛、草果、附子、续断、白芨、杜仲,沉香、油用牡丹等,产量2万吨(农业产值达到9亿元);石斛产业:到2025年,新植石斛面积1.66万亩,总面积达到5万亩,预计鲜条总产达1.5万吨(农业产值达到30亿元);草果产业:到2025年,稳定草果种植面积5万亩,预计实现产量2000吨(农业产值达到1.2亿元)。

中药材(含石斛、草果)产业布局在象达、镇安、平达、龙新、龙山、龙江、碧寨、勐糯、腊勐、木城乡镇。

坚果(核桃、澳洲坚果)产业

坚果(核桃、澳洲坚果)产业以优质、副产物综合利用为重点,努力建成滇西优质坚果生产基地和治理石漠化生态示范基地。到2025年,核桃产业:到2025年核桃总面积稳定在41万亩,预计实现核桃产量11000吨(农业产值达到2.2亿元);坚果产业:到2025年,新植澳洲坚果25000亩,总面积达到7万亩,预计实现产量6000吨(农业产值达到2.1亿元)。

坚果(核桃、澳洲坚果)产业布局在象达、镇安、平达、龙新、龙江、碧寨、勐糯、腊勐、木城乡镇。

烟草产业

(一)烤烟产业以稳定生产能力、提升烤烟质量为重点,主要开展以下工作:强化烤烟生产科技创新,推进烟乡种植制度、耕作模式创新,推广土壤保育技术、耕作技术、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推进烤烟生产标准化和信息化,大力培育适度规模种植专业户和家庭农场,建设一批标准化烟草基地,全面推行工序化作业和信息化管理,提升烤烟生产管理水平。加强烤烟生产基础设施综合配套,优化建设一批产能稳定、集中连片、设施完善的高标准烟田,提升机械化作业覆盖率和烟农机械化操作水平,改善烟叶仓储条件。到2025年,烤烟合同种植面积达5万亩,预计收购烟叶14万担(农业产值达到2.4亿元)。

(二)香料烟产业产业以稳定种植面积,提高生产能力、提升香料烟质量为重点,主要开展以下工作:强化香料烟生

产科技创新,推进种植地种植制度、耕作模式创新,推广土壤保育技术、耕作技术、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推进烤烟生产标准化和信息化,大力培育适度规模种植专业户和家庭农场。到2025年,香料烟种植面积稳定在1万亩,预计收购烟叶3万担(农业产值达到0.4亿元)。

烟草产业布局在象达、镇安、平达、龙新、龙江、碧寨、勐糯、腊勐、木城、龙山乡镇。

甘蔗产业

甘蔗产业以稳定、巩固面积为主,加大推广优良品种优质蔗生产、副产物综合利用,大力培育适度甘蔗规模种植专业户和家庭农场,建设稳定的标准化甘蔗糖料基地,全面推行科技和信息化管理,提升甘蔗生产管理水平。到2025年,甘蔗面积稳定在5万亩,实现甘蔗总产量30万吨(农业产值达到1.35亿元)。

甘蔗产业主要布局在木城、勐糯、腊勐、碧寨、平达、等乡镇。

专栏2 效益型农业重点项目

做大农产品精深加工

“十四五”期间,龙陵县力争做大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业,突出以粮油加工业、茶叶加工业、肉类加工业、石斛加工业为重点,以规模、效益和质量为发展要求,以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为主体,以优化结构和创新发展为路径,将龙陵建成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保山、德宏结合部绿色食品加工业新区。

粮油加工业

以工业化、方便化、主食化、健康化为方向,提高粮油加工集中度和深加工程度,重点进行稻谷、杂粮、非转油料、面粉、薯类等大众粮油加工转化,做强营养大米、健康杂粮、安全核桃、菜籽油脂、特色挂面、优质粉条、白酒等传统产品,创建1~2个特色产品品牌,积极开发粮油新产品,发展粮油加工新业态。到2025年,全县粮油产业加工业产值达到3亿元以上。

茶叶加工业

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建设和差异化发展为抓手,坚持标准化生产、特色化定位、科技化支撑、集聚化发展,优化结构、主攻品质,开拓市场、扩大出口,打造大品牌、培育支撑企业。大力发展名优早茶,重点发展绿茶、红茶,积极发展茶食品、茶饮料、茶功能产品,加快发展茶旅游业与商贸业。到2025年,龙陵县茶业加工贸易业产值达到6亿元以上,力争培育省内外知名品牌2~3个、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企业5家以上。

肉类加工业

打造以生猪、肉牛、黄山羊、家禽加工为重点,提升肉类精深加工水平,重点开发冷鲜肉、休闲肉制品、低温调理肉制品、主食肉食菜肴、副产物综合利用,大力推进肉类加工企业进园区。到2025年,肉类加工业产值达到10亿元,年屠宰加工生猪15万头、肉牛10万头、肉羊1万只,精深加工率达到30%以上。

石斛加工业

着力推进“一县一业”石斛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工程, 真正把龙陵打造成为全国紫皮石斛的产量中心、质量中心、交易中心。通过技术创新和设施设备改良,提升石斛质量安全水平;开发石斛精深加工产品,延长石斛产品产业链,培育产业领军主体及品牌,提高石斛品产业集中度。加大石斛深加工,将粗加工干品、枫斗、金条等,引进现代生物技术和机器设备进行加工处理,生产石斛微粉、超微粉、蜜炼石斛膏、含片等石斛系列深加工产品。同时加大石斛精加工科研力度,开发石斛活性多糖、石斛碱、石斛菲等萃取产品和铁皮石斛颗粒、冲剂等药品。到2025年,龙陵县石斛加工贸易业产值达到40亿元以上,力争培育年产值5亿以上的精深加工企业3个,国家级龙头企业2个。

专栏3 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业重点项目

做响农业新兴产业

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农村物流业、教育农业、康养农业、创意农业为发展重点,以产业升级、效益提升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特色创新为着力点,深入挖掘农业农村潜力,努力将龙陵县打造成为保山市农业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按照整合资源、突出特色的发展思路,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转型发展。主要开展以下工作:培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园区),大力开展以农民家庭为基本接待单元,以自然村落为主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培育一批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农事体验、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农业特色主题园区,打造一批以生态农业、种植养殖、果蔬采摘、草本花卉等为核心内容的特色农庄。打造精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路线,深入分析消费者诉求,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在全县范围内建设4~5条精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路线。创新个性化旅游项目,着力打造特色农家美食品尝、健身暴走、乡村摄影、骑行公园、慢行系统、亲子游等个性旅游项目。创建智慧旅游乡村,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建设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的智慧旅游乡村。加强宣传和推介,通过举办龙陵茶文化节、龙江稻花捕鱼节、秋景褚橙采摘节、勐糯傣文化节、龙山黄龙玉文化节、滇西民歌节等农事节庆活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大力推介龙陵乡村旅游产品及特色商品。到2025年,培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园区)5个,打造精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路线4条,智慧旅游乡村3个,力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收入达到8亿元。

农村电子商务

结合龙陵打造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基地战略部署,实施“互联网+农产品”、“互联网+农村”,促进电子商务与农村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建设龙陵绿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供应中心。主要开展以下工作:打造农村电子商务交易优势平台,依托龙陵产业优势资源,整合已有电商平台,建立龙陵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打造龙陵货网上宣传与推广的权威渠道。加快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改造,鼓励将具备条件的村级农家店、供销合作社基层网点、农村邮政局所、村邮站、快递网点、信息进村入户村级信息服务站等改造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建立县域运营服务中心、乡(镇)服务站、村服务点三级电子商务运营服务网络,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在完善农民网络购物功能、推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基础上,逐步实现手机充值、票务代购、水电气费缴纳、小额取现、信用贷款、家电维修、养老、医疗、土地流转等功能。加快农副土特产品标准化生产,根据网络市场需求和农产品保鲜、运输等要求,加强农产品种植、加工、包装等环节管控,强化特色农副土特产品的设计与包装,实现农副土特产品的标准化、商品化,提高产品辨识度和品牌附加值。创新农村电商发展模式,支持“企业+基地+网店”“协会+基地(合作社)+网店”的电子商务模式,依托专业电子商务公司或协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育一批“电商镇、电商村”。到2025年,农村电子商务实现产值3亿元,争创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乡镇3个、市级示范乡镇4个以上。

农村物流产业

按照健全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无缝对接龙陵县物流系统的思路,加快发展农村物流产业。主要开展以下工作:建立农村物流三级配送体系,以龙陵县级农村物流配送中心为中枢,以乡镇级农村物流综合服务站为支点,以村级物流综合服务点为终端,以物流班车为纽带,开展农产品、农资、农村消费品的流通和仓储配送、快件分拣分拨、农产品冷藏及低温仓储配送等业务,完善区域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并实现与干线物流网络的有效衔接。优化建设管理模式,采取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运营模式,消除物流配送瓶颈,提高建设运营管理效率。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鼓励物流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物流信息系统,实现物流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物流成本。到2025年,建设县级农村物流配送中心1个,镇级农村物流综合服务站10个、村级物流综合服务点100个,农村物流产业增加值达到5亿元。

四、创意农业

以实现农业产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创意生产为手段,培育龙陵县创意农业产业。主要开展以下工作:发展创意饮食产业,发展全石斛宴、全牛宴、乌鸡宴、稻花鱼宴、勐糯长桌宴、龙陵糕等一批特色餐饮产品,培育大棚餐厅、乡村大锅台、地头餐厅、江边餐饮等多种餐饮形式,打造龙陵创意农食文化。发展市场拓展型创意农业,探索在靠近城镇聚居区的农村建立能种养新鲜蔬菜、水果、鸡鸭等各种绿色农产品,能将种养实时监控信息开放给消费者,同时可接待消费者上门购买的透明农场商店,满足消费者购买放心绿色农产品需求,解决农户缺乏物流配送条件及管理能力难题,鼓励将既能体验农耕又能日常食用的菜地出租给城镇居民耕种,推广市民农园项目。发展农业科技创意产业,推进无土栽培技术、智能浇灌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兴科技革新,开发将农业与城市工作生活融为一体的阳台农业、屋顶农业、办公室农业等创意产品及服务。到2025年,创意农业产值达到2亿元。

五、会展农业

以龙陵县打造“黄龙玉文化、抗战文化、温泉养生文化”为主导,利用龙陵县独特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积极发展会展农业,构建以专题会议、展览、展销、节庆、农事等活动为载体,打造龙陵县农业品牌形象,实现产业升级。

专栏4 新兴农业重点项目

第六章 推进智慧农业发展

“十四五”期间,龙陵县智慧农业发展按照国家、省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为依据,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推动、中央与地方联动机制,强化县、乡镇两级政府顶层设计职责,扎实推进智慧农业发展,落地解决智慧农业与数字乡村发展过程的突出实际问题,部署实施一批智慧农业与数字乡村建设重大工程,让老百姓有获得感。

第一节推进智慧农业发展

智慧农业是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全产业链的“生态融合”和“基因重组”。具体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农业生产智能化,二是农业经营网络化,三是农业管理数字化,四是农业服务精准化。发展智慧农业,是中央有关政策的要求,更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现实需求,也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正处在起步阶段,未来一个时期,随着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出台,现代信息技术将快速向农业领域渗透,智慧农业的发展将进入加速期,智慧农业将成为农业现代的制高点。龙陵县智慧农业的发展重点工作任务:

逐步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与应用体系

统一标准、分布存储、集中管控,搭建统一开放的国家、省、市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全局性、区域性、专业性(优先种植业、养殖业、农机、种业、耕地、科教、典型农产品)大数据;建设基于大数据的“一张图”(农业生产要素、环境要素、产业布局等);开展基于农业大数据的创新应用,融合农业一二三产,提高生产调度、决策、管理、服务能力。

逐步建设人机协同的天空地一体化数据信息采集体系

在农业全产业链主要环节部署农业物联网、农机车载监控应用终端,与农业遥感、农业无人机和传统人工采集系统结合,实现对农业生产全领域、全过程、全覆盖的实施动态监测。

步加大农业智能装备应用

针对农业产业链中劳动密集的环节,加快发展大田作物精准播种、精准施肥/药、精准收获等智能装备,设施农业育苗移栽、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智能控制等智能化装备,设施养殖中环境控制、精准饲喂、疫病防控等智能化装备,以及农产品加工、冷鲜物流智能化设备。

逐步实施一批智慧农业重大工程

围绕效率型、效益型、效果型三类农业,在农产品优势产区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5G和先进适用智能化农业装备,应用于农业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促进农业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第二节建设数字乡村

以乡村振兴和新基建为契机,在国家《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框架下,围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加强龙陵县农村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数字技术对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治理(公共服务、公共事务、公共安全)等全面渗透,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老百姓有获得感与幸福感。龙陵县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重点工作任务:

加强行政村社区电商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农村电商平台及配套基础设施(农产品冷藏设施),制定电商产品技术标准和产品唯一标识,通过淘宝、拼多多、京东等电商平台精准推送客户感兴趣的产品,促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出村进城,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机衔接。

逐步进行乡村信息基础网络建设

在新基建战略下,进行乡村网络设施改造升级,实现行政村宽带全接入、4G网络全覆盖;在重要河流、出水口建设生态监测物联网;在城镇郊区建设5G基站,并开展典型应用,如利用“抖音”“快手”等传播度比较高的短视频平台对农产品劳动作业过程进行直播,定期推出优惠活动吸引消费者购买,此外,还可以与网红合作直播带货,提升产品影响力和销量;在500人以上农村人口居住区建设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网络;缩小数字鸿沟,城乡上网比例由76:24变为60:40。

逐步进行乡村大数据建设

建设1:1000包括土地、河流、道路等内容的农村地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设农村产业、农村经济、农村管理、农民生活大数据,实现农村管理、疫情防控、应急调度指挥的数字化。

逐步进行乡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建立网络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大数据服务云平台,提供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文化娱乐、科学普及、市场信息等服务,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逐步进行乡村数字化治理能力建设

建设乡村集体资产、公共服务、公共事务、公共安全、乡村党建等数字系统,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逐步进行数字化实体试点建设

努力建设龙陵数字县域经济实体,在乡村建设4个数字经济实体、3个互联网小镇,激活资源要素,发展数字经济,培育亲农惠农乡村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乡村创新创业与绿色发展。

第七章 抓实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

以建设美丽龙陵为引领,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要求,以助农增收、乡村振兴为核心,以强化村镇规划、保护传统村落、做强做精产业、完善村镇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服务功能、挖掘特色和文化为重点,以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为主线,以群众满意为标准,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着力打造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俗特点、乡村情趣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第一节扎实推进“五建设”创建工作

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的主要工作任务,“建设秀美之村、建设富裕之村、建设魅力之村、建设幸福之村、建设活力之村”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省美丽乡村定工作方案》指标要求,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优化建设模式。推进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制度全覆盖。将村庄规划以适当有效方式转化为村规民约。强化新建农房设计刚性管控,严格农房宅基地和农房建设审批管理。注重民居单体设计,全县编制特色实用农房建设引导导则和图集,打造具有乡土气息、民族特色、边疆特点、龙陵特质、现代文明特征的民居。保护传统村落。把传统村落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万村示范行动”的示范重点,打造出一批亮点,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风景好”向“底蕴深”提档升级。遵循乡村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和文明形态的发展规律,坚持保护肌理、保护建筑、保存风貌、保全文化,总结推广以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为主的“可邑模式”、以原貌保护为主的“沙溪模式”、以群落保护为主的“西庄模式”、以发动社会保护为主的“和顺模式”,加大对传统村落街巷空间、民居院落、历史环境要素等整体风貌和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以山区综合开发为主的“安石模式”,促进传统村落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立足龙陵县纳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数量、传统村落及古旧建筑资源丰富等优势,采取争取国家及省、市支持一部分、县乡整合项目资金补助一部分的方式,加大传统村落保护投入力度。2021—2025年,每年在“美丽乡村建设万村示范行动”对象中,确定2个传统村落进行保护恢复示范。有条件的传统村落纳入历史文化型特色小镇项目进行打造,实现“修复优雅传统建筑、弘扬悠久传统文化、打造优美人居环境、营造悠闲生活方式”。大力发展生态村庄、绿色村庄、特色庭院、民族村镇、专业村镇、智慧村庄等特色村庄,提升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水平,推动由“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

做强做精产业。对乡村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评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精准定位比较优势和主导产业,选择产业基础较好的行政村进行重点培育,发展龙陵“一村一品”专业村,实现产业立村、产业强村、产业富民。发挥农村良好生态环境优势,坚持绿色生态有机发展方向,按照特色化、品牌化、 规模化和市场化要求,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做强 做精“一村一品”,做到主导产业突出、品牌影响力大、组织化 水平高、带农增收效果显著。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让互联网为“一村一品”插上腾飞的翅膀。依托“一村一品”,推进农村一二三 产业融合发展,做到建设美丽乡村和经营美丽乡村并重,推进“美丽成果”向“美丽经济”转化。到2025年,在有条件的示范村中培育“一村一品”专业村30个,专业村多数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生产经营活动,成为农户的主要收入渠道;争创“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实施“五建设”。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基本要求,遵照,"建设秀美之村、建设富裕之村、建设魅力之村、建设幸福之村、建设活力之村",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省定标准,坚持县组织、乡镇实施、村为主体的原则,以美丽乡村建设和文明村镇创建为抓手,全面开展“五建设”创建活动,扎实做好考核验收、命名挂牌、动态管理工作。到2025年,全县行政村普遍建成县级“五建设”村,70%以上的村建成市级“五建设”村,50%以上的村建成省级“五建设”村。

四、完善村庄设施功能。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依据共建共享、节约高效原则,改善村庄交通、供水、排水、供电、通讯、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按照“县城、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布局,完善教育、医疗保健、文体娱乐、社会福利、商业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功能。

五、强化目标考核管理。成立县“五建设”村创建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部门协同推动机制。建立第一责任人制度,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整体联动的创建工作责任体系,按照《云南省美丽乡村定工作方案》指标要求,细化市级、县级考评标准,将“五建设”村创建活动纳入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年度目标绩效考核。落实专项财政资金,对开展“五建设”村创建活动给予奖励补助。加强示范引导和宣传推广。

加强农村生态保护与治理

强化生态功能区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强怒江、龙江等重点流域治理保护、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和东部区域石漠化综合治理,继续开展大规模绿化龙陵行动。深入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建设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腊勐沿线生态功能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到202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3%。

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和良好水体保护,重点整治“两江八河”沿线水污染源,消灭村镇“黑臭河”。全面实施“河长制”,推行网格化管理,进一步加强乡村河道的环境综合治理。实行农村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双控计划,加快实现乡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实施农村生活垃圾5年专项行动,建立村庄保洁制度,推进“三建四改”为主的院落整治。建立健全乡村环境污染监测、风险预警与应急处理机制,建立乡有机构、村有人员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到2025年,全面实现农业“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中小流域水环境质量达到III类以上标准,村镇“黑臭河”得到根治。

创建生态乡镇、村社区)。通过生态乡镇、村(社区)创建活动,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培养农户和家庭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绿色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把龙陵建设成为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的滇西绿色发展示范县。到2025年,所有乡镇达到生态县建设标准,建成国家级和省级生态乡镇2个、生态村(社区)20个。

第八章 加快补齐短板推动基础设施升级

第一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期间龙陵县规划按照统一标准布局、统一资金建设、布局统一选项,建设统一验收,布局分项负责、分别实施建设,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设,高标准规划布局、大配套建设,政府引导布局、农民自愿建设,统一规划、分别实施建设,七大原则在全县10个乡镇建设高标准农田25万亩(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主要进行配套完善田间机耕路、排灌沟渠、架设管网、水池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占地率不高于8%,使用年限不低于15年,真正成为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能实现精细生产,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根据龙陵县农业生产中机械设备现状,“十四五”期间龙陵县从加强政策引导,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提高采购和售后服务水平等方面着手,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大力发展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农机装备和农业设施,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在政策引导方面,政府应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在农机设备的购买和使用上,制定财政贴息、抵押贷款、免费上牌、免费年检等优惠政策。在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方面,发挥出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制定科学的农业发展计划,在机械设备投入上加大财政补贴和资金支持,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更新农民的传统思想,介绍机械化生产的优势和意义,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促使机械设备真正走进农民家中。在提高服务水平方面,政府职能部门和农机供应商建立专门的服务小组,定期开展机械维护和售后服务等工作。

推进农村沼气建设

发展农村沼气是实现燃料、肥料、饲料“三料”循环转化的最佳途径,是解决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之间矛盾的有效措施。“十四五”期间龙陵县规划实施农村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改造修复沼气池2000口,并因地制宜开展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实现粪便、污水、废水处理的无害化和资源化。

第九章 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第一节农业科技开发转化

一、增强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一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高农业科技财政支出规模,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研发经费投入,着力扩大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土壤质量提升技术、循环农业技术等农业基础性科技经费投入。二是切实优化农业科技财政支出结构。创新农业科技财政资金支持模式,转变农业科技财政投入方式,考虑设立“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科技金融”相关专项资金,有重点、有步骤地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科技型企业的成长能力,提高农业科技竞争能力,形成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

二、壮大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一是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面向农业产业层面的科技创新应用研究与开发,带动相关重点农业产业更好发展。打造农业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和服务平台,助推农业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形成更畅通的、覆盖全县的农业资源协作共用网络,实现一站式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二是实施农业科研育种基地建设,加快农业生物技术研发的步伐,提高农业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促使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三是通过做好农业科技人员的发现吸引、造就培养、流通交流和评价激励等相关工作,壮大农业科技创新力量。

三、促进发展。一是大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供给能力和对接服务的能力。着力支持、引导、实施一批农业科学技术项目、创新团队计划项目,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供给能力;积极对接农民需求,服务农业技术创新,联合企业解决好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大力加强智能化、环保型、复合型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提高补贴标准,进而提升耕种收播效率。二是大力加强农业科技信息普及程度,强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信息咨询、成果供需发布、价值评估交易等服务项目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利用手机信息推送、广播宣传等形式和途径,提高农民对农业科技信息的认知程度和应用实践能力。

四、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支撑政策。一是要强化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依法打击侵犯农业科技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的监督机制;二是要加强规范和引导,有效维护农业科技市场秩序;三是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奖励力度,建设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农业科技创新基地,有力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进程。

第二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一、加强县域现代农业园区体系建设。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业全链融合发展为路径,以提质增效促增收为目标,念好“优、绿、特、强、新、实”六字经,通过5年的聚力打造,创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品牌影响力大、产业渗透融合、要素高度聚集、辐射带动强的现代农业园区,构建起覆盖各层级的县域现代农业园区体系。到2025年,建成8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即:黄山羊生态养殖现代农业园区、滇重楼种植现代农业园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现代农业园区、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现代农业园区、万亩生态综合种养现代农业园区、水产苗种繁育现代农业园区、冷凉山区特色鱼类养殖现代农业园区、原生境野生猕猴桃现代农业园区。力争申报认定4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二、加强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结合全县工业园区产业定位,在全县重点园区合理规划布局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功能区,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全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食品安全控制体系、高新技术战略孵化体系、公共仓储物流服务体系等。加快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推进特色粮油加工、茶叶加工、肉类加工、蔬菜加工。到2025年,建成极具特色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园中园3个,即黄草坝工业园区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勐糯工业园区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勐枊工业园区特色农产品加工园。

第三节新型经营主体壮大

一、实施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培育壮大一批销售收入2000万元、500万元以上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县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和带动能力,创建一批市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落实扩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试点范围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合理用地需求。到2025年,实现各类龙头企业对全县重点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全覆盖。

二、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化农业经营主体工商登记改革制度,全面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和“两重两新”服务。加快组建跨区域、同产业的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和骨干特色优势产业行业协会。扩大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在信用评定基础上对示范社开展联合授信,财政按规定给予贴息,落实农民合作组织税收优惠政策和生产设施、附属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政策。到2025年,实现农民合作社对100%以上行政村全覆盖。

三、开展示范性家庭农场创建活动。落实好扶持家庭农场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流转。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到2025年,家庭农场数量提高一倍。

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行动,将职业农民培训纳入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全日制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纳入财政资助政策范围。开展对未能升学的应届农村初中、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并给予补贴。落实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务农创业补助和贷款支持政策。到2025年,新型职业农民数量提高一倍。

第四节产品质量安全保障

一、强化队伍建设,完善监管网络。进一步健全以县农业农村局为一级监管网络,镇街为二级监管网络,行政村三级监管网络,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四级的“县、镇、村、基地”四位一体的“网格化”监管体系,严格绩效考评、补贴发放、末位解聘制度,进一步调动村级监管员的工作积极性,推动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顺利开展。

二、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积极推广运行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产品检测数据监管系统、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系统于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重点推行了农产品速测和合格证监管系统的运行。加大检测力度。重点对辖区内蔬菜、水果基地、农贸市场、学区食堂及超市进行大范围抽查检测,督导果蔬基地和学区食堂开展自律检测,深入乡镇农技站,现场指导并规范提升基层农技人员农残检测技术水平,坚决贯彻“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要求。

三、加强动态监管,排查安全隐患。搭建“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标志溯源,实时监控”的高效监管运行模式,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建立健全生产档案,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间隔期或休药期的规定,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强化宣传引导,健全长效机制。悬挂农产品质量安全横幅标语,发放禁限用农药清单、农业标准化生产知识、“三品一标”知识等农产品质量安全资料,定期在双牌县政务网发布农产品检测结果通报,提高群众科学消费意识和社会监督意识,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

农业品牌培育提升

一、创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农业品牌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打造农产品品牌的过程也是实现农产品增值的过程。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有文化内涵的优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重点培育“龙陵黄山羊”“龙陵紫皮石斛”“龙江稻花鱼”“褚橙”“龙陵原生境野生猕猴桃”等成为国内外知名度高、口碑好的品牌。

二、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品牌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性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申请注册商标,培育发展自主品牌。鼓励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整合资源,打造优势品牌,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实现品牌共享共建。

三、增强市场主体的品牌经营意识,强化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品牌经营和保护意识,支持企业开展“三品一标”认证,鼓励企业通过注册商标筑起品牌保护首道大门,建立企业农产品品牌诚信体系;引导、鼓励、支持品牌经营主体自觉维护品牌形象,依法进行品牌经营。

四、充分挖掘农业文化内涵,针对消费者诉求开展品牌策划。组织农业企业参与各种展销会、农博会,努力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广泛应用微信、微博等互联网资源,利用网络推销成本低,传播速度快等优势,大力开展农业品牌互联网推广行动。

五、健全农业品牌保护工作体系、评价体系和政策体系,形成区域公共品牌建设与保护机制,加大打击假冒原产地证书、标识等违法行为的力度。

农业信息化建设

一、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生产坚持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定位,以农业生产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种养基地数字化改造,助推农业信息数字化、农业生产自动化、农业管理智能化。引进和推广成熟的农业物联网技术,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典型、规范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促进全县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物联网工程建设,达到农业生产“环境可测、生产可控、质量可期”的目标。以人为本,加快科技人才、企业家、职业经纪人、新型职业农民等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育提升本县各类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素质,引进本县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构建多层次、专兼职结合的科技人才队伍;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实现从单干型向组织型、从身份型向职业型、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

二、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业营销。积极探索网店、微店、直播带货等农产品线上经营模式,制定农产品营销、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方面扶持政策,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网销体系或依托第三方电商专业平台等多种途径,积极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积极推动县级农产品产业化运营主体牵头联合全产业链各环节市场主体、带动小农户,统筹推进生产、加工、品牌、标准、品质控制、金融、物流、培训等服务,加强供应链管理和品质把控。综合利用线上线下渠道,大力发展多样化多层次的农产品网络销售模式。推动传统批发零售渠道网络化,引导各类平台积极开展特色农产品网络展销。

三、建立健全“互联网+”农业监管。围绕农业行业监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以信息化平台建设为抓手,搭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资监管系统、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农作物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等农业监管系统平台,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为例,通过该系统可实时掌握农业主体基本信息、生产基地信息、投入品采购、使用信息,实现对农产品“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追溯与监管,真正做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溯”。

四、创新开展“互联网+”农村管理。完善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服务体系,设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实时更新发布政策解读、产权交易等信息,为农村土地产权交易提供公正公平公开的切实保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提供扎实基础。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合农业部门、涉农部门和社会为农服务资源,运用信息平台,在全县每个行政村建成益农信息服务社,实现信息进村入户,为农民提供政策、市场、科技、金融、保险等生产生活信息服务。

第十章 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聚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村社会治理制度,加强各项改革之间的衔接配套,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动力活力,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综合效应。

第一节深化农业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多权同确”。以龙陵县为单位统筹抓好农村各类产权确权,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小型水利工程确权颁证工作,全面加快农村房屋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深入探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颁发土地经营权、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农村养殖水面经营权证书。以集体林权制度、国有林场改革、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机制改革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林权体制机制。加快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基础设施村民自选、自建、自管、自用机制,落实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

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扩大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明确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内涵、性质、功能和职责,赋予股份化改革后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引导农民积极发展股份合作经济,运用产权成果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鼓励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搞活农村集体资产经营,促进资源转化增值、资产盘活升值,实现集体收入和村民收入“双增”。把发展集体经济与乡村振兴“整村推进”相结合,形成强村带弱村工作机制。

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一是完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探索开展耕地保护基金试点;二是明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土地权益,从法律上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性质、功能定位、运行机制进行清晰的界定,明确集体成员的土地权益,加强对无地集体成员的权益保护,支持村集体以民主协商的形式将预留的、新增的、收回的地发包给无地人口家庭,从而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兼顾。同时,尽快形成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农村土地权益自愿有偿退出的可操作的制度安排,使退出者的权益得到合理保障;三是打破既有土地利益分配格局,以推动财税及相关制度改革为基础,在土地收益分配上作调整,逐步加大对相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探索土地征收由一次性的经济补偿向多次多元化补偿的可行性,健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收益返还制度,推动净收益主要返还给农村、农民,防止地方强制推动增减挂钩损害农民利益;四是发挥土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以农村土地为载体,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技术向农村流动,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动力,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育“能人”和“复合型人才”,加大农民就业创业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从而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增强农村社会发展活力,创造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商在农村设立项目,激活农村经济。严守底线,以维护农民土地权益和农村稳定为前提,坚决杜绝宅基地非法买卖,严格禁止城里人下乡利用宅基地建设私人别墅,严防工商资本违规推动农地非农化。

放活农业农村各类产权。健全龙陵县、乡镇、村(社)三级联动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健全农村资产评估体系、收储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使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建设成为具有信息集聚发布、价格发现、资本进退、资源配置、规范交易、产业政策引导六大功能的综合服务平台。

第二节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

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采取财政奖补等措施,依法引导和规范农户自愿流转承包地,稳妥推进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有偿退出试点工作。支持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的土地颁发土地经营权流转证并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支持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开展营销贷款试点。建立健全以县、乡为主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分级备案制度、工商资本租赁农地准入制度、工商资本流转土地风险保障金制度,探索租地与农业保险、农业担保相结合机制。

继续深化供销合作综合改革。以政事分开、社企分开为方向,因地制宜推进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构建联合社机关主导的行业指导体系和社有企业支撑的经营服务体系。实施“基层社示范建设工程”,支持供销合作社创新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流通服务、农村合作金融服务、农村电子商务和农村综合服务等。建立健全各级联合社理事会、监事会,做实供销合作发展基金,社有企业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构建全产链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将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与质量安全监管相衔接。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加强县、乡二级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强化基层林业站科技推广职能。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推进气象灾害风险普查、风险管理。落实财政、税费、信贷支持措施,大力发展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服务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商务联社等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代销代购、农机作业、储藏保鲜等全程社会化服务。加快发展“庄稼医院”、社区综合服务社、粮食流通服务综合体、农村经纪人队伍,培育新型农村流通主体。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工程,扩大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

第三节农业农村扶持政策优化

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加快建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预算内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增速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速、农业农村投入只增不减。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加大专项资金对精准脱贫、农产品加工、“五建设”村创建、水利生态、农业科技、质量安全、农业园区等“三农”领域重点项目、重点区域、公共服务支持力度。大力推广“五补五改”新机制新模式,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担保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风险补偿等措施,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建立涉农资金管理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到位”制度和涉农项目资金整合绩效考评体系。

落实农业补贴与生产支持政策。落实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三补贴”,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优化补贴支持方向,重点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加大价格调节基金对主副食品生产的支持力度,防止大宗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继续完善支持民营经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农产品加工园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采取特殊扶持政策,继续推行“一企一策”“一园一策”。进一步完善涉农税收、财政贴息、以奖代补、农业保险、农业信贷担保风险财政补助等政策,推进绿色食品饮料工业城市建设。完善“三品一标”品牌创建奖励政策。

建立金融服务农业农村新机制。坚持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相结合,降低融资成本,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创新金融服务,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银行业金融机构客户信用评定范围,在同等条件下贷款优先,对符合条件的综合授信。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农业生产及设施用房、大型农机具、生产订单抵押贷款,稳妥有序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推进经济林木(果)权证抵押贷款试点市工作,扩大集体林权、经济林木(果)权抵押贷款规模。发展农村金融租赁业务。深入推进金融扶贫惠农工程。创新村镇银行设立模式,扩大在农民合作社内部开展信用合作试点的范围。

完善农业保险机制。坚持“巩固基本面、覆盖全领域、稳步提标准”原则,通过理念创新、产品创新和机制创新构建保险责任广、保障程度高、理赔程序简、费率水平合理的农业保险新体系。落实中央财政农业补贴,加大地方财政对特色农业保险补贴,构建“中央保基本、地方保特色”农业保险补贴机制,实现口粮作物农业保险全覆盖,探索将茶叶、牛羊、中药材、特色林果等品种纳入地方特色农业保险,积极开展目标价格保险、天气指数保险和新型经营主体专属农业保险产品创新试点。探索建立农业补贴、涉农信贷和农业保险联动机制,推进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贷款、农户信用保证保险。

第四节农村社会治理模式创新

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治理体系,构建“一核多元、共建共治”治理机制。健全民主协商机制,探索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等协商形式,推行民主恳谈会、民主听证会、民主议事会和民情沟通日等制度。健全协同共治机制,积极发展民事调解、文化娱乐、红白喜事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等组织,鼓励和引导农村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完善村级民主监督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机制,重点在村务决策、村务公开、工程项目建设等领域,建立村务情况分析、村务监督工作报告、评议、考核制度。探索党群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农村党组织领导的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模式,实现互利共赢。

创新乡村社区服务机制。建立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乡村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健全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三级联动体系。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6”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乡村社区教育、文化、卫生等配套设施服务功能。

加强乡村法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乡村、平安社区创建活动和“法律七进”活动,健全乡村法律援助、司法救助机制,建立便民法律服务联系制度。畅通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加强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暴力恐怖犯罪、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毒品犯罪等犯罪行为,依法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民族分裂活动、极端宗教活动,建设平安龙陵、法治龙陵。

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建设试点,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美丽乡村(社区)文化院坝建设,大力推广“一县一团一车一品”模式,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积极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广泛开展农村文化传承、道德模范评选、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到2025年,60%以上村达到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标准,新创建省级文明村40个、全国文明村镇20个。

第十一章 政策保障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规划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农业农村局、发改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工业信息商务科技局、水务局、林业和草原局、市场监督管理局、文化和旅游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全面负责和协调规划,监督检查重大事项进展和落实情况。建立定期的会议制度,由各部门负责成员参加,解决和决策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重大项目。

农业农村局要坚持规划引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典型示范、部门服务的工作思路,明确任务,统筹谋划,注重配合,强化责任。涉农各部门、各基层单位认真贯彻落实本规划精神,组织好各级各类规划的实施。明确责任分工,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将规划中确定的目标任务,列入相关单位、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年度重大事项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加大考核力度,落实奖惩措施;加强舆论监督,利用各种媒体,及时发布各类信息,加强规划实施宣传,让更多的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实施的决策和监督。

第二节保障投资需求

一是强化政府投资的主渠道作用。随着农业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要进一步强化农业投资的主体渠道,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支农力度;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切实保障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加大对农村和农业基础性、公共性、创新性建设加大投资力度,保障对农业机械化、乡村公路、农田水利和农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可持续发展投入保障体系,推动投资方向由生产领域向生产与生态并重转变,投资重点向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倾斜。

二是抓实农村金融改革。加强对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引导,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作用,确保持续加大涉农信贷投放。积极协调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向乡镇、村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强化涉农信贷与保险业的协作配合,充分发挥龙陵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的作用,创新符合农村特点的抵(质)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完善贷款政策,加大经营权、林权抵押贷款规模。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继续扩大农业保险品种和覆盖面。

三是拓宽社会投资渠道。调动和激励村级集体、农民、农业合作组织和企业自身的投资,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和工商资本投入。加强对外合作和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外地投资。协调、优化、整合乡镇政府、园区、企业的招商资源,实现由“随机招商”向“理性招商、产业链招商”转变、实现由“专人招商”向“专业招商、专家招商”转变,帮助企业理性投资、科学投资,确保投资效益。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农业资源利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领域,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切实提高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健全完善监督检查、绩效评价和问责机制。

第三节强化科技支撑

一是强化科技协作机制。加强与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的农业科技战略协作,签订合作协议,聘请专家教授到企业、基地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为农业标准化种植、产业技术创新、品种改良、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二是强化科技信息推广。积极推进“互联网+”农业示范创建,开展智能农业示范点、智能农业提升示范基地、益农信息社等工程建设。实现智慧动监全覆盖,检疫监管、养殖环节无害化处理信息化率达到100%。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按照“因需施教”的原则,运用“菜单式”“分段式”“帮带式”培训方式,开展标准化栽培种养实用技术、电子商务等培训活动,着力提高农民劳动就业技能。三是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开展新型职业培训。按照立足产业、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原则,加快构建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开展新型农民创业培训。为加快农村发展带头人和农民新型经营主体营管理人员培养,全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的农场主或成员中进行推荐。邀请知名农业大学专家开展新型农民培训,使其掌握现代农业产业经营管理知识和有关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技能,扩大产业规模,成为懂政策、能创业、善经营、会管理、觉悟高的新型农民。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重点对贫困村科技带头人开展帮扶科技培训,在镇街道选拔能够长期务农,生产经营规模较大、示范带动作用强、综合素质较高,愿意为村民提供技术服务的行业生产骨干,结合农业产业特点和农民需求,开展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帮助其发展产业,提高其增收能力,从而为推进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四是强化“追溯体系”建设。严格落实“三规范”制度(规范生产、规范经营、规范管理),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管理。

第四节强化人才供给

创新农村人才政策,完善高层次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进龙陵创新创业特殊支持政策,制定完善急需紧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招聘和职称评审条件、标准和扶持政策,引导各层次人才投身“三农”。从有经验的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创业带头人和科研院校专家中,筛选培养一批创业导师,为农民提供创业辅导服务。鼓励返乡农民、大学毕业生和有志青年投身农业创业创新,推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农业农村补助项目等向农民创业创新倾斜。大规模开展教育培训,加大涉农干部和乡村干部教育培训力度,选好用好管好带头人;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实施一线农技人员定向培养政策,开展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培训,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创业的新型农业人才;选择一批知名农业企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和物流园区等作为基地,为创业创新农民提供实习和实训服务。

第五节扩大开放合作

主动把农业开放合作融入全县开放合作战略全局,围绕农业贸易和农业投资两条主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让更多的大企业大项目落户龙陵。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提供贷款贴息、土地流转补贴等奖补方式,引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进入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积极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产地认证,争创著名品牌和驰名商标。加强与先进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农业合作交流,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品种及管理经验为我所用。深入推进“回引工程”,引导在外成功企业家、能人回龙陵创业,大力发展“归雁经济”。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落实对到境外从事农业生产所需农用设备、农业投入品出境的扶持政策,促进龙陵特色农产品和具有技术比较优势的企业走出去,扩大农产品出口,在省外国外建立子公司或生产基地。

营造良好氛围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大力宣传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显着成就,广泛凝聚全社会重视、支持“三农”工作的共识和合力。高度重视和善于运用互联网、手机、微博等新兴传播方式,积极抢占新的意识形态宣传阵地。进一步整合农业系统网络资源,做大做强农业部门网站。建立应急反应机制,快速有效化解新媒体反映的个别性、区域性问题,避免损害整个产业、造成全局不良影响。切实加强对农业宣传思想工作的组织领导。要牢固树立大宣传理念,进一步健全农业宣传思想工作的责任机制,不断提高农业宣传思想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围绕“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目标,特邀省内知名科技职业学院充分发挥自身教学、师资和产学研基地等优质资源,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抓手,积极探索实践“政府订单、学院培育、农民受益”的“三方互融,政校联动”培训机制。营造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

附件:龙陵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定稿)(2021-2025).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