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llyqb-/2022-1116002 | 发布机构 | 龙陵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
公开目录 | 通知公告 | 发布日期 | 2022-11-16 |
文号 | 浏览量 |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围绕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全面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服务“数字云南”建设为出发点,树立人才“靶向培养”目标,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和技能人才培养方式、评价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切实增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教育体系,培养造就一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营造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良好环境,加速人才升级,紧盯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教融合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用型技能人才。为我省数字经济提供核心驱动力,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目标
到2025年,初步建成满足我省数字经济建设需要,全面、系统、专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示范学校,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形成适应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激发技术技能创新动能的人才认证评价机制,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专业技术认证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在规上企业的推广,培育一批符合我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需求、支撑产业跨越发展的多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队伍,造就一批战略科研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数字云南”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到2025年,全省开展各类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训累计10万人次以上,其中高等院校学生1万人、中等职业院校学生1万人和相关行业企业人员8万人。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1.建立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组织领导机制。遵循党管人才的原则,树立人才是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会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成立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行业专家共同组成的云南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参与制订全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发展规划和重要政策制定,推动建立全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协调机制;建立我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需求动态目录,提出纳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补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类职业(工种)建议。
2.加快培育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牵头,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严格条件、择优遴选、动态调整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遴选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指导评价机构按照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组织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
3.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服务信息化建设。依托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管理和服务平台,统筹做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的电子化数据管理,督促培训机构、评价机构建立工作台账和管理数据库。与我省“学分银行”结合,充分发挥我省学分银行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和建立终身学习档案的功能和作用,准确完整认证、积累、存储各类人才学历教育、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学习成果,并面向社会提供查询验证服务。全面对接各类院校就业服务平台,多渠道采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培训及人才需求数据,建立人才大数据资源库,深度挖掘分析人才发展趋势,厘清产业链、人才链和专业链之间的内部数据逻辑,动态呈现人才需求特征,开展产业人才分析和预测。
(二)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能力
1.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职业培训机构和实训基地建设
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坚持重点布局、梯次推进,加快培育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训机构。鼓励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技工学校等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职业技能培训,面向高校毕业生专业转换和技能提升培训服务。培育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社会机构培训基地,按照标准规范打造一批高水平的职业技能人才培训机构,面向重点群体就业、农村转移劳动者、工业强国建设素质素养提升提供新一代信息技术培训。积极引导重点行业企业集团或重点企业等结合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需求设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开展在岗职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公共实训体系,积极推行“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探索与南亚东南也国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评价国际合作。在“十四五”期间推动30所以上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职业培训,培育50家社会培训机构,发展50个创新型实训基地。
2.建设和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职业培训教材和课程认证体系
贯彻国家教材工作总体要求,落实职业培训教材管理工作有关规定,以国家职业标准、职业培训课程规范为依据,建立完善适应新一代信息技能人才培训需求的高质量职业培训教材与数字资源体系,组织制定标准化培训课程体系、课程规范、考核评价要求,强化课程规划、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学模式创新,推动开发一批符合我省产业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职业培训教材。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职业培训认证体系,组织开展面向培训机构、实训基地等的能力评定,面向培训课程和培训教材的水平评价,面向职业培训教师资格认证。“十四五”期间,打造具有我省特色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职业工种培训及教材20类,开发省级精品课程20门,鼓励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
3.加快产教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师资力量建设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培训师资力量建设,培养一批具备初、中、高技术级别、具备实践技能的专业教师和具备管理经验的教学团队,强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推进各类院校岗位设置管理改革,鼓励各类院校根据培训需求自主招收高素质专业技术技能型专任教师。鼓励各类院校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与央企、国企、大型民企共建教师培训基地。制定师资培训标准和计划,建设师资研修基地,推进网络师资研修,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促进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推进一体化培养模式,派送教师到企业实践,促进教师熟悉了解企业工作环境。落实教师法规定,各类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教师都应持教师资格证上岗。在十四五期间建设一支1000名以上的培训教师队伍。
(三)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1.科教融合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型人才。鼓励省内高校新设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并纳入我省急需紧缺人才培养重点支持专业,加强有关博士、硕士学位点建设。强化省内重点实验室与省内高校的协同,培养高端研究型人才。支持省内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关键技术打造创新团队。“十四五”期间完成2000名创新型人才培养。
2.产教融合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通过“产教融合”、“引企入教”等方式,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深度参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将产业实际需求深度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环节。加强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针对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开展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的技术技能培训,强化理论和实践结合,快速提升毕业就业人员的职业能力,为企业培养“即招即用”的合格人才。“十四五”期间完成1万名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
3.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技能培训计划,加快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通过校企合作推进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订单式培养。支持各类企业针对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需求,加强高技能人才、紧缺人才培训。积极探索开展现代学徒制,采取“依靠行业协会,联合龙头企业”的合作育人模式,探索“引厂进校、师生进企”路径,打通校企人才双向对接渠道。“十四五”期间完成1万名专业技能人才培训。
4.在大中型企业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职业技能培训评价。围绕我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提升企业职工的创业能力和职业技能。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职工培训方式,对不同类型技术技能人才进行技术技能培训,满足自身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并遴选一批企业,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广。“十四五”期间,打造5个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完成8万名职工新一代信息技术技能培训。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规划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下,统筹协调推进各项工作。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指导,强化统筹协调。各地、有关部门要根据任务分工,研究制定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共同推进各项任务落实落地。加快云南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的成立,加强培训工作统筹,做好培训需求对接,注重提高培训质量。
(二)加大资源、资金投入
各级有关部门要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根据云南省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相关政策规定,落实职工培训补贴和基地建设经费,落实职业院校教育支持经费,保障各项资金投入到位,有效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工作流程
各地要做好本地区职业技能培训、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的综合管理,通过现场督查、同行监督和社会监督,采取“双随机、一公开”和“互联网+监管”等方式,加强对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的监督管理。探索建立评价机构信用评估机制,动态公布评估结果。
(四)积极推动培训评价成果的转化运用
健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对用人单位组织本企业职工开展培训评价符合补助范围的,按规定申领相关补贴。鼓励用人单位建立培训评价与使用相结合的机制,评以适用、以用促评,推动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结果与技能人才使用相衔接。
(五)加大宣传贯彻力度
大力宣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培养相关的系列政策,将职业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纳入新时代工匠、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政策体系范畴,加大奖励力度。广泛宣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培养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人才,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支持创新、鼓励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增强创新驱动活力,推动我省人才强省战略实施,为我省实现数字经济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