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土陶历史悠久,工艺成熟,一直以来都是外人认识镇安的标志,早在上世纪40、50年代就已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现有市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2人,一直从事着镇安土陶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镇安土陶制品种类较多、实用性强,每个来到镇安的人都会挑几个心仪的土陶制品带回家,或作为工艺品摆在家中或是作为家庭用具使用,它返璞归真的特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如此受人欢迎的土陶,是如何落户镇安的呢?”,你别急,且听小编给你一一道来。
清朝末年,为了镇压龙陵土著居民“大包头”闹事,需要大量的硫磺配制火药,硫磺必须用土罐装运。1860年前后,政府就从腾冲县马站乡碗窑村安排烧罐师傅刘明君及伙伴蒋恩荣到龙陵烧制硫磺罐,经过多次选址,最后选定泥质较好,燃料方便的雪山寺的香火田为烧硫磺罐基地,面积大约有10亩,因后山经常有人放羊取名放羊寨(现镇安向阳寨)。1891后,刘、蒋两姓干脆在向阳寨定居。战乱平息后,硫磺罐的需用量减少,制作品种开始转型,以烧制土碗、大酒瓮、水缸为主,后来,刘、蒋师傅把土陶技艺传授给本寨傍姓居民,成为一门谋生的手艺。
在向阳寨,凡成年男子几乎都会做土陶,师承关系大都以家庭为单位,制作工场都在家庭内外,随便走到哪一家,楼上楼下,走廊客头、屋檐脚,都装满了烧过的,未烧过的土陶坯或成品,有的人家干脆用一间房装产品,待价而沽。
土陶工艺流程十分复杂,主要经过建窑、制泥、制盘、制陶、上釉、烧制等工序。
向阳寨的制陶工艺主要传承方式是家庭式的传承,父传子,子传孙,一代一代传下来,个别也有带外姓徒弟的。
在向阳寨,制陶工艺的重活由男子承担,妇女都是不可缺少的好帮手,她们参与砍泥、蹬盘、上釉、扫口、搬柴、烧窑、搬坯、出窑。除此之外,她们还要敬老顾小,烧火做饭,看牛喂猪,是家庭工场的总管家。
制陶受季节的限制,从正月间的双日子开做,到4月初关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