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一直是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灾害之首,由此防御避险减灾工作成为人类面对的重要工作,研究其发生机理、预测预报及防范措施成为永恒的课题,我国形势尤为严峻,研究相关的对策、做好相关的工作,尤为迫切。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和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强化应急救援能力建设,规范地震应急救援,最大限度的减少震害,龙陵县地震局、龙陵县应急管理局以及龙陵县防震减灾办公室一贯坚持科学防震、主动减灾的方针策略,当好人民守夜人。
一、基本情况
(一)龙陵县地质构造及概况
龙陵县位于怒江和龙川江间,高黎贡山由北向南延伸县境,全县辖10个乡镇,121个村(社区),地理坐标东经98度25-99度11分,北纬24度7-50分,人口273629人万人,国土面积2884平方千米,国境线19.71千米,与施甸、永德、镇康、腾冲、芒市、梁河和缅甸接壤。辖区属新构造运动新生带火山区,地质构造较复杂,境内多断层、断裂、褶皱,温泉出露较多,区域构造上处于三江断裂带南侧偏西,青藏滇缅印尼巨型“歹”字型构造西支中段,在西部龙陵——瑞丽大断裂,东部怒江大断裂,南部畹町——落虎山断裂的三角形断块内。与大断裂有关的次一级构造比较发育,相互交错,并处于腾冲龙陵断裂带一端,辖区位上处于多构造活动区,境内形成大断裂三条:一是怒江大断裂;二是龙陵瑞丽大断裂;三是畹町落虎山大断裂。褶皱三处:一是绕廊——等养复背斜褶皱;二是白泥塘复向褶皱;三是落虎山——勐蚌区褶皱。断层二区:一是蛮告——天宁断层;二是镇安、平达断层,域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

(云南省历年地震活动分布图)

(小滇西断裂带分布)
(二)龙陵县地震概况
1976年龙陵县先后发生两次强烈地震。第一次发生在5月29日20时23分18秒,震级为7.3级,第二次发生在22时0分23秒,震级7.4级。5月29日至年底共记录到3级以上地震2477次,其中,4.7、5.9级19次,6.2级、7.3级及7.4级各一次。



(其中红色三角为7.3级震中镇安大坝村,7.4级震中象达朝阳)
这次地震使云南省保山地区、临沧地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9个县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人员死亡98人,重伤451人,轻伤1991人,房屋倒塌和损坏42万间。受灾面积约1883平方公里。地震引起的滑坡也造成较严重损失。滑坡毁坏农房180幢,稻田、牧场、森林茶园近3900公顷,破坏渠道1126条,摧毁一座装机容量为240千瓦的水电站和三座20千瓦以下的水电站。破坏道路185公里,塌方量达78万立方米。


(1976年龙陵地震受灾情况及救援现场)
(三)近期地震监测情况
近期由于邦腊掌水氡监测数据持续异常,周边腾冲、小滇西形变、重力、流量、温度观测数据异常,并且周边区域地质活动活跃,震害风险加大。
二、提升防震减灾综合应急能力主要做法
(一)紧抓防震减灾常规工作,综合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自2020年7月份以来,邦腊掌水氡气汞水温等要素监测持续异常。龙陵县地震局本着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积极、谨慎、科学、有效地进行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的防震科普宣传,千方百计提高全县广大人民群众防震减灾自救互救意识,始终坚持“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始终坚持“防震减灾平战结合,积极应对”的方针,持续绷紧防震思想意识这一根弦。一是制定和完善《2022龙陵县防震减灾应急救援方案》,并于2022年8月9日响应上级部门的决策部署,实现龙陵县抗震减灾指挥部办公室向龙陵县应急管理局的划转,由应急管理局一名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地震局一名副局长兼任办公室副主任,统一协同办公,负责全县防震减灾及相关工作。二是严格按照全市地震趋势会商会及片区震情跟踪工作会精神。制发印发《龙陵县地震局关于转发保山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准备工作的通知》和《龙陵县地震局2022年地震应急工作方案》,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细化落实防震减灾主体责任。局领导班子带头牵头先后到镇安、腊勐等10个乡镇开展应急演练现场指导,现场教学,到龙陵二中,象达大场小学等10余所中小学进行地震应急演练现场指导,现场教学。三是结合我县初步完成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完成重大工程抗震设防行政审批4份。
(二)突出科普培训,加大宣传力度,以“六个一”工作为契机有序开展防震减灾工作
增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各乡镇、单位制定安全可行的演练方案,扎实开展应急演练,确保演练取得实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龙陵县地震应急预案》规定和要求,按照“一队多用、专兼结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原则,各乡镇、村(社区)、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分别组建了应急救援队伍14支,救援队伍人员1500人,以抓培训,重科普、强宣传为目标促进防震减灾“六个一”工作有序开展,先后到中国电信龙陵分公司、龙陵县统计局等企事业单位和县直部门开展地震应急综合讲座。通过不断学习、演练,提升了应急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全县共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500余次。将应急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布局,有力推动了应急避险工作的开展。


(1)防震减灾培训及现场讲解(2)防震减灾现场培训

学校防震演练现场指导
坚持开展建筑项目抗震设防监管。指导学校、社区进行示范点申报。及时更新充实了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对全县学校、医院、民居、交通、水利等重点监测区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收集整理,完善了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加强监督检查,保证了基准台站台网观测资料的连续、及时、准确、可靠。
坚持防震避震常识宣传不留死角。地震局和各乡镇人民政府、行政村(社区)结合实际制定宣传计划,充分利用“5.12”“5.29”防灾减灾日、科技宣传周、街子天等重要时段,抓好防震减灾宣传。目前,抖音播放地震逃生三十六计、地震逃生学校学生篇,浏览达41万余次;微信普及地震知识浏览达10万余次;开展知识讲座13次;播放专题片100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5万册;宣传挂图5000张;宣传扇子1000多把。



(防震减灾宣传、应急救援培训、企业防震调查)
加强地震群测群防建设。有效运用互联互通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和灾情速报技术系统,实现速报网络得到全面覆盖。在学校、村(社区)、水库、大中型企业、宏观观测点设立了防震减灾联络员,扩宽渠道收集信息认真做好宏观异常收集工作,出现异常时及时进行调查了解并上报给相关部门,同时为捕捉到更多的宏微观信息。
(三)提升监测质量,全力做好监测预报工作
确保数据真实性。龙陵县地震局为地震监测台网正常运行,邦腊掌观测站正常开展前兆观测,并进入云南前兆监测网络。地震监测台网运行管理规范,观测数据连续、稳定可靠。
值班值守履职尽责。半年来龙陵县地震局始终实行值班人员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值守制度,发生异常震情时,第一时间向市地震局,县委县政府以及应急局等有关部门报告震情态势,并根据中国地震台网发布的震情数据以及上级防震减灾部门的指示第一时间作出震情发布。
坚持会商实效严谨。地震局认真执行地震预报意见发布制度、地震震情会商制度、地震监测信息和预测意见报送制度,并建立了完善的地震预测意见管理办法,坚持周会商制度,现已完成《地震分析》9期、《震情会商》30期,为每年撰写来年地震预报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依据。制定了完善的震情跟踪方案和措施、地震谣言应对方案,今年来未出现地震谣言。
三、防灾减灾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项工作任务有序开展。近年来,我县的防震减灾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抗结合”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距群众和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一是在开展本职工作中,新思路、新办法不多,创新能力不足,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二是对震情信息的有效捕获及震害防范还有一定的差距,三是创新意识不强,就如何通过宏观异常、微观监测异常做到震情预测还有短板。四是减灾工作机构尚不健全,有的工作连续性不够,力量相对较弱。机构常设性、办公经常性、步调一致性不够,资金、技术、人员投入保障不够,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还不大,群众防灾减灾自救常识不够。
四、防灾减灾的对策及建议
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少受损失,必须紧紧依靠科学,依靠法制,依靠群众,政府组织,社会参与,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和措施。要做到科学统筹,针对防震减灾的严峻形势和存在问题,采取科学手段,进行科学部署,取得科学效果,从以下六方面着手:
(一)发展规划科学合理
规划要立足长远,着眼全局。特别是在城市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上,建筑物要设计抗8级以上地震,同时,考虑防火防洪,对危房要拆除,对地处危险地带的人口要迅速转移安置。
(二)健全预测预报机制
一要发挥群测群防作用,充分发挥全县领域人民群众对宏观动植物异常,地下水体、流体异常等方面观察、报告、监测等方面的作用,为地震局制定和实施防震减灾方针政策提供“人防”“技防”提供决策支持,重视对人民群众、基层村社区的引导和宣传教育作用,提高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二要健全监测网络。省级以上建立卫星监测系统,地方按照职能条块对各种灾害特别是地震灾害进行经常性宏观监测,同时,及时归类呈报反馈。三要健全信息报道网络。通过网络、手机短信、电视、报纸、广播、传真、会议等方式,及时公布地震预警信息。
(三)排查整改及时到位
对容易发生灾害的地区,要定期进行分类排查,除险加固,改善基础设施及环境,如不可避免的,则要及时转移人群和财产,做好安置工作,对工作不力者要严肃查处,对不服从安排的群众要做好疏导工作,必要时强制执行,对地震次生灾害要估计到位,要有前瞻性,做到早动而不是晚动,主动而不是被动,提高抗震防灾能力。
(四)宣传培训深入到位
以“5.12防震减灾日”、“5.29龙陵地震纪念日”等特殊时段为契机,利用影像制品、手机短信、文艺汇演、科普宣讲等形式深入推进防震减灾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灌输公共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公众应急处置和安全防范能力,加强灾后心理重建工作,让当事人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
(五)灾后救援互助统筹有力
在实行政府统一领导,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下,充分发动社会各界、国际国内的组织和人士献爱心,对结帮扶,在物资、人员、技术等方面给予援助,并调动人民解放军、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发挥突击作用。同时对援助物资及时有序地发放,及时进行审计督查监管,确保防震减灾专款专用,确保先急后缓。
(六)倡导加快建立“抗震现场体验馆”、“地震试验及地震展览馆”。努力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地震应知和感应体验能力,真正在灾害来临之际,才不会出现歇斯底里、惊慌失措、束手无策,可以最大限度的减轻灾害对人的危害。