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匠心”常用来形容和比喻工匠独创性地运用精巧构思进行艺术创作和加工。在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象达镇,就有几位制作“人面竹纸伞”的匠人,不管世界如何变迁,他们心中始终笃定地坚守着那些祖传的技艺。
已传承300年的民间工艺
踩着古老的丝绸之路,爬上绵延数百公里的高黎贡山南麓,就会来到一个美丽、幽静、富饶的地方——龙陵县象达镇。

象达镇位于龙陵县西南部,地处古代滇西交通要冲,境内山川纵横,物产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是滇西知名侨乡和历史文化名乡。“象达”一词源于德昂族语,意为美丽、幽静、富饶的地方。历史上,许多象达人为了发家致富,组成马帮商队把象达的产品如人面竹纸伞、铁木农具、家具、土布等,运到缅甸、泰国等异国他乡,并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然后,又运回本地缺少的盐巴、棉纱、火油等生产生活用品。发展到如今,象达人面竹纸伞仍然充满浓浓的深情,在岁月长河里缓缓流淌。

象达镇营坡村南海寨的人面竹纸伞制作工艺历史悠久,相传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传入村子里,因其工艺独特,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并存,因而深受本县和相邻的德宏州消费者喜爱。“象达人面竹纸伞”从此代代相传,至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并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保护和传承。
象达人面竹纸伞工艺是研究汉族原始手工制作形态的珍贵资料,是对比研究此类手工艺制作体系的活资料,具有很高的科研和文化价值。据龙陵县文化馆编撰的《龙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年1月第1版)记载,象达人面竹纸伞曾多次参加过省、市、县农特产品展销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会。

2019年10月,“象达人面竹纸伞”被列入云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先后有多名手工艺人被相关部门命名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纸伞制作工艺传承人”等,而1996年6月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民族民间美术艺人”的王立魁就是其中的代表。
72道工艺成就一把伞
走进象达镇营坡村南海寨,穿过小巷,拐进一处院落,映入眼帘的满院油纸伞,让整个世界似乎都明亮起来。

院落中,一位老人正在专注地制作伞骨,旁边的一名中年男子正在给伞把打孔,另一名女子则神情专注地在伞上描花。随手拿起一把油纸伞,轻轻转动,犹如启动了时空齿轮,回到了过去的旧时光。这就是象达有名的“人面竹纸伞”制作之家,主人就是已年过七旬的非遗传承人王立魁,从1970年起,王立魁就师从寨子里的制伞艺人王之显,在熟练掌握制伞工艺后开始独立制伞补贴家用,至今已有53年。如今,王立魁的儿子王亮毕和妻子已从父亲手中接过了这项手工艺的接力棒,每天都会在老父亲的指导下精心制作人面竹纸伞。

一把象达人面竹纸伞由伞把、伞枓、伞骨、伞头和伞面组成。它们的制作看似简单,但程序繁琐,从竹子选取,到最后用油柿果水和桐油浸纸后晾干,需要整整72道工序。

“很多人就是嫌麻烦,后来就不做了。”王立魁介绍说,“我制作人面竹纸伞要成批制作,选用直径约2.5厘米的人面观音竹或荆竹做伞把,伞把长度约为1米,伞面根据顾客的需要可大可小。”谈及纸伞工艺,话语不多的王立魁却打开了话匣子,侃侃而谈,“农村有句俗话说‘七竹八木’,七月砍竹子,八月砍木料和采摘油柿果。竹子要砍三年生的,用热水煮几个小时后晾干,造型才能稳定、美观;木料主要用来做伞头,矮头瓜、山苍子和青皮香都是首选好料,选直径7—8厘米的树备用,将树锯成8厘米长,一头打磨成圆头,另一头打孔做成伞骨槽。伞枓要光滑,套在伞把中间上下滑动,使伞面撑开。伞骨有长伞骨和短伞骨,用荆竹片削成,要削均匀。伞面制作是将白棉纸剪成扇形,刷上油柿果水,裱在伞面上。纸伞晾晒一天后,用水粉材料画上梅花、牡丹、兰花、小鸟等图案,晾干后又用桐油刷1—2次即可,再晒干后涂上一层清光漆,最后用花线在伞枓上方缠绕图纹装饰。”

每一道纸伞工艺,王立魁老人都说得清清楚楚,做起每一把伞来也毫不马虎。“一把色泽好的象达人面竹纸伞,关键还取决于油柿果水。油柿一定要用金黄色的,捣碎后在冷水里浸泡5天左右,做出来的人面竹纸伞水色才好。油柿果水和桐油刷过的象达人面竹纸伞,还能防蚊虫苍蝇,所以傣族人家在奘房喜欢用象达人面竹纸伞遮盖供品,给娃娃遮阳避雨也很受欢迎。”

守好象达人面竹纸伞的名声
受到父亲的影响,王亮毕已成长为人面竹纸伞制伞艺人之一,并荣获“市级非遗传承人”称号。王亮毕和妻子经常一起上阵,打磨伞骨、削竹片、扎线、绘画,一把把纯手工制作的象达人面竹纸伞陪伴着53岁的王亮毕走过了20多年。

如今,王亮毕和妻子主要制作三种型号的人面竹纸伞:伞面直径1米的大号伞,每把售价140元;伞面直径80厘米的中号伞,每把售价120元;伞面直径23厘米的小号伞,每把售价100元。“我家每年大约有3万元的卖伞收入,我们没时间去街上卖,都是顾客慕名来到家中购买,还有的顾客会特意来看看我们如何制作人面竹纸伞。”王亮毕一边忙活,一边介绍。让他们一家人欣慰的是,喜欢油纸伞的游客越来越多,不少人是从外省一路找来,就想带几把油纸伞。就在说话时,又来了两名买伞的男子,一口气挑选了5把伞,说要带到缅甸送给亲朋好友。

据王亮毕介绍,如今不仅他们夫妻俩已熟练掌握了人面竹纸伞的制作工艺,他们的两个孩子有空也跟着家人开始学习制伞工艺。
“你的孩子会做伞吗?”
“会一些,但还没有掌握全部工艺。儿子在上班,工作之余会帮我们打打下手;女儿学习之余会帮我们涮油柿果水和裱伞面。慢慢教,虽然他们以后不以做伞为生,但希望他们把这门手艺掌握好。”
“你跟你的父亲学了这么多年,觉得做伞的关键是什么?”
“跟父亲学习这么多年,加上自己这几年来的制作经验,我觉得制作人面竹纸伞一是材料要好,二是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三是整个过程要耐得住性子慢慢整,慢工才能出细活、出精品,才能对得起每一位消费者的喜爱,才能守好‘象达人面竹纸伞’的名声。”王亮毕坚定地回答。

正如王亮毕所说,虽然外面的世界更加精彩,但一旦爱上了祖传的这份工艺,一家三代就会在岁月中去默默地坚守。王立魁是这项非遗的传承人,而作为儿子,王亮毕对家里这门祖传的手艺有着更多的想法,“以后就要靠儿女把这门手艺传下去了,年轻人懂得多,我已经让他们在学习网上销售油纸伞了,今后把我们象达的油纸伞卖到网上去,卖到各地去。

闻着院中象达人面竹纸伞散发的香气,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象达人面竹纸伞已经成为一种“活文化”,在时光巷道中有着它的“颜色”,也有着它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