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龙陵县发展和改革局
索引号 01526299-4-/2021-0708001 发布机构 龙陵县发展和改革局
公开目录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 2021-07-08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其他
龙陵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龙陵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 年6 月

目录

第一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13

第一章发展环境.........................................................................................13

第一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4

第二节国际国内形势分析.....................................................................19

第三节深化县情内涵认识.....................................................................21

第二章总体要求.......................................................................................24

第一节指导思想.....................................................................................24

第二节基本原则.....................................................................................25

第三章主要目标......................................................................................26

第一节二○三五年远景目标.................................................................26

第二节“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27

第二篇加快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30

第一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0

第一节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30

第二节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 30

第三节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31

第二章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31

第一节加强民族团结进步阵地建设.................................................... 31

第二节加快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 32

第三节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32

第四节开展富有特色的群众性交流活动............................................ 32

第三章支持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加快发展............................................ 32

第一节加大民族地区政策支持.............................................................33

第二节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33

第三节改善民族地区社会民生.............................................................33

第四节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33

第三篇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35

第一章推动绿色低碳发展.........................................................................35

第一节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35

第二节大力推进绿色生活.....................................................................36

第三节积极削减碳排放和增加碳汇.................................................... 36

第四节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支撑体系.................................................... 37

第二章持续改善环境质量.......................................................................37

第一节持续强化大气污染防治.............................................................37

第二节加大水源地保护和污水治理力度............................................ 38

第三节稳步推进土壤污染治理.............................................................39

第四节提升环境风险防控和处置水平................................................ 39

第三章筑牢生态安全屏障........................................................................40

第一节开展国土山川大绿化.................................................................40

第二节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41

第三节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42

第四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42

第一节全面推动能源节约.....................................................................42

第二节实施全民节水行动.....................................................................43

第三节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43

第五章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43

第四篇推进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重要节点建设.....................45

第一章建设美丽龙陵................................................................................46

第一节建设美丽县城.............................................................................46

第二节建设美丽坝区.............................................................................47

第三节建设美丽集镇.............................................................................47

第四节建设美丽乡村.............................................................................47

第五节建设美丽村庄.............................................................................47

第二章深化对内对外开放.......................................................................47

第一节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48

第二节加快推进中缅经济走廊建设.................................................... 48

第三节深化国际国内互联互通.............................................................48

第四节全力支撑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重要节点建设................49

第五节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50

第五篇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51

第一章找准深度融入“大循环、双循环”切入点................................51

第二章推动形成对内对外开放强大市场................................................ 52

第三章坚持全面促进消费.........................................................................52

第一节提升传统消费.............................................................................53

第二节培育新型消费.............................................................................53

第三节激活农村消费.............................................................................53

第四章不断拓展投资空间.........................................................................54

第一节聚焦重点领域补短板.................................................................54

第二节着力扩大工业投资.....................................................................54

第三节加快推进“两新一重”建设.................................................... 55

第四节激发投资活力.............................................................................55

第五节积极扩大外来投资.....................................................................55

第六节推动形成多元投融资模式.........................................................56

第六篇推进创新型龙陵建设...................................................................56

第一章加强创新体系建设.........................................................................56

第一节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56

第二节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57

第三节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57

第二章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58

第三章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58

第一节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效能.............................................................58

第二节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59

第三节营造崇尚创新社会氛围.............................................................59

第四章激发人才创新活力.........................................................................59

第一节加强重点领域人才引进培养.................................................... 60

第二节改善引才用才环境.....................................................................60

第七篇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61

第一章建设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样板县............................................ 62

第一节积极培育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62

第二节大力发展农特产品加工业.........................................................66

第三节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 67

第二章建设云南绿色硅材产业先行区.................................................... 71

第一节夯实绿色硅材产业发展基础.................................................... 72

第二节全力打造绿色硅材全产业链.................................................... 72

第三节进一步优化绿色硅材产业布局................................................ 73

第四节制定绿色硅材专项用电方案.................................................... 73

第五节增强绿色硅材研发创新能力.................................................... 73

第三章建设云南滇西边境旅游目的地.................................................... 74

第一节着力塑造旅游品牌形象.............................................................75

第二节竭力打造特色旅游名片.............................................................75

第三节强力完善旅游服务设施配套.................................................... 75

第四节努力融入南亚东南亚国家黄金旅游圈.................................... 76

第五节全力建设龙陵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县........................................ 76

第六节合力推进康养文旅产业发展.................................................... 76

第四章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79

第五章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80

第八篇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80

第一章加快推进数字龙陵建设................................................................ 80

第一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81

第二节发展数字经济.............................................................................82

第三节建设数字政府.............................................................................83

第四节建设数字社会.............................................................................85

第五节建设数字城市.............................................................................86

第二章建设综合交通枢纽.........................................................................88

第一节畅通对外铁路通道.....................................................................88

第二节强化国省干线公路联通.............................................................88

第三节促进路网深度覆盖.....................................................................89

第四节拓展民航通达网络.....................................................................89

第五节增强水运联通能力.....................................................................89

第六节加快建设交通枢纽.....................................................................89

第七节加快建设智慧交通.....................................................................90

第三章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92

第一节推进水源工程建设.....................................................................92

第二节强化水系连通工程及灌区工程建设........................................ 93

第三节推动防洪减灾工程建设.............................................................93

第四节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 93

第五节深化水利重点领域改革创新.................................................... 94

第四章建设物流示范区.............................................................................95

第一节构建对内对外物流通道体系.................................................... 95

第二节加快物流园区建设.....................................................................96

第三节加快农贸市场建设.....................................................................96

第四节推动智慧物流平台建设.............................................................96

第五章建设清洁能源基地.........................................................................97

第一节加强电源建设.............................................................................97

第二节加快电网基础设施建设.............................................................98

第三节打造安全可靠油气供应系统.................................................... 98

第九篇全面深化改革...............................................................................101

第一章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101

第一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101

第二节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102

第三节实施市场主体培育行动...........................................................102

第四节完善现代企业制度...................................................................103

第五节弘扬企业家精神.......................................................................103

第二章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103

第一节全面完善产权制度...................................................................104

第二节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104

第三节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104

第四节提升市场监管效能...................................................................104

第五节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105

第三章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 105

第一节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105

第二节完善地方税体系.......................................................................106

第三节全面深化金融改革...................................................................106

第四章加快转变政府职能......................................................................106

第一节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 107

第二节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107

第三节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 107

第五章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107

第十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109

第一章保持政策措施总体稳定............................................................. 109

第一节稳定财政投入...........................................................................109

第二节加强金融支持...........................................................................109

第三节完善土地政策...........................................................................110

第四节强化人才支撑...........................................................................110

第二章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110

第一节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展地方帮扶机制...................... 111

第二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111

第三节完善东西部协作和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 111

第四节完善项目资金资产管理监督机制.......................................... 111

第五节完善考核评价和宣传机制...................................................... 112

第三章积极争取列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112

第一节加大美好生活示范村建设力度.............................................. 112

第二节加快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112

第四章增强欠发展地方内生动力.......................................................... 113

第一节加大产业帮扶...........................................................................113

第二节加大就业帮扶...........................................................................113

第三节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 114

第四节加大消费帮扶...........................................................................114

第十一篇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115

第一章提升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质量效益.............................................. 116

第一节保障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生产供给...................................... 116

第二节强化农业发展要素支撑保障.................................................. 116

第三节推动乡村人才振兴...................................................................117

第四节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117

第五节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118

第六节大力发展智慧农业...................................................................118

第二章实施乡村建设行动.......................................................................118

第一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 119

第二节推进村庄规划全覆盖...............................................................119

第三节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 119

第四节完善乡村基础设施...................................................................120

第五节提升农房建设质量...................................................................120

第六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120

第七节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120

第三章推进山区综合开发.......................................................................121

第一节坚持生态保护优先...................................................................121

第二节大力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 121

第三节推动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122

第四章深化农村改革...............................................................................122

第一节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122

第二节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123

第三节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123

第四节深化涉农领域专项改革...........................................................123

第十二篇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125

第一章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125

第一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126

第二节坚持以规划为引领...................................................................126

第三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126

第四节持续推进美丽县城建设...........................................................127

第五节强化集镇硬核支撑...................................................................128

第六节推进边境城镇建设...................................................................128

第二章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131

第一节健全城乡基础设施协同发展机制.......................................... 131

第二节健全城乡普惠共享公共服务体系.......................................... 132

第三节健全乡村金融服务体系...........................................................132

第十三篇优化国土空间布局...................................................................132

第一章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133

第一节生态功能区...............................................................................133

第二节农产品主产区...........................................................................133

第三节城镇化地区...............................................................................134

第二章构建经济空间发展新布局.......................................................... 136

第一节县域发展格局...........................................................................136

第二节县城空间结构...........................................................................136

第三节县境区域发展...........................................................................137

第四节省级产业园区...........................................................................137

第十四篇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138

第一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38

第一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民教育...................................... 139

第二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 139

第三节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 139

第二章提高社会文明程度.......................................................................139

第一节巩固思想文化阵地...................................................................140

第二节推进公民道德建设...................................................................140

第三节加强网络文明建设...................................................................140

第三章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141

第一节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141

第二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享.................................................. 141

第三节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142

第四章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142

第一节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 142

第二节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143

第三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143

第十五篇加快改善人民生活品质...........................................................145

第一章提高居民收入水平.......................................................................145

第一节扩大中等收入群体...................................................................145

第二节合理提高工资性收入...............................................................146

第三节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146

第四节大力提高经营性收入...............................................................146

第五节稳步提高转移性收入...............................................................147

第二章强化就业优先政策.......................................................................147

第一节提高就业政策前瞻性...............................................................147

第二节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147

第三节健全就业保障机制...................................................................148

第三章办好人民满意教育.......................................................................148

第一节坚持立德树人...........................................................................149

第二节推进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149

第三节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150

第四节深入推进体教融合...................................................................150

第四章全面推进健康龙陵建设............................................................. 150

第一节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151

第二节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51

第三节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52

第四节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152

第五节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152

第六节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153

第七节保障饮用水和食品药品安全.................................................. 155

第八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155

第五章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155

第一节完善社会保险体系...................................................................155

第二节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 156

第三节完善住房保障体系...................................................................157

第四节构建优质养老服务体系...........................................................157

第五节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158

第六节提升专项社会事务服务水平.................................................. 158

第十六篇推进边疆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62

第一章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163

第二章全力服务国防现代化建设.......................................................... 163

第一节完善国防动员组织体系...........................................................164

第二节夯实国防动员发展基础...........................................................164

第三节优化国防动员资源配置...........................................................164

第四节提升国防动员质效...................................................................165

第五节巩固军政军民团结...................................................................165

第三章加快推进法治龙陵建设.............................................................. 166

第一节强化行政执法监督...................................................................167

第二节确保司法公正...........................................................................167

第三节增强全民守法意识...................................................................168

第四节建设法治政府...........................................................................168

第四章加快推进平安龙陵建设.............................................................. 168

第一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168

第二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169

第三节保障人民生命安全...................................................................170

第四节确保经济安全...........................................................................170

第五节维护社会稳定...........................................................................171

第六节筑牢祖国西南安全稳定屏障.................................................. 172

第十七篇强化规划实施保障...................................................................175

第一章坚持党的全面领导.......................................................................176

第二章健全统一规划体系.......................................................................176

第三章明确规划实施责任.......................................................................177

第四章加强规划监测评估.......................................................................177

名词注释.................................................................................................. 179

龙陵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龙陵县委关于制定龙陵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推动全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宏观调控和微观主体行为的导向,是全县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推动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重要节点、云南绿色硅材产业先行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样板县、云南滇西边境旅游目的地、保山市域社会治理示范县建设取得新进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龙陵贡献。

第一章 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有力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我县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平稳健康发展。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亿元,年均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33亿元,年均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50.25亿元,年均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38.42亿元,年均增长8.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4972元,年均增长9.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455元,年均增长7.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26元,年均增长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7.23亿元,年均增长23.0%。固定资产投资达94.91亿元,年均增长8.5%。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3亿元,年均增长4.1%。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101.77亿元、83.0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5.4%、12.1%。2019年,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排名中龙陵位居第40位。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加快,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4.5万吨以上,生猪、肉牛、石斛、核桃、茶叶等10大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健康发展;新型工业化发展加速,保山隆基11GW单晶硅棒项目全面达产达效,实现水电硅材产业产值70.8亿元,在2015年基础上增加54.4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5.1%;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和以旅游、商贸流通等为重点的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7.9:40.9:31.2。

——三大战役成效明显。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县累计脱贫出列80个贫困村、脱贫退出贫困人口15737户64539人,贫困发生率实现动态清零,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630人,“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工作目标基本实现;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和“八个标志性战役”深入开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稳步推进,金融、互联网、债务等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路网加快织密,全县新增公路里程1425.4公里达到3527.6公里,群众出行更加便捷安全;航空网稳步推进,通用机场、直升机场项目前期得以启动;能源网不断夯实,腾龙桥一级、公养河四级等水电站建成投产,城乡电网改造步伐加快,天然气支线建成通气,充电服务设施得到加强,全县电力总装机达65.21万千瓦,新增9.88万千瓦;水网持续完善,段家坝水库、轱辘河水库相继建成,全县新增供水能力4580万立方米,农田有效灌溉程度达55.12%,比2015年提高7.76个百分点;信息物流网日趋健全,县乡通讯传输网络全面提速,4G和光纤宽带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建成5G基站36个。

——城乡发展更加均衡。美丽县城建设全面推进,县城建成区面积达6.2平方公里,比2015年新增0.9平方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9.41%,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45.1%,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生态文明县”“省级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城市”。乡村振兴有序推进,新增城乡公交线路5条达到6条,投入公交车53辆,“厕所革命”深入实施,文明乡村、森林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乡村面貌日新月异。

——民生福祉显著改善。常态化疫情防控成效显著,慎终如始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工作,严格落实“3户5户联防联控”等管控措施,较早实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双清零”,积极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以最快速度恢复全县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最大限度减少和对冲疫情影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15年的2.78下降到2020年的2.49。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学前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实现新突破,2020年高考一本上线率达15.1%,比“十二五”末提高8.2个百分点,填补了龙陵籍本地就读学生考取清华、北大历史空白。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持续提升,县人民医院迁建有序推进,县中医医院实现整院迁建,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工作扎实开展,全面两孩政策平稳实施,乡、村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县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1.87人、医疗机构床位数达4.44张,人均预期寿命达76.67岁。创业就业力度不断加大,累计开发就业岗位2.37万个,累计城镇新增就业1.9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社会保障更趋完备,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5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18.18万人,失业、工伤等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低保、特困、重点优抚、残疾人等群体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加强,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文化艺术精品不断涌现,体育竞技水平不断提高;抗战文化、黄龙玉文化、温泉养生文化更加凸显,松山大战遗址公园景区成功创建为4A级旅游景区,龙陵黄龙玉的知名度美誉度稳步提升,邦腊掌温泉获评世界珍稀温泉。社会治理更加有力,平安龙陵建设稳步推进,被评为2018年度、2019年度全省先进平安县,连续6年在全省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中名列前茅。

——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地生根,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生态立县”战略稳步推进,全县国土空间布局更加优化,森林龙陵、森林乡村建设扎实开展,2019年象达勐蚌等5个村(社区)入选首批国家森林乡村。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取得明显成效,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3.62%,地表水质达标率达100%,两大水系主要出境、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10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完成市级下达目标任务,争当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迈出坚实步伐,好山好水好空气的美誉度持续提升。

——改革创新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成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明显成效,党政机构、投融资体制、经济体制、农业农村、生态文明等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营商环境全面优化提升,全面清理准入许可事项,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更加高效,“一部手机办事通”全面推广,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大幅提高,“最多跑一次”事项占全部政务事项的比重大幅提升。合作开放再添活力,2020年实现进出口总额619万美元,年均增长0.2%;参与保山“一线两园”建设、推进“腾龙一体化”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创新驱动取得新成绩,202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1.48%,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83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全县经济发展动能逐步从依靠资源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发展质量得到较大提高。

“十三五”时期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科学指引,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得益于全县广大干部和各族群众的团结奋斗。同时,我们深切的体会到,新时代做好龙陵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第一原则,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始终坚持把民生福祉作为第一要事,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第一资源,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作为第一责任。

尽管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整体来看,经济总量仍然较小、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城镇现代化水平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社会事业短板较多、环境资源压力较重、发展风险隐患依然突出,在“十四五”期间必须予以克服。

第二节 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纵观全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不确定不稳定性明显增加,特别是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推动国际格局加速演变。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受冲击,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仍在扩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上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加剧了世界经济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展望国内,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放眼云南,挑战与机遇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全省综合交通、产业基础、资源条件、生态环境、改革创新、对外开放等正逐步形成协同效应,发展方向目标思路措施更加明确,发展基础更加厚实,发展动力更加强劲。特别是随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形成,“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政策在云南交汇叠加,云南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开放优势更加凸显。同时,云南欠发达的基本省情并没有根本改变,既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又有与现代化差距较大的问题,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

聚焦保山,短板与跳板叠加,但跳板胜于短板。全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产业发展层次不够高,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不够强劲,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领域仍存在短板弱项。但保山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特别是随着“五化”“五滇西”建设的稳步推进,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跳板。

立足龙陵,我们正面临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亲临保山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国家以更大力度应对疫情影响带来的政策性机遇,中缅经济走廊建设带来的开放机遇,东部和南部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机遇。但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将增加龙陵经济稳定发展的难度,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将增加龙陵快速发展的难度,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将增加龙陵协调发展的难度,对县情认识不足及观念滞后将增加龙陵现代化治理的难度。

总之,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困难前所未有、压力前所未有。但也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第三节 深化县情内涵认识

深刻把握新时代龙陵“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的县情特点,深化县情新内涵认识,找准龙陵在发展大局中的坐标方位、使命担当。

深刻把握“边疆”新内涵。龙陵地处云南西部边陲,与缅甸山水相连、江河同源,有国境线长19.71公里。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建设,一批诸如大瑞铁路、沿边铁路、瑞孟高速、施勐高速等重大项目的建成,龙陵将处在通向南亚东南亚的一个重要节点上,处在昆明至瑞丽辐射缅甸皎漂连接东南亚、昆明至腾冲辐射缅甸密支那连接南亚两大国际通道的交汇点上,区位优势更加凸显。也就是说,今天的“边疆”,已经不再是偏远、封闭、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充满生机、活力迸发、蒸蒸日上的开放前沿和发展热土。

深刻把握“民族”新内涵。龙陵少数民族人口的数量虽然只占到总人口的6.5%,但种类繁多,共有23种世居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近年来,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虽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发展普遍滞后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且差距扩大趋势仍未缓解。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民族性的核心要义就是协调发展,站到全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高度,着力把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后发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让全县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

深刻把握“山区”新内涵。龙陵山多坝少,山地面积占到整个国土面积的98%,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自改革开放以来,山区发展翻天覆地,取得了由总体贫穷到总体小康,进而迈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成就。现在的龙陵山区,已是宜人宜居区、生态特色农产品产出区、健康养生区、农业资源富集区、旅游资源开发区,发展潜力巨大、成长空间广阔,绿水青山正在成为巨大优势,成为各族人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金山银山。但我们要看到,山区的最大特点依然是封闭,山区的最大出路是“破茧”,山区的最大振兴在创新。在今后的发展中,要通过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挖掘乡村多重价值,促进山区创新创业升级,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激发山区发展新动能,推动山区实现美丽嬗变。

深刻把握“美丽”新内涵。龙陵是“江河山川之美”“绿色生态之美”“历史文化之美”的嵌合地。全县地处滇西横断山脉南延的高黎贡山山系,诸山系纵横全境,怒江、龙川江两条国际河流顺境而过,苏帕河、公养河、香柏河、河冲河等44条河流镶嵌其间,构成了龙陵大地的骨架与动脉,是美丽龙陵的根基。龙陵生态环境较优,境内有省级小黑山自然保护区,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3.62%,且生物资源多样,有“物种基因库”之称,2019年象达勐蚌等5个村(社区)被入选为国家森林乡村,绿色已经成为龙陵大地的真正底色。龙陵历史文化厚重,有以滇西抗日主战场松山为代表的抗战文化,有以黄龙玉瑰宝为代表的黄龙玉文化,有以神汤奇水邦腊掌为代表的温泉养生文化,有以傈僳族、彝族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文化,文化已经成为龙陵这块大地上的灵魂。在这“三美”中,绿色生态、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一直是龙陵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最核心的优势,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资本,是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印证。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美丽性的核心要义就是绿色发展,从而站在

“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高度,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绿水青山,推动美丽龙陵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文旅扬县、人才兴县、开放活县战略,统筹推进城市生态化、工业聚集化、农业规模化、旅游品牌化、治理现代化,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进一步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设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重要节点、云南绿色硅材产业先行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样板县、云南滇西边境旅游目的地、保山市域社会治理示范县,将龙陵建设成为支撑保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为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牢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决执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处理好稳和进、立和破、虚和实、标和本、远和近的关系,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章 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科学谋划、合理确定我县“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确保到二〇三五年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一节 二○三五年远景目标

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县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重要节点、云南绿色硅材产业先行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样板县、云南滇西边境旅游目的地、保山市域社会治理示范县。全县经济总量力争迈上新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龙陵、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平安龙陵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建成工业强县、人才强县、文旅强县、健康龙陵;群众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中等收入群体进一步扩大;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

式,生态保护、环境质量、资源利用等走在全省前列;推进交通强县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和物流体系基本形成;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明显成效,各族群众生活更加美好。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

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到二〇二五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数字经济加速发展,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优势更加凸显,农业基础更加稳固,文旅扬县持续加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大幅提高,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重要节点建设迈出新步伐。改革开放水平明显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美丽龙陵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物流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对外开放合作全面深化,对外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显著提升。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

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各族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

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法治素养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取得新发展,民族优秀文化更加繁荣,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社会更加文明进步。

——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美、环境美、

城市美、乡村美、山水美、人文美成为普遍形态。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和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实现新提升。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显著增强。

龙陵县“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 别

序号

指 标

单 位

2020年

实际

2025年

目标

年均增速

【%、累计】

目标

属性

经济

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23

190

9

预期性

2

人均生产总值

元/人

44972

68027

8.3

预期性

3

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6.77

10.00

8.1

预期性

4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

0.47

0.79

【0.32】

预期性

5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26.3

28.4

【2.1】

预期性

创新

发展

6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亿元

1.82

2.93

10

预期性

7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1.83

1.97

【0.14】

预期性

8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

8.3

10.6

【2.3】

预期性

协调

发展

9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24.7

30

【5.3】

预期性

10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6.0

99.2

【3.2】

约束性

11

人均预期寿命

76.67

79.77

【3.1】

预期性

12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1.4

12.4

【1.0】

约束性

13

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

20

32

【12】

预期性

绿色

发展

14

单位GDP能源消耗下降

%

【1.35】

控制在市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15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

【-7.75】

控制在市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16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100

控制在市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17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

%

99.0

控制在市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18

森林覆盖率

%

73.62

73.82

【0.2】

约束性

开放

发展

19

进出口贸易总额

万美元

619

915

8.1

预期性

20

招商引资市外实际到位资金

亿元

116.5

171.2

8.0

预期性

共享

发展

21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1455

46218

8.0

预期性

22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626

19445

9.0

预期性

23

城镇调查失业率

%

4.0

≤5.0

——

约束性

24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1.9133】

【1.7】

【1.7】

预期性

25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1.87

2.01

【0.14】

约束性

26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儿托位数

0.90

2.15

【1.25】

约束性

安全

发展

27

粮食总产量

万吨

15.41

16

【0.59】

约束性

28

电力装机

万千瓦

65.21

86.71

【21.5】

预期性

备注:①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按可比价计算;②【】为5年累计数;③地表水质量的监测范围为我县纳入市级及以上考核的地表断面水质达标情况。

第二篇 加快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指导思想,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第一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第一节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第二节 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

讲好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爱民为民、心系边疆的故事,引导各族群众切身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感受党的力量、制度的力量、国家的力量,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鼓励在公共区域、人员密集地方等场所,

大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等宣传载体,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网络空间,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让互联网成为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第三节 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挖掘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推动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交融创新,加强各民族优秀手工艺保护和传承,扶持民族文学、歌舞、影视、戏曲等创作传播,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二章 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健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机制,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第一节 加强民族团结进步阵地建设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深化落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九+N进”措施,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覆盖不同行业和不同领域。

第二节 加快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

将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全面落实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推动各民族学生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语言互通、心灵相通。办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高中班。

第三节 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创新推进城市民族工作,鼓励各族群众在城市和乡村双向流动,健全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立流出地和流入地对接协作工作机制,保障流动人口享有城市均等化服务,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全面融入社区、融入城市。

第四节 开展富有特色的群众性交流活动

搭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桥梁,建设“中华民族一家亲”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平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活动和“结对子”“手拉手”“一家亲”等联谊活动,办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增进各民族间感情交流。

第三章 支持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加快发展

坚持把发展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总钥匙,不断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和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县平均水平,逐步缩小与全县发展水平的差距。

第一节 加大民族地区政策支持

持续推动政策、资金、项目向民族地区倾斜。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旅游、民族文化创意设计、民族工艺品等特色产业,鼓励和规范发展民族医药产业,增强民族地区发展内生动力,巩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果。继续实施兴边富民、守边固边工程,加快边境地区集镇和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构建强边稳边富边新格局。

第二节 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以民族乡、少数民族聚居村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为重点,全面改善民族地区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民族地区基础设施通达、通畅和均等化水平。

第三节 改善民族地区社会民生

完善公平公正、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加强民族地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法律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达到全县平均水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促进各民族群众公共服务同质、法治保障同权、精神家园同建、社会和谐同创。

第四节 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

按照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要求,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强做精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边境贸易、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宜居环境、加强乡村治理能力建设等重点任务,加快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把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成为展示国门形象的窗口、守土固边的堡垒。

专栏1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重大工程

扶持“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发展工程。对全县傈僳族等“直过民族”和阿昌族等“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行政村,以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公共服务提升、产业发展、生态保护、能力素质提升等为重点,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工程。巩固提升已得到省民族宗教委命名的龙新乡勐冒村委会陆家寨村、平达乡安乐村委会空竹洼村、木城彝族傈僳族乡花椒村委会坪子寨村和乌木寨村委会马鹿塘村等4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水平,新增建设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实现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工程。重点实施边境木城彝族傈僳族乡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工程,将鱼塘垭口社区、木城社区、老满坡村、花椒村4个抵边行政村建设成为现代化边境小康村。

兴边富民工程。以加强边疆治理为核心,推动实施团结睦边、治理稳边、民生安边、发展兴边、安全固边、生态护边、开放活边等工程建设。强化守边固边,着力推进抵边新村建设,将木城鱼塘垭口、木城社区等养2个抵边新村建设成为省级示范村,推动全县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

“民族之家”示范点建设工程。在有条件的少数民族乡创建“民族之家”示范点,通过“民族之家”的民族文化陈列室、民族政策宣传栏来营造各民族间友爱互助、团结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互帮、民族文化互融、思想互促共进。

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建设1个以上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巩固提升已有的少数民族文化品牌,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扶持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记录、研究、出版和数字化保护传承,开展民族优秀文化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

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广场和教育基地,积极创作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图书、影视剧、纪录片、动漫作品、微视频等,塑造各民族共建共享的中华文化活动品牌。

第三篇 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

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成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一章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农业结构绿色转型,倡导绿色生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制度体系,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

第一节 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进传统行业和重点产业领域绿色化改造,持续开展工业企业能效“领跑者”创建。加强生态文明科技创新,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发展静脉产业和再生资源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绿色建筑,鼓励使用绿色建材、新型墙体材料。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推动能源低碳安全高效利用。进一步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力度。

第二节 大力推进绿色生活

建设节约型机关,深入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酒店等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广泛宣传简约适度的生活理念,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营造全社会崇尚、践行绿色新发展理念的良好氛围。鼓励绿色出行,引导公众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促进绿色消费,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高效节能节水节材产品,推动生产者简化产品包装,避免过度包装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持续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系列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全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第三节 积极削减碳排放和增加碳汇

优化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推进减排降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支持推动构建科技含量高、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发展。实施烟煤替代,提升电能在终端用能比例,推动重点行业节能低碳改造,进一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调整优化货物运输结构。加强商业、建筑与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减排降碳。认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总体部署,采取一切有效措施,降低碳排放强度,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森林和生态系统碳汇,确保完成市下达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任务。

第四节 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支撑体系

全面落实国家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和低碳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完善促进绿色发展的价格形成机制,深化水资源价格改革,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健全完善污水垃圾处置收费机制,强化绿色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保障。发展绿色金融,加快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引导金融和实体经济开展绿色投融资活动。深化环保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环保治理投融资新形态,大力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污染防治和绿色低碳发展。支持和推进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加强绿色发展领域人才队伍建设。

第二章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八个标志性战役”,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系统治污、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持续改善全县环境质量,坚决守护好龙陵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

第一节 持续强化大气污染防治

加强工业大气污染防治,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实施扬尘油烟污染综合整治,强化工业硅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提升水泥生产线烟气脱硝水平。强化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推动油品储运销、汽车维修4S店等重点行业(领域)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严格机动车尾气排放管控,淘汰国Ⅲ排放标准老旧柴油货车,建立完善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加油站油气回收等监控系统。完善城市网格化监管机制,加强城市道路、建筑工地扬尘防控和餐饮油烟监管,提高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严控秸秆焚烧。统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和气候变化应对。

第二节 加大水源地保护和污水治理力度

强化河湖长制,统筹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水资源利用,推进怒江(萨尔温江)、龙川江(伊洛瓦底江)两大水系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协同保护治理,保障生态流量,加强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和环境风险防范,提高优良水体比例,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稳定保持出境跨界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综合整治,持续改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提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水平。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监控能力建设,强化水质监测和动态跟踪,提高风险防控和预警应急能力。实施从饮用水水源到用户水龙头出水水质的全过程监管,提高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严控地下水开采,确保人畜饮水安全。强化工业污水治理,推行第三方环保管家服务,加快提升工业污水处置水平。加强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和提标改造,加快推进老城区雨污分流基础设施建设,乡镇以上新建区全面实现雨污分流,补齐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整治错接混接、破损漏损管网。落实农村污水垃圾处理价格和补贴,提升农村污染治理水平。加强移动源污染防治,严防船舶、码头产生污染。实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优化排污口设置布局。完善污水处理收费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全面开展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

第三节 稳步推进土壤污染治理

全面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对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农用地依法采取风险管控措施,巩固和提升超筛选值农用地安全利用水平,确保农产品安全。进一步加强污染地块开发利用全生命周期信息共享和联动监管,深入推进污染地块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强化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名录管理,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确保人居环境安全。加强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环境监管,持续推进耕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历史遗留废渣、尾矿库等排查整治,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筛选适用技术,推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加强废弃农膜回收利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推进重点地下水污染源风险防控。

第四节 提升环境风险防控和处置水平

持续强化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环境监管,推动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控。严格执行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转移等管理制度,强化全过程监管,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等违法犯罪活动。合理布局危险废物、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加快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置能力,推进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和安全处置。全面执行重点重金属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进一步提升重金属污染防治水平。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提高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防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汞等化学物质的环境风险。推广“无废城市”试点经验,加强白色污染防治,推动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全面开展垃圾分类,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持续推进塑料污染治理。

第三章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以边境森林保护带及江河源头保护带为重点的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涵养龙陵生态本真自然之美、生物多样多彩之美、文化包容厚重之美。

第一节 开展国土山川大绿化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科学布局和组织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持续开展森林龙陵建设和国土绿化行动,开展沿路、沿河湖、沿集镇“三沿”造林绿化。全面推行林长制,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加强天然林保护、公益林管护,实施人工造林种草、封山育林育草、退化林修复、毒害草治理、草原生态修复等,优化林草生态系统结构。推动生态脆弱区、重点流域水生态修复,提升横断山区等重点区域水源涵养功能,逐步改善森林草原河湖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动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持续开展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小流域综合治理。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

第二节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抓住保山积极推进高黎贡山国家公园建设契机,围绕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延生态保护带建设,落实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强化生物圈保护,丰富物种多样性,供给优质生态产品。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珍稀濒危物种重要栖息地和迁地保护体系建设。加强小黑山自然保护区建设,开展江中山亚区绿孔雀、疣粒野生稻,大雪山亚区喜马拉雅红豆杉,雪山亚区边缘景东翅子树,古城山亚区长蕊木兰、白眉长臂猿,一碗水亚区珍稀濒危桫椤植物园的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观测和评估,合理布局并加快建设生态监测站,完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建设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库,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管能力。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建立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共享制度,推动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弘扬民族生态文化,发掘、整理、传承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民族传统文化。有效保护物种,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和外来物种管控,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

第三节 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

强化河湖长制,加强主要江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完善湿地分级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湿地监测预警体制和评价体系,落实湿地面积总量管控机制,增加湿地保护面积,全面提高湿地保护率。

第四章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全面落实能源、水、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开展全民节能、节水行动,鼓励可再生能源消费,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

第一节 全面推动能源节约

深入开展节能降耗行动。强化节能审查源头管控,严格节能监察,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快推动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与数据应用。把工业作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点领域,对建材、化工、有色等高耗能行业实施更加严格的能效标准,加强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与商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推动绿色转型实现积极发展。鼓励可再生能源消费,大力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完善能源价格政策,落实能源阶梯价格要求,严格实施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

第二节 实施全民节水行动

把节水作为解决全县水资源问题的重要举措,加强节水制度、政策、技术创新,调整用水结构,推进中水回用和用水方式由粗放型向节约集约型转变。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落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责任。聚焦农业、工业、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等重点领域,实施重大节水工程,提高用水效率。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计量设施建设,健全农业节水激励机制。强化用水全过程监管,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

第三节 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土地供应方式,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开展闲置土地清理行动,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鼓励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加强用途管制,保护坝区良田,严守耕地红线,严禁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

第五章 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坚持用最严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完善源头严防、过程严控、后果严惩、责任追究的全过程监管体系。健全以环评制度为主体的源头预防体系。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保护离任审计、监督考评等制度,落实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和损害赔偿。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健全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调整优化自然保护地和生态红线管控规则,强化监管和执法督察,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加快完善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专栏2 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

森林龙陵建设工程。加快建立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强化天然中幼林抚育,开展退化次生林修复。规划“十四五”期间,累计植树造林280万株、保护与修复天然林174万亩、巩固保护重点公益林38.6万亩、森林抚育8万亩、建设国家储备林(一、二期)26万亩。严禁移植名贵树种、大树进城,提升“省级园林县城”建设水平,加快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建设生态宜居美丽示范乡村100个(自然村)和创建绿色村庄910个(自然村),不断增加乡村生态绿量。优先在生态区位重要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开展森林经营和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到202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3.82%、森林蓄积量达1660万立方米。

草原保护修复工程。在全县生态脆弱、石漠化严重、生存环境恶劣、草原退化严重区域,实施退化草原生态修复、退牧还草、乡土草种繁育以及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等措施。到2025年,全县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8%以上。

湿地保护建设工程。推进怒江流域生态湿地和县城西河生态湿地治理保护,加强小微湿地建设,建立完善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确保自然湿地总面积不低于2840.15公顷。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结合人工修复,探索实施流域湿地保护修复工程,通过地形整理、水系连通、地形地貌修复、植被恢复、栖息地恢复和外来有害生物防控等措施,加大退化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恢复和完善湿地生态功能,逐步扩大湿地面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到2025年,全县湿地保护率达到60%以上。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围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监测预警,珍稀濒危物种拯救、保护、恢复和利用,遗传资源惠益分享,生物、生态安全防范体系建设,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与法规体系建设等重点,组织实施龙陵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快推进龙陵县珍稀动植物保护项目和外来入侵生物综合防控示范建设项目,使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得到基本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重点节能工程。持续推进电机系统节能工程、锅炉窑炉节能改造工程、余热余压利用工程、企业能量系统优化工程、重点用能单位综合能效提升、绿色照明,有序开展企业能源管控信息化建设工程。推进园区综合实施能源梯级利用、能效提升工程。

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推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城市低值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工程,尾矿(共伴生矿)、硅微粉、冶金渣、建筑垃圾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以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的农业循环经济项目。

生态移民和避险搬迁工程。对地质灾害频发地区、高寒冷凉山区、生态敏感地区的群众实施搬迁,尤其是优先把处于地震活动频繁带,以及生命财产安全长期受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威胁的群众实施搬迁。

生态文明创建工程。在提升“省级生态文明县”建设水平的基础上,加快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乡镇创建,为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奠定坚实基础。

第四篇 推进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重要节点建设

随着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建设,龙陵已经成为两大辐射区域、两大国际通道的重要节点。把重要节点建设好,是龙陵“十四五”期间最大的历史性任务。我们要紧紧抓住历史赋予的时代机遇、历史交给的重大任务、历史创造的时代空间,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把龙陵建设成为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重要节点。

第一章 建设美丽龙陵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生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美、山水美”的目标,突出温泉城市、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城乡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带动,高质量推进美丽县城、美丽坝区、美丽集镇、美丽乡村、美丽村庄建设。通过“五美”工程的实施,将龙陵建设成为云南最美丽县份。

第一节 建设美丽县城

按照“干净、宜居、特色、智慧”的总要求,围绕“一核托双心、龙脊携四脉、玉带缀多点”的城市空间格局,高品质规划建设温泉城市,统筹邦腊掌、黄草坝、老梨树、蚌渺、蚌别、三关等地温泉资源,大格局做好温泉城市规划,大手笔推进温泉入城项目建设,抓紧招商引进实力企业,全面推进产城融合,努力将县城建设成为国内知名、云南一流的温泉城市,全面打响“康养福地、温泉城市”品牌。

第二节 建设美丽坝区

按照城乡一体、多规合一、功能融合的发展要求,将县城、镇安坝区及勐冒、黄草坝片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一体规划建设,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美丽坝区。

第三节 建设美丽集镇

坚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推进美丽集镇建设。重点对基础条件好、功能布局优、拓展空间大、辐射带动强、产业后劲足、承载能力强的中心集镇进行打造,充分发挥集镇集聚和带动效应。

第四节 建设美丽乡村

按照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的要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打造基础条件好、资源禀赋丰、特色优势显、发展潜力大,具有特定功能定位、一二三产较好融合发展的行政村。

第五节 建设美丽村庄

坚持以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鲜明、旅游基础较好、人口规模集聚的自然村为单元,全力打造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民族特色村、2A级以上旅游村庄和200户以上的中心村,全力推进美丽村庄建设。

第二章 深化对内对外开放

坚持内外统筹、双向开放,把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有机衔接起来,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放,形成对外开放新高地,建成保山对外开放新窗口。

第一节 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绿色、开放、廉洁理念,深化务实合作,加强安全保障,促进共同发展。主动服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战略、规划、机制对接,加强政策、规则、标准联通;主动融入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和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科技教育合作,促进人文交流。

第二节 加快推进中缅经济走廊建设

紧紧抓住缅甸皎漂经济特区、中缅边境经济合作区、仰光新城三端支撑和中缅铁路、公路、中缅电力联网、密支那经济合作开发区及保山“一线两园”等建设机遇,支持县内企业“走出去”,推动境外投资合作,扩大跨境农业合作,全面推动中缅经济走廊建设。

第三节 深化国际国内互联互通

完善内联外通纽带功能,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一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坚持深耕东南亚,拓展南亚和印度洋,积极参与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澜湄合作机制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建设,全面提升沿边开放水平。二是坚持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对内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同时充分利用龙陵与德宏紧邻优势,主动对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德宏片区,力争在制度创新、功能定位、边境旅游、劳务输出等方面实现谋合,强化与腾冲市链接,加快腾龙一体化发展,提升龙陵对内联通水平;对外主动衔接,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及环印度洋的合作交流,着力构建高质量开放型经济新体系。三是全面提升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影响力。抓住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机遇,找准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互利合作的战略契合点,以跨境农业合作、替代种植、跨境旅游、人文交流等领域为重点,把龙陵打造成保山对外开放的新窗口。

第四节 全力支撑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重要节点建设

强化政策沟通,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木城口岸和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试点县建设,加大甘蔗进口指标和粮食进口关税配额指标的倾斜。加快设施联通,紧紧抓住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战略机遇和云南列为交通强国试点省份建设契机,走“网络化、一体化、智能化”的路子,完善多层次交通网络布局,实现立体互联,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推动交通运输体系从“基本适应”向“提质增效、适度超前”转变,力争“十四五”末初步建成滇西综合交通枢纽重要节点。积极争取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国家、省级“十四五”规划盘子,并争取国家支持建设等慕大桥,为龙陵无缝对接缅甸创造条件。推进贸易畅通,充分利用木城通道(一期)建设成果,积极争取商务部等部门与缅甸沟通,实现对等开放。搞好资金融通,积极探索跨境金融业务。加强民心相通,充分发挥龙陵侨海资源优势,推进对缅合作机制建设,大力开展旅游、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以及政府间、民间国际交流合作。

第五节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进贸易创新发展,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健全促进和保障境外投资的政策和服务体系,坚定维护县内企业国外合法权益,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

专栏3 “五美”建设和对内对外开放

“五美”建设。美丽县城:以温泉入城为引擎,加大城市公厕、一水两污、城市路网、农贸市场、停车设施、信息设施、城市公园、绿化美化、文化旅游、老旧小区改造、外立面改造、主题街区、智慧城市等建设力度,持续补齐美丽县城建设短板,到2025年,基本建成“国内知名、云南一流”的温泉城市,全面打响“康养福地、温泉城市”品牌。美丽坝区:认真落实《龙陵县美丽坝区规划》,按照“一带串三坝、一城带三区”的坝区总体格局,围绕功能便民环境美、居民共享生活美、兴业富民产业美、魅力亲民人文美、善治为民治理美建设思路,着力推进一批支持项目建设,到2025年,基本建成“城乡融合、阡陌有序、田园纵横、河湖清澈”的美丽坝区。美丽集镇:到2025年累计建成3个、2035年累计建成6个、2050年累计建成9个“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管理有序”的美丽集镇。美丽乡村:到2025年累计建成5个以上、2035年累计建成10个以上、2050年累计建成20个以上“布局美、环境美、产业美、人文美”的美丽乡村。美丽村庄:到2025年累计建成15个、2035 年累计建成80个、2050年累计建成150个的“蓝天碧水、鸟语花香、绿树成荫、月明风清、宜居宜游、文化多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村庄。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加快推进大瑞铁路龙陵段建设的同时,全力支持沿边铁路芒市至临沧铁路(龙陵段)建设;全面推进施勐高速勐糯支线和瑞孟高速(龙陵段)建设。通过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使龙陵向南连接孟定清水河口岸,向西连接瑞丽、畹町口岸,以及向北连接猴桥、片马口岸的距离和时间大幅度缩短,加快龙陵走向南亚东南亚。

开放合作平台。主动融入保山“一线两园”,在全面提升保山硅基产业园的基础上,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缅甸曼德勒缪达工业园区、密支那经济合作开发区建设。加快推进云南龙陵产业园区建设。

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在优化提升木城通道(一期)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争取国家、省支持,启动木城口岸建设。

第五篇 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紧紧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找准龙陵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努力成为“大循环、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点和重要支撑点。

第一章 找准深度融入“大循环、双循环”切入点

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以更大力度推进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把各类开放平台做实、做出影响力。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加强与滇中城市群、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效衔接,承接好东中部产业转移,引导龙头企业在龙陵布局产业链。主动融入“滇西一体化”,深化与周边腾冲市、芒市、瑞丽市等市(区)的交流合作,积极推动构建“腾龙一体化”进程。提升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嵌入度,主动参与保山“一线两园”建设,积极融入南亚东南亚国家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合作,增强连接南亚东南亚双循环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第二章 推动形成对内对外开放强大市场

落实做大市场规模的政策支撑体系,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畅通扩大市场规模的渠道。坚持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扩大中高端产品有效供给,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的物质文化需求。

第三章 坚持全面促进消费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

第一节 提升传统消费

促进实体零售业创新转型、跨界融合发展。加快商业街区改造提升。大力发展夜间经济。补齐优化社区便民服务设施,扶持“互联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统筹社区教育、文化、医疗、养老、托育、家政、配送等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推进线上线下生活服务,形成便民消费圈。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引导家政服务业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支持家政服务知名品牌建设。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第二节 培育新型消费

实施培育新消费行动计划,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发展服务消费,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引导数字消费,加快发展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数字传媒等消费产业,鼓励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引导直播带货、线上超市、无人机配送等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新市场、培育壮大新动能。大力倡导绿色消费,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优化绿色低碳供应链。推动批量消费向个性化消费、标准化消费向定制化消费转变,增强个性化、精准化服务水平,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第三节 激活农村消费

有序取消部分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加快农村吃穿住用行等普通消费提质扩容,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增加交通、通信、文化、娱乐、汽车等消费。完善农村线上线下商业网点,提高农村商品供给质量,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推动电子商务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覆盖,畅通城乡双向联动销售渠道,鼓励和支持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向农村市场拓展。推动具备条件的乡镇将商贸流通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有机结合。健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优化整合存量设施资源,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网和市场网络,畅通农村末端“微循环”。

第四章 不断拓展投资空间

围绕补短板、强弱项、增动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激发全社会投资活力,增强投资增长后劲,更好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第一节 聚焦重点领域补短板

统筹利用各类资金,聚焦支撑我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方面短板,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

第二节 着力扩大工业投资

聚焦我县世界一流“三张牌”打造和“数字龙陵”建设,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和以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为重点的工业投资,增强保山硅基产业园、云南龙陵产业园区等平台承载工业投资功能,大幅提高工业投资在全县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

第三节 加快推进“两新一重”建设

以新一代信息网络、数据中心、智能电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为重点,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交通、水利工程建设。

第四节 激发投资活力

深入推进投资审批制度改革,营造宽松、公平、高效的投资环境,提振全社会投资信心。破除民间资本进入重点领域的隐形障碍,扩宽民间投资渠道。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第五节 积极扩大外来投资

加强顶层设计,鼓励和支持县外、境外资金参与我县六大重点产业、世界一流“三张牌”构建。实施“一把手”招商工程,强化招商引资绩效考核制度,推动落实政府招商引资主体责任。探索和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强化投资服务和保护,做好投资要素保障,加大外资项目服务力度,建立健全外商投资投诉工作机制,依法保护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增强外商投资企业长期投资信心。优化外商投资联动管理,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实行高水平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第六节 推动形成多元投融资模式

推进投资和融资联动发展,建立项目分类融资机制,规范灵活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金融机构贷款、企业债券、政府引导基金投入等多元化融资,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探索建立“交通+土地开发”建设运营机制,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模式。

第六篇 推进创新型龙陵建设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人才强县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县。

第一章 加强创新体系建设

补短板,强优势,推动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注重原始创新,强化共性基础技术供给,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构建突出支撑重点产业、突出优势特色领域、开放合作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第一节 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大对硅材、新能源、生物医药、生态环境等领域创新支持力度,组建水电硅材研发中心、生物科技创新中心、生物制炭研发中心。同时,抓住市级引进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机遇,强化对接,以一流环境、一流政策、一流服务争取创新平台建设落户龙陵。

第二节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围绕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找准短板、创新机制、重点攻关,为我县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全面摸清制约重点产业长远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建立项目库,构建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新型体制,整合力量打好关键

核心技术攻坚战。改进产业技术创新重大项目形成机制,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聚焦绿色硅材、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材料、数字龙陵、绿色食品、重大疾病防治等领域,实施“科技补短板强支撑”行动,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扎实推进碳减排、碳中和、水环境治理等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科技攻关。

第三节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围绕县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实现科技创新全链条设计和一体化实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成效。加快推进植物提取技术等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程。畅通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渠道,鼓励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各项政策,持续对科技成果转化给予财政奖补,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第二章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加速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协同联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格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开展领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倍增”行动计划。支持企业联合上下游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发挥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企业专注细分市场,研发“专精特新”产品,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创新机构,推动技术产品创新。

第三章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完善科技治理体系,优化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破解制约创新型龙陵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

第一节 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效能

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实现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加强科技项目研发在标准规范、方法路径、创新环境等方面的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科技评价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

第二节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政府引导、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多元化融资体系。对创新主体建立差异化金融支持政策,增加创业担保贷款,合理配置政府引导基金,引导股权投资,多渠道支持创新,引导鼓励投资机构“投早、投小、投新”。

第三节 营造崇尚创新社会氛围

积极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学风建设,坚守学术诚信,加强科研诚信和监管机制建设,加强科普工作,建设县科技馆,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第四章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牢固树立创新发展“关键在人”的理念,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一流的科技领域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形成服务龙陵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

第一节 加强重点领域人才引进培养

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人才链建在科研创新链、产业链上,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坚持全职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引进、培养一批能够显著推动我县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国内外竞争力的高水平科研人才、科技领域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和创新团队。发挥龙陵县职业高级中学培养本地需求人才的作用,积极引进培养经济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构建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需求相衔接的体制机制,打通人才供需堵点难点。

第二节 改善引才用才环境

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以更加宽广的眼光和胸怀,优化引才、留才、容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加强人才激励保障服务工作,创新灵活高效人才引进使用机制。积极开展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在创新创业、安家落户、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强化对各类科技人才服务。探索高水平人才社区建设,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到龙创业创新,努力让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龙陵成为高端人才聚集地。

专栏4 科技补短板强支撑行动

重点创新平台建设。紧紧围绕龙陵建设云南绿色硅材产业先行区的定位和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目标,组建水电硅材研发中心、生物科技创新中心、生物制炭研发中心。

创新企业培植。在进一步提升永昌硅业、永昌铅锌、云河石斛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基础上,培植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到2025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6户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达到70%以上。

高端人才培引。到2025年,引进、培养2名以上对推动我县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发挥重要作用的科技领域领军人才。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制约我县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制定产业技术攻关清单,采取“揭榜挂帅”方式,吸引国内外各类科研主体帮助我县攻克一批重点关键核心技术。

第七篇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县、质量强县、网络强县、数字龙陵,持续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新优势,深度开发、打造精品、锻造长板,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新材料产业、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旅游文化产业等五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构建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绿色安全、动态迭代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第一章 建设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样板县

锲而不舍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大力实施“一二三行动”,力争肉牛、水果、澳洲坚果等实现“5年翻番”目标。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加大创新驱动力度,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农业新型业态,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25年,实现第一产业总产值66亿元,其中,高原特色农业总产值达47.7亿元,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72.3%,把龙陵建设成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样板县。

第一节 积极培育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加快发展以生猪、肉牛、中药材、石斛、核桃、水果、澳洲

坚果、茶叶、龙陵黄山羊、蔬菜等为重点的10大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到2025年,把生猪打造成10亿元以上产业,把肉牛、中药材打造成5亿元以上产业,把石斛、核桃打造成3亿元以上产业,把水果、澳洲坚果、茶叶打造成2亿元以上产业,把龙陵黄山羊、蔬菜打造成亿元以上产业。

一是生猪产业以“提素质、增效益、稳供给、保安全、促生态”为目标,以“稳产能、调结构、转方式”为抓手,优化区域布局,统筹种养加协调发展,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现代生猪种业,促进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屠宰管理和疫病防控,建立健全猪肉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推动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全面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生猪产业在龙陵高原特色农业中率先实现现代化。

二是肉牛产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保山市委保山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电硅材一体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5 个文件的通知》(保发〔2020〕2号)、《中共龙陵县委龙陵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龙陵县肉牛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2018—2025 年)〉的通知》(龙发〔2019〕13号),以“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发展主线,以提升肉牛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坚持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和产品品牌化“六化同步”协调发展,着力转变发展方式,降低成本、增加总量、提高质量、提升综合效益,努力把龙陵建成全市重要的绿色优质肉牛生产加工基地。

三是中药材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龙陵道地药材、特色药材、药食两用药材为重点,实施资源保护、良种推广、基地提升、加工升级、主体培育、科技创新、质量保障、品牌培育、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10 大工程,推进规范化种植养殖,标准化精深加工,产业化生产经营,全面提升中药材产业现代化、信息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水平,把我县建设成为国家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

四是石斛产业坚持“绿色、生态、安全、健康”的石斛产业发展理念,按照“打牢基础、巩固提升,打造品牌、开拓市场,龙头带动、做大做强”的发展思路,构建“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协会推动、部门联动、共同推进”的发展模式,以质量为生命,市场为导向,龙头为引擎,科技为支撑,品牌为核心,政策为保障,突出生物资源开发,推进“公司+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有机结合,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加快发展石斛产业,使之成为龙陵“一县一业”的典型代表,促进龙陵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五是核桃产业按照基地提升、加工升级、龙头培育、品牌打造、市场开拓、科技创新、质量保障、文化引领的产业发展思路,坚持以重点乡(镇)为带动、资源培育为基础、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相结合,促进核桃产业由面积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努力提升一产、打造二产、壮大三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把核桃产业建成重要支柱产业。

六是水果产业紧紧围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充分利用我县多样的气候,突出时间节令差异化优势,发展适销对路的特色水果;高起点、高标准新建一批现代水果产业基地,改造一批传统水果产业基地,提升果品品质,提高种果收入;加快发展采后商品化处理,推进精深加工,强化品牌创建、市场打造和果园休闲观光功能开发;建立健全营销网络、技术开发、质量监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把我县建设成为重要的水果生产基地。

七是澳洲坚果产业充分发挥龙陵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开放优势,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发展路子,以效益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带动,以品牌为突破,以资金为纽带,以科技为支撑,努力做大做强澳洲坚果产业。

八是茶叶产业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坚持“稳面积、提质量、控产能、调结构、拓市场、增效益”,大力推进基地提升、龙头培育、品牌打造、科技创新、质量保障、市场开拓、文化引领7大工程,积极探索云茶产业发展路径,加快构建茶产业、茶经济、茶生态、茶旅游和茶文化互融共进、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为大力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九是龙陵黄山羊产业遵循“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原则,按照保护与发展并重,放牧与舍饲结合,养殖规模与草地生产能力配套的现代草地畜牧业发展要求,创新制度、技术和组织方式,围绕转变产业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紧扣提升产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2大主题,保障草原生态、饲料质量、龙陵黄山羊产品3大安全,突出抓好重点基地、重点牧场、重点企业、产业融合、农业科技、品牌营销等6个重点,健全良种繁育、饲料保障、疫病防控、产品安全、科技支撑、信息服务等6大体系,推动龙陵黄山羊产业可持续集约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提高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切实保障龙陵黄山羊产品市场有效供给,提升产业效益和促农增收能力。

十是蔬菜产业以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加快转变蔬菜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以时令蔬菜外销为重点,着力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完善市场和冷链物流设施,发展多元化精深加工产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品牌创建,巩固拓展国际国内市场,把我县建设成为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

第二节 大力发展农特产品加工业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改善储藏、保鲜、烘干、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条件,促进商品化处理,减少产后损失,夯实农产品初加工基础。引导加工企业围绕生猪、肉牛、中药材、石斛、核桃、水果、澳洲坚果、茶叶、龙陵黄山羊、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大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集成应用力度,加快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节能干燥、清洁生产等技术升级,开展精深加工技术和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装备研发,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强农特产品及其加工副产物综合、全值、梯次利用,集中建立副产物收集、运输和处理渠道,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推进加工业向产业园区、优势产区、物流关键节点、县城、重点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集中布局,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在县城郊区发展主食、方便食品、休闲食品、传统食品和净菜加工。到2025年,力争全县农特产品加工产值达52.23亿元,年均增长17.1%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0.79以上。

第三节 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

持续发展“一县一业”,聚焦种子端、电商端,坚持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发展方向,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和“抓有机、创名牌、育龙头、拓市场、建平台、解难题”要求,推动全县绿色食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迈向价值链高端。

一是抓有机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生产基地,推行绿色有机生产,推进有机产品认证,健全标准体系和全过程追溯体系。推广有机生产技术,科学规范施用并大幅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生物有机肥使用量,加大对土壤改良的支持力度,发展循环农业。持续塑造“高原特色”绿色有机农产品整体形象,建立有机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坚持园区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方向,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布局,以全县为单元建设加工基地,以村(乡)为单元建设原料基地,推动建立一批集优势产业生产和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带,形成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的精深加工全产业链。

二是创名牌提升品牌培育创建能力,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打好“区域公共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组合拳。积极参与全省开展的“10大名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评选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大线上线下推广,不断提升龙陵名品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三是育龙头依托优质农产品产业基础,大力培育绿色化、标准化、数字化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具有更强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食品制造业集群,提升全县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大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坚持内培和外引相结合,培育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吸引国内外一流企业、人才、技术入龙,结合“一县一业”,培育一批示范龙头企业、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农民合作社。

四是拓市场遵循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市场开拓、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以国内一线城市和港澳市场为重点,以南亚、东南亚、中东国际市场为切入点,以电商平台为突破点,巩固存量、提升增量。加强产销对接,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扩大产品市场影响力、占有率。

五是建平台依托我县绿色食品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市场需求、技术支撑、环境容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和产业覆盖面等基础条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交易市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等建设。立足龙陵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结构和基础,加强食品加工园区规划,以园中园方式,支持食品加工园区基础设施及平台建设,着力完善园区仓储服务、冷链物流、检测检验、包装设计、金融贸易等功能,增强入园企业的发展能力。

六是解难题围绕企业融资、土地流转、税收、物流、结算、出口便利化等问题,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投融资、土地要素合理供给、冷链物流仓储和运输支撑、农产品进出口通关保障等体制机制,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覆盖面,着力解决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和堵点。

专栏5 建设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样板县重点工程

积极培育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以生猪、肉牛、中药材、石斛、核桃、水果、澳洲坚果、茶叶、龙陵黄山羊、蔬菜等为重点的10大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生猪:加快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等项目建设,到2025年,全县生猪出栏达43万头以上,实现产值15.9亿元。肉牛:加快推进标准化肉牛养殖场等项目建设,全县肉牛出栏达10万头以上,实现产值8.1亿元。中药材:新建有机中药材基地4.9万亩(滇重楼0.7万亩、白花蛇舌草0.5万亩、续断1万亩、黄精0.95万亩、灯盏花1万亩、附子0.15万亩、其他中药材0.6万亩),总面积达5.7万亩(滇重楼1万亩、白花蛇舌草0.5万亩、续断1万亩、黄精1万亩、灯盏花1万亩、附子0.2万亩及其他中药材1万亩),总产量达1.74万吨,实现产值6.63亿元。石斛:建设有机石斛种植基地1万亩,总面积达到3.5万亩,生物产量达4400吨,实现产值3.7亿元。核桃:实施木本油料产业提质增效8万亩,稳定核桃总面积51.3万亩,总产量达1.5万吨,实现产值3.0亿元。水果:新建水果基地4.57万亩(车厘子0.3万亩、绿色有机芒果0.9万亩、绿色有机牛油果1.9万亩、绿色有机柠檬0.82万亩、绿色有机柑橘0.65万亩),总面积达到10.15万亩(褚橙1.09万亩、车厘子0.6万亩、芒果3.5万亩、牛油果2万亩、柠檬0.82万亩、柑橘0.84万亩及其他水果1.3万亩),总产量达4.53万吨,实现产值2.67亿元。澳洲坚果:新建澳洲坚果基地2.5万亩,总面积达到7.1万亩,总产量达5500吨,实现产值2.2亿元。茶叶:改造低质低效茶园5万亩,稳定茶叶总面积10.92万亩,总产量达8050吨,实现产值2.0亿元。龙陵黄山羊:推进龙陵黄山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等项目建设,全县龙陵黄山羊出栏达20万只以上,实现产值1.9亿元。蔬菜:建设绿色有机蔬菜基地7万亩,总产量达5.2万吨,实现产值1.6亿元。

农特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提升行动。加快推进龙陵县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稳定脱贫死牛洼片区项目,争取开工建设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稳定脱贫黄草坝片区、年出栏1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石斛系列产品开发、茶叶精深加工、核桃精深加工、蔬菜加工、澳洲坚果深加工、褚橙深加工、牛油果鲜果加工、白花蛇舌草系列产品开发、特色中药材深加工、特色旅游食品加工、特色旅游工艺品加工、兴农公司勐糯及龙塘分公司制糖生产线技改等一批项目,支持从事重点产业领域的企业新建农产品加工厂房及购置设施设备,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科研、环保、质量控制等投入。到2025年,全县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分别实现工业产值49.6亿元、15.2亿元。

“绿色食品牌”基地建设。围绕生猪、肉牛、中药材、石斛、核桃、水果、澳洲坚果、茶叶、龙陵黄山羊、蔬菜等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合理规划集中连片的种植基地、适度规模的养殖基地、具有辐射能力的加工基地,重点抓好培育基地经营主体、提升基地规模水平、推动基地规范生产、拓展基地产品市场、推进基地绿色发展、打造基地品牌集群、抓实基地科技支撑、完善基地专业服务等工作,建好产业发展“第一车间”。到2025年绿色、有机规模分别达40%和30%以上。

“绿色食品牌”名牌打造。到2025年,全县累计新增“三品一标”认证登记产品20个以上,其中绿色、有机产品10个以上;10个(户)以上产品或企业入选云南“10大名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到2025年,全县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龙头企业3户以上、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农业小巨人5户以上;新认定省级龙头企业10户以上、市级龙头企业10户以上,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0个以上、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5个以上;新型职业农民达到2000人以上。

实施“一二三”行动。“一业”:大力发展“一县一业”,聚焦龙陵石斛优势产业,积极创建石斛产业示范县;“二端”:聚焦种子端、电商端,加强种质资源保护、选育和利用,推进石斛等种业基地建设,到2025年,全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电商平台为载体,加强产销对接,建设1—2个直采基地,开展线上线下多形式营销,扩大产品知名度;“三化”:坚持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发展方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期间,新建高标准农田20万亩。将蔬菜、水果等作为设施农业发展重点,推广设施化栽培、智能化灌溉、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等。实施农业科技提升工程,推广适用农机装备,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55%和65%。加快发展“互联网+农业”,建成覆盖农业全产业链,集数据监测、分析、发布和服务于一体的农业数据云平台,加快发展数字农业。

农业对外开放升级行动。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继续推进缅甸甘蔗替代种植。

第二章 建设云南绿色硅材产业先行区

抓住全省打造绿色硅精深加工基地和保山建设全省水电硅材一体化产业示范基地机遇,依托龙陵良好的硅资源禀赋、工业硅产能和绿色清洁能源优势,强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持续巩固和扩大清洁能源优势,优化供电结构,深入推进绿色能源战略与绿色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在加快工业硅、单晶硅生产的同时,突破产业链薄弱环节,突出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四个重点”,谋划发展光伏硅、有机硅及其他硅基配套产业,提升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形成硅基产业生态,吸引下游高附加值产业入驻龙陵,力争把龙陵建设成为全省绿色硅材产业发展先行区。到2025年,全县绿色硅材产业实现产值106.1亿元,其中硅基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81.6亿元,拉动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

第一节 夯实绿色硅材产业发展基础

依托硅矿和清洁水电资源优势,用好龙陵30万吨工业硅产能指标,统筹推进工业硅项目。全面淘汰工艺技术装备落后产能,依法依规关停布局不合理、资源能源消耗高、环保措施不到位、污染物排放连续不达标、安全质量不达标和木质炭消耗多的生产装备。按“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对全县现有的硅矿资源进行整合,引导硅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整合技术力量、打造统一品牌、整合销售渠道,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减少消耗排放,提高市场竞争力,夯实硅产业链条基础。

第二节 全力打造绿色硅材全产业链

加快绿色硅材产业链龙头企业招商引资力度,突出打造硅光伏产业链,努力构建硅电子产业链,适时发展硅化工产业链,积极推进碳化硅产业链,全力打造绿色硅材加工产业体系。其中,硅光伏方面,在确保保山隆基11GW单晶硅棒项目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太阳能级多晶硅、单晶硅及“切片加工—电池组装—太阳能发电”等产业链项目;硅电子方面,重点构建电子级硅晶材料及切片等相关多元配套的多规格、全流程硅半导体及电子元器件产业链;硅化工方面,依托化学级工业硅产业优势,适时发展有机硅单体材料,引进发展纳米级有机硅防水材料,积极构建从有机硅单体到终端加工应用的硅化工产业链;碳化硅方面,依托硅石资源和清洁能源,适时发展碳化硅和以碳化硅为基础的碳化硅晶体、不定型新型耐火材料和碳化硅纤维等下游加工应用产业链,构建碳化硅产业集群。

第三节 进一步优化绿色硅材产业布局

全力推进绿色硅材产业链向园区聚集。其中,以绿色硅材精深加工为主的单晶硅、多晶硅等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布局到保山硅基产业园;以绿色硅材原料加工为主的工业硅、多晶硅等企业,重点布局在云南龙陵产业园区黄草坝片区。

第四节 制定绿色硅材专项用电方案

推动水电产业和硅材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统筹考虑发电、电网、用电企业等多方利益及下游加工企业生产成本等因素,优化电力发、输、供、用各环节电价结构,千方百计降低各环节成本,制定出台绿色硅材一体化产业发展专项用电方案。引导电力企业同硅材企业达成长期供电合同,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积极推动建立硅材电价联动机制,鼓励采取参股等方式组成产业联盟。

第五节 增强绿色硅材研发创新能力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绿色硅材加工一体化研发创新体系。瞄准世界一流水平,深化与国际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及知名企业合作,引进高水平专家和团队,组建水电硅材研发中心、生物制炭研发中心。加强物理法太阳能级硅材技术攻关,不断研发低成本新技术,加快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引领绿色硅材产业发展。

专栏6 建设云南绿色硅材产业先行区重点项目

工业硅项目。重点实施云南永昌硅业股份有限公司10万吨/年水电硅节能环保项目、10万吨/年金属硅粉粒新材料加工项目及象达镇小米地硅石矿开采项目,实施龙陵永隆铁合金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硅石资源开采项目。

硅光伏产业链项目。重点实施龙陵县年产10万吨CSP太阳能电池及晶体硅提纯项目、龙陵县年产5万吨高纯晶硅及配套新能源项目。

硅电子产业链项目。重点实施龙陵县年产5万吨电子级多晶硅新材料项目。

硅化工产业链项目。重点实施龙陵县年产5万吨有机硅生产项目。

碳化硅产业链项目。重点实施龙陵县年产5万吨切割高纯度碳化硅微粉生产项目。

其他新材料项目:重点实施龙陵县年产5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项目。

第三章 建设云南滇西边境旅游目的地

抢抓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重大机遇,全方位融入保山旅游“三张名片”,主动融入南亚东南亚国家黄金旅游圈,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不断增强龙陵旅游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到2025年,全县接待游客总人数520万人次,年均增长5.8%;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00亿元,年均增长14.8%,拉动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62亿元。

第一节 着力塑造旅游品牌形象

瞄准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发展方向,深入推进“整治乱象、智慧旅游、提升品质”旅游革命“三部曲”,拓展“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功能,持续打造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旅游业全面转型升级,树立龙陵特色旅游品牌形象。

第二节 竭力打造特色旅游名片

围绕抗战文化、黄龙玉文化、温泉养生文化“三张牌”,重点推动滇缅公路惠通桥文化旅游区、松山遗址文化旅游区等一批抗战历史文化项目建设,把龙陵建设成为保山滇西抗战文化体验区的核心区;加快推进温泉石斛康养区、邦腊掌旅游区、三关温泉颐养新村等温泉康养项目,培育“旅游+中医疗养”业态,建设温泉城市;进一步提升黄龙玉文化内涵,全面做强做优“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依托高黎贡山国际知名度,抓住自然生态、民族风情等独特资源优势,加快推动半山酒店、龙江古城山等一批生态旅游项目,把龙陵建设成为保山高黎贡山国际生态旅游区的重要支点。同时,抓住云南全产业链重塑旅游业发展新优势机遇,着力打造顺应消费趋势的朝阳产业、民生产业、绿色产业。

第三节 强力完善旅游服务设施配套

加快构建大滇西旅游环线“交通骨架”,加大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旅游厕所和旅游标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构建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智慧化旅游消费服务体验。

第四节 努力融入南亚东南亚国家黄金旅游圈

强化县内旅游环线建设,加快对接周边旅游外线,积极拓展缅甸密支那、曼德勒、仰光等旅游环线,主动融入湄公河次区域和孟中印缅旅游圈。

第五节 全力建设龙陵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县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围绕健康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国内国际“大循环、双循环”发展文章,依托龙陵县独特的山地森林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融合现有旅游资源、医疗资源、农业资源等多元要素,围绕“西南森林康养名城、国内一流森林康养目的地、国际知名森林康养度假区”的建设目标,坚持科学规划,不断挖掘森林康养功能与价值,打造以龙陵县全域森林康养为抓手,探索建立全域森林康养产业体系,培育一批功能显著、基础完善、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森林康养基地,创建森林康养全域旅游“龙陵品牌”。

第六节 合力推进康养文旅产业发展

抓住全省创建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机遇,聚焦“文、游、医、养、体、学、智”全产业链,发展健康产业与旅游、体育、文化、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推动龙陵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特色文化转化为发展优势,进一步彰显生态之美、文化之魂、特色之基、时代特征,做大康养文旅产业,把龙陵建设成为“养身养心、美景美食、宜居宜游”的滇西边境旅游目的地,成为世人健康生活的向往之地。

专栏7 建设云南滇西边境旅游目的地重点工程

推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工程。依托龙陵“边疆、山区、民族、美丽”的鲜明特色,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边地文化、农耕文化、地域民俗文化等资源潜力,以文化产业园区、精品旅游景区、民族特色城镇和乡村为重点,加快推动旅游产品全域构建、公共服务设施全域配套、智慧旅游全域提升、旅游环境全域优化、旅游产业全域融合,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城镇和街区,推广具有龙陵特色的旅游美食、文创产品(伴手礼)、民族工艺品等,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形成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旅游发展新模式。

打造特色旅游名片工程。围绕融入保山滇西抗战文化体验区,打造龙陵抗战文化,全面推进滇缅公路惠通桥文化旅游区、松山遗址文化旅游区、松山小镇、松山抗战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等一批抗战历史文化项目建设。围绕融入“保山文创”,打造龙陵黄龙玉文化,做强做优“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云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擦亮“中国黄龙玉原产地”名片。围绕融入保山国际温泉康养度假区,

打造龙陵温泉养生文化,加快推进温泉石斛康养区、温泉康养基础设施、邦腊掌旅游区、三关温泉颐养新村等一批温泉养生项目建设。围绕融入保山高黎贡山国际生态旅游区,打造龙陵生态文化,扎实推进龙江特大桥旅游区、龙江古城山旅游开发、碧寨猴城黑燕山旅游开发、龙陵天乙山旅游景区、龙新大硝河万亩草场生态旅游开发、半山酒店等一批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打造龙陵乡村旅游,加快建设象达侨乡文化旅游、镇安土陶文化旅游及勐糯大寨、腊勐大垭口新村、龙江清塘、象达勐蚌、镇安小田坝、木城边寨等一批乡村旅游景点。

推进旅游线路建设工程。打造县城—邦腊掌—龙江湖—古城山—龙江特大桥—松山—县城(北线),县城—松山—怒江峡谷—三江口—小黑山—蚌渺湖—县城(中线),县城—小黑山—蚌渺湖—三江口—怒江峡谷—勐糯—木城—象达—县城(南线)3条旅游内线;加快拓展龙陵—芒市—瑞丽—陇川—盈江—梁河—腾冲—龙陵旅游外线;探索建立与周边国家文化旅游合作机制,主动融入湄公河次区域和孟中印缅旅游圈,积极拓展缅甸密支那、曼德勒、仰光等旅游环线。

实施旅游服务设施配套工程。加快构建大滇西旅游环线“交通骨架”,建设龙川江旅游资源路、横山岔路口至惠通桥红色旅游公路、蚌渺湖公路及旅游景区景点与主要公路连接线及串联重要景区景点的旅游公路;加快县、乡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游客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旅游服务;构建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以智慧化为牵引推动旅游转型升级,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赋予旅游发展新动能。拓展“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功能,推进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区块链发票推广力度,积极探索5G环境下的创新应用,推进旅游要素全面数字化,为游客提供个性化定制、智能化服务和人性化体验。

推进“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县”建设。依托龙陵独特的山地森林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优势,着力实施邦腊掌、东中坝、蚌渺湖、雪山等一批森林康养项目,带动全域加快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把龙陵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县”。

加快培育康养文旅产业工程。依托龙陵紫皮石斛、重楼、黄精等高品质道地药材和中医药特色优势,以治疗、康复、保健、美容、康养等为重点,加大功效性化妆品、功效性食品等研发和市场推广力度。

塑造旅游品牌形象工程。健全完善法治化、规范化旅游市场秩序,持续推进“整治乱象”,加大旅游市场监管力度,加强旅游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制定并完善旅游购物退货机制,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实施文化旅游行业文明创建行动,切实维护好旅游市场秩序和广大游客合法权益。

实施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工程。定期开展旅行社、餐饮、住宿、交通、景区景点、商店等各环节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加强导游管理,强化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提升旅游业服务质量和水平。

第四章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瞄准未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方向,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现代物流业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布局人工智能、先进通信网络、卫星应用、生物技术等未来产业,形成一批推动全县产业结构主动调整和引领调整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与我县支柱产业、优势产业融合发展。依托云南龙陵产业园区、保山硅基产业园等园区的投资聚集功能,外引内联,建设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制定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

第五章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立足我县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强质量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强化要素支撑,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第八篇 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以全要素整合、全周期协同、全方位融合、全链条畅通为导向,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全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第一章 加快推进数字龙陵建设

紧抓“数字中国”“数字丝绸之路”战略机遇,积极融入“数字云南”“保山滇西数字经济新高地”,坚持资源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发展思路,以场景应用为切入口,用“数字”为经济赋能、为发展提质、为治理增效。着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城市,全面推动我县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到2025年,实现数字经济产值53.6亿元。

第一节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原则,建用并举、以用促建,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加快千兆宽带网络部署,推动4G、5G网络协同发展,推动4G网络深度覆盖,加快5G网络建设布局。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推动工业大数据汇聚,深化“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服务节点建设。重点布局以多语言技术为突破口的人工智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基础性支撑平台及行业级应用平台。聚焦传

统基础设施赋能提效,推进能源、交通、物流、水利、市政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改造。推进智慧农业基地、数字工厂、智慧景区建设,建设“城市大脑”,加强互联网医院、智慧校园建设,构建数字环保基础支撑体系。

专栏8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高速泛在连接网络建设工程。建设千兆宽带,开展4G网络优化补齐短板工程,提升5G网络覆盖深度和广度,开展“5G+工业互联网”、“5G+智慧旅游”等应用建设。

数字创新应用平台建设工程。围绕绿色能源、有色、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领域,建设工业互联网公共基础支撑平台。建设区块链基础服务平台与服务网络、人工智能应用及产业化基础能力服务平台。

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工程。加快推进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生物、生态、民族文化等特色优势资源数字化进程。积极促进政府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推动数据要素全面深度应用。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应急救援中心、龙山东河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废旧物资分拣中心、乡镇级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应急广播体系等一批新型基础设施。

第二节 发展数字经济

坚持走“以资源引企业、以市场换产业、以应用促发展”的路子,以融合应用为牵引,以区块链为突破口,赋予龙陵经济发展新动能。实施产业数字化转型行动,用数字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应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基础能力,推动产业基础创新,重塑生产服务模式,加快产品和服务迭代升级。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以产业互联网建设为重点,推进智能制造。加快旅游、商贸、物流、金融等服务业数字化发展。聚焦数字经济新业态,深入推进技术集成创新、业态模式创新、服务管理创新,加快数字产业布局。加快数据资源汇聚、共享开放、交易流通、协同创新,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促进数据资源价值化、资产化。保障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有效防范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安全风险。

专栏9 数字经济重点工程

企业数字化改造工程。推动绿色能源、有色、绿色食品、先进装备制造等行业骨干企业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工程,推进数字工厂、无人车间和无人生产线建设,加快龙陵县企业数字经济平台接入建设。

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中小微企业上云,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以数据流引领物资流、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合的数字化供应链。

产业数字化建设工程。建设龙陵县大数据产业园、农业数字化转型、肉牛交易中心及大数据平台、邦腊掌智慧景区、“智慧文化”、智慧餐饮、文化展陈馆等项目。

数字安全建设工程。构建完善的数据、网络、应用等安全体系,推进龙陵县数字经济及数字政府安全保障体系、重点领域安全保障能力、网络安全态势动态感知、关键基础设施目录体系等项目建设,提高数字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防攻击、防篡改、防病毒、防瘫痪、防窃密水平,提高网络和信息安全事件动态响应和恢复处置能力,全方位增强“数字龙陵”建设的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密码产品创新与应用。

数字经济产业人才培养工程。加大数字化创新人才、技能型人才及数字化各类人才培养,加快适应“数字龙陵”快速发展。

第三节 建设数字政府

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深化数字技术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提升全面网络化、高度智能化、服务一体化的现代政府治理能力。加快“一部手机办事通”迭代升级,推进更多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加快“政务云”建设,推进政府内部业务办公流程整合优化,持续推进政府办公领域信创工程,推动各乡镇、各部门业务信息实时在线、数据实时流动,构建智慧政务一体化服务体系,提升政府科学决策和精细治理水平,提高政务服务管理运行效率,推动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

专栏10 数字政府建设重点

智慧党建。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设龙陵县“智慧党建”可视化调度指挥系统,增强党务信息数据系统建设,实现不同数据资源的信息汇总与共享,提升党务公开和党建信息化水平。

政府服务。建设龙陵县政务服务网上大厅、乡镇政务服务网上大厅、村级网上服务站(点)、“智慧公安”防控体系、“智慧民政”等项目,提升全县智慧政务一体化服务能力,推动实现“一网通办”,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多样便捷的办事渠道。

政府决策。建设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系统,整合汇聚各类政务数据资源和社会数据资源,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城市运行、

生态环境监测、行业经济运行、管理效能评价等领域建立专业预测、分析、研判模型和算法,提供可视化、移动化、智能化决策服务。

政府监管。整合各部门已建监管平台,建立统一“互联网+监管”平台。推进龙陵县水资源监控能力、农村食品市场安全网络规范化营销管理、石斛及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水利信息化采集系统及数据中心和业务应用系统等项目建设,推动信用信息纵横联通,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政府办公。推进政府内部业务办公流程整合优化,加快“政务云”建设,建设并大力推广统一的电子公文、视频会议、即时通讯等系统,应用智能会议速记、自动电话记录、无感考勤识别等技术,精简文件会议,减少索要报表材料的总量和频次,有效解决“文山会海”问题。加快建设龙陵县公安局业务用房智能化。

第四节 建设数字社会

主动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期待,以优化提升民生服务、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激发社会活力、促进信息技术应用市场化服务为重点,加快发展智慧教育、智慧人社、数字文化、智慧医疗、智慧医保、智慧养老、智慧交通、数字环保、数字应急、数字传媒等智慧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数字社区、数字乡村,加快构建数字化信用系统,不断提升全民数字技能,推动全社会数字化转型,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专栏11 数字社会建设重点

数字医疗。加强远程医疗向乡、村两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深度覆盖,加强与省外优质医疗资源合作,提升“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建立全县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推进健康龙陵智慧云平台建设。

智慧医保。建立统一高效、兼容便捷、安全可靠的医保信息系统,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加强大数据开发应用,强化服务支撑功能,推进医保公共服务均等可及,实现医疗保障业务经办“标准化”、公共服务“网络化”、政策制定“数据化”、基金监管“智能化”、协作共享“安全化”。切实推进龙陵县“智慧人社”建设。

智慧教育。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持续开展教育专网建设,推进龙陵县教育数字化应用,建设数字校园;推进劳动力就业培训数字化应用建设。

数字环保。建立怒江及龙川江水系、森林火灾、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等环境要素、林业资源、自然资源的数据感知与动态监测体系。推进龙陵县水污染、大气污染防治监测监管能力建设。

智慧社区试点。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以提供高效、便捷的社区服务为目的,提高社区物业管理、医疗社保、公共文化、养老托育服务、社区安防、消防应急等方面的智能化、智慧化水平。推进龙陵县121个“智慧社区”建设。

“刷脸就行”工程。在交通、医疗、购物、住宿、会务等领域,推广实施“刷脸就行”工程。

全民“数字素养”提升工程。将数字经济基本知识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数字素养”培训,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基层行活动,提升全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第五节 建设数字城市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涵盖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的数字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智慧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集城市数据中枢、开放式智能运营平台于一体的“城市大脑”。基于“城市大脑”和5G等技术支撑,推动城市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政务等建设,全面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坚持以数据应用为切入口,围绕城市产业发展、居民生活、城市精细化管理等方面需求,在交通、物流、电网、城管、住建、医疗、健康、环保、旅游、工业、商务、政务、社区等领域,开展智慧化示范。

专栏12 数字城市建设重点

“城市大脑”建设。构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建设算力支撑体系,建立物联管理、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时空信息、综合指挥等共性支撑平台,提供城市态势感知、运行监测、联动指挥、调度决策等交互服务,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支撑。推进龙陵县“双创”智慧城指挥中心、城市智慧管理中心(一期)等项目建设。

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基于GIS、BIM、CIM等技术,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建立物理与虚拟空间映射的城市信息模型,构建三维数据渲染与分析展示能力,推进城市规划、管廊管理等领域三维数字化应用建设。

数字市政建设。运用5G、物联网等技术,推进道路、路灯、给排水、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数字化感知体系建设,搭建市政设施综合管理平台,提升市政综合运维、安全预警、公共服务、运行节能等数字化水乎。重点推进龙陵县数字交通城市、县城智慧停车系统、城市及边境集镇智慧交通管理系统等项目建设。

特色小镇数字化建设。重点推进龙陵县松山小镇核心区景观及智慧景区建设,依托“一部手机”系列平台,推动5G、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特色小镇建设、管理和运营,与特色小镇产业、旅游、社区、文化、生态、交通等功能的深度融合和迭代升级,实现特色小镇发展智慧化、管理精细化、业态高端化、服务品质化。

第二章 建设综合交通枢纽

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实施普通国省干线“升级改造”工程,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综合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综合交通从“基本适应”向“提质增效、适度超前”转变,从“点对点”单项通达向网络化互联互通转变,建设交通强县。到2025年,全县铁路营运里程达到36.23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8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4.3公里。

第一节 畅通对外铁路通道

加快补齐铁路短板,加快大瑞铁路(龙陵段)建设,确保在“十四五”期间建成通车,龙陵火车站全面投入运行,完成龙陵人千百年来梦寐以求坐上火车的夙愿;开工建设芒市至临沧铁路(龙陵段);配合做好保山至德宏芒市开行动车组列车相关工作。通过多层努力,在不远将来,让龙陵成为向西达德宏瑞丽和向南达临沧清水河出境缅甸辐射东南亚国家,向北达腾冲猴桥出境缅甸密支那辐射南亚国家的国际大通道交汇点。

第二节 强化国省干线公路联通

坚持“沿边拉通、滇西循环、互联互通”原则,推进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和国省干线改造。加快推进续建高速公路项目,加快推进一批互联互通高速公路项目前期研究,并争取开工建设,逐步形成“高速公路全面成网、县城高速互联互通”的路网布局。深入推进普通国省道提级改造工程,实现滇西旅游环线龙陵境内段高等级化,提升公路运输服务水平。积极开展车联网和车路协同技术创新试点,建设5G网路覆盖高速公路、国省道沿线,推动基础设施、运输装备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发展。

第三节 促进路网深度覆盖

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以乡镇等主要经济节点为网点,加强城乡公路互联互通,实施农村公路提级改造,新建一批农村产业路,促进城镇交通向乡村延伸,提高农村交通的通达程度、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

第四节 拓展民航通达网络

积极发展通用航空机场,培育通用航空产业。继续加快推进龙陵通用机场、直升机场项目前期工作,为保山打造滇西区域性通勤通用航空基地提供支撑。

第五节 增强水运联通能力

推进怒江、龙川江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通航配套设施,畅通水路运输通道。依托龙川江梯级电站开发形成的深水条件,发展库区大吨位船舶运输。建设一批重要渡口、船舶停靠点和水上搜救中心,改善沿江群众生产生活交通出行条件。建设怒江水上旅游码头游艇基地,发展水上游船等设施。

第六节 加快建设交通枢纽

贯彻“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理念,加强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的有效衔接,积极发展多式联运。谋划一批衔接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客运枢纽和货运枢纽,推进综合客货运枢纽集疏运公路新建和升级改造,做好大瑞铁路龙陵火车站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对现有客运站进行改扩建,谋划综合客货枢纽站建设。开展龙陵火车站至云南龙陵产业园区铁路专用线等项目前期工作。

第七节 加快建设智慧交通

抓住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机遇,聚焦高速公路及服务区、城市交通,加快建设泛在先进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做到沿途通信信号全覆盖,大力推进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在数字化基础上推进智慧化。

专栏13 综合交通建设重点项目

铁路。干线铁路:加快推进大瑞铁路(龙陵段)建设,确保2023年12月全线建成通车。沿边铁路:开工建设芒市至临沧铁路(龙陵段)。园区铁路:积极开展龙陵火车站至云南龙陵产业园区铁路专用线项目前期工作,为园区发展夯实基础。

高速公路。沿边高速:加快推进瑞孟高速(龙陵段)建设项目。“互联互通”:加快施勐高速勐糯支线建设,开展怒江泸水至龙陵勐糯沿江沿边高速公路、黄草坝小米地至象达岔路田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

国省干线公路联通。国道干线:开工建设G219黄草坝至龙镇桥公路(干线),开展G320镇安至龙陵县城公路(干线)、芒海至中山至木城至勐糯公路(新沿边国道)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省道:进一步深化

S237三达地至龙镇桥公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并争取开工建设。

边防公路。积极开展龙陵县段家坝至木城、木城乡至隔界洼、等养交叉口至龙镇大桥、三江口至象达老木场等4条边防公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并争取开工建设。

旅游公路。加快开展龙陵县龙川江旅游资源路、横山岔路口至惠通桥红色旅游公路、勐蚌村旅游环线公路、乡村旅游路(500公里)等一批项目前期工作,并争取开工建设。

路网深度覆盖。加快推进龙陵县X03S半斤坝至隔界洼、腊勐至碧寨、段家坝至等养渡、龙山卡至五合、龙新至天宁、回欢至岭干寨、龙陵至河头、龙陵火车站至象达、龙新大桥至堵蹲河等一批农村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积极开展县城至蚌渺、青树垭口至金河、木城至象达岔路田、龙新乡茄子山大坡至象达岔路田、木城乌木寨至平达安庆村、勐柳至赧等、雪山河口至雪山村、朝阳至棠梨坪、平达桂花树至三江口、小坝地至勐冒、大硝河至勐冒、龙新至孔家大坡、龙陵火车站至蚌渺、龙五中至歪坡至尖山坡、杨梅坡水库至邦明至新寨、保腾高速路至勐柳中路坝至上龙至赧等至弄岗至沿江等一批重点联通公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为未来发展做好储备;加快建设龙陵县50户以上较大自然村通畅工程(760公里)、乡村资源路(800公里)、乡村产业路(1000公里)、窄路面路基加宽(168公里)、农村公路桥梁(168座)。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广泛覆盖的农村交通网。

民航。继续加快推进龙陵通用机场(镇安镇横山机场1座)、直升机场(10座)项目前期工作,并争取纳入省级规划。

水运。实施龙陵县航运基础设施建设(二期)工程,整治龙陵境内怒江、龙川江流域航道10公里,改造码头4个、渡口8个,建设停靠点23个,切实改善沿江群众生产生活交通出行条件;配合省、市推进怒江中下游航运基础设施建设。

枢纽场站。争取开工建设龙陵火车站站前广场综合服务、县汽车客运站改扩建、勐糯及镇安综合服务站及较大自然村车站等建设项目,超

前谋划龙陵县综合客货枢纽站建设。

智慧交通。推进高速公路感知网络、通信网络、广播无线覆盖网络建设。开展城市交通流量智能分析、动态优化,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共享,争取开展公路“一票制”,货运“一单制”。 争取试点推广智慧车牌,强化车辆电子身份认证、实时跟踪和事件溯源,提高车辆精细化管理水平。开展基于5G的车联网示范,统筹推进汽车、公路、城市道路及附属设施智能化升级,提升“人、车、路、云”融合协同能力。

第三章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以基本消除龙陵工程性缺水瓶颈,基本消除区域性、大面积干旱为目标,大力实施“兴水润滇”工程,提升全县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第一节 推进水源工程建设

按照“挖潜力、强骨干”的思路,完善空间分布均衡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坚持大中小微并举、蓄引提调结合,构建以大中小型水源工程为支撑、以大中型水电站综合利用及水系连通工程为补充、以重大农业节水工程为先导的供水安全保障网。“十四五”期间,在加快推进勐堆中型水库及板场河、淘金河、羊圈河3座小(一)型水库建设的同时,开工建设列入全省“十四五”兴水润滇工程规划的大硝河、长安坝2座中型水库;扎实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柳树河等6座小(一)型水库和小礼山等4座小(二)型水库。到2025年,全县新增蓄水库容2520万立方米达到29995.02万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4540万立方米达到26054.26万立方米,人均供水能力提高到824.76立方米以上,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9.68%,农田有效灌溉率达到59.5%以上,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6。

第二节 强化水系连通工程及灌区工程建设

加快推进龙陵县三库一线水系连通工程、八〇八水库至长箐水系连通工程等项目。实施灌区现代化改造、灌区节水改造等工程,因地制宜推进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实施小型水库、连通、抗旱井、配套工程等抗旱水源工程,着力保障基本口粮田用水需求。

第三节 推动防洪减灾工程建设

以江河防洪能力提升、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御和超标准洪水防御为重点,提升防洪减灾综合防治能力。实施重要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石漠化地区、干热河谷和山洪灾害易发区等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实施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和战略储备水源工程建设,争取开工建设龙陵县大硝河至云南龙陵产业园区水系连通工程,实现产业园区及县城供水双水源保障,确保城市供水安全。持续强化县城防洪工程建设,实现重要防洪排涝工程全面达标。全面实施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继续推进山洪灾害防治和监控设施建设,巩固提升山洪灾害重点区域综合防御体系。

第四节 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

统筹规划、梯次推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推进更换不达标水源,推进人口分散区域重点小型标准化供水设施建设,延伸城镇供水管网或建设跨村、跨乡镇联片集中供水工程,推动供水设施共建共享,提高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建立完善“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和管理体系。

第五节 深化水利重点领域改革创新

完善水利政策法规体系,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有效推进水价、水资源税及管护体制改革。健全调控精准的智慧水利体系,稳步推进“数字水利”建设,提升水利行业科技支撑能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创新引领的现代化水利治理体系。

专栏14 “兴水润滇”工程

中型水库。在加快推进龙陵县勐堆中型水库续建工程的基础上,全面深化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开工建设大硝河、长安坝2座中型水库。

小型水库。在加快推进龙陵县板场河、淘金河、羊圈河3座小(一)型水库建设的同时,争取开工建设柳树河、中岭岗、水磨房、赶街坪子、烧土蜂、安乐等6座小(一)型水库,以及龙塘、小礼山、清水汪塘、金河等4座小(二)型水库。

水系连通及灌区工程。加快推进龙陵县三库一线水系连通工程、八〇八水库至长箐水系连通工程和绿勐大沟灌区、松柏大沟灌区、勐糯灌区、龙川江灌区、木城灌区、勐梅河灌区、镇安灌区、大中型水库库区及移民安置区灌溉渠系建设等工程。

防洪和除险加固工程。综合治理苏帕河等中小河流河道66.2公里;

治理河冲河等山洪沟45.5公里;综合治理公养河(老花桥至小黑箐段)、中涨河(麦地垭口至练田坝段)、木城河(绿荫塘段)等界河3条16公里;除险加固岔河等中小型水库12座,提质增效一批小坝塘。

城市备用水源。积极开展龙陵县大硝河至云南龙陵产业园区水系连通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并争取与大硝河水库同步建成,实现产业园区及县城供水双水源保障。

农村人饮工程。实施龙陵县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及水质提升工程,架设管网788.7公里,改扩建供水工程10处,改造配套供水工程及水质净化设施238处,划定水源保护区或保护范围238处。积极开展镇安镇村级水厂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并争取开工建设。

水利信息化。加快推进天空地一体化信息感知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系统、智慧运维系统的建设,推进“数字水利”建设。

第四章 建设物流示范区

以构建“通道+枢纽+网络+平台”多层级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为重点,推进物流基础设施与全县产业体系融合发展,把龙陵建设成为保山滇西物流中心的示范区。

第一节 构建对内对外物流通道体系

对内主动衔接国家、省、市综合运输大通道,构建北沿保龙高速和保腾高速至保山、腾冲、猴桥3个省级重点发展物流枢纽、南沿瑞丽至孟连高速至临沧清水河省级重点发展物流枢纽、西沿龙瑞高速至芒市省级重点发展物流枢纽和瑞丽国家物流枢纽的物流通道体系。对外依托大瑞铁路、沿边铁路、沿边高速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连通中缅、孟中印缅的出境物流通道体系。

第二节 加快物流园区建设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强物流园区、口岸和城乡配送网点建设,拓展国内国外和区域城乡物流网络,提升多元化国际化综合物流服务水平,基本形成“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输体系。

第三节 加快农贸市场建设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发展理念,坚持公益性和市场化相结合,坚持硬件改善和管理提升相结合,通过加强农贸市场建设管理,努力实现市场空间布局合理化、设施建设标准化、长效管理规范化的总体目标。

第四节 推动智慧物流平台建设

重点布局建设一批新型物流基础设施,推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在运输、仓储、搬卸装运等物流环节中的应用,促进物流基础设施与数字化平台协同发展,优化整合物流资源,促进协同化、组织化,打通物流基础设施运行服务全链条,提升物流基础设施营运效率。

专栏15 物流示范区建设重点工程

物流通道。建立龙陵—保山、腾冲、猴桥,龙陵—临沧清水河,龙陵—芒市、瑞丽等对内物流通道体系;不断拓展龙陵—缅甸及龙陵—孟中印缅等对外物流通道体系。

物流园区。加快推进云南龙陵产业园、龙陵火车站现代物流园、五金建材物流产业园、城市综合物流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并争取开工建设。

物流节点。加快推进龙陵县勐糯镇综合冷链物流园、象达镇商贸物流中心、镇安镇综合市场及腊勐、龙江、碧寨、龙新、平达、木城等6个冷链仓储物流中心项目前期工作,并争取开工建设;加快建设村级物流服务站,到2025年,行政村基本实现物流配送网点全覆盖。

农贸市场建设。加快推进龙陵县城中心农贸市场、中药材交易市场、乡镇农特产品交易市场(勐糯、碧寨、龙新、木城)、乡镇活畜交易市场、龙陵黄山羊交易中转站(镇安、象达)、农村集市改造提升(33条)等一批项目前期工作,并争取开工建设。

第五章 建设清洁能源基地

加快布局绿色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源网荷”一体化建设,促进能源就地消纳,完善能源产供销储体系。

第一节 加强电源建设

以推动打造“绿色能源牌”走在全市前列为目标,加快推进绿色小水电改造,统筹协调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实施余热发电,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到2025年,全县电力装机容量达到86.71万千瓦,比2020年的65.21万千瓦增加21.5万千瓦,努力把龙陵建设成为保山电力装机第一、发电量第一、用电量第一的清洁能源基地。

一是改造优化小水电。加快推进金坑电站、河尾电站等绿色小水电改造。

二是适度发展风光发电。坚持生态优先,避让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域、基本农田、环境敏感区域,妥善处理好风电、光伏开发

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风能及太阳能资源分布、电力输送、市场消纳和环境容量,依托功率预测、优化调度、储能集成等手段,设计建设新一代风、光电站,在适宜区域积极发展集中式、分布式光伏产业,合理布局、适度开发风电资源。

三是加快实施余热发电。鼓励和支持工业企业实施余热余压利用工程,加快实施云南永昌硅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业硅烟气余热发电(二期)工程。

四是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充分发挥龙陵生物质资源丰富优势,积极推进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开发。

第二节 加快电网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产业发展布局,优化电力生产、输送通道建设和布局。持续巩固加强主网网架和配网,提升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和电网调节性、灵活性,提高电网安全可靠稳定水平。强化县城和绿色先进制造业的电网基础设施,促进能源就地消纳。全面提高县城供电可靠率。加快推进农网改造升级,彻底解决配电网长距离供电。大力推进数字化绿色智能电网建设,加快“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

第三节 打造安全可靠油气供应系统

围绕中缅天然气管道龙陵支线,加快产业园区燃气管网、乡镇燃气管网及配套设施等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天然气供应端和消费端项目建设,提升燃气智能化管理水平。完善成品油管网布局,积极配合保山—德宏(龙陵段)成品油输送管道建设;加快成品油加油站网点建设,推进成品油零售市场规范有序发展。

专栏16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水电项目。加快推进金坑电站、河尾电站等绿色小水电改造。

新能源项目。风电:开工建设龙陵县栗坡头风电场(装机6万千瓦),积极开展大尖山风电场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光伏:新建龙陵县梁子寨光伏电站(装机6万千瓦)、老场光伏电站(装机3万千瓦)、等壳水面光伏电站(界河按一半计,装机5.25万千瓦),积极开展章弄山、扁坡沟、茄子山水面等光伏电站前期研究,为未来能源发展奠定基础。

余热发电。实施云南永昌硅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业硅烟气余热发电(二期)工程(装机1.5万千瓦)。

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主网。加快建设龙陵县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改造升级110千伏大坪子变电站;新建110千伏镇安变至110千伏黄草坝变送电线路及改造三勐线28.96公里;扩建110千伏赧场变第二台主变,新增主变容量1×50兆伏安;增容技改110千伏勐糯变,新增主变容量1×50兆伏安;积极配合做好大瑞铁路保瑞段110千伏外部供电工程(蒲缥、潞江、龙陵牵引变)。至2025年全县共有110千伏变电站5座,总容量419兆伏安。完善配网。加快建设龙陵县35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建35千伏天宁变电站1座,架空线路34公里,新增容量12.6兆伏安;扩建35千伏变电站6座(象达变、腊勐变、正平变、云山变、碧寨变、木城变),新增容量36.3兆伏安;异地重建35千伏平达变电站1座,新增容量6.3兆伏安,达12.6兆伏安;退运35千伏变电站1座,减少变电容量6.3兆伏安。至2025年全县共有35千伏变电站11座,总容量122.7兆伏安。新建110千伏勐糯变电站至35千伏平达变35千伏线路(15公里)、110千伏镇安变电站至35千伏勐柳变电站35千伏线路(16.7公里)31.7公里,改造勐梅河电站至110千伏镇安变电站35千伏线路(6.5公里)、勐梅河一二级站至35千伏正平变电站35千伏线路(5公里)、35千伏正平变电站至35千伏勐柳变电站35千伏线路(11公里)22.5公里。优化城网。升级改造龙陵县城北片区电网建设,实施城市10/0.4千伏供配电架空线路入地12.332公里,推进云南龙陵产业园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网。持续推进农网改造升级,加快建设龙陵县中低压线路建设与改造工程,实施变电站新出线11条,敷设电缆11.74公里,架空线路21.81公里;改造中压线路30条,敷设电缆3公里,架空线路270.01公里;改造中低压线路494条,其中,改造中压线路429.355公里、低压线路840.152公里,配变509台(容量6.138万千伏安),配置电能表5只,巩固提升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综合电压合格率和户均配变容量“两率一户”指标,建成智能高效、安全低碳、多样互动的现代农村电网。

成品油管道及加油站建设。积极配合保山—德宏(龙陵段)成品油管道建设;新建加油站18座(龙江乡沿江公路、象达镇三岔路、龙山镇丛岗、龙山镇龙腾二级公路、木城乡木城通道、219国道段家坝、红勐公路三江口、镇安镇大坝、松山旅游小镇、龙陵城区、碧寨乡坡头、象达镇赧洒、龙山镇龙象街、龙江乡勐外坝、龙江乡勐柳高速路出口、红勐公路滨江安置区、219国道勐糯服务区、219国道龙新蚌渺服务区等加油站)。

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中缅天然气干支线管道,建设龙陵县LNG(液化天然气)气化站1座(规模2万标准立方米/日)、LNG\L-CNG(压缩天然气)合建站1座(规模为2万标准立方米/日,其中,L-CNG0.5万标准立方米/日;LNG1.5万标准立方米/日);积极开展中缅油气管道龙陵县松山高后果区治理、云南龙陵产业园区燃气管网配套、城镇燃气管网及配套设施等项目前期工作,并争取开工建设。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车桩相适,适度超前”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布局57个充电站,建设充电桩246个(394枪),其中交流充电桩76个(76枪),直流充电桩170个(318枪),总功率1.9612万千瓦。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以农林废弃物为生产原料,实施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建设项目;加快农村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建设,推广安装太阳能热水器3万套、太阳能路灯1.5万盏,改造修复沼气池2000口,实施以电代柴3万户。

智能电网。以数字化绿色化为引领,加快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电网的应用,提高电网调节性、灵活性,保障电力供给,保障电网安全稳定。到2025年,基本建成主动感知、安全高效、决策智能的数字化绿色智能电网。

第九篇 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坚决破除制约我县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

第一章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第一节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

有制改革,加快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经营机制,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推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第二节 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建立“政商直通车”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治环境和政策体系。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充分激发民营

经济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推动民营企业在新发展格局中开拓新局面,引导民营企业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不断提升民营企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政府部门引导金融机构、核心企业、第三方专业机构等各方加强信息共享,共建综合服务平台,动态把握民营企业经营状况,创新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整体性和协同性。高度重视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积极帮助个体工商户解决租金、税费、社保等方面难题。推进能源、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营造企业公平竞争环境。到2025年,全县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9.7%。

第三节 实施市场主体培育行动

持续推动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等纾困惠企政策直接惠及市场主体,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初创企业支持,全面落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政策,培育更多“小巨人”、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形成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局面。到2025年,全县各类市场主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量在“十三五”末的基础上大幅增长。

第四节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促进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加快建立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加强董事会建设,落实董事会职权,使董事会成为企业经营决策主体。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要求,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度转换经营机制,对混合所有制企业探索实行有别于国有独资、全资公司的治理机制和监管制度。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灵活开展多种形式的中长期激励。

第五节 弘扬企业家精神

大力弘扬企业家勇于创新、诚实守信、担当实干的精神。支持企业家以恒心办恒业,营造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加快建设一流企业。鼓励企业家不断提升自己,拓宽国际视野、强化社会责任,努力成为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第二章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推动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现代化市场体系。

第一节 全面完善产权制度

完善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加强产权激励。完善和细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交易、保护制度规则,建立健全新领域新业态产权保护制度,全面依法平等保护民营经济产权。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

第二节 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全面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配合国家做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动态调整,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维护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统一性、严肃性、权威性。定期评估、排查、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推动清单事项与行政审批事项紧密衔接,不断提升市场准入便捷性、透明度。

第三节 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

强化公平竞争审查的刚性约束,建立公平竞争审查抽查、考核、公示制度,建立健全第三方审查和评估机制,统筹做好增量审查和存量清理,逐步清理废除妨碍公平竞争的存量政策。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

第四节 提升市场监管效能

持续推进质量强县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强化全产业链质量管理,完善质量基础设施,加强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促进品牌建设、质量升级。深化综合执法改革,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推进智慧监管。完善现代化市场监管机制,严格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建立违法严惩制度。

第五节 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

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要素流动自主有序、要素配置高效公平。

第三章 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

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加强财源建设,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财政金融协同,健全完善财政、金融、地方税政策体系,增强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能力和制度支撑。

第一节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加强预算收入预期管理,建立财政资源统筹机制,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加快建立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健全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严格落实化债目标任务,实行举债终身问责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完善规范、安全、高效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推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构建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第二节 完善地方税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税收法律法规,落实税法授权事项。建立综合治税(费)机制,优化税收执法方式,着力解决现行征管体制中存在的突出和深层次问题,不断推进税收(非税)征管体制和征管能力现代化。严格执行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推进水资源税改革试点。

第三节 全面深化金融改革

健全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金融科技手段运用,优化信贷流程,创新信贷产品,开展供应链产业链金融服务。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鼓励企业运用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拓展资金来源。健全金融机构治理,督促高风险金融机构和高风险企业化解债务风险,防范企业债券兑付风险,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

第四章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创新监督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和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第一节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

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效弥补市场失灵。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

第二节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行政许可事项,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证照分离”改革,大力推进“照后减证”,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简化整合投资项目报建手续,推进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

第三节 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

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深化政务公开。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入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持续推动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办”“指尖办”。

第五章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按照“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目标,举全县之力打造最优服务环境、最优政策环境、最优市场环境、最优法治环境,加快构建低税费成本、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的最优营商环境。

认真落实“办事不求人、审批不见面、最多跑一次”和“全程服务有保障”的要求,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营造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平公正公开参与竞争、同等受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保障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享有在政府资金安排、土地供应、税费减免、资质许可、标准制定、项目申报、公共资源交易、职称评定、人力资源政策等方面的各项权益。健全完善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导向的营商环境“红黑榜”、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完善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回应制度。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

专栏17 企业改革重点方向

深化国企改革行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压缩国有企业管理层级,将管理层级原则上控制在3级以内。

国有资产监管行动。实时动态调整优化国有资产监管权力和责任清单,落实国资国企实时在线监管信息系统建设。改进考核评价体系,完善考核目标调整机制和绩效评价制度。建立完善县属企业纪检监察体系和内部监督体系。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县属企业每年开展一次全面审计,建立覆盖国资监管机构及国有企业的责任追究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

第十篇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编制实施“十四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专项规划,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让脱贫群众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到2025年,全县脱贫人口巩固率达到97%以上。

第一章 保持政策措施总体稳定

2020年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设立5年过渡期,确保过渡期内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第一节 稳定财政投入

强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投入保障,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持续增加农业农村投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使用机制的延续执行。

第二节 加强金融支持

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服务“三农”的积极作用,扩大“三农”保险覆盖面,建立健全融资担保体系和风险分担及补偿机制。

第三节 完善土地政策

落实中央脱贫攻坚土地政策,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及最新年度变更调查成果,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产业帮扶等重点项目需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在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和分配补助资金时给予倾斜。用好国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支持巩固脱贫成果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用好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政策。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帮扶工作。

第四节 强化人才支撑

支持优秀年轻干部到欠发展地方工作,有计划地选派后备干部到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挂职任职。加大脱贫地区干部教育培训力度。继续实施边疆民族地区人才支持计划,在职务、职称晋升等方面采取倾斜政策。依托东西部协作,开展干部双向挂职锻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脱贫地区就业创业。

第二章 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编制实施“十四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专项规划,制定接续发展政策措施,保持政策总体稳定,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

第一节 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展地方帮扶机制

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精准识别农村低收入人口,坚持分类指导、分类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实施产业帮扶和就业帮扶,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保障基本生活。

第二节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及时将有返贫和致贫风险的人口纳入帮扶范围,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细化帮扶措施,继续精准施策,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节 完善东西部协作和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

编制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专项规划,明确帮扶协作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定点扶贫、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建立跟踪监测制度,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

第四节 完善项目资金资产管理监督机制

全面摸清各类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底数。健全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和监督制度,健全资金资产管理工作动态监测机制,加强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管理,建立产权归属明晰、权责义务匹配、运营管护高效、收益分配合理、资产处置合规的资产管理机制。

第五节 完善考核评价和宣传机制

改革绩效目标考核方式,制定切实可行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考核标准和程序。全面宣传扶贫事业历史性成就,全面展现新时代扶贫脱贫壮阔实践,深刻揭示脱贫攻坚成就背后的制度优势,讲好减贫生动故事。

第三章 积极争取列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加强与市、省汇报,努力将我县列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争取得到各级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集中支持,建成一批美好生活示范村、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

第一节 加大美好生活示范村建设力度

以农村低收入人口数量较多的行政村、“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抵边村寨等为重点,围绕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文化、消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改善等,持续改善脱贫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一批美好生活示范村。

第二节 加快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完善财政引导、多元化投入共同扶持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对政府拨款、减免税费等形成的资产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民族文化、民宿休闲、田园观光等多元化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力争三年内实现所有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着力培育一批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

第四章 增强欠发展地方内生动力

以加快欠发展地方产业发展为重点,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参与产业开发,构建农业、工业、旅游业、农村电商等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产业帮扶局面,培育壮大特色产业规模,增强欠发展地方自身发展动能。

第一节 加大产业帮扶

加大脱贫地区产业帮扶力度,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加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拓展销售渠道,创新流通方式,促进稳定销售,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围绕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目标,培育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展地方增收主导产业。建立健全帮扶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多措并举的帮扶产业局面。帮扶产业项目要到村、到户、到人,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增加群众收入,实行以奖代补精准帮扶,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参加产业开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第二节 加大就业帮扶

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巩固脱贫人口劳动力就业需求监测预警机制。扶持企业在欠发展地方发展帮扶工厂、帮扶车间,加大以工代赈、以奖代补、劳务补助等力度,吸纳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劳动力就业。开发多种形式的公益岗位,对外出务工、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等给予奖补支持。

第三节 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

聚焦较大集中安置区,提升完善教育、医疗、就业、产业、社区管理等配套设施。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多渠道增加搬迁群众的就业机会。积极建设农业基地、帮扶车间,进一步健全产业帮扶机制。做好迁出区土地资源流转,保障搬迁群众收益。积极引导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定点帮扶、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支持安置区的后续扶持。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继续深化社区治理,推动搬迁群众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第四节 加大消费帮扶

以市场为导向,强化政府引导,完善机关、企事业单位参与机制,广泛运用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场景应用等媒体平台,宣传推介脱贫地区和欠发展地方旅游文化、特色产品等,加大欠发展地方农产品销售电商服务平台和冷链、物流、仓储等建设。

专栏18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大举措

实施“四个”专项行动。建立统一的救助平台、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股份合作机制、建立扶志扶智长效机制“一平台三机制”。

推进“四个”全覆盖。实现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全覆盖、实现产业帮扶全覆盖、实现村集体经济全覆盖、实现培训就业全覆盖。

种植业。加快发展经济林果、经济作物、特色蔬菜、中药材等种植业,加强良种、良法推广和灌溉设施、用电、道路等建设。

养殖业。加快发展生猪、肉牛、龙陵黄山羊、家禽、稻花鱼等养殖业,加强良种、良法推广和产业基地及配套设施等建设。

加工业。建设农林产品加工等帮扶车间。到2025年建成20个以上帮扶车间。

服务业。加快发展乡村旅游、餐饮服务和物流、仓储、冷链、电商等服务业;充分发挥龙陵抗战文化优势,利用遗址遗迹等发展红色旅游。

小额信贷贴息。争取发放小额扶贫贴息贷款5亿元,支持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人口发展生产、创业、就业等。

第十一篇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更好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把龙陵建设成为全省前列的乡村振兴示范区。

第一章 提升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质量效益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农业要素支撑保障,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第一节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生产供给

县、乡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坚持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扩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范围。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快推进生猪和肉牛产业发展,提高生猪和肉牛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绿色化养殖水平,提升屠宰和精深加工能力,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建设“一县一业”示范县、“一村一品”专业村和现代农业产业强镇、产

业园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综合布局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服务业、乡村旅游业、农村电商。

第二节 强化农业发展要素支撑保障

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新建一批水库灌区,开工建设一批水系连通工程,全面完成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全面完善小水网建设,统筹解决好农田水利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有效提高农业供水保障能力和农业生产能力。实施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机耕道路、配套电网等设施建设。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科技人员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利益共享机制,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利用和推广。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加大农机装备购置补贴力度,开展农机作业补贴。加快建设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加强农业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做好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应对,加强病虫害、边境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全面提升防控能力。

第三节 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探索通过“县管乡用”等多种方式,均衡配置人才资源,推进县级教科文卫体等工作人员服务乡村。制定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激励政策,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立完善相关激励机制,调动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推动职称评定、岗位聘用、工资待遇等向乡村教师、医生倾斜。

第四节 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核心、家庭经营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为主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为关键,通过家庭农场、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引入国际先进的产业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管理办法,提升农业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水平。

第五节 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加快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融合。大力实施招大引强战略,构建招商引资平台,积极引进龙头企业。

第六节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

运用物联网、卫星遥感、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促进农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创建智慧农业示范区。创新农村电商模式,建立符合电商行业及消费需求的农产品供给体系。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支持经营主体入驻电商平台,加快培育一批电商服务企业,鼓励各类基层服务网点和农家店开展电商服务。到2025年,信息进村入户村级信息服务站覆盖率达100%。

第二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第一节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

抓住全省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机遇,整合农业农村、各级财政、住房建设、交通水利、旅游文化、社会民生、生态环保、移民搬迁等项目资金,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全面完成3个示范乡镇、20个精品示范村、200个美丽村庄建设任务,推动我县农村面貌整体改观、整体提升。

第二节 推进村庄规划全覆盖

落实县、乡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充分考虑人口资源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要求,统筹城镇和乡村发展,合理优化村庄布局,科学引导农村人口适度集聚。严格村庄规划编制科学论证、衔接协调、灾害评估、公开公示等程序,坚持“一村一规划”,全面推进在职在编公职人员回家乡参与村庄规划编制,三年内全面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实现全县村庄规划全覆盖。

第三节 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

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古树名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等。加大传统村落保护投入力度,推进历史文化名镇(村)、古村落、民族特色村寨、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生态文化村建设。紧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盘活传统村落资源,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

第四节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

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积极推进村庄道路硬化工程。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加快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农村消防给水设施,持续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和应急救援保障水平。加快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推动天然气利用向农村延伸,进一步完善村庄公共照明、通信、广播电视、物流配送等基础设施,健全运营管护长效机制。

第五节 提升农房建设质量

建立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后的维修管护机制、动态监测机制、公共服务机制,建立解决住房安全问题的长效机制,巩固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成果。加强农房设计管理和技术服务,加强农房改造、扩建等建设行为的指导和监督,加强农村建筑工匠的培训和管理,消除农房建设安全隐患。

第六节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强化村民环境卫生意识,实现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

第七节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

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工程,推进移风易俗行动,引导群众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第三章 推进山区综合开发

充分发挥我县山区资源优势,坚持保护优先,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按照特色化、品质化、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和规模化、专业化的经营方式,推动山区综合开发,把龙陵的绿水青山转化为各族人民致富的金山银山。

第一节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

坚决守住龙陵绿水青山,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禁毁林毁草开垦、种植。加大山区生态功能修复,加强山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建立山区综合开发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审核机制。严格管控各类矿产资源开发。坚决防止污染产业向山区转移。

第二节 大力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

按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路子,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以获得国家地理标识农产品为重点,打造一批名、特、优、新、稀农产品。实施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包装、物流、服务等项目,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建立特色产品宣传推介平台,加强农特产品宣传推广。依托全县核桃产业规模优势,着力开展核桃产业精深加工关键技术攻关,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第三节 推动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大力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健康养老”“农业+文化传承”等新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村、生态旅游村、观光农业村、民俗文化村、休闲养生村等,鼓励创新开发一批特色手工业产品和民族特色产品。统筹推进山区综合开发与县域经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鼓励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园,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第四章 深化农村改革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

第一节 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扎实开展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支持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

第二节 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严格宅基地管理,加强对乡镇审批宅基地的监管。

第三节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全面开展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强化集体资产管理,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

第四节 深化涉农领域专项改革

深化国有林区林场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林下经济。推进农垦改革。逐步建立农业灌溉用水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在农田水利建设领域全面推广水价改革试点经验。健全农村保险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

专栏19 乡村振兴重点工程项目

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生产供给。按照“稳面积、攻单产、增总量、保安全”的思路,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项目,建设高质高效粮食示范基地20万亩,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0.4万亩(稻谷12.2万亩、玉米15.6万亩、马铃薯4.6万亩、小麦2万亩、其他粮豆作物16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6万吨以上。稳定甘蔗种植面积10.9万亩左右、总产量达46万吨左右。

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加快补齐农村供水短板,着力实施农村水源工程建设和供水管网改造。因地制宜推进规模化供水工程,有条件地区开展城镇管网向农村延伸工程建设。到2025年,全面实现农村自来水供水。

农村电网建设。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持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

农村公路建设。推动“四好农村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高质量发展,有序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硬化路建设。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开展龙陵县特色农产品产业园、肉牛产业园、石斛产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建设,形成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示范引领。

仓储冷链物流建设工程。实施农贸市场等传统流通网点改造提升。到2025年,行政村基本实现物流配送网点全覆盖,建成覆盖生鲜农产品主产区的冷链物流网络,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产地预冷保鲜率提高到50%以上。

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加强与高水平区块链技术公司合作,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以解决石斛、褚橙及滇重楼、黄精等中药材质量溯源为切口,打通产地溯源关键环节,加快建设农产品区块链追溯平台,开展质量追溯场景应用试点。

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覆盖面,健全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农产品进城公共服务体系、工业品下乡流通服务体系、农村电子商务培训体系,加大与知名电商平台合作,扩大直采直销基地覆盖面,提高线上销售比重。到202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及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50.7亿元。

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实施龙陵县垃圾处理无害化一体化工程,到2025年,村庄生活垃圾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进一步完善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提高乡镇污水处理水平,实施龙陵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到2025年,旅游特色型、美丽宜居型村庄和重点水源地周边的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继续推进龙陵县农村无害化户厕改造项目,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1万座,到2025年,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工程。建设龙陵县镇安镇、勐糯镇、龙江乡3个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加快万亩稻花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工程建设。

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建设示范乡镇3个、精品示范村20个、美丽村庄200个。

乡村人才建设工程。加强农村领军人物、实用技术人才、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农村经纪人队伍等建设,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十二篇 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坚持走布局合理、定位准确、产城融合、绿色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子,推动形成以龙陵县城为中心,以勐糯镇、镇安镇、象达镇为副中心,联动腊勐、平达、龙江、龙新、碧寨、木城6个乡镇共同发展,美丽县城、美丽坝区、美丽集镇、美丽乡村和美丽村庄“多点联动”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到2025年,全县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50%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30%以上。

第一章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第一节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深化完善全县城镇地区户口迁移政策,鼓励外来人口落户,探索建立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政策措施,促进居住证制度和户籍制度有机融合并轨。

二是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保障机制。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对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保留农村各项权益,与城镇居民同等享有就业创业、养老、医疗、教育等各类待遇,做好易地扶贫搬迁进城农民转变为市民后的社会管理服务。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转移支付分配办法,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奖励政策。全面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

第二节 坚持以规划为引领

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城镇协调发展。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和国土空间详细规划,推进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强化规划管控,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约束性和权威性,决不让任何一个新增建设项目脱离规划管控,决不让任何一间新建民房遗落在规划以外。

第三节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完善城市空间结构,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统筹老城改造和新城新区建设、地上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居住社区建设,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巩固和推进“四城同创”,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和城市品质。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加强城市道路、供水、电力、环卫、防洪排涝、抗震、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加大历史文化保护力度,修复山水城市传统格局和肌理,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加快城市风貌改造,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完善城镇住房制度。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完善养老、托幼、医疗等公共服务机构布局和建设,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第四节 持续推进美丽县城建设

巩固和提升县城在城镇化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县城在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就近就地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围绕“干净、宜居、特色、智慧”建设目标,持续推进美丽县城建设,推进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城市更新设施提速强质,补齐县城发展的短板和弱项,促进县城城镇化建设步伐,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的需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引导特色优势产业集聚,筑牢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底层基础。

第五节 强化集镇硬核支撑

立足乡(镇)集镇发展条件和山地特色优势,分类引导重点集镇建设,按照综合型、工贸型、旅游型、商贸型、边境口岸型、现代农业型、生态园林型和历史文化名镇等职能类型划分,把龙山镇打造成综合型城镇,把勐糯镇、龙新乡打造成工贸型城镇,把龙江乡、腊勐镇、象达镇打造成旅游型城镇,把镇安镇打造成商贸型城镇,把平达乡、碧寨乡打造成现代农业型城镇,把木城乡打造成边贸型城镇。强化产业培育,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形成广大农村地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完善县域城镇体系,有序推进龙江乡撤乡设镇,全县形成6镇4乡的格局。

第六节 推进边境城镇建设

依托木城乡沿边优势,着力加快推进边境城镇建设步伐,提升边境城镇发展能力和水平,把边境城镇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前沿和窗口。

一是优化边境城镇布局。以木城乡、平达乡、象达镇沿边乡镇为支撑,以抵边村(办)为基础,形成层级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沿边城镇发展格局。

二是提高边境城镇建设水平。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着力打造度假休闲、民族文化、生态园林、旅游商贸的特色城镇。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镇吸纳人口、集聚经济能力,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

三是强化边境城镇管理。采取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的方式,综合运用市场、法律、行政和社会自治等手段,加强边境城镇精细化管理,提高边境城镇管理水平和口岸服务质量,提升边境贸易通关便利化。

四是提升边境国门形象。结合沿边城镇的地域文化、民族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勢,塑造特色鲜明的沿边城镇风貌,加快实施以学校、医院、口岸为重点的国门形象提升行动。

专栏20 新型城镇化发展重点

美丽县城建设。加快打造“干净、宜居、特色、智慧”的美丽县城。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工程:推进县城路网加密缓堵,新建及改造热泉路、龙玉大道、龙山路中段、远征路、云山路、雨屏路、长庚路、书院路、松山路、汇源路、白塔路、环城路西段、沿河路、松坡路、龙山南路、白塔路西段、环城西路中段、云山路西段等城市道路18条,全长14.52公里;推进县城老旧供水管网改造提升,新建城区输水管线18.36公里、改造15.02公里,配水管网45公里;不断改善县城供电条件,实施城区10/0.4千伏供配电架空线路入地12.332公里;增强县城防洪排涝能力,推进龙山中路片区、中片区(一期)、中片区(二期)、南片区、热泉路防洪排涝设施建设项目;推进县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升改造城市污水管网42.173公里(主管网17.134公里、支管网25.039公里);因地制宜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大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推进县城综合管廊、县城北片区入城缆线沟及松坡路、环城东路电缆沟等项目建设;推进市民休闲设施建设,新建和改造县城文苑、高速入口北侧、五板桥、云龙、西山坡、龙山湖(二期)、黄土坡等一批城市公园,建设董家沟广场、体育公园;推进县城停车场建设,新建城市停车场5个;推进城市燃气工程,建设

LNG/L-CNG加气站和城镇燃气管网及配套设施;强化人民防空,积极开展龙陵县人防指挥中心项目前期工作,并争取开工建设。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工程:推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垃圾处理无害化一体化建设工程项目;严格按照城市公厕5座/平方公里以上标准,不断补齐城市公厕短板;减少城市污染源,推进城区洗车场建设。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工程:围绕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目标,实施县城生态提升建设项目,绿化美化县城532亩,生态治理县城面山1万亩,建设区域一级绿道网络20公里(县城至镇安镇)及环坝区二级绿道网络15公里(龙山坝);全面提升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体育、社会福利与保障、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邮政电信和商业金融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工程:着力推进肉牛产业园、石斛产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年出栏1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建设等项目,做大做强生猪、肉牛、石斛等高原特色产业;全力推进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云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做强做优黄龙玉产业;努力推进龙陵县温泉石斛康养区、三关温泉颐养新村等项目建设,做精做靚康养文旅产业。城市更新设施提速强质工程。推进老旧城区更新改造及转型升级,改造县城老旧小区3个片区3101户521.73万平方米;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实施白塔大寨棚改配套“六通一平”建设项目;健康发展房地产,推进龙陵县汽修汽配园、龙城一品、凤凰和院、五板桥片区、白塔及大寨片区等一批房地产开发项目。

边境城镇建设。抓住全省建设25个边境县城、15个抵边镇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支持龙陵县城和抵边木城乡城镇建设,全面提升国门形象。强化基础设施:推进沿边公路建设,争取开工建设龙陵县段家坝至木城、木城乡至隔界洼、等养交叉口至龙镇大桥边防公路及等养至攀枝花、等养三组至紫胶厂等道路建设;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边境现代物流仓储中心,争取建设农特产品、日用商品批发零售中心;推进城镇供排水建设,全面实施“十四五”农村人饮保障工程;推进能源设施建设,实施边境集镇10千伏强弱电入地工程;推进边境集镇功能区扩建,新建集

镇挡土坝1座(长120米),场地平整12万平方米。强化生态保护:提升木城乡人居环境,新建集镇日处理150吨污水处理厂1座,建设集镇及自然村排污管道125公里、生态氧化池25个;建设集镇防洪排水设施;建设集镇垃圾处理站;治理中涨河(麦地垭口至练田坝段)、木城河(绿荫塘段)等界河;建设边境集镇休闲公园1个。强化公共服务:推进木城乡卫生院、木城乡彝族傈僳族文化广场、木城民族初级中学、边境动物及陆生野生动物疫情监测站、政务便民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强化对外开放:争取建设龙陵县木城口岸、边境口岸客运站等项目。强化治理能力:推进强边固防,实施木城乡鱼塘垭口、等养2个抵边新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边境县数字公安、边境避难场所、边境救灾救济物资储备库及边疆党建长廊等项目。

第二章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把县城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强化综合服务能力。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壁垒,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和城乡公共资源合理配置。

第一节 健全城乡基础设施协同发展机制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建立分级分类投入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管、运、养”。乡村道路、水利、公共厕所等公益性基础设施,以政府投入为主进行建设。乡村供水、垃圾污水处理等有一定经济收益的设施,政府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当地群众投入。乡村供电、电信和物流等经营性为主的设施,以企业投入为主进行建设。

第二节 健全城乡普惠共享公共服务体系

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提升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完善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带动农村学校共同发展。建立城乡就业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健全城乡统筹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帮扶机制,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增加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第三节 健全乡村金融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作用,不断满足“三农”和小微企业个性化、差异化、产业化发展需求。引导各类商业银行建立完善服务“三农”的组织体系、商业体系和产品体系。扩大农村抵押物范围,探索建立市场化抵押物处置机制。构建覆盖市场化的农业信贷担保服务网络体系。创新无抵押、纯信用等金融产品,强化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普及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工具,扩大惠农支付服务业务范围。

第十三篇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加快主体功能区规划,围绕“一主三副、两横一纵”发展布局,建立更加有效的城乡协调发展机制,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第一章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逐步形成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城镇化地区三大空间格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加快构建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到2025年,全县生态、生产、城镇空间比例控制在74:25.2:0.8左右;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范围线、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比例控制为26.3:8.8:0.8左右。

第一节 生态功能区

生态功能区要承担提供生态产品、确保生态安全和生态系统稳定的功能。支持生态功能区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上,支持生态功能区的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强制性严格管制,除重大战略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

第二节 农产品主产区

农产品主产区主要承担提供农产品、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安全等功能。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加强土地保护,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防死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到2025年,全县耕地保有量控制在市级下达指标范围内,确保耕地面积不减、质量提升、布局稳定。

第三节 城镇化地区

城镇化地区主要承担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集聚经济和人口资源、支撑全县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的功能。支持城镇化地区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防止城镇空间无序蔓延,结合未来全县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趋势,为城镇发展预留充足的开发空间。到2025年,确保全县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市级下达指标范围内。

龙陵县“三区”管控规划表

单位:平方公里

年度

生态空间集中区

生产空间集中区

城镇空间集中区

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比值

备注

2020年

2134.55

730.8

18.65

74.0:25.3:0.7

县城建成区6.2平方公里

2022年

2134.55

729.05

20.4

74.0:25.3:0.7

县城建成区6.3平方公里

2025年

2134.55

726.25

23.2

74.0:25.2:0.8

县城建成区6.6平方公里

2035年

2134.55

672.62

76.83

74.0:23.3:2.7

县城建成区8.81平方公里

注:全县国土总面积为2884平方公里。

龙陵县“三线”管控规划表

单位:平方公里

年度

生态保护红线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范围线

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

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比值

备注

2020年

758.83

254.07

18.65

26.3:8.8:0.7

非三线管控区面积1852.4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4.2%

2022年

758.83

253.87

20.4

26.3: 8.8:0.7

非三线管控区面积1850.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4.2%

2025年

758.83

253.4

23.2

26.3: 8.8:0.8

非三线管控区面积1848.5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4.1%

2035年

758.83

253.4

76.83

26.3:8.8:2.7

非三线管控区面积1794.9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2.2%

专栏21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三大格局

生态功能区范围。生态功能区是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以及其他禁止进行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湿地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生态空间。

农产品主产区范围。农产品主产区是保障农产品供给,不适宜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的区域,包括永久基本农田和耕地等。

城镇化地区范围。城镇化地区是有一定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重点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区域。

第二章 构建经济空间发展新布局

着力构建“一主三副、两横一纵”的县域发展格局,构建“一核托双心、龙脊携四脉、玉带缀多点”的县城空间结构,构建“一圈两带”的县境区域发展战略,构建“一园、三片”的省级产业园区。

第一节 县域发展格局

构建县域“一主三副、两横一纵”格局。“一主”即以县城为县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心;“三副”即以勐糯镇为县域南部区域发展副中心,镇安镇为北部延伸副中心,象达镇为中部发展联络副中心;“两横”即以“县城—镇安—腊勐”为北部横向轴线,以“象达—平达—勐糯”为南部横向轴线;“一纵”即以“龙江—镇安—龙新—象达—平达—勐糯”形成的南北向串联关系带。

第二节 县城空间结构

构建县城“一核托双心、龙脊携四脉、玉带缀多点”的空间结构。“一核托双心”:即以中部商业文化组团为核心,向南建设黄龙玉、石斛特色产业中心,向北发展温泉康养文化中心;“龙脊携四脉”:即以龙山路为脊的纵向发展脊梁,以龙华路、白塔路、云山路、玉缘路为脉的横向发展脉络;“玉带缀多点”:即以东西河水系为带,串联城中多点公园和广场,形成玉带缀多点的城市景观格局。

第三节 县境区域发展

构建县境“一圈两带”的区域发展战略。“一圈”:指环城经济圈。即加快建设以县城为中心,以龙新、镇安、龙江为半径,以云南龙陵产业园区黄草坝片区为依托的环城经济圈。着力打造以绿色硅材产业为主,特色食品加工业、特色消费品制造业为辅的产业集群,以及重要的旅游、文化、能源、商贸和物流基地。“两带”:指沿边沿江开放经济带和县境中部经济带。沿边沿江开放经济带是以木城口岸为窗口,以S237三达地至龙镇桥和X03S半斤坝至隔界洼公路为轴线,联动怒江流域腊勐、碧寨、勐糯、木城的发展。重点发展糖业、烟草、能源、冶金、旅游、农特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力度,积极实施对缅农产品替代种植,增强与缅甸在互联互通、投资贸易、产业发展、能源资源和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合作力度,使边境地区更加繁荣稳定、更加富裕幸福,努力把沿边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龙陵县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前沿和窗口。县境中部经济带是以G219黄草坝至龙镇桥公路为纽带的中部经济带。以象达、平达等乡镇为载体,重点构建以农特产品深加工、生物产业、新能源、商贸旅游服务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中部区域经济。

第四节 省级产业园区

构建省级“一园、三片”的产业园区,重点依托龙陵硅矿资源、水电清洁能源等着力打造以绿色硅材产业为主,特色食品加工业、特色消费品制造业为辅的产业集群。

“一园”即为云南龙陵产业园区。

“三片”即为黄草坝片区、黄龙玉片区和羊圈坪子片区。其中:

黄草坝片区位置于龙新乡黄草坝社区和镇安镇大坝社区,东至海螺水泥厂,南至龙山硅厂,西至轮胎厂,北至大坝社区。

黄龙玉片区位于龙陵县城,东至环城东路,南至环城西路,西至杭瑞高速,北至黄龙玉交易市场。

羊圈坪子片区位于保龙高速镇安下口处,地块西侧和南侧被高速公路连接线环绕,北、东侧为自然山体。

第十四篇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县建设。

第一章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第一节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民教育

紧紧抓住云南实施“文化润滇”行动机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

第二节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

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发挥新闻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第三节 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

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

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风气。

第二章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推进全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第一节 巩固思想文化阵地

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引导全社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积极开展全民阅读行动。

第二节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和文明创建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健全道德建设阵地网络,完善道德建设法治支撑,优化社会道德环境。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快推进社会信用法治建设,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建立公共信用信息与金融信息共享整合机制,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

第三节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

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健全互联网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完善互联网监管体系。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全媒体,打造一批具有强大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现代新型传播媒体。

第三章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繁荣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全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建设。

第一节 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增效能,强化重要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加强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推进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博物馆建设,打造具有龙陵特色的文化地标。推进乡(镇)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边境“国门文化”建设。到2025年,实现全县村(社区)以上公共文化设施全部达到国家建设标准。

第二节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享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保障机制。鼓励各级各类图书馆、文化馆等机构开展交流合作,畅通优质文化资源流通。精准对接人民群众需求,提高供需匹配程度,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菜单式”“订单式”转变。引导各类社会组织、文化企业等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多渠道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第三节 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实施文化精品“五个一批”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统筹推进地方志事业健康发展,修好一批特色志鉴,持续推进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智慧广电工程等,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深入开展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实体书店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

第四章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第一节 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

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加快提升超高清电视节目制播能力,推进电视频道高清化改造,推进沉浸式视频、云转播等应用。实施文化品牌战略,打造一批有影响力、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培育骨干文化企业,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积极发展对外文化贸易,鼓励优秀传统文化产品、数字文化产品“走出去”。

第二节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进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体验。深入发展大众旅游、智慧旅游,创新旅游产品体系,改善旅游消费体验。加强区域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城镇和街区。推进红色旅游、文化遗产旅游、旅游演艺等创新发展,提升度假休闲、乡村旅游等服务品质。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和集散体系,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强化智慧景区建设,实现旅游文化要素全面数字化,打造兼顾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业态、新主体、新模式。建立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规范在线旅游经营服务,全面推进文旅扬县。

第三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提升文化治理效能。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机制,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落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信息网络传播视听等领域法律法规。

专栏22 文化繁荣发展重大工程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文物古籍保护、整理、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着力实施松山子高地遗址保护、松山战役旧址陈列展示、滇缅公路惠通桥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老东坡阵地遗址基础设施、东卡侵华日军碉堡遗址文物保护、腊勐镇抗战文化旅游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省级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雪山水碾群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历史名桥修复等项目。加强地方志工作。大力推进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利用,抓好勐蚌、芒旦、向阳寨、大寨、中寨、南海寨、小石房等7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积极推动历史建筑、传统民居、院落保护修缮和测绘建档,抓好李鑫、朱家壁、匡沛兴等革命先烈故居的保护及修缮。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博物馆、民族文化工作队业务用房建设,建设滇西雨屏展演剧场,新建及改造全县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及121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平达及黄连河、象达、龙江、龙新、碧寨、木城等乡村文化广场7个。

文化精品“五个一批”工程。推出一批新时代精品力作,创作一批文艺精品剧目,培育一批红色文化精品,开发一批文博文创精品,打造一批非遗文化精品,繁荣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促进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智慧广电工程。推进广电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加强4K/8K超高清覆盖,实施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广电5G,推进有线电视网络融合发展,建设广电大数据云平台、网络视听平台,为用户提供融合新闻资讯、视听节目、社会服务、医疗健康、数字娱乐、教育培训、智能家居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广电数字生活服务。

实体书店建设工程。在县城至少建成3个不少于200平方米的实体书店,不断增强实体书店吸引力,提高城镇文化品位。

文化街区建设工程。建设县城抗战主题文化街区、黄龙玉主题文化街区、凯龙城片区美食一条街、文苑商业街区及松山旅游抗战文化街区、碧寨乡山歌一条街等一批文旅融合项目,深入挖掘龙陵革命先烈红色文化事迹,加快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

第十五篇 加快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把龙陵建设成为保山打造滇西公共服务中心的重要支点。

第一章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优先目标,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大幅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推动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第一节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政策目标,扩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增强居民增收基础,使更多普通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建立完善有

利于中等收入群体扩大的体制机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多渠道、

多途径、多领域拓展中等收入群体范围,推动农业转移人口、新型职业农民、大学毕业生、中小企业经营者等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实现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和互促共进。

第二节 合理提高工资性收入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

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落实基本工资正常调整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政策调整机制。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治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保护劳动所得。

第三节 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居民要素收入。加快现代化资本市场建设,丰富和规范居民投资理财产品,稳定资本市场财产性收入预期。稳步将财政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户,盘活农村资源资产,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多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第四节 大力提高经营性收入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落实好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各项政策,鼓励创新创业,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模式,拓宽经营性收入空间。鼓励城乡居民开展多种形式的经营活动,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城乡居民的创业就业能力,巩固提升城乡居民经营性收入。

第五节 稳步提高转移性收入

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事业统筹发展,实现城乡社会救助服务均等化。加大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保障下岗职工失业保险金、最低生活保障金等正常支付。加快构建新型农业补贴体系,保障农民转移性收入稳定增长。

第二章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维护。

第一节 提高就业政策前瞻性

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和防范大规模失业风险,提高就业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增加政策储备。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出台灵活就业扶持政策,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第二节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实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全面推进“互联网+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整合现有资金、资源和平台,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更好发挥服务业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容纳器作用,增强企业创造和稳定就业岗位能力。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拓宽市场、社会化就业渠道,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等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和就业保障,托底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健全劳务协作机制,扩大区域劳务协作。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支持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创业,鼓励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入乡创业,扶持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加强农户社会化就业服务。

第三节 健全就业保障机制

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就业需求调查机制、劳动力资源调剂机制、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引导职业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创造平等公开就业机会和就业条件,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保障全体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权利。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

第三章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学校思政教育,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教育强县。

第一节 坚持立德树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建立健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系、工作体系、责任体系。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法治教育。

第二节 推进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加大教育资源配置,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专业评价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口红利。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完善公办及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推动学前教育从普及普惠向普惠优质发展。持续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完善控辍保学长效机制,深化课程、教学、评价、考试招生、学区制改革,强化教研支撑和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提升义务教育巩固水平,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计划和以龙陵一中为龙头的普通高中质量提升计划,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普职教育融通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推广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完善特色教育和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建立健全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第三节 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

把师德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落实好教师工资政策,提高教师待遇。推进基础教育校长职级制、义务教育教职工县管校聘改革,均衡配置义务教育教师,坚持“教育家”办学导向,落实万名校长培训计划和义务教育青年教师培训计划。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优秀教师表彰力度。

第四节 深入推进体教融合

加强体育场地、设施、人才和制度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体育课,加强中小学体育锻炼和教育,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拓宽体育人才培养渠道,畅通体育人才成长通道。推动学校体育师资建设,支持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担任体育教师、教练员。

第四章 全面推进健康龙陵建设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完善全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为全县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增进群众健康福祉。

第一节 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疾控机构激励机制。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改善疾控机构基础条件,优化配置、整合资源,全面提升我县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加强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不断完善母婴安全保障制度,提升妇女儿童重大疾病防治能力,建立出生缺陷综合干预机制,提高妇幼健康水平。开展第五轮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认真落实《龙陵县遏制艾滋病传播实施方案(2020—2022年)》,增强全民艾滋病防治意识,避免和减少不安全性行为,最大限度发现和治疗艾滋病感染者,遏制艾滋病性传播上升势头,推进消除母婴传播进程,继续保持无输血传播状态,有效控制艾滋病传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推进医防协同机制建设,强化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强木城通道卫生检疫和边境民族地区公共卫生防疫工作,强化与缅甸传染病联防联控。

第二节 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快实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和“双提升”项目的建设进度,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县级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建设,加快县、乡医院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面提升。强化基层慢病管理能力,形成对主要健康问题的救治链条和有效干预,切实改善基层服务能力不足的短板问题。完善传染病救治体系,构建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救治网络,增加传染病集中救治能力。

第三节 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公立医院建设管理和考核评价。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广远程医疗等“互联网+医疗”服务,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优化多元办医格局,强化医疗卫生综合监管。推进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完善医药服务价格形成与监督机制。

第四节 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医教协同,增加执业(助理)医师数量。合理确定医疗卫生机构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标准和条件,完善招聘政策,增强引进人才实效。提高医疗卫生机构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加强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健全公共卫生机构执业人员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完善公共卫生人才发展规划,引导专业人才向基层流动。加快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

第五节 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推进中西医协同创新,做强中医优势学科和特色专科,加强中医药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全覆盖。促进民族医药发展。到2025年,争取县中医医院达到国家县级公立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基本标准。

第六节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深入开展“清垃圾、扫厕所、勤洗手、净餐馆、常消毒、管集市、众参与”的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建立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长效机制,动员全县各族群众广泛参与爱国卫生运动,更好地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全面推进卫生城镇创建达标。在巩固“国家卫生县城”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卫生乡村创建,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到2025年,国家卫生乡镇比例达90%,省级卫生村比例达80%。

专栏23 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

裸露垃圾全消除行动。通过强化城乡和交通沿线保洁,消除城乡建成区道路路面、背街小巷、广场公园、河道湖面、城乡结合部、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裸露垃圾;全面清除公路用地范围内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建立健全自然村保洁长效机制、实现保洁员全覆盖,组织农户清扫,实现村内户外道路、公共活动场所、沟渠水塘等无裸露垃圾。保证村庄垃圾有人清扫、有人清运、不乱堆乱放,环境干净整洁。完成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因地制宜开展生活垃圾治理。

公共厕所全达标行动。城镇消除旱厕。大力推进学校卫生厕所标准化建设,县城新(改)建公共厕所全部达到二类标准,新(改)建旅游厕所达到A级以上标准。开展农村公厕提质达标行动,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至少有1座以上无害化卫生公共厕所。公共厕所干净、卫生,达到相应规范标准。

洗手设施全配套行动。在公众场所配置洗手设施,减少传染病经手传播途径。按照“因地制宜、方便实用”的原则,重点对学校、医疗机构、集贸市场、室内公共场所、公园广场、客运站、旅游景区等场所的洗手设施进行建设、改造、升级,确保数量足够、质量达标、管理到位、使用方便。

餐饮服务环境卫生全改善行动。强化餐饮服务单位主体责任,持续改善餐饮服务环境卫生条件,全面落实“不达标就整改,不整改就严处”的要求,实现周边环境整洁、就餐场所干净、后厨合规达标、仓储整齐安全、餐饮用具洁净、从业人员健康、配送过程规范“七个达标”,确保群众餐饮消费放心、安心、舒心。

公共场所清洁消毒全覆盖行动。以“环境卫生制度化、清洁消毒标准化、疫情防控常态化”为重点,通过“整治一批、规范一批、达标一批”专项活动,推进常态化清洁消毒,落实疫情防控重点要求,实现公共场所清洁消毒全覆盖。客运站、A级以上旅游景区、星级以上宾馆、商场、电影院、学校等场所卫生管理全达标,打造卫生安全、公众放心的公共场所,严防传染性疾病在公共场所传播。

农贸市场环境卫生全提升行动。全力整治农贸市场“脏、乱、差”现象,打造安全放心农贸市场。以“优环境、防疫情、保健康、促规范、提品质”为主题,狠抓环境卫生、疫情防控、食品安全、野生动物及活禽交易监管、周边环境、提升改造等6项重点工作,改变农贸市场垃圾乱扔、污水乱排、摊点乱设、货物乱摆、周边乱象“五乱”状况,落实有完善的硬件设施、有严格的管理措施、有整洁的场容、有安全放心的商品、有井然有序的周边环境“五有”要求,实现净化、美化、规范化、精细化、标准化“五化”目标。

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全参与行动。开展爱国卫生大扫除活动,促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倡导“社交距离、勤于洗手、分餐公筷、革除陋习、科学健身、控烟限酒”健康文明生活“六条新风尚”,推广健康文明生活习惯;创新方式方法,开发健康科普核心信息,大力普及健康知识,大幅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引导人人成为健康第一责任人,人人树立健康文明新风尚,人人参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人人享有健康文明幸福生活。

第七节 保障饮用水和食品药品安全

加强城乡饮用水水源保护,建立健全水源地保护与监管制度,完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机制,开展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第八节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实施“七彩云南全民健身”系列工程和行动,加大健身步道、社会足球场、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实现全民健身基础设施行政村以上全覆盖并向自然村延伸,强化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或低收费开放。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和体育社会组织(协会)建设,广泛开展面向大众的健身科普教育。打造“七彩云南”系列健身示范活动(赛事),实现全民健身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精品、年度有大赛,促进全县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明显提升。

第五章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

第一节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全面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和中央调剂制度,接轨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失业保险和完善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完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待遇与经济发展联动机制。积极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健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立完善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

第二节 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

夯实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健全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受灾人员救助制度,发展法律援助、孤儿和困境儿童保障、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多种救助帮扶措施,构建综合救助格局,强化急难社会救助功能。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动员引导慈善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和社会爱心人士参与社会救助,鼓励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承接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事项。创新社会救助方式,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形成“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加快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一部手机办低保”体系。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城乡统筹,缩小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差距。健全完善低收入群体价格临时补贴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加强各项社会救助制度之间、社会救助制度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慈善帮扶之间的衔接。逐步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儿童需要相匹配、与相关福利制度相衔接的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儿童福利保障制度。健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切实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

第三节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强化基本住房保障,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地制宜、多策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推动土地供应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整顿租赁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对租金水平进行合理调控。推动建筑业转型发展,加强建筑市场和工程质量安全管理。

第四节 构建优质养老服务体系

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夯实公办养老院的兜底功能,突出护理能力建设,加强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支持。提高新建城区、新建小区养老服务配套设施比重。多渠道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夯实居家养老基础,加快推进老年食堂有效覆盖。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支持培训疗养机构转型发展为养老机构,培育养老新业态,健全完善“互联网+养老”,推动形成智慧养老服务新模式。健全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村养老服务网络。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机制。

第五节 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推动托育服务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一批嵌入式、分布式、连锁化、专业化的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形成基本完善的社区托育服务网,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样化的普惠托育服务,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引进、培育品牌优势明显的托育集团,推动0—3岁婴幼儿服务机构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第六节 提升专项社会事务服务水平

完善退役军人优抚安置制度,加强退役军人权益维护、待遇保障、英烈褒扬和军休管理等服务保障,稳妥解决退役军人突出问题。做好因公殉职人员抚恤。完善残疾人帮扶制度,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强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公益项目兜底保障作用。加强婚姻登记机关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婚姻领域移风易俗。加强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完善基本殡葬服务设施,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完善帮扶孤儿社会福利制度。完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促进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展。

专栏24 社会民生领域行动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

就业。加快建设龙陵县地方产业特色型公共实训基地、基层就业服务基础设施,补齐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实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开展劳动力就业培训数字化应用。到2025年,累计开发就业岗位1.82万个、城镇新增就业1.7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0%以内。

教育。积极实施教育行动“7大计划”。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推进龙陵县幼儿园等54个学前教育项目建设;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计划,建设龙山镇赧场小学、白塔完全小学、腊勐镇大龙小学、龙山镇中心学校、镇安镇中心学校、乡镇标准化完全中学等一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着力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实施万名校长培训计划,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校长队伍;实施义务教育青年教师培训计划,显著提高青年教师思想觉悟、师德修养、教育理论、专业知识、科研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以及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能力;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实施职业教育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加快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进教育“4大工程”建设。推进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云上教育”信息化工程,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高中教育优质名校工程,强化龙一中改扩建,建设龙三中、龙五中教学楼及学生宿舍,实现“名校+”工程质量、品牌双提升,让“名校+”工程的成果惠及更多学生;推进普职融通工程,建设龙陵县职业教育综合实训基地,推动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之间“资源共享、课程共建、教师互动、学分互认、学籍互转”,融通两种教育的课程体系和管理机制,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架起一座相互连通的立交桥。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到2025年,控辍保学动态清零,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3%,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6%,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达到5860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4年。

卫生健康体育。谋划实施卫生健康事业“四个篇章”。谋划实施“公卫篇”。加快推进龙陵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训楼建设,扩建龙陵县人民医院传染科,建设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业务用房,全面实现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和疾控机构核心能力“双提升”目标。谋划实施“基层篇”。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为重点,持续开展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提质达标晋级和县妇幼保健院等级评审,推进县级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建设,提升乡镇基层慢性病管理能力,配置重点公共场所心脏急救设施,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着力解决影响龙陵人均预期寿命提高的基层短板。谋划实施“培优篇”。加快推进县人民医院迁建、县中医医院建设;开工建设县妇幼保健院门诊医技住院综合楼,力争实施县妇幼保健院迁建;推进勐糯、镇安、龙江、木城和腊勐、象达、平达、龙山河头、龙新、碧寨等一批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以及村卫生室建设,全面提升县、乡、村三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争取建设县医养中心、县康宁医院,加快实施龙陵县单采血浆站建设。谋划实施“人才篇”。认真贯彻落实《促进云南省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发展30条措施》,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医学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阶梯式的人才培养、考核、激励机制,为我县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实施全民健身系列工程和行动。继续紧抓“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建设机遇,着力推进7大工程建设。推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工程。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项目,提升改造全县10个乡镇灯光篮球场50个,建设碧寨乡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及镇安镇综合文化体育广场,加快村级体育活动场所和自然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推进体育训练体系构建工程。建设龙陵县松山自行车速降赛道、滇缅公路骑行步道及龙川江骑行环线。推进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工程。充分发挥龙陵低纬度高海拔、立体气候优势,加快龙陵县镇安国家竞走队训练基地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健身步道建设工程。建设健身步道21条409.21公里、登山步道3条60公里。推进体育公园建设工程。建设龙陵县体育公园1个及镇安镇、平达乡、腊勐镇等乡镇体育公园3个。推进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工程。提升改造县城全民健身中心1个及新建乡镇全民健身中心9个。推进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建设全县户外露营基地9个。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5.1张,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2.01人,婴儿死亡率控制在6.5‰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5/10万以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12万人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平方米以上,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77岁。

社会保障。加快实施社会保障“8大工程”。实施褒扬纪念设施建设工程。改扩建龙陵县大坝烈士陵园,大力弘扬英烈精神。实施优抚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建设,建设龙陵县光荣院(荣誉军人休养所),提升军供站等服务水平。实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和信息化体系建设工程。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完善退役军人事务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和政策制度体系,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实施儿童福利机构和儿童之家建设工程。加快建设龙陵县儿童福利院,争取建设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实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设施建设工程。争取建设龙陵县社会救助管理站及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实施精神卫生福利设施建设工程,争取建设龙陵县精神康复中心。实施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更新改造龙陵县殡仪馆火化炉,建设龙陵县照颐公墓、大松源公墓、殡仪服务中心、村级骨灰堂、龙山镇公益性骨灰堂等设施。实施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工程。争取建设龙陵县残疾人托养中心。改革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健全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实现社会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并接轨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推进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向职业劳动者广覆盖,实现省级统筹。加快建设“两平台一机构”。加快推进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工伤康复示范平台和救助管理机构建设。到2025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稳定在18.18万人,城镇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到1.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到2.41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8.5%以上。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实施“一老一小”领域项目建设。实施养老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加快建设龙山敬老院,改造提升龙陵县中心敬老院,建设老年颐养中心、老年服务中心、老年干部活动中心、乡镇老干部党校;实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升工程,建设龙陵县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站17个;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建设敬老院3000平方米;实施托育服务机构建设工程,推进龙陵县普惠托育项目建设。到2025年,新建居住(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100%,护理型床位数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比例不低于55%。

第十六篇 推进边疆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毫不动摇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加快建设法治龙陵、平安龙陵,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龙陵社会治理效能,扎实推进中国之治的龙陵实践。

第一章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

共识水平。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保持宗教领域和谐稳定。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加强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健全团结引导党外知识分子、留学归国人员、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制度,完善新时代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机制,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凝聚侨心、服务大局。

第二章 全力服务国防现代化建设

积极适应国家一体化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要求,把国防建设融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经济建设项目贯彻国防要求,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

第一节 完善国防动员组织体系

落实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任务,完善领导指挥体系,严格落实党管武装制度,建强国防动员工作队伍。健全国防动员机制,完善国防动员潜力核查、能力检验评估等制度。适应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趋势,加快智慧动员建设。推进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体系之间有效衔接,推动平战结合、应急应战一体化建设。

第二节 夯实国防动员发展基础

持续推进民兵建设调整改革,统筹运用民兵应急力量与地方专业应急力量。依托社会优质资源发展新型后备力量。整合军地各方资源,改善民兵训练条件,完善训练基地体系。将民兵应急装备建设与地方应急装备建设有机结合,加大专业装备配备力度,做好应急保障、抗震救灾、森林灭火、维稳处突等任务物资器材储备,推进边境民兵野战方舱建设,发展民兵新质装备和救援装备。深化兵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兵役工作常态运行机制。突出大学毕业生征集,提升兵员征集质量。

第三节 优化国防动员资源配置

完善国民经济动员组织机构体系,推动相关资源开放共享和配套发展。以信息化、法治化、实战化为重点,加快转变人民防空建设发展方式,完善指挥防护工程体系,建设龙陵县人防指挥中心,不断提升城市和重要经济目标综合防护能力。以战略战役及联络通道为骨架,推动铁路网、公路网、水路网和国边防公路融合发展,加快大瑞铁路(龙陵段)、沿边铁路(龙陵段)、瑞孟高速(龙陵段)及国边防公路建设,开放低空物流,加快推进综合立体国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交通战备保障能力建设,增强国防交通综合保障能力。适应科技创新迭代快、进程短的发展趋势,提升国防动员科技敏锐度、认知力和响应速度,提升新兴产业、现代科技对国防动员的贡献率,推动高新技术的国防动员转化应用。

第四节 提升国防动员质效

深化资源要素共享,强化政策制度协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生物安全等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协调发展步伐。加快卫星应用、生物医药、新能源、人工智能、应急救援等新兴领域融合发展,统筹推进军地共建共用共享。划定“两区两范围”,加强军事设施保护。

第五节 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推进国防教育融入全民思想教育、国民素质教育,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国防教育,强化中小学生国防教育,普及群众性国防教育,强化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忧患意识、斗争意识、责任意识,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发扬军民团结优良传统,激发群众爱国拥军热情,推进现役军人、烈军属优抚优待和军人家属就业就医、子女就学以及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政策落实。广泛开展军民共建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围绕重点产业发展,研究龙陵县军民融合产业园建设,组织国防后备力量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攻坚质效,投身边境疫情防控、维护社会治安、自然灾害抢险救灾等工作,巩固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

专栏25 国防动员建设重点

民兵训练基地建设。适应国防动员后备力量转型需要,按照民兵训练、学生军训、国防教育、新兵役前训练、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五训合一”的思路,整合军地各方资源,加快研究龙陵县民兵训练基地建设。

新质民兵分队建设。结合龙陵在生物科技、新材料、新能源上的产业优势,推进后备力量向网络空间、人工智能等新型领域拓展,扩大行业系统、高新技术产业编兵比例,重点编建通信保障、网络攻防、无人机操控、数据分析管理等新质力量,做到布局合理、培训经常、储备到位。

民兵应急救援装备建设。将民兵应急装备建设与地方应急装备建设有机结合,做好应急保障、抗震救灾、森林灭火、维稳处突等任务物资器材储备,加大专业装备配备力度。

军政军民融合发展。充分利用云南龙陵产业园区这个载体,加快引进军工企业,按照“一只基金、一个园区、一个平台、一批项目、多个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加快构建“军转民”“民参军”的军民融合产业园,推动龙陵产业发展提档升级。

第三章 加快推进法治龙陵建设

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县的全过程各方面,坚持法治龙陵、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龙陵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第一节 强化行政执法监督

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健全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加强对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城市管理等综合执法领域的监督。加强全县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人员网上考试和资格管理制度,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第二节 确保司法公正

深入推进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审判制度、检察制度、刑罚执行制度、执法办案制度,坚决排除对司法活动的干预,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建设,健全执法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司法职业保障制度,全面推进执法司法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加强司法办案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构建权责一致的司法权力运行新机制。加强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工作。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形成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目标相适应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第三节 增强全民守法意识

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县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制定并全面组织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引导全体人民群众形成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和氛围。深化拓展“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持续开展“以案释法”工作,把宪法、法律、法规宣传融入执法、司法、法律服务全过程。加大城乡法治文化建设力度。

第四节 建设法治政府

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对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推动建立健全以政策效果评估为重点的政策评估制度,全面落实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构建守责尽责、失责追责的法治政府建设与责任落实工作机制。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配套制度。

第四章 加快推进平安龙陵建设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龙陵,确保边疆巩固、边疆安全,推动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边疆和谐稳定。

第一节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健全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人才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重要领域国家安全法规、政策、制度。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统筹推进涉边、涉网、反恐、反邪等重点工作,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强化信息搜集研判和预警预测预防工作,强化对网络信息和设施的保护,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第二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加强流动人口、网络空间以及自由职业者等新兴群体的群众工作。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探索健全城乡社区工作者薪酬体系和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村(社区)干部待遇。推动县、乡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并实现全覆盖。加强网格员等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坚持全周期管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保山市域社会治理示范县。积极融入城市管理综合服务平台。深化平安创建活动。

第三节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安全生产、灾害防治、道路交通、消防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和生物安全保护。深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体系建设。实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与重点隐患排查、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等工程,提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加快江河重点河段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指挥平台、救援基地、救援队伍、救援装备、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推进“数字应急”建设,建立重大风险预警、识别、治理、分析研判等全方位联合防控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第四节 确保经济安全

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粮食储备、通信网络、战略资源、战略物资和水电油气能源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维护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正常运行。健全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开展P2P网贷风险整治全面攻坚,严厉整治非法金融机构,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建立全县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确保生态安全、民生领域安全、维护新型领域安全。加强边境生态安全工程建设,完善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强化涉外法治保障和服务工作,强化企业境外投资服务,构建海外利益保护和风险预警防范体系。

第五节 维护社会稳定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畅通和拓展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的途径通道。完善信访制度,完善各类调节联动工作体系,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涉稳情报信息研判预警机制。定期综合研判社会稳定新动向和热点敏感问题,完善重大敏感舆情应对处置工作机制。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综合化解机制,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联调。深入开展重大风险化解攻坚行动,推动重点领域矛盾风险集中化解。妥善应对特定利益群体维权活动,做好教育、疏导和稳控工作,加强易肇事肇祸等涉稳重点人员管控。妥善防范化解“邻避”问题,推进重大项目实施。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增强社会治安防控的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坚决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完善命案防控治理机制,持续推进家庭安全风险评估,严防“可防性命案”发生。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常态化,严密防范、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和跨境违法犯罪,组织开展第五轮禁毒人民战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第六节 筑牢祖国西南安全稳定屏障

认真贯彻党中央治边方略,增强国家意识、国门意识,为党夯实执政根基,为国守好国门。坚持政治安边、富民兴边、军事强边、外交睦边、科技控边,党委把方向、政府总协调、军队当骨干、警方抓治理、民众为基础,构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与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符合的治边格局。加大对涉毒、涉恐、走私、诈骗、偷越边境、越境赌博、边境失密、边境窃密等跨境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全面推进强边固防,以“智慧边境”“智慧县城”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点、线、面相结合,人防、技防、物防相融合”的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配齐配强部队、公安、民兵、界务员、护边员等边境人防力量,配强边境及县城前端信息采集、后台处理平台等技防设施设备,合理布局建设抵边联防所、瞭望塔等物防设施,全面提升边境及县城管控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落实新时代加强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要求,锻造一批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一批比较富裕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构筑一条严密的边境防线,制定一揽子支持政策,形成一套严格的边境管控工作机制。坚决防范境外疫情输入。加大对守边固边群众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边民补助标准,建立动态增长机制。强化强边固防责任,切实筑牢祖国西南安全稳定屏障。

专栏26 边疆地区治理能力提升重点举措

“八五”普法。开展法治文化广场、长廊等基层法治宣传载体建设,推进基层司法所业务用房建设,加强农村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实施农村“法治宣传中心户”和“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开创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员法治宣传教育新途径。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以保山创建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为契机,树立系统融合、开放共治、包容协商、精细精致等科学理念,增强社会治理引领力,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纵向指挥等治理体制,增强社会治理聚合力,发挥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基础、智治支撑等作用,增强社会治理驱动力,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龙陵,建设保山市域社会治理示范县。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综合应用系统建设。加强城乡社区防控网、街面巡逻防控网、单位内部防控网、重点物品管控网、重点人员管控网等系统建设。推进涉案财物集中保管中心建设。推进“雪亮工程”建设与应用,强化全县10个乡镇121个村(社区)高清摄像头安装,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目标。规划建设龙陵县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勐糯公安检查站、公安基层派出所业务用房及龙陵县拘留所,着力构建“治安防控网”。推进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达标工作和中小学、幼儿园安防设施建设。

“智慧政法”建设。构建公安、边管、法检、强戒等全数据、全流程、全协同的信息化平台。

多元矛盾纠纷化解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网上办理平台等建设,推动平台与综治信息系统相衔接,充分整合矛盾纠纷化解资源,加快纠纷线上解决机制建设。

综治中心和网格化标准建设。加快龙陵县综治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综治中心与矛盾纠纷调解、信访接待等相融合。全面开展网格化服务管理标准化建设,实现网格化服务管理“多网合一”、全城覆盖,健全社区综治中心和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一体化运行机制。

治理能力提升示范社区(村)创建。加强乡村便民服务体系、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以城乡社区服务供给能力、文化引领能力、依法办事能力和矛盾纠纷化解能力等为重点,创建治理能力提升示范社区(村)。

和谐宗教创建计划。创建一批“和谐寺观教堂”,开展“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进步”进宗教活动场所。

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构建全县全域覆盖的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数据感知采集体系、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型、通信保障和预警信息发布体系。

防灾减灾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加强防灾减灾设施建设,推进龙陵县县级粮食储备中心库、救助物资储备库、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等救灾保障能力建设,加快应急感知网络体系和救援无线通信融合网络平台建设,提升“智慧应急”监测预警、监管执法、辅助指挥决策、救援实战、社会动员“五种能力”,形成防、抗、救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应急救援力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遍及城乡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示范县创建、防灾应急“三小工程”和应急科普教育场所建设,加强防灾避险应急演练,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积极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以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森林和草原等领域为重点,开展灾害风险调查评估和重点区域灾害隐患排查,根据灾害风险调查评估结果,建立各级信息共享的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

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应急广播在突发事件预警及政务信息发布、政策宣讲、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建设统一协调、上下贯通、可管可控,覆盖县、乡、村、组4级的应急广播体系。

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推进“强边固防”项目建设,在边境线一带全面部署人脸识别摄像头、“鹰眼”、小型雷达、无人机、红外人体探测仪、拦阻报警设施等新型技防装备。着力实施龙陵县综治中心(边防信息中心)智慧平台、城市智慧管理中心(一期)、健康龙陵智慧云平台、强边固防疫情防控立体化技防、智慧广电固边、“智慧公安”防控体系、边境物理隔离设施、抵边联防所、瞭望塔、直升机起降点、边民涌入集中安置点、方舱医院、拦阻报警系统、“堵源截流”建设项目(一期)、二线边境检查站等一批项目。建立入境境外人员动态管控平台,开展入境境外人员的智能报警、动态轨迹、分级处置等,建设包含应急通信、应急指挥、多级联动能力的边境管理智慧调度体系,全面实现边境数字化管控。加快龙陵县边境人防指挥所项目前期工作,并争取开工建设。

跨境联合防控机制。加强与边境缅甸果敢县联合防控,强化禁毒防艾、新冠肺炎疫情堵截及动植物检疫,确保边境安全。

第十七篇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龙陵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经龙陵县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具有法律效力。纲要的实施要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更好履行县、乡政府职责,健全统一规划体系,完善监测评估机制,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第一章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一体推进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从体制机制上保证党在领导经济社会发展中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推动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完善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督查考核机制,建立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考评体系等,改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发挥督查考核指挥棒作用。健全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社会形势、研究重大政策举措的工作机制,完善决策咨询体系,加强调查研究,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完善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好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等部门之间的关系,健全完善“党建带群建”工作机制,形成党委统筹全局、各方合力促发展的工作格局。

第二章 健全统一规划体系

坚持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下级规划服务上级规划、等位规划相互协调,建立以县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乡镇规划为支撑,由县、乡镇两级规划共同组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县级规划体系。统筹规划管理,建立目录清单、编制备案、衔接协调等规划管理制度,有效解决规划数量过多、质量不高、交叉重叠的问题。加强规划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将各类规划纳入统一管理,推动规划基础信息互联互通和归集共享。

第三章 明确规划实施责任

纲要提出的预期性指标,主要是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各乡镇、各部门要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与规划意图保持一致。纲要提出的约束性指标和主要任务,由各乡镇、各部门按照“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原则认真落实。牵头部门要落实责任、制定实施方案,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职责积极配合,切实保障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强化财政政策对纲要实施的保障作用,财政性资金要优先投向纲要确定的重大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对纳入纲要的重大工程项目要简化审批核准程序,优先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融资安排。纲要提出的县级重点专项规划,按照“谁牵头编制谁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细化实施方案,确保专项规划有效落实,有力支撑好纲要的顺利完成。

第四章 加强规划监测评估

纲要中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等,要强化监测评估和跟踪落实,提升纲要的严肃性、权威性、约束力。规划编制部门要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鼓励开展第三方评估。规划实施情况作为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规划编制部门要将规划实施情况作为政务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及时公布实施进展情况,切实加强巡察及审计、督查、考核等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媒体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

名词注释

1.云南“八个标志性战役”:即打好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攻坚战、以长江为重点的六大水系保护修复攻坚战、水源地保护攻坚战、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攻坚战、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

2.保山“五化”“五滇西”建设:即高质量推进城市生态化、工业聚集化、农业规模化、旅游品牌化、发展数字化,全面建设滇西辐射中心、滇西工业重镇、滇西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滇西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滇西数字经济新高地。

3.民族工作“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4.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九+N进”:即进机关、进乡镇、进村(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军(警)营、进医院、进景区。

5.静脉产业:即资源再生利用产业,是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产业,包括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及将再生资源加工为产品两个过程。

6.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碳中和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之后,采

取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力争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7.国三排放标准:即国家第三阶段的排放标准的简称,相当于欧洲Ⅲ号的排放标准。

8.筛选值:即风险筛选值,指农用地土壤中污染物含量等于或者低于该值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作物生长或土壤生态环境的风险低,一般情况下可以忽略。对此类农用地,应切实加大保护力度。

9.惠益共享制度:是指各国对于与生物技术相关的有关利益,应依据生物安全国际法全面共享,而不是对其进行独占的一整套措施。

10.能源梯级利用:即按照能源的品位(能源转换效率)逐级加以合理利用的用能方式,如高、中温蒸汽先用于发电或生产,低温余热用于供热。

11.西部陆海新通道:是在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框架下,由中国西部省份与新加坡合作打造的陆海贸易新通道,以重庆为运营中心,以广西、贵州、甘肃等西部省份为关键节点,利用铁路、海运、公路等运输方式,向南经广西北部湾通达世界各地,运行时间比经东部地区出海大幅缩短。

12.云南高新技术企业“三倍增”行动计划:即到2025年,在重点产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服务)收入等三方面均实现“倍增”。

13.云南实施“一二三行动”:“一”指“一业”,即大力发展“一县一业”;“二”指“二端”,即种子端、电商端;“三”指“三化”,即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

14.非热加工:是一种新兴的加工技术,在食品行业中主要用于杀菌与钝酶,包括超高压、高压脉冲电场、高压二氧化碳、电离辐射、脉冲磁场等技术。与传统的“热加工”技术相比,食品“非热加工”具有杀菌温度低,能更好保持食品固有营养成分、质构、色泽和新鲜度等特点。同时,“非热加工”对环境污染小、加工能耗与污染排放少。因此,该技术在食品产业中的应用已成为国际食品加工业的新增长点和推动力。

15.净菜:也称新鲜消毒蔬菜,即将新采摘的蔬菜经过整理(如去掉不可食部分、切分等)、洗涤、消毒等加工操作,在无菌环境中,真空包装而制成的一种产品。

16.小巨人:是指业绩良好,极具发展潜力和培育价值处于成长初期的小企业。

17.直采:意思是直接采购,没有中间的其他中介或其他环节。

18.保山旅游“三张名片”:即打造高黎贡山国际生态旅游区、腾冲国际康养度假区、滇西抗战文化体验区三张名片。

19.伴手礼:是指出门到外地的时候,为亲朋好友买的礼物,一般是当地的特产、纪念品等。

20.“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上云”是指探索推行普惠型的云服务支持政策;“用数”是在更深层次推进大数据的融合运用;“赋智”,是要加大对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推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主要是为解决中小微企业长期面临的在数字化转型中“不会转”“没钱转”“不敢转”的问题,去搭建数字化转型的全新生态。

21.信创工程:即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

22.GIS:即地理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23.BIM:即建筑信息模型,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

24.CIM:即计算机集成制造,指在所有与生产有关企业部门中集成地用电子数据处理,包括了在生产计划和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之间信息技术上的协同工作。

25.数字孪生城市:是数字孪生技术在城市层面的广泛应用,通过构建城市物理世界及网络虚拟空间一一对应、相互映射、协同交互的复杂系统,在网络空间再造一个与之匹配、对应的孪生城市,实现城市全要素数字化和虚拟化、城市状态实时化和可视化、城市管理决策协同化和智能化,形成物理维度上的实体世界和信息维度上的虚拟世界同生共存、虚实交融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26.单项冠军企业:是指长期专注于某些特定细分产品市场,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或全国前列的企业。

27.隐形冠军企业:是指单项产品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占据绝大部分份额,但社会知名度很低的中小企业。

28.瞪羚企业:是指创业后跨过死亡谷,以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进入高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像瞪羚一样,成长性好,具有跳跃发展态势。

29.独角兽企业:是指在中国注册的、具有法人资格,成立时间不超过十年,获得过私募投资且尚未上市,估值超过10亿美元(以企业最后一轮融资时估值为依据)的企业。

30.云南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即“十四五”期间建设100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1000个精品示范村、10000个美丽村庄。

31.龙陵“四城同创”:即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截至目前,龙陵已成功创建了“国家卫生县城”“省级生态文明县”“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

3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33.沉浸式视频:是大视频业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采用裸眼观看的方式以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呈现画面覆盖人眼至少120度(水平)×70度(垂直)视场角的视频系统和具备三维声的音频系统。

34.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差别在于,前者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职业”,后者是一种被动烙上的“身份”。新型职业农民可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种类型。

35.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36.普惠性学前教育:是指以政府指导价收取保育费和住宿费的幼儿园,包括教育部门办园、其他部门举办的公办性质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37.特色教育:以技能教育体系为主,融相关学科知识为一体,变分科教学为综合教学,避免知识技能的衰减;变间接经验传授为直接经验积累,提前获得行业经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变章节教学为案例教学,直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变科任教师制为主讲教师制,建立新型“师徒”关系。

38.专门教育:是指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的教育。

39.普职融通:是指通过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携手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具体是指凡被录取到“普职融通”试点班的学生,经过高一第一学期的普通高中知识的学习,完全能够适应普通高中的教学要求,且学习成绩达到一定要求,则可申请继续普通高中的学习,享受普高学生待遇。

40.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国民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扎实的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终身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一般为3至5岁)、义务教育(一般为6至15岁)、高中教育(一般为16至19岁),以及扫盲教育。其中涵盖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具有普及性、公共性和强迫性的特点,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41.“双提升”工程:即提升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和疾控机构核心能力。

42.医共体:是农村开展医联体建设的主要模式。重点探索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一体化管理,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

43.方舱:用各种坚固材料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方便、可移动的整体。简单的说,方舱类似于集装箱,其标准也是参考集装箱标准制定的,根据需求不同,装载不同的设备及装置。与集装箱对比,方舱具有更高的可靠性、电磁兼容性、气密性、隔热性等。

44.“两区两范围”:即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军事禁区外围安全控制范围、作战工程保护范围。

45.烈军属:烈属与军属的合称。

46.新社会阶层:按照2015年颁发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规定,主要由“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组成,集中分布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

47.自由职业者:是脑力劳动者(作家、编辑、会计等)或服务提供者,不隶属于任何组织的人,不向任何雇主作长期承诺而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他们在自己的指导下自己找工作做,经常但不是一律在家里工作。

48.P2P网贷:是英文(peer to peer)的缩写,是网络贷款的简称,是指个体和个体之间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的直接借贷。

49.新型领域安全: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生物安全、太空安全、极地安全(在地球的南北两端,即南极和北极,纬度66.5º以上,为长年白雪覆盖的地方)、深海安全等16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50.“枫桥经验”: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县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为此,1963年毛泽东同志就曾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枫桥经验”由此成为全国政法战线一个脍炙人口的典型。之后,“枫桥经验”得到不断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枫桥新经验,成为新时期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的典范。

51.“邻避”问题:意为“不要建在我家后院”。指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以及采取的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

52.防灾应急“三小工程”:即为辖区居民家庭发放防灾应急小手册、发放防灾应急小应急包、组织辖区机关、企业、学校、社区等开展防灾应急小型演练。

附件:1.龙陵县“十三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执行情况表

2.龙陵县“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表

3.龙陵县“十三五”规划纲要重点产业发展完成情况表

4.龙陵县“十四五”重点产业发展规划表

5.龙陵县“十四五”重大项目集群规划表

6.龙陵县“十四五”规划纲要约束性指标和主要任务责任分工表

7.龙陵县“十四五”县级重点前期课题研究及专项规划责任分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